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退休 多半七十才「致仕」

2021-01-09 新華網客戶端

宋代《睢陽五老圖》,現藏於美國國家博物館。

遼金「二十四孝圖」磚雕——臥冰求鯉。

關於延遲退休的各種傳言,近年來一直吸引著人們的眼球。

在中國古代,各級官吏也有一個退休問題,叫作「致仕」。與現代人的退休一樣,古人的「致仕」也是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兒。

何時要「致仕」?官應老病休

應該說,退休是一個現代社會的概念。在中國古代,和退休這件事兒最相近的概念叫「致仕」,也就是辭去官職還祿位於君的意思。

從這個詞本身也就看出來了,在古代,從事其他職業的人是沒有什麼退休的說法的。確實,在小農社會裡,生產主要以一家一戶為單位,做得動就做,做不動就不做了,哪談得上什麼退休呢?只有「辦公家事」的官吏,才有退休問題。

當然,這裡首要的問題是,官員到了什麼年紀,就該「致仕」了呢?

據《禮記·典禮》記載,在西周的禮制中,已有「大夫七十而致仕」之禮。其後歷代基本上是沿襲了這一退休年限,只是到了明清兩代,情況才出現了一些變化。

古時候人們的平均壽命不長,「人生七十古來稀」。所以70歲退休,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基本上是等於終身制了。

「七十而致仕」只是一種習慣的說法,具體實施還要根據具體情況而定。漢宣帝本始三年(公元前71年),丞相韋賢已經七十多歲了,他以老病為由,上書請求退休。宣帝覺得他年事已高,不可以太勞累,就準他辭職,賞賜給他一百斤黃金和一處住宅,準許他退休。韋賢成了歷史上第一位退休的丞相,開了丞相退休之先河。

唐代《大唐令》明文規定:「諸職事官七十聽致仕。」唐開元二十五年玄宗又下詔:「老病不堪釐務者,與(同意)致仕。」也就是說,這時的退休制度,除了七十可以致仕外,對那些雖然不到退休年齡但患有疾病或者受傷的官員,也準許退休。杜甫的《旅夜書懷》中有一句「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其中的「老」和「病」,正是唐朝官員退休的兩個主要原因。

也是在唐代,開始出現「退休」一詞,如唐代散文家韓愈在《復志賦序》中說:「退休於居,作《復志賦》。」就是說他的《復志賦》是退休回家後寫的。《宋史·韓贄傳》也說宋仁宗時的御史大夫韓贄「退休十五年,謝絕人事,讀書賦詩以自娛」。不過,「致仕」仍然是標準的官方說法。

明太祖朱元璋當了皇帝後,規定了新的退休年齡。洪武十三年(1380年)正月,朱元璋詔令「文武官年六十以上者聽致仕」。這是中國歷史上首次將退休年齡提前至60歲。但朱元璋規定的退休年齡在明代並沒有一直貫徹下去,明成祖朱棣登基後即恢復70歲退休古制。此後不斷反覆,弘治四年(1491年),明孝宗朱祐樘又詔「自願告退官員,不分年歲,俱令致仕」,也就是說,凡主動提出退休的官員,沒有年齡限制,什麼時候提出退休都可以。

清代文武官員的致仕年齡比較繁雜。文官致仕年齡,一般在60歲上下。乾隆時規定,部、院屬官吏55歲致仕,京察二三等官吏65歲才能致仕。武官致仕的年齡,則隨官職大小而異。清前期,武官除提鎮(省最高武官)以上者不限年齡外,位次於提鎮的副將以下者,限60歲致仕。清末光緒三十年後,為增加軍營朝氣,減少暮氣,武官的致仕年齡又作了修訂。副將年滿60歲必須退休。比副將級別低的武官,退休年齡更早。比如參將54歲,遊擊51歲,都司、守備48歲,千總、把總45歲。這是充分考慮中低級軍官需要耗費更多體力、精力,歲數太大,年老體衰,扛不動刀槍,戰場上就要吃虧。

然而,不論哪個朝代,官員去留的最終裁奪權還是屬於皇帝。

宋代大學問家朱熹多次因老因病請求退休,都沒有得到應允,直到「慶元六年春二月辛酉改《大學誠意》章,甲子以疾終於正寢……享年七十有一。」

元代有明確規定,「集賢」「翰林老臣」不致仕,特殊部門即使三品以下,也不能致仕。天文、曆法學家郭守敬,逾七十申請退休,朝廷不準,直到八十六歲卒於知太史院任上。

退休金有沒有?主要看心情

除了致仕年齡問題外,另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官員致仕以後,能享受什麼樣的待遇呢?

現代人會覺得,退休領退休金,這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但其實這是現代社會勞動保障制度的一部分。在古代,養老主要靠家庭,靠「養兒防老」,因此,領退休金還真不是天經地義。然而,歷代朝廷對於為自己辛勞了一輩子,安全退休的老臣,也都是有一套以禮相待的安置政策的。

對於少數有功的高官、名將和寵臣,可以得到皇帝的直接恩賞,這是被官吏們視為最高待遇和榮耀的事情。唐朝名將李靖,精通兵法,能徵善戰,功勳卓著,曾先後任兵部尚書、尚書右僕射等職,後被封為衛國公。他64歲因足疾,上表請退。唐太宗李世民見了上書很感慨,說自古以來,身居富貴,能知止步者甚少。李靖能識大體,很值得讚揚啊。李世民特別下了詔書,對李靖「封爵如故,祿賜、吏卒並依舊給」,還賞賜了很多財物,親授「靈壽杖」,以「助足疾也」。

漢朝以前,官吏致仕都沒有俸祿。給退休的官員供俸,是從西漢開始的。漢平帝元始元年下詔,年俸祿在兩千石以上的官員致仕,可領取原俸祿的三分之一作為養老金。年俸祿兩千石相當於州刺史,也就是相當於現在省部級的高官。

唐代規定,五品以上官員致仕,可得半祿;有功之臣,蒙天子恩典,可得全祿,如名相房玄齡致仕時,皇上特批均賜全祿。唐制還規定,授一至九品官永業田一百頃到二頃,永業田可傳子孫。因此,五至九品官致仕後雖無俸祿,但生活仍可保障。

兩宋時期對退休官員的安置和優待,可以說是達到了一個高峰,尤其是宋神宗以後,允許帶職退休。官員致仕時,皆晉升一級。致仕後,仍可加銜晉級,參與朝政。與在職官員比,只是少了一點實權。

元朝的致仕官,一般不供俸祿,只規定「子幼家貧者,給半祿終其身」。

明朝初期則規定,三品以上官員按現職退休;四品以下,任現職滿三年且無大過者,可升一級致仕。明中葉改為業績突出者可升兩級致仕。退休金方面,明初曾規定致仕官食原俸,但很快就予以取消。後來又規定退休官員一般情況下不發放退休金,但若家貧不能自存者,「有司月給米二石,修(終)其身」。

清順治十八年規定,「無世職之官年至六十致仕者,仍給半俸,未至六十因疾辭任者不準給」。

在許多朝代,除豪門大族外,部分致仕老臣也能得到「恩蔭」優待。「恩蔭」,是朝廷恩準有功之臣的子孫蔭襲一定官職。這有點類似曾經一度實行的老國企子女「接班」。不可否認,「恩蔭」是官僚特權,但對籠絡人心、穩定官僚隊伍起到積極作用。

有些朝代規定,高級官吏致仕後,仍可臨朝聆聽政事,覲見皇帝,古代稱之為聽朝朔望。唐太宗貞觀二年,詔令「三品以上,並聽朝朔望」。一些有影響力的官員,退休之後仍可參與朝政。

有些朝代的帝王,在每年的歲首、寒食、秋八月等時節,遣使到致仕老臣府第賜物問候。身居京師外的致仕官,則由當地長吏代勞。問候時,多是攜羊、酒、粟、帛等物。帝王以此寬慰群臣,使其奮力「馳驅仕途」。

退還是不退?這是個問題

歷代的賢達之士,一到退休年齡就主動請求退下來,有的甚至年齡還不到,也提前請退。許多人還以詩言志,留下不少膾炙人口、妙趣橫生的「退休詩」。

曾封晉安侯的南朝梁代陶弘景,36歲便提前退休,自號「華陽隱居」,過起了逍遙的隱居生活。梁武帝即位後,派人請他出山做官,他畫了兩頭牛,一頭牛悠閒自在地吃草,另一頭卻被人套著籠頭,牽著鼻子鞭打驅使。他還在畫上賦詩曰:「眼前流水自悠悠,歇臥偷閒戀綠疇。笑看金籠牽鼻去,等閒落得用鞭抽。」梁武帝雖沒能請他出來為官,但還是經常以書信方式請教朝廷大事,因此陶弘景被後人稱作「山中宰相」。

明代的開國功臣劉伯溫,輔佐朱元璋平定天下後,於洪武四年(1371年)三月,未滿60歲時就告老還鄉,並作退休詩自娛:「買個黃牛學種田,結間茅屋傍林泉。因思老去無多日,且向山中過幾年。為吏為官皆是夢,能詩能酒總神仙。世間萬事都增價,老了文章不值錢。」

與此相反,也有害怕退休後失去權力和地位,賴在官場混日子的。宋仁宗慶曆年間(1041-1048年),就有無名氏作詩嘲諷杭州那些官場混混,說他們是「綠水紅蓮客,青衫白髮精。過廳無一事,咳嗽兩三聲」。

大唐武則天時期有一位兵部侍郎名叫侯知一。七十歲那年,吏部有行文通知他該退休了。此君視而不見,置之不理。後來主管的吏部官員耐不住性子把酒小酌,旁敲側擊地問他是否豔羨陶淵明那樣「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田園生活。侯侍郎仍然裝傻充愣佯作不知。為了展示自己老當益壯的強健體魄,老侯金殿之上面對皇帝和百官竟然來了個折返跑,史書記載:「踴躍馳走,以示輕便。」

唐朝的時候,一位叫靈澈的高僧寫過一首詩:「年老身閒無外事,麻衣草座亦容身。相逢盡道休官好,林下何曾見一人?」意思是說,官員們都說退休好、辭職好,但真正辭官的,在林子下面像老百姓那樣乘涼的,哪有一個?

過了將近四百年,到了宋朝的時候,有個尚書郎叫鹿何,年方四十餘,就自請退休,回家後在堂上掛了一塊匾,寫兩個字:見一。靈澈不是說「林下何曾見一人」嗎?快四百年過去了,總算見了一個,所以鹿何自稱見一。

歷史長河

古人究竟如何養老?

北魏首創「存留養親」制度

在古代,不管是普通老百姓,還是政府官員,都沒有養老保險等「五險一金」,許多底層官員沒有退休工資,家庭養老的嚴峻性遠遠超過現代。

早在北魏時期,政府為保證老人有兒女所養,首創「存留養親」制度。該制度規定,如果犯人(犯罪極其嚴重的除外)的直系長輩老無所養,則國家應當對這個犯人減刑或刑罰緩期執行,即便坐牢,也一般關押在當地,不會流放到外地,以便其可以隨時回家照顧老人。更有甚者,在特殊情況下,為了達到贍養老人的目的,可以赦免犯人一些不太嚴重的罪行。

「存留養親」制度從北魏開始,一直延續到清代,是中國古代重視家庭養老和保障家庭養老的一個縮影。對某些犯人進行特赦,以確保家庭養老的實現,這在古代社會是很有必要的。

在唐代,社會上普遍形成了一種良好的風氣,子女不僅要在生活起居上照顧和贍養老人,而且要在精神上保證老人的心情愉悅,當時稱之為「色養」。所謂「色養」,就是奉養父母時要和顏悅色,不能讓老人不開心。在唐代,如果兒媳婦不能「色養」公婆,那就可以成為丈夫休妻的理由。盛唐時期,一位叫李向秀的大臣,就因為妻子未能盡到「色養」公婆的義務而將其休掉。

明代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出生於平民家庭,深知民間疾苦,對老無所依、老無所養的社會問題,有著深刻的感受。他問鼎皇位之後,規定年齡在70歲以上的老人,可免除其一個兒子的所有徭役。這個規定,其實就是把這個兒子指定為老人的專職供養者,讓老人因此能夠得到贍養。

官辦養老院從南朝開始

古代人較高的死亡率和較短的壽命,註定了相當數量的老人會沒有後代。公元521年,中國有了歷史上第一家由政府開辦的「養老院」——南朝的梁武帝命令設立「獨孤院」,專門收養老人和孤兒。從此,中國的養老院開始制度化。

到了唐代,國家強盛,養老院更為普遍,當時稱為「悲田院」。但名副其實的養老院是北宋時期的「居養院」,只收養貧困老人。而且,在宋徽宗時期,老人的年齡標準是50歲及以上,這使養老的人群範圍得到了極大的擴展,成為歷史上老人養老的一個黃金時期。大文豪蘇軾任職於杭州時,就在城內設立養老院,並委任德高望重的僧人為院長,救濟貧困老者。

南宋初年,中國出現專門為包括老人在內的各種貧民設立的福利醫療機構,叫作惠民和劑局。剛開始,只是象徵性地收取費用。後來,乾脆免費,全部由地方財政埋單。

明代初期,朱元璋下令全國各地建立「養濟院」和「惠民藥局」。養濟院是一個融收容和養老於一體的機構,與南北朝時期的「獨孤院」類似。惠民藥局則等同於南宋的惠民和劑局。養濟院都設立在寺廟和道觀裡或是周邊地區,因為在古代,寺廟和道觀本身就是收容弱者和老者的。

清代延續明代制度,繼續開辦「養濟院」和「施棺局」。即便到了清末國家較為衰弱之際,對養老的支出也毫不吝嗇。如光緒年間的某一年,僅廣東一省的養濟院,就花費白銀近1.7萬兩。

80歲老人與縣令平起平坐

授予老人官位開始於北魏。北魏孝文帝曾下詔,授予70歲以上的老人各種官位。唐高宗曾授官給80歲以上的婦女;唐德宗曾授官給90歲以上的老人。宋代的仁宗授12個百歲老人為州助教(宋代的一種官職),後來的神宗又任命9個百歲老人為州助教。

與授官相比,賜爵的做法出現得更早,在漢代就有了。漢代賜給老人的爵位從一級到三級都有。漢代之後,賜爵的做法不再普遍,只是偶爾出現,如北魏孝文帝賜爵給老人,宋太宗賜爵一級給70歲以上老人。

明太祖朱元璋也舉辦過全國性的賜爵於老人的活動,在當時的首都南京和朱元璋的老家安徽鳳陽,對80歲和90歲以上的老人,分別授予兩級爵位,使他們可以與當地的縣令平起平坐。

(本文寫作參考佟寶貴編著《古今中外退休養老制度》、梁盼著《以孝侍親:孝與古代養老》等,特此致謝)

相關焦點

  • 逢十年齡段的別稱,古人的情懷有趣
    感懷人生,古訓:十歲不愁、二十不悔、三十而立、四十不感、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古來稀、八十耄耋、九十老童、百歲人仙。這也是古人對逢十年齡段的別稱,說法或者出處是比較有意思的。十歲不愁:曹衝稱象,司馬光砸缸、甘羅拜相,這都是人間的奇蹟,百年少見。在古代與現代差不多,六七歲開始搖頭晃腦讀書,無憂無慮,啥事都不管,離小升初或考秀才的事遠著呢!
  • 七千元退休工資是什麼等級?東部地區超過這個待遇的比比皆是?
    七千元退休工資是什麼等級,取決於所在地區。一、在中西部地區7000元的退休工資屬於頂層20%以內的高待遇退休人員,絕對稱得上頂級水平。去年8月份,單位一名領導退休,辦理手續後能夠領到的退休工資總共是7300多元。
  • 古人講「人生七十古來稀」,上句被後人遺忘,怕教壞小孩不被提及
    俗語云「人生七十古來稀」,一個人能夠活到70歲,就已經算是件稀奇事了。所以在古代,能活到古稀之年的老人,也稱得上是一個令人羨慕的奇蹟。縱觀古今,沒有一個人不想長壽,尤其是在封建社會中,想長壽的帝王比比皆是。
  • 單位交社保和個人交社保退休年齡上還有區別,這些你都了解嗎?
    其實這個法定的退休年齡是在上個世紀的七十年代才確定的,這種規定是根據當時的情況而定,但是這樣的一個法定退休年齡在現在來看的確是有些的確偏差有些大了。其實在2001年的時候,有關部門就針對女性退休做出了相關的決策,作為靈活地就業女性,年齡就必須要達到55歲才可以辦理退休,就是因為這個靈活女性的退休年齡被定在了55歲,而企業單位女職工的法定退休年齡則是50歲,因此,相比企業單位的女職工,靈活就業者女性確實是晚了五年。
  • 事業單位人員退休才交了4年養老保險,退休後這部分錢該怎麼退?
    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才繳納4年,退休後這一部分錢會用來計算養老金。事業單位從2014年10月開始繳納養老保險,到現在僅僅4年多,他們的養老金是怎樣計算的呢?為了保障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養老金待遇順利過渡,國家決定實施10年的過渡期,過渡期內實行新老辦法待遇比較。老辦法待遇高,發放老辦法退休待遇。新辦法退休待遇高,按照新辦法比老辦法的高出部分,在發放老辦法退休待遇基礎上,額外發放一定比例的新辦法比老辦法高出部分的養老金。
  • 肆虐古人的5大疾病,一旦患上幾乎很難倖免,還好我們活在現代
    其實古人看得很透徹,否則也不會說「平安是福」了。對於古人來說,五種疾病是最可怕的,甚至認為,一旦患上這五種疾病,這個人肯定很難倖免,那麼,都有哪五種疾病這麼可怕?甚至進入奴隸制時代以後,人類壽命也非常短暫,比如古代埃及的很多君王,都是三十歲上下去世的,而當時,三十歲的年紀,相當於現在的七十多歲。很多電視劇在演到晚年的秦始皇的時候,會將演員的形象設計為白髮蒼蒼的形象,但其實這個設計是錯誤的。
  • 人生七十古來稀,現在讀書也不遲
    俗話說「人生七十古來稀」,古人這一輩子能活到七十歲的確不太容易,但是,如果我們仔細算一算這一筆人生帳,多多少少會有些觸目驚心,宋代有個王觀就給我們算了這麼一筆帳。王觀《紅芍藥》人生百歲,七十稀少。更除十年孩童小。又十年昏老。
  • Seilna髮長文為爸爸慶祝70大壽 人生七十才開始
    8月5日,Selina任家萱在社交帳號髮長文為爸爸慶祝70大壽,感謝爸爸永遠把家人放在第一位,並鼓勵他:人生七十才開始
  • 事業單位退休6000元是什麼水平?中西部靠前,東部比上不足
    小公單位下屬事業單位剛有一名事業編退休,副高六級,在職時工資扣除五險兩金後到手6700多元,算上年終績效等,一年到手收入13萬上下,不含公積金。退休後,綜合折算退休金、養老金、職業年金以及生活待遇等,他能拿到的退休待遇最後定格在5800出頭,相當於在職月工資的86%。雖然和同類地區同級人員相比,他的退休待遇不算高,大概也就是中等水平。
  • 這位「身首異處」的民族英雄,時隔七十年才下葬
    這次合葬公祭是將烈士的首身合葬於一起,因為這位烈士已經在七十年前就將頭顱拋在這片家鄉土地,從此身首異處。這位烈士就是東北抗聯後期的領導人,著名的抗日英雄陳翰章。九一八事變後,在東北地區活躍著大量的抗日救亡運動,而東北抗日聯軍就是當時的傑出代表。東北抗聯在東三省給予了日本侵略者沉重的打擊,也遭到了日本侵略者的切齒痛恨。
  • Seilna髮長文為爸爸慶祝70大壽:人生七十才開始
    人生七十才開始,之前種種好比學習。」並貼心表白爸爸:「從今往後,希望您能為自己而活,為自己而快樂,為自己而喝採,為自己而驕傲。謝謝您,我愛您,生日快樂。」
  • 「未來退休壓力」大 保險創新破困局
    相對於中國居民退休生活願景總體樂觀,出生在上世紀70年代以後的青壯年群體,面對「未來退休壓力」逐漸呈現,對養老生活信心不足。  此次發布的報告顯示,今年中國居民退休準備指數為6.23,相對於2017年的6.31與2018年的6.65有所偏低,但與2019年的6.15相比略有回升。在「退休準備充分度」和「退休計劃完善度」方面較去年有所提升,而在「財務規劃認知水平」方面有所下滑,其他方面相差不大。  報告認為,「十四五」期間我國將迎來人口老齡化的關鍵「窗口期」。
  • 古人拍照怎麼擺造型的?擺拍,還得看古人的
    擺拍並不是照相機發明後才出現的。古人中早就雲集了一批「攝像」高手,他們不僅擺拍的技術水準極高,而且小心機比誰都多。 盤點古人五種常見的擺拍風格,一定有你想不到的。
  • 退休工資6000和2300都調百分之五,貧富差距不是越拉越大嗎?
    天天討論這個實在沒意思,問題是行業之間差別太大,比如近期自願擇業的退役軍人一次漲3000元左右,地方退休同職人員漲200元左右,你漲十次也趕不上人家一次,以前在部隊幹了十年轉業費不到千元,現在呢?退休金有差距,你們就想法縮小,上班的人工資有差距你們怎麼不想辦法縮小差距尼?
  • 【冰史】古人這樣製冰
    小朋友們在夏天最愛吃的零食大概就是冰糕了,現在冰糕的樣式口味五花八門,每個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自己喜歡的口味,但是在生產力水平較低的古代,古人們可吃不到這麼多口味的冰糕
  • 古人過年會喝屠蘇酒螞蟻莊園答案[多圖]
    古人過年會喝屠蘇酒螞蟻莊園答案是什麼,古人在過年的時候,有很多的講究,不像今天,好多古代的習俗都已經沒有傳承了,古人在過年時往往都會喝屠蘇酒,這個恐怕很多小夥伴並不知道,所以今天的題目就是屠蘇酒到底是年少者先喝還是年長者先喝呢,下面就一起來看看!
  • 如果90後退休了,有多少存款才算比較合適?你達標了嗎?
    可能有些人覺得現在考慮這個問題還比較早,畢竟現在的90後,年齡最大的也才30歲,不過我們仔細想一下,如果你現在是30歲,那麼再有30年也就退休了。30年很長嗎?一點也不長,也就是買套房背上30年房貸的事情,等到真正還清的時候,自己剛好退休,這麼一想,還會覺得自己離退休很遠嗎?
  • 「人生七十古來稀」什麼意思?讀了原詩,才知杜甫有多悲傷
    三十是而立之年,四十是不惑之年,五十是天命之年,六十則是花甲之年,七十是古稀之年。不過古代的醫療條件有限,平均壽命不高,活到六七十歲算是難得。所以才會有「人生七十古來稀」的說法,這句詩出自杜甫的《曲江二首·其二》。這句詩想必很多人都聽過,但是讀了原詩,才知當時的杜甫是有多悲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