當一個人遇到難事的時候,我們常常會用「沒有過不去的坎」這句話來安慰人,世上無難事,難的是靜下心來尋找解決的辦法,但是總有一些坎是無論如何都過不去的,比如死亡。很多時候,人們能坦然面對一個小生命的到來,但卻很難平靜地接受死亡。
人們對於死亡的恐懼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的,越是老人越會害怕死亡。也因此,我們的祖先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留下了許多關於死亡的古語,比如「人老兩年坎,暗九大關口」。很多農村的老人都知道這句古語,四姑娘小時候還經常聽爺爺說起這句古語,那麼,何為兩年坎呢?暗九又是什麼意思?
所謂兩年坎,其實說的就是73歲和84歲這兩個年齡比較危險,相信很多人都聽老人說過,73歲是老人的第一個坎,很多老人都倒在了73歲之前,很難活過73歲,但是只要平安過完73歲,就會鬆一口氣。當然,活過73歲的人,又要面對另一個坎,那就是84歲,又有很多老人倒在了84歲之前,如果能平安活過84歲,那麼就又會鬆一口氣。
73歲和84歲是很多老人都跨不過去的兩個坎,人們對這兩道坎是既期待又害怕,期待的是可以長壽,害怕的是倒在這道坎上。這其實是很好理解的,畢竟在古代,人的壽命本來就不長,能活到七十歲其實已經算是高壽了,所以確實很多老人倒在了73歲和84歲之前。那麼,為什麼會是73歲和84歲,而不是別的年齡的,為什麼不是74歲和83歲呢?
這裡面的確是有故事的,我們常說孔孟之道,而這73歲和84歲就和孔、孟兩位思想家有關係,孔子出生於公元前551年的魯國,而在公元前479年去世,去世的時候正好是73歲。孔子去世一百年之後,另一位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出生了。
孟子大約出生於公元前372年,去世於公元前289年,去世的時候是84歲。兩位思想家對後世的影響很大,以至於淳樸的百姓在長時間的經驗總結中,認為世上的老人大部分都活不過這兩位思想家,久而久之,這兩個年齡就成了老人的兩道坎,只要到了這個時間,家裡老老小小就會比較緊張,生怕老人的身體會在這一年出狀況,用擔驚受怕來形容絲毫不為過。
等這一年過去了,家裡就鬆了一口氣,算是過了一大坎,73歲的坎過去了,如果能活到84歲那年,又得迎接這一個坎。真正兩個坎都邁過去了的老人很少的。畢竟平均壽命擺在那裡,活到八十多的老人確實不多。
即便到了今天,醫學越來越發達,人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而平均壽命也比過去高了不少,但是八九十歲的老人仍舊不是很多。但是隨著科學的發展,人們對於這兩道坎也有了更多的認識,已經不再如過去那般重視。兩道坎逐漸不再提及,而人們對「暗九大關口」就更不怎麼在意了。
所謂暗九就是隱藏起來的「九」,是和「九」有關係,但又不是直接帶著九的,簡單來說就是「九」的倍數。我們知道,從古至今,人們對數字九就比較關注,比如九九歸一、九死一生、九牛一毛、數九寒天、三教九流等成語的出現就很能說明問題。
暗九在年齡上的呈現主要集中在後面,年齡偏小的就不提了,這裡只說後面年齡大的,比如63歲、72歲、81歲,這些就是通常所說的暗九大關口。當一個人的年齡到了暗九的時候,也就到了人生的一個大關口,而暗九中的這幾個大關口是很多人跨不過去的。
不過,相對於人們對於73歲和84歲的恐懼和敬畏,暗九則不是那麼被重視。坎也好,關口也好,實際上都是人們對於死亡的恐懼和敬畏所產生的一些沒有看法,而這些看法在長時間的傳播中逐漸被人們所接受並繼續傳播,以至於得到了百姓的廣泛認可,但其實生死有命,不是還有一句古語叫做「閻王要你三更死,不會留你到五更」嗎?
在死亡面前,害怕是沒有用的,因為不管你害怕還是不害怕,它都是會來的,我們需要在活著的時候正確認識死亡,珍惜生命,不虛度每一天,只有這樣,才能坦然面對生死,無愧於這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