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華學養古來稀——緬懷劉炯朗校長

2020-12-05 騰訊網

(照片來源:新竹清華大學)

2020 年 11 月 7 日,享譽國際的計算機科學家(IEEE 與 ACM 會士)和教育家劉炯朗教授因病去逝,享壽八十六歲。1934 年 10 月 25 日,劉炯朗出生於中國廣州,中學和小學在聖公會(澳門)蔡高中學就讀,畢業後考入臺南工學院(成功大學前身)電機系,1960 年及 1962 年分別取得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計算機碩士及博士學位。劉教授在即時系統、電腦輔助設計、VLSI 布局、組合最佳化、離散數學等領域均有傑出貢獻,2011 年榮獲有「電子設計自動化(EDA)界諾貝爾獎」之稱的卡夫曼獎(Phil Kaufman Award)。曾任教於麻省理工學院(1962--1972)、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1972--1998),1998 年回臺灣擔任新竹清華大學校長(1998--2002)及蒙民偉榮譽講座教授,培育英才無數、桃李滿天下,其中圖靈獎得主姚期智是他的得意門生。

紀念劉炯朗校長網頁:

https://clliu19341025.wpcomstaging.com/

2020 年 11 月 11 日,曾任職臺灣工業技術研究院(ITRI)和臺積電(TSMC)的清華大學校友陳建邦先生來信,邀請丘成桐教授撰寫追思悼念劉炯朗校長的文字,以下是丘教授在 11 月 12 日給陳先生的回信。經丘成桐教授同意,刊登於《數理人文》(公眾號:math_hmat)。

建邦兄:

十月二十五日時我寫了一封信祝賀劉校長生日,一般來說,劉校長會即時回復我的信,這次沒有,我正在憂慮,出了什麼事。不料耗訊傳來,不但使我驚訝,亦使我憂傷!

在今天這個時代,有思想有風骨有愛心的仁人學者實在不多,炯朗校長是少數中的少數。他尊重學問,每當我邀請他幫忙學術界的事情,他從不推辭,一馬當先。與校長交接,如沐春風,尤其以廣東話談香港澳門事,以俗語談時論道,直入主題。還記得他描述香港各個大學校長時,稱金耀基校長為「金要雞」,特別高興。我讀他在電臺的講話,以顯淺的語言解釋科學人生,使我佩服得五體投地!我寫的詩不登大雅之堂,而校長居然在一次大會拿來分析朗讀,使我汗顏。

去年我七十歲,校長以對聯相贈:

代數幾何不逾矩,

才華學養古來稀。

此聯適足以描述校長自己。

至於仁愛,校長亦真是古今少有的仁者,在處理清華大學情殺案時,恰到好處,非有絕對的仁者心腸,實難妥善如此。

我每次到臺北,必定去找校長,親炙他的智慧和風趣。而今哲人已逝,典型猶在。朱弦已絕,空桑誰撫?願校長之魂,在天安息,清華同學,中國士子都會永遠懷念校長。

敬祝學安!

丘成桐於京師

劉炯朗(左一)與丘成桐(右一)在首屆(2010 年)清華三亞國際數學論壇(照片來源:TSIMF)

劉炯朗校長「也同時是一位熱愛詩詞、人文之美,永不停下學習腳步的智者。他能從人工智慧旁徵博引到莎士比亞,又能從微軟小冰寫詩談到唐伯虎的情書,鑑古知今。校長熱愛探索、學習、與分享知識,喜愛時尚、旅遊與美食,開朗的笑聲總是溫暖身邊每一個人。他幽默的言談、睿智的笑語與臨世的風骨,將永遠留存在每個人的心中。」【編註:引用來自紀念劉校長網頁】

以下是劉炯朗校長為《丘成桐談空間的內在形狀》(簡體中文譯本書名為《大宇之形》)寫的推薦序。

劉炯朗:看到萬事萬物之間的深層關聯

有一句順口溜「有關係就沒關係;沒關係就有關係」,其實這句有趣的順口溜可以有不同的解讀。

對政客和商人來說,關係是一個微妙的觀念,特別是「有關係就沒關係」這半句,和有權有錢的人拉上關係,大事可化小,小事可化無,沒關係就是沒問題。可是,對文學家和科學家來說,關係是個美妙、神奇的觀念,特別是「沒關係就是有關係」這半句,可以解釋為在一般人眼中被認為沒有關聯的觀念和事物,看透看懂了,卻是一為二、二為一,相生相應,相輔相成。

我們都讀過李後主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花就是花,月就是月,可是和春天、秋天扯上關係;春花秋月是風景,可是又和往事扯上關係;小樓昨夜又東風,有點涼意,卻又和故國回首扯上關係;雕欄玉砌是亭臺樓閣,和朱顏改又有什麼關係?愁就是愁,卻和向東流的春水扯上了關係。這就是文學家敏銳的觸角看出來的關聯。

在物理學裡,電力和磁力原來被認為是兩個獨立的自然力量,到了十八世紀以後,經由安培(André-Marie Ampère)、法拉第(Michael Faraday)和馬克士威(James Clerk Maxwell)的研究,才發現兩者之間密切的互動關係,這也就是發電機和馬達建造的基本原理。在中學幾何課裡,我們討論直線、三角形、圓形、橢圓形和拋物線;在代數課裡,我們學一元一次方程式、多元多次方程式,到了解析幾何課裡,就把幾何和代數拉上關係了。微分方程、偏微分方程是抽象的數學觀念,卻又和空氣流動、潮汐漲退拉上關係了。

數學上三百多年的難題──「費瑪(Pierre de Fermat)猜想」,終於在 1994 年由普林斯頓大學的懷爾斯(Andrew Wiles)解決了,懷爾斯的證明建立在谷山豐(Yutaka Taniyama)和志村五郎(Goro Shimura)的猜想上,這個被稱為「谷山--志村的猜想」把兩種似乎毫無關係的復變數函數橢圓方程式(Elliptic Equations)和模型式(Modular Forms)拉上關係。費賴(Gerhard Frey)和瑞貝(Kenneth Ribet)又把「谷山--志村猜想」和「費瑪猜想」拉上關係。懷爾斯經由證明「谷山--志村猜想」證明了「費瑪猜想」。再講下去,希爾伯特(David Hilbert)的第十道問題可又不是和「費瑪猜想」有相連的關係嗎?

丘成桐教授是數學家,也是文學家,他在數學上傑出的成就是大家都知道的,同時,他家學淵源,在文學上的造詣甚深,寫詩、詞、賦和對聯,令人折服。他寫的一首詩《龐卡赫之夢》,開頭幾句是:

我曾小立斷橋,我曾徘徊湖邊,

想望著你絕世無比的姿顏。

我曾獨上高樓,遠眺天涯路,

尋覓著你潔白無瑕的臉龐。

是一位舉世知名的數學大師在思考「龐卡赫猜想」(Poincaré Conjecture)?還是一位才華橫溢的詩人在懷念著知心好友?

《丘成桐談空間的內在形狀》是一本充滿了新奇的觀念和廣闊的視野的書,嚴謹而又趣味,深邃而又近人,令人敬畏卻又引人入勝,讓我們看到多維的空間,更引發我們無盡的嚮往。大師的導引,絲絲入扣,娓娓動人。

在本書的序文裡,丘教授特別引用了宋詞兩句: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

雙飛乳燕何嘗不可以解釋為時間和空間、數學和物理、科學和文學比翼雙飛呢?

也記得有兩句詩: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情卻有情。

東和西、晴和雨、有和無,看不懂的人說是矛盾,看得透的人說是渾然一體。

得讀好書,不亦快哉!

劉炯朗在首屆清華三亞國際數學論壇上致辭(照片來源:TSIMF)

歡迎關注《數理人文》雜誌微信版

International Press of Boston

微信訂閱號:math_hmat

相關焦點

  • 臺灣清華大學前校長劉炯朗逝世,系知名計算機科學家
    臺灣清華大學前校長劉炯朗逝世,系知名計算機科學家 澎湃新聞記者 鍾煜豪 2020-11-09 22:29 來源:澎湃新聞
  • 對話劉炯朗:我如何做臺灣清華大學校長
    第2頁:在臺灣治理大學的經驗 第3頁:高校招生:陳寅恪如何出考試題  劉炯朗滿頭銀髮,身材高大,談起教育來,滔滔不絕。1998年,經臺灣清華大學及教育機構甄選,出任臺灣清華大學校長。劉先生文理皆精,所著科普書《一次讀懂自然科學》、《一次讀懂社會科學》,曾被馬英九推薦為2011年臺灣暑期青年閱讀好書。  本期,我們請劉炯朗先生分享自己的通識教育理念,以及做臺灣清華大學校長的一些具體經驗。
  • 沉痛悼念劉炯朗教授
    著名計算機科學家、CCF海外理事、前臺灣清華大學校長劉炯朗教授於2020年11月7日因病逝世,享年86歲。劉炯朗教授曾在MIT、UIUC、臺灣清華大學任教逾40年,對計算機科學與工程領域的研究有重大貢獻。他獲得了電子設計自動化(EDA)領域的最高獎「卡夫曼獎」(The Kaufman Award)。
  • EDA界元老劉炯朗病逝,學生是圖靈獎唯一華人得主
    前臺灣清華大學校長劉炯朗傳出病逝消息,享壽86歲。據悉,劉炯朗因病過世,而家屬希望保持低調,未多做說明。98wEETC-電子工程專輯一頭白髮,但講起話來依舊思路清晰、神採奕奕是外界過去對劉炯朗最大的印象,一般人最為熟知的是他擔任過臺灣清華大學校長一職,因而外界多尊稱他為「校長」。
  • 知名華人計算機學界劉炯朗逝世,曾是姚期智導師
    圖 | 劉炯朗(來源:臺灣清華大學)劉炯朗 1934 年生於廣東番禺,談及早年的求學經歷對自己的影響,劉炯朗形容,「第一、我知道天高地厚,因為看到那麼多老師同學都是世界上最傑出的人才,但我也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厚,換句話說,跟他們在一起,我會很努力,大家不會相差太遠。」在麻神省理工學院取得計算機博士學位後,劉炯朗曾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伊利諾大學香檳校區任教。於 1998 年放棄美國美國,返回臺灣擔任國立清華大學第二任校長。
  • 華人著名計算機科學家劉炯朗逝世,圖靈獎得主姚期智為其得意門生
    【新智元導讀】華人著名計算機科學學者、前臺灣清華大學校長劉炯朗教授於消息稱,臺灣清華大學前校長劉炯朗7日因病過世,享壽86歲。 劉炯朗也曾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美國伊利諾伊大學任教,返回臺灣後亦擔任國立清華大學校長及榮譽講座教授,培育英才無數、桃李滿天下。
  • 華人著名計算機科學家劉炯朗逝世,圖靈獎得主姚期智為其得意...
    新智元報導 編輯:QJP 【新智元導讀】華人著名計算機科學學者、前臺灣清華大學校長劉炯朗教授於 消息稱,臺灣清華大學前校長劉炯朗7日因病過世,享壽86歲。
  • 華人計算機大牛劉炯朗仙逝,他是姚期智院士的博士導師
    允中 發自 凹非寺 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全球計算機領域知名華人科學家劉炯朗教授1998年擔任臺灣新竹清華大學校長,在其任職4年內,學術聲望一度超越臺灣大學,排名臺灣地區第一。值得稱道的是,劉炯朗教授桃李滿天下,門生中還有圖靈獎唯一華人得主姚期智院士。
  • 華人計算機大牛劉炯朗教授仙逝,他是姚期智院士的博士導師,還著有離散數學教科書
    華人著名計算機科學學者、前臺灣清華大學校長劉炯朗教授於2020年11月7日因病逝世,享年86歲。圖靈獎唯一華人得主姚期智為其得意門生。
  • 杜甫說「人生七十古來稀」,上半句鮮有人知,怕教壞小孩不被提及
    常言道「人生七十古來稀」,自古以來能夠活到70歲的人並不多見,但是對於現代人而言70歲卻只是一個平均年齡而已。實際上這句大家耳熟能詳的俗語還有上半句,並且出自杜甫的《曲江二首》,原詩為:「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 老話「人生七十古來稀」,其實上一句怕教壞後人,一直不願被提起
    我們常聽到一句老話,就是「人生七十古來稀」,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畢竟有史以來,能活到七十歲的人少之又少,寓意人生能活多久,充滿了感慨和無奈。其實這句話是有出處的,其作者就是被我們稱為詩聖的杜甫。「人生七十古來稀」的出處杜甫曾在《曲江二首》其二中寫了這麼一首詩,而「人生七十古來稀」的上半句同樣的精彩,但是卻怕教壞後人,不願意被提起。那麼杜甫在這首詩裡究竟說了些什麼,下面我們一起欣賞這首詩: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頭盡醉歸。
  • 人生七十古來稀,現在讀書也不遲
    俗話說「人生七十古來稀」,古人這一輩子能活到七十歲的確不太容易,但是,如果我們仔細算一算這一筆人生帳,多多少少會有些觸目驚心,宋代有個王觀就給我們算了這麼一筆帳。都來五十載,一半被、睡魔分了。那二十五載之中,寧無些個煩惱。仔細思量,好追歡及早。遇酒追朋笑傲。任玉山摧倒。沈醉且沈醉,人生似、露垂芳草。幸新來、有酒如澠,結千秋歌笑。
  • 古人講「人生七十古來稀」,上句被後人遺忘,怕教壞小孩不被提及
    俗語云「人生七十古來稀」,一個人能夠活到70歲,就已經算是件稀奇事了。所以在古代,能活到古稀之年的老人,也稱得上是一個令人羨慕的奇蹟。縱觀古今,沒有一個人不想長壽,尤其是在封建社會中,想長壽的帝王比比皆是。
  • 古語:「人生七十古來稀」,這句話的上半句,為何無人提起?
    七十在民間也有很多的俗語,其中就有這麼一句「人生七十古來稀」,是流傳至今被人們口頭傳頌的,但是很多人只會這一句而忽視了上半句裡的精髓。這句俗語其實是杜甫所作《杜工部詩·曲江二首》,完整的一整句其實是「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字面意思就是指一個人七十歲是非常少見的,在那個時候簡直就是個奇蹟。
  • 「人生七十古來稀」:人到七十一定要見這四種人,每種都令人落淚
    人生七十古來稀。古來稀,意思是自古以來都很稀少,這是一種很自豪、很豪邁的說法,雖然現在隨著生活醫療水平提升,七十已經不是「古來稀」,但是到了這個年齡,已經是到了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年齡。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落葉歸根,是我們中華文化中不可磨滅的印記。對於故鄉的思念,貫穿著歷史,我們年齡越大,對於故鄉的感情就越濃厚,那是我們從小長大的地方,承載了我們太多的回憶。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是多麼的心酸,家鄉的變化那麼大,稚童已經把我們當作是外鄉人了。
  • 臺大校長遴選委員 蔡英文落選
    臺大昨天舉行校務會議,投票選舉13位「校長遴選委員」。圖為監票委員查封票匭。記者黃義書/攝影       臺大校務會議昨天選出下一任校長「遴選委員」名單,168位校務會議代表經過一天的投票,選出13位遴選委員。宏碁創辦人施振榮以管理學院「校友或社會公正人士」的身分當選。由臺大法學院提名的民進黨前主席蔡英文,則沒有上榜。     臺大校長李嗣涔表示,尊重校內的投票結果。
  • 緬懷美國首位華裔大學校長、熱學家、教育家田長霖
    緬懷美國首位華裔大學校長 2002年11月12日15:06  新華網   新華網北京11月12日消息 2002年10月30日,美國伯克利加州大學宣布,美國首位亞裔大學校長
  • 「人生七十古來稀」什麼意思?讀了原詩,才知杜甫有多悲傷
    所以才會有「人生七十古來稀」的說法,這句詩出自杜甫的《曲江二首·其二》。這句詩想必很多人都聽過,但是讀了原詩,才知當時的杜甫是有多悲傷。那時的他每日上完朝後,便去典當春衣,換來的錢都用來買酒,天天喝得酩酊大醉。都說李白嗜酒如命,「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但是從這聯詩來看,杜甫也是不遑多讓。
  • 緬懷老校長吳樹青先生
    要知道,我的博士學位證書上蓋的正是丁石孫校長的印鑑。    就在我完成博士論文答辯留校任教後,吳校長從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的崗位上空降到北大出任校長。在那個非常的時刻,吳校長顯然帶有「臨危受命」之感,處處言行謹慎,但仍免不了受到一些人的詆毀和攻擊。首先是北大總有那麼一些人對外來的幹部和教師有著偏見。
  • 南京大學舉辦緬懷傑出校友餘紀忠活動
    臺灣餘紀忠文教基金會董事長餘範英,臺灣報業公會理事長、中國電視公司董事長林聖芬,校長陳駿,華英文教基金南大遴選委員會召集人陳懿院士,東大黨委書記郭廣銀,東大副校長、華英文教基金東大遴選委員會召集人浦躍樸,校長助理濮勵傑,以及臺灣方面嘉賓、南大東大兩校華英學者代表和學生代表等出席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