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講「人生七十古來稀」,上句被後人遺忘,怕教壞小孩不被提及

2020-12-05 芷天說

當浮華落幕人生已至暮年,最令人渴望的就是健康和長壽。據數據調查顯示,現代人平均壽命可以高達75—90歲。如果按照人活百年的說法來看,基本上就要實現這個目標了。但是生活在古代社會的老百姓,能夠活到50歲就已經是幸運。

一般情況下,他們的平均壽命只有45歲左右,能夠活到50歲或者70歲的人,不僅是一件非常幸運的事情,而且也受到了上天眷顧。

俗語云「人生七十古來稀」,一個人能夠活到70歲,就已經算是件稀奇事了。所以在古代,能活到古稀之年的老人,也稱得上是一個令人羨慕的奇蹟。

縱觀古今,沒有一個人不想長壽,尤其是在封建社會中,想長壽的帝王比比皆是。

秦始皇為了能夠長生不老,派人前往蓬萊仙島,尋找長生不老藥。漢武帝為了能夠永坐江山,也曾命大量的術士,為自己煉丹製藥。雖然最終結果都是幻夢一場,但想要表達的就是對生命的渴望。

第一、人生七十古來稀

今每個人都想健康長壽,但是真正能夠長壽的人寥寥無幾。民間流傳了很多關於壽命的俗語,其中最經典的就是「人生七十古來稀」。

這句話既是俗語也是詩歌,是由唐代著名詩人杜甫發出的感慨,上半句卻已被後人遺忘。

他在《杜工部詩·曲江二首》一詩中云:「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相信對杜甫有一定了解的人都應該知道,他一生仕途坎坷生活潦倒。為了能夠謀求一官半職,而四處奔波。還曾因為過度貧困無錢買米,最終導致自己的小兒子被活活餓死。

這首詩歌所表達的感情基調,實際上就是在感嘆自己的人生。由於他經濟方面特別拮据,但又特別喜歡飲酒,所以只能到處欠著酒錢。

雖然他認為這只是一件小事,但聽起來也會讓人難為情。自古以來人能活到70歲的比較少,雖然杜甫已經到了古稀之年,但是卻依然過著貧窮的生活。

孔子曰:「七十而隨心所欲,不逾矩」, 想表達的意思就是活到了70歲,有很多事情就應該看開看淡。千萬不能再有任何欲望,應該過一些無欲無求的生活。「不逾矩」指的是不要逾越規矩,也就是說不能做為老不尊的事情。

第二、酒債尋常行處有

事實上「人生七十古來稀」,只是俗語的下半句而已。如果將上半句「酒債尋常行處有」放在一起,所表達的意思其實就很明確,只不過怕教壞小孩,下半句經常不被提及。

杜甫作為一位比較知名的唐代詩人,本應該或者和李白一樣的成功。但由於他的人生經歷比較坎坷,所以一直都處於憂患之中。

尤其是他在寫這首詩歌的時候,正處於「安史之亂」期間。

曾經繁榮昌盛的大唐王朝,因為戰亂而變得凌亂不堪。那些與盛唐有關係的人和事,仿佛變成了無法觸及的昨天。杜甫作為一個憂國憂民的詩人,當看到自己和百姓困苦時,不由得悲從心中來。

雖然此時他正在遊歷長安,但是他的心情卻特別壓抑,帶著這種難以抑制的沉重心情,寫下了這首詩。

「酒債尋常行處有」,寫的是杜甫欠酒債,已經是家常便飯了。因為在亂世中,誰也無法真正安身立命。

實際上,如果大家認真分析「人生七十古來稀」, 可以發現這並不是對長壽的慶幸。此時的杜甫已經是一位古稀老人,但是卻要承受家國破碎的痛苦。這對於一個古稀老人來說,絕對是一件非常殘忍的事情。

已經70歲的杜甫依然欠酒錢,這就說明他的生活過得並不如意。杜甫的個人經歷,其實也是絕大多數處於亂世中老百姓的遭遇。

將這兩句俗語放在一起去分析,可以發現雖然70歲高齡的人,自古以來就不多見,但這並不值得慶幸的事情。

結 語

《杜工部詩·曲江二首》是一首長詩,開頭四句寫道:「一片花飛減卻春,風飄萬點正愁人。且看欲盡花經眼,莫厭傷多酒入唇」。這其實就已經為這首詩,定下了悽涼又哀的基調。如果按照這種思路分析,可以發現「人生七十古來稀」,既有感慨也有一些悽涼。

「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一個經常欠酒債的詩人,就算活到了70歲又能怎樣呢?或許每個人都想活到古稀之年,但現實卻總令人事與願違。筆者認為生命的長度固然重要,但活出質量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相關焦點

  • 老話「人生七十古來稀」,其實上一句怕教壞後人,一直不願被提起
    我們常聽到一句老話,就是「人生七十古來稀」,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畢竟有史以來,能活到七十歲的人少之又少,寓意人生能活多久,充滿了感慨和無奈。其實這句話是有出處的,其作者就是被我們稱為詩聖的杜甫。「人生七十古來稀」的出處杜甫曾在《曲江二首》其二中寫了這麼一首詩,而「人生七十古來稀」的上半句同樣的精彩,但是卻怕教壞後人,不願意被提起。那麼杜甫在這首詩裡究竟說了些什麼,下面我們一起欣賞這首詩: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頭盡醉歸。
  • 杜甫說「人生七十古來稀」,上半句鮮有人知,怕教壞小孩不被提及
    《論語·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孔子在總結自己人生時候說的話,雖然不可能每個人都成為像孔子一樣的聖人,但是卻要學會在人生的不同階段去感受生命的價值。
  • 人生七十古來稀,現在讀書也不遲
    俗話說「人生七十古來稀」,古人這一輩子能活到七十歲的確不太容易,但是,如果我們仔細算一算這一筆人生帳,多多少少會有些觸目驚心,宋代有個王觀就給我們算了這麼一筆帳。王觀《紅芍藥》人生百歲,七十稀少。更除十年孩童小。又十年昏老。
  • 古語:「人生七十古來稀」,這句話的上半句,為何無人提起?
    人生在世,每個人當然都想自己沒有傷病,並且能夠長命百歲。但真正能夠活到100歲的那些人,可以說是鳳毛麟角。在古代就有秦始皇想永久稱霸世界,而去尋找長生不老藥,不惜耗費一切人力物力去煉就仙丹,但是最終都毫無收穫,最後依然駕崩。
  • 「人生七十古來稀」什麼意思?讀了原詩,才知杜甫有多悲傷
    古代對於不同的年齡有著不同的稱呼,例如七八歲的小孩就是「始齔」,十三四歲的女孩稱為「豆蔻」,男子二十為「弱冠之年」,女子十五「及笄」。三十是而立之年,四十是不惑之年,五十是天命之年,六十則是花甲之年,七十是古稀之年。不過古代的醫療條件有限,平均壽命不高,活到六七十歲算是難得。
  • 古人講「釣魚窮三年,玩鳥毀一生」,後半句更經典,道出人間百味
    引言現在人們都說窮玩表,富玩車,越富有的人所喜愛的東西越是不一樣的。在古代富人所喜愛的東西和平常人也是不同的,甚至於古人表示釣魚窮三年,玩鳥毀一生。不僅需要大量的金錢支撐,還要有足夠的耐心,甚至還要花費過多的時間,這也讓很多人用這句話來形容當時貴族的奢侈生活。只是很多人都不知道「釣魚窮三年,玩鳥毀一生。」還有後半句,而這後半句才是整句詩的精華。其實如果將這兩個愛好搬到現在生活來說,那些釣魚愛好者和養鳥愛好者日常花費也是一筆不菲的數字,這不包括與我們平常只是隨便的拿幾個魚竿去消遣消遣或者是買幾個小麻雀養一下。
  • 「人生七十古來稀」:人到七十一定要見這四種人,每種都令人落淚
    人生七十古來稀。古來稀,意思是自古以來都很稀少,這是一種很自豪、很豪邁的說法,雖然現在隨著生活醫療水平提升,七十已經不是「古來稀」,但是到了這個年齡,已經是到了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年齡。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落葉歸根,是我們中華文化中不可磨滅的印記。對於故鄉的思念,貫穿著歷史,我們年齡越大,對於故鄉的感情就越濃厚,那是我們從小長大的地方,承載了我們太多的回憶。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是多麼的心酸,家鄉的變化那麼大,稚童已經把我們當作是外鄉人了。
  • 世人只知「人生七十古來稀」,卻不知上一句有多苦,字字都是眼淚
    比如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唐代大詩人李白與杜甫,他們二人在詩詞領域的地位不分伯仲,都是非常有才氣的詩人。然而他們二人卻有著截然不同的人生境遇,這其實與他們的性格不無關係。李白是一個灑脫豁達、我行我素的人,所以才有那般出塵的仙氣;而杜甫的性格卻比較內斂,骨子裡比較敏感,憂國又憂民。
  • 「人生七十古來稀,問君還有幾春秋」:人過六十,餘生已經開始
    老話說「人生七十古來稀」,活到了七十歲,便是很稀少的了,所以當一個人從六十歲開始,他的心境就將完全的改變,要一鼓作氣的在年齡上做著衝擊。人生的晚年,是步往終響的時間段,也往往在這個時候,人生已經是留出了大量的時間以及精力。
  • 人活七十古來稀,這三種人聰明過了頭,儘量躲遠點,尤其是第三種
    在中國有一句古話叫做人活七十古來稀,說的是,一個人只要能活到幾十歲,已經是十分稀有和罕見的,當然說出這句話是因為在古代,因為社會的環境以及當時的醫療條件並不發達,人們才活的比較短暫,不像現在那樣長壽老人越來越多。
  • 逢十年齡段的別稱,古人的情懷有趣
    人生百年,說長不長,說短不短。感懷人生,古訓:十歲不愁、二十不悔、三十而立、四十不感、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古來稀、八十耄耋、九十老童、百歲人仙。這也是古人對逢十年齡段的別稱,說法或者出處是比較有意思的。
  • 《隱秘的角落》:「壞小孩」都從哪來的?
    作者丨重木相比於紫金陳原著的名字《壞小孩》,電視劇對名字修改的目的或許既是為了防止觀眾早早猜到故事的大概,也可能是和對小說結局修改的原因一樣,以一種更加隱晦的手段來展現這個故事中頗為聳人聽聞的現實。
  • 古人退休 多半七十才「致仕」
    確實,在小農社會裡,生產主要以一家一戶為單位,做得動就做,做不動就不做了,哪談得上什麼退休呢?只有「辦公家事」的官吏,才有退休問題。當然,這裡首要的問題是,官員到了什麼年紀,就該「致仕」了呢?據《禮記·典禮》記載,在西周的禮制中,已有「大夫七十而致仕」之禮。
  • 古人講:「女怕午時生,男怕子夜臨」,啥意思?祖宗說得有道理嗎
    引言古人比較相信天命,當時人們對於自然界的了解程度不高,因此認知也有局限性。古人的很多觀點都缺乏科學依據,這些觀點大多與封建迷信有關。比如古人在生男生女這個問題上就有這樣的俗語:女怕午時生,男怕子夜臨。
  • 老話說:男不過三,怕屬雞,女不過四,怕屬羊。古人的宿命論
    古人曾經說過一句俗語:男不過三,怕屬雞,女不過四,怕屬羊,為啥怕屬羊。到底該如何理解呢?男不過三,女不過四的含義古人覺得無論男人和女人在不同的年紀中應該做不同的事情。這的「三」和「四」其實的可以當作年齡來理解。「三」代表的是三十歲,而「四」則代表的是四十歲。這句話意思是男人最怕過了三十歲,因為三十歲是人生的一個轉折點。
  • 才華學養古來稀——緬懷劉炯朗校長
    曾任教於麻省理工學院(1962--1972)、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1972--1998),1998 年回臺灣擔任新竹清華大學校長(1998--2002)及蒙民偉榮譽講座教授,培育英才無數、桃李滿天下,其中圖靈獎得主姚期智是他的得意門生。
  • 如果你是這5個姓之一,很有可能是《山海經》中,不死族的後人
    俗語有云:人生七十古來稀,總是現如今科學技術格外發達,超過百歲的老人也很是罕見。《黃帝內經》中有記載:上古時期的人們,縱使是短命之人也都能夠活過百歲,長壽之人更是可以活過千歲。平均年齡下來也有2、3百歲,這到底是何願意呢?
  • 人生七十古來稀,你七十歲還能幹什麼?賈平凹70歲又寫了本新小說
    其實廢都這樣的小說在當時雖然是暢銷小說,但是也收到四面八方的批評和質疑,有一部分質疑就是,你老賈先生這個小說寫得太不入流、和黃書有什麼區別?真是大跌眼鏡!以至於賈平凹一直活在《廢都》成名後的陰影下,有的人甚至說賈平凹之所以寫得出這種小說,他就是小說中的某一人。
  • 民間說:「男怕子夜生,女怕午時臨」,古人生娃為何有此忌諱?
    在科學技術尚不發達的古代,「黃老之學」得以在民間廣泛流傳,並且深深鐫刻在一個人從生到死的歷程之中。而在古代堪輿學說看來,人出身的生辰八字往往會決定一個人之後的命運,尤其對於新生兒來說,古人尤其十分看重他們降生的時機,而民間自古就有「男怕子夜生,女怕午時臨」的諺語,那麼古人生個孩子為什麼還有這麼多忌諱呢?要想弄明白這個問題,我們就得從「子夜」和「午時」所指的時間說起了。
  • 俗語:男怕三更子,女怕午時辰,農村老人為何這麼說?
    俗語:男怕三更子,女怕午時辰,農村老人為何這麼說?現代人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漸漸遺忘中國傳統文化,是因為中國傳統文化有些地方和他們所接受的科學道理相悖。俗語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可有些俗語只有老人才會時常說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