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17 11:2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上海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組
打開塵封的記憶,尋覓往昔的歲月
敘上海老底子事 憶上海老底子人
訴上海老底子情
日前,位於武定路203-211號的元利當鋪舊址博物館入選2020「美好生活」長三角公共文化空間創新設計大賽。元利當鋪舊址博物館於2019年11月正式對外開放,展廳重現了元利當鋪內的營業廳、金庫、天井等場景。
元利當鋪舊址營建於1932年,有「海上第一當」之稱,也是迄今上海僅存的規模最大和保存最完好的當鋪建築。
元利當鋪舊址由上海典當業巨頭陸冠曾出資興建,建築師陳福平設計,榮昌記營造廠承建,是一幢具有我國江南傳統民居風格和歐式裝飾的三層磚木結構城堡式當鋪建築,總體格局有徽派建築特徵。建築南北二進深約20米,東西五開間門面寬約27米,佔地面積約540平方米,建築面積1000多平方米。
▲元利當鋪外景舊照 章正元/供圖
元利當鋪的圍牆高約15米,牆的厚度達到50釐米,至今依然保持完好。武定路那面300多平方米的高牆上開兩扇大門和一扇小門。正面的大門門框用花崗巖箍就,門的上方浮雕著美麗的巴洛克花飾,門的兩邊有羅馬雙柱。牆面壓頂處雕飾著約80釐米寬的整條三角形水泥粉刷裝飾帶。牆面6米高處開有兩個1米大小的圓形玻璃木格翻窗,這是當鋪外牆上唯有的兩個通風處。
進入大門,裡面是30多平方米的天井,舊時迎面是一塊10平方米的石牌屏風,上書碩大的「當」字。天井地面系混凝土鋪作,經花崗巖石踏步而上,過一排3米多高的木格玻璃門窗,是當鋪高大的營業廳,層高4.2米,原有五尺櫃檯和鐵柵欄,就設在大廳前半部。
▲元利當鋪舊照 章正元/供圖
元利當鋪南天井中間部位有一座高聳的四層建築,便是屋頂瞭望臺。在二樓還安裝了警鈴,連接到大樓內部。元利當鋪的金庫面積約15平方米,夾牆厚1米,專門用來存放珍貴重要的物品。金庫門完全是鋼質的,鋼材厚達50釐米。真可謂「水淹不進,火燒不進,炮打不進」。
元利當鋪創始人陸摶霄之孫陸泳德先生介紹:當年,元利當鋪的註冊資金有100萬銀元,還投保了數額達10萬銀元的財產保險。專門從事大宗物件的抵押,如房地產、珠寶首飾、字畫古董。由陸摶霄的結拜兄弟、精明能幹的俞少卿(1870-1952)任總經理。有30多個員工,多為安徽人。員工地位高低取決於估價的能力,有一櫃、二櫃、三櫃和內櫃之分。
▲當鋪內景 章正元/供圖
當年,一個當戶懷揣著要當的物件,從元利當鋪的北側東門進入,穿過一段短小狹窄的過道,然後向左首轉彎,來到當鋪的北天井,透過半開著的高高的玻璃門前,迎面而來就是高高的五尺櫃檯和冷冰冰的鐵柵欄,橫在了大廳的前面。
高踞櫃檯之上的櫃員將當物翻上一番,隨意地問道:「當幾鈿?」然後便是當戶膽怯地討價還價。
一般的物件,底層的櫃員即可鑑定作價,但遇到難以鑑定、可見功力的古玩字畫等物,則要讓顧客在外等候,拿進櫃檯由閱歷豐富、見多識廣的內櫃裁定。這內櫃即今日總估價師。
▲元利當鋪總經理俞少卿 章正元/供圖
櫃員記錄典當的物品叫做「寫票」,用一種專用的字體,將典當物品的品名、成色、特點、數量,有何瑕疵寫得一清二楚。但行外人看來似天書一般,一頭霧水。當鋪收取當物,付給收據即當票,作為贖取當物的唯一憑證。
元利當鋪高牆深院雖然能夠擋住盜匪火患,卻是絕對擋不住民族的劫難和時事的無常,於1946年黯然關門謝幕。
陸摶霄之孫、陸冠曾之子陸泳德一生淡泊名利,熱愛祖國。他在建國初,將存放在元利當鋪的數十噸銅、錫器皿獻給國家(其中還有不少宋元時代的文物),後又將經營的數千幢裡弄住宅參加公私合營。
▲陸泳德(右) 章正元/供圖
陸泳德曾住石門二路102弄7號的一幢花園洋房,後搬到永嘉路的新式裡弄居住。典當是中國古老的金融行業。
老上海人將上當鋪叫「跑娘舅家」,因為上典當抵押一些物品便能拿到急用的謀生錢。上海解放後,典當行業被淘汰。改革開放以來,少量典當行業又復甦,但與建國前的「當鋪」起了「質」的變化。如今的「當鋪」大多為一些私人企業、個體經商者為解決資金短缺或急用,以房產、汽車、飾器等作抵押貸款,再也不是為了一日三餐而上「當鋪」了。
文字 | 章正元
原標題:《老上海人說的「跑娘舅家」是什麼意思?》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湃客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