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算出生命周期:人到中年需要「知天命」,注意這2個歲數

2020-12-04 含沁說歷史

中國人對於長壽的追求,可以追溯到秦朝,最出名的,則莫過於秦始皇遣徐福東渡,尋長生不老藥了。

統一六國的秦始皇雖然一輩子都沒有放棄對長生不老的追求,可是最後還是沒能抵抗住生命周期的規律,只能含恨離去,留下了讓全世界人震驚的兵馬俑。

人們都說人到70古來稀,說明在古代70歲已經算是一種生命極限,也是很多人心中高壽的年齡,可為什麼古代人活得時間比較短呢?

其實在過去醫學沒有如此發達,人們的免疫力沒有現代人好,所以哪怕是一個小小的疾病,都可以奪去一個人的生命。

當時的醫療條件和衛生條件不如現在,他們的生存面臨的很大的危險,常常是50歲左右就已經離開人世,這也成了大家心中的一種規律,而能夠活到70歲的老人長壽的人已經算高壽了。

而現在的人別說是70歲,百歲老人也有不少,所以說現在醫療條件還是會對人的壽命延長有一定作用。

可就算是再長壽的人,也頂多活上一個世紀左右,我們很少聽到過有人活到150歲,那麼人的生命周期,是不是真的有固定的時間和期限呢?

科學界的論證結果

20世紀初,奧地利科學家斯瓦波達通過長期臨床觀察,發現人體存在著一個以23天為一周期的體力波動循環和以26天為一周期的情緒波動循環。人體內的細胞再生周期為25天左右。

20年後,奧地利的泰爾其爾教授在研究了數百名高中生和大學生的考試成績後發現,人在一天中也存在著器官敏感程度、體溫、血壓等有規律的周期性變化,並把它稱為「生物節律」。

20世紀中葉,有的科學家開始把這種生物節律比作鐘錶,「生物鐘」概念被正式提了出來。一個人的生命有多久,主要看他的「生物鐘」的循環多少次。

在1960年,美國科學家在對人體細胞研究發現,一個正常人一生細胞分裂的次數是50次。每分裂一次的周期為2.5年,據此推測出人的壽命應該是125年左右,但因為多種原因,在分裂30次左右時,分裂能力已經走向衰弱。

《易經》中所記載的「壽命周期」

在中國古代,人的壽命在《易經》中有所描述: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勞作,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這是保本節用的方法,告訴大家儘量少消耗生機,自然能夠延長壽命

也有人在研究《易經》後,從面相上進行判斷,一個人是否具有長壽基礎,其實最主要的就是人中穴位

都說人中又細又長的人是有福氣,很少有人知道這也是長壽的一種象徵,但這種長度並不是我們眼睛所能看到的外在程度,那是一種氣血充盈的表現。

如果一個人此處飽滿,那麼就會擁有一個健康身體,自然也就會擁有長壽的命運。

都說耳大的人有福氣,其實也不是耳朵越大越好,而是要看它耳垂的飽滿程度,如果耳垂飽滿有光澤就說明他精氣十足,腎臟肯定是沒有問題,這樣的人也是能夠擁有很長壽命的。

不過換句話說,只有保證我們身體中所有器官健康,才能夠讓整個身體更加安全而正常的進行運轉,所有的長壽之道都是基於每一個器官的健康而言,如果我們不小心把其中一個器官造成的損傷,那麼其後續影響是很大的。

人生的兩個關鍵年齡

可見,對於西方學者的所提出的「生物鐘」及人體細胞的周期,在2000多年前,中國的《易經》中早有發現。

中國有句古語:「命由天定,運由己生。」

古人在這方面深有體會,畢竟中國的歷史已經歷經5000多年了。

作為大儒的孔子對《易經》頗有心得,他認為: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這句話對人壽命的解釋,大致分為「十年一個周期」,人的精力也是由盛至衰

從《易經》中還延伸出來一句俗語:「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叫自己去」。

七十三、八十四是孔子和孟子的壽命,其實現在很多的科學家經過研究,七十三、八十四乃是人體生命的一個周期。

在這兩個年齡中,要格外注意人的身體可能會成為人生的兩道坎

在這段期間,吃一些比較清淡的食物,保持愉悅的心情,還有要多注意鍛鍊身體,少熬夜

這才是最生命最負責任的表現。也是《易經》中的真諦。

易經中的智慧,不管是在任何時候都值得一看

在古人看來,易經之所以博大精深,歸根結底是因為它包羅萬象,但是對於普通人來說,《易經》其實是一部涵養福報的古籍,裡面暗藏著更為高深的智慧。

俗話說,讀雜書萬卷不如真經一部,這裡說的真經就是指《易經》

眾所周知,《易經》、《老子》、《莊子》作為中國古來的三玄之學,高深莫測,其中以易經最為爭議,是經典中的經典。

孔子說:「易經彌綸天地之道,」就是說易經講的就是天地之間的法則,是一門窮究天人之際遇的學問。

孔子晚年獨鑽《易經》,甚至翻斷了編竹簡的繩子;哲學大師馮友蘭臨終唯一遺言更是:中國將來一定會大放異彩,要注意《易經》。《周易》是跨越時空才能留下的經典作品。實在不可不讀。

我讀的是這本白話文圖解版本《圖解易經》書中把晦澀難懂的古文翻譯成我們通俗易懂的白話文,使易經讀起來更通俗有趣。

精美圖解,本書採用現代圖解手法,穿插多幅精美的手繪插圖,文白對照,能讓讀者在輕鬆的氛圍中領悟很多古人的智慧。

書中還有詳盡的注釋,用通俗的語言和生動的故事為你掃清所有閱讀障礙,準確理解原著的精妙。

易經裡可不僅只有深奧的大道理,還有貼近生活的人生智慧!

這本《圖解易經》僅需56塊錢,也就是兩頓午飯的價錢,就能夠讓你受益匪淺。

結合生活中的案例,更能讓人沉浸其中,看完之後,對於生活中的很多困惑也就豁然開朗。關鍵能將裡面的智慧實際運用到我們的生活中。

點擊下方商品即可購買:

相關焦點

  • 人能活多久?《易經》:早已算好的壽命,要特別注意這兩個年齡
    早已算好的壽命隨著現代科學發展速度越來越快,人們已經明白生命的延續在於細胞分裂,一個細胞分裂成兩個,以此往復循環下去,自然就會無限生長。那麼是不是這樣呢?結論是:否。在1960年,美國科學界經過細緻的調查發現,人類的細胞最多只能分裂到50次,每次分裂的周期大概在2.5年,這是早就已經寫在基因裡的程序。
  • 《易經》智慧:人到中年,依舊落魄,看看這2條規則!
    易經:人到中年,要小心這兩個徵兆,才能保持運勢,事業長青!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人生已經走完三分之一,無論是歷練還是財富,都有一定的積累。這時候,要小心這兩個漏財的徵兆,才能保持運勢,事業長青。那些真正能從投資中賺錢的人,並不會只盯著利潤最高的項目看,而是把錢投資在不同回報率的盈利項目裡。換句話說,就是把雞蛋放在不同的籃子裡,穩中求進。而在投資中虧本的人,則是冒險、投機主義者,看哪個項目利潤高,就把錢一股腦地投進少數的項目裡。這種「搏一搏,單車變摩託」的心態,是投資的大忌。人到中年,有一定的積餘,這個時候,保住江山和擴展江山,同樣重要。
  • 老祖宗忠告:「人到中年,三不比、三不說、三不忘」,啥意思?
    子曰:「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一個人經歷了青春的沉澱,終於步入了寶貴的中年,這個歲數的人大多都已經經歷了各種人情世故,在生活之中對人、對事都已經有一套自己的解決方法了,但是他們還是要謹記老祖宗給我們留下的忠告。老祖宗留下名言警句,告誡中年人要做到:「三不比,三不說,三不忘。」
  • 《易經》:男女的周期大不相同,過了這個周期,就沒努力的必要了
    《黃帝內經》中有記述,女性的周期為七年,恰好和《易經》的兌卦相對應,女性在第三周期到第4周期也就是(二十一歲到二十八歲)的時候,是身體最好的時候,這段時間是女性勤奮努力的最好年齡階段。可是到第7周期(49歲),假如再繼續努力,身體就吃不消了,這個時候就應當略微停下來歇歇了。
  • 《易經》:男女的周期大不相同,過了這個周期,就要停下來歇歇了
    首先,男人和女人的身體構造是不同的,因而,人生道路的規劃也各有不同,這一點在《易經》中呈現了出來,咱們先來講女子吧!《黃帝內經》中有記述,女性的周期為七年,恰好和《易經》的兌卦相對應,女性在第三周期到第4周期也就是(二十一歲到二十八歲)的時候,是身體最好的時候,這段時間是女性勤奮努力的最好年齡階段。
  • 人能活多久,周易早在6000年前就有提示,七十三、八十四都是坎
    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孔老夫子就曾告訴我們「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人的壽命受哪些因素的影響吧。人能活多久?周易早在6000年前就暗示我們了,要注意這2個年齡段。為什麼有的人活得時間長有的人活得時間短?人到底可以活多久?西方科學家根據體力、情緒以及細胞,稱可以活到150歲。然而在2000年前,老祖宗通過研究《易經》,早已算出生命周期。
  • 易經:人到了50歲,這2種親戚就不要來往了,牢記要避而遠之
    所謂「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不過是葆有初心,才能讓複雜的問題簡單化,才能讓我們的生命狀態始終處於和諧喜悅,這便是最好的人生。人到了50歲之後,很多事情都已經看透了。對於一些形形色色的人,我們也是能夠揣摩到他們的心思。所以,我們在與人交往上,更要懂得保持對他人的尊重《易經》曾提到:不速之客來,敬之終吉"。雖不當位,未大失也。
  • 關於天書《易經》,教你讀懂這三個字!
    天書《易經》,關於他的論述實在繁雜無數,這也說明了他是高級知識。 事實上,從人類的角度來講,他最深的規律、精髓就三個字:時,位,命。今天就去繁就簡,帶你輕鬆掌握關於《易經》的奧秘。
  • 五十而知天命,那麼「天命」到底是什麼呢?
    人在不同的生命階段,對同樣的文字表達理解是不一樣的。明代的東林先生顧憲成曾說過:孔子自十五志於學,至四十而不惑,是修境。五十知天命,是悟境。六十耳順,至七十從心所欲,是證境。顧先生這種說法是很有道理的,孔子也是經歷了學習階段,通過閱讀理解和人生閱歷來認識到了「天命」。關於「天命」的具體哲學含義,不同的哲學流派有著不同的解釋。
  • 《易經》的勸世良言:人到中年,建議早點捨棄「3樣」東西!
    很多人談到易經,會覺得它是一種迷信與騙術,其實,這是對它最大的誤解。《易經》篇幅雖然短小,不到20頁的篇幅。但這20頁文字,卻能通過六十四個卦象無限延展,將宇宙星河萬物都包容在內。其實錯愛一個人,不值得傷心一輩子,不讓自己困在過去,就是對自己好的成全。錯的人離開,其實是給對的人騰出位置。很多感情,不是你想求就能留得住,愛而不得是人生常態。當一段感情失去的時候,要學會歸零。那些離開你的人,只是你生命中的過客,並不值得你去執著。到了中年要學會釋懷,不亂於心,不陷於情,下半生才會越過越好。
  • 《易經》的勸世良言:人到中年,早點捨棄「3樣」東西,越來越好
    很多人談到易經,會覺得它是一種迷信與騙術,其實,這是對它最大的誤解。《易經》篇幅雖然短小,不到20頁的篇幅。但這20頁文字,卻能通過六十四個卦象無限延展,將宇宙星河萬物都包容在內。其實錯愛一個人,不值得傷心一輩子,不讓自己困在過去,就是對自己好的成全。錯的人離開,其實是給對的人騰出位置。很多感情,不是你想求就能留得住,愛而不得是人生常態。當一段感情失去的時候,要學會歸零。那些離開你的人,只是你生命中的過客,並不值得你去執著。
  • 《易經》中關於人類「生命密碼」的記載:女7男8,兩個年齡要注意
    人們開始注重自己的身體健康,開始注意養生,人類的平均壽命也變得越來越長。眾所周知,人類的生命力有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從年輕到年邁,從虛弱到強壯,從強盛到衰退。這就是「生命周期」。人的壽命到底有多久,生命周期是什麼?是人們一直都在討論的話題。
  • 我們質疑《易經》,外國專家卻證實這是超科學!還研究出2大理論
    《易經》是已經傳承了6500多年的上古奇書,絕對的「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從古至今,學習易經的人都非常多,比如說孔子,諸葛亮等。但隨著封建社會的結束,人們相信科學開始,易經就開始被質疑,因為裡面的記載的卦象,陰陽理論,都讓人感覺是純粹的迷信。我們質疑《易經》,但沒想到的是,外國專家也研究易經,而且還證實易經是超科學!
  • 十有八九是出了這「4個怪人」,需要注意了
    每一個人成功的初期,都需要歷經一個潛伏、累積、等候機會、厚積而薄發的過程。不一樣的事,不一樣的行業,有不一樣的潛伏周期。有些人好幾年就產生了,有些人要十多年,少數人要數十年。很多人等不到產生,就心灰意冷選擇放棄,錯過機會。任何事物都是有其內在的規律性可循,做人做事也並不例外。
  • 《易經》智慧:升米養恩,鬥米養仇,人到中年,儘量遠離3種親戚
    《易經》忠告:升米養恩,鬥米養仇,人到中年,要遠離這3種親戚「升」和「鬥」都是古代的計量單位,《漢書·律曆志上》記載:「量者,龠(yuè)、合、升、鬥、斛也,所以量多少也。本起於黃鐘之龠,用度數審其容,以子谷秬黍中者千有二百實其龠,以井水準其概。合龠為合,十合為升,十升為鬥,十鬥為斛,而五量嘉矣。」漢唐時期規定,一鬥等於十升。
  • 《易經》中最精髓的三句話,讀懂其中一句,人生將從此蛻變
    《易經》是闡述關於天地間人 事 物的萬象變化的一本古老書籍,是一本博大精深有關於哲學辯證法的書。被譽為"大道之源",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總綱領,是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智慧結晶。易經裡面講到:萬事萬物都是遵守自然規律的,人從幼兒-少年-中年-老年-死亡。樹木也是,幼芽-開花-結果-死亡。
  • 人到中年,悟透2條道理,可以積德積福
    人類追求「功名利祿」的熱情,猶如這「飛蛾撲火」一般,絲毫不知疲倦。縱使是人生苦短,幾十個春秋彈指一揮間,但有些人卻能在有限的生命裡創造出非凡的功績,在歷史上留下隆重的一筆,推動人類文明不斷向前進步。人和人之間是有差異的,最終導致結果也不同: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易經》中的這2條「吉兆」,你若能悟透一條,也能大富大貴。
  • 《易經》提醒:改變命運的唯一方法,是重組自己的信念模式
    我看見有些知名自媒體人,寫《易經》的文章,說真正厲害的人,從來不算命。舉出自己曾經算命,後來事實驗證算不準的親身經歷來佐證。我認為,該作者並沒有讀懂《易經》,所以寫此文章,分享我的觀點:改變命運的唯一方法,是重組自己的信念模式。1、我不提倡算命,不是因為算命不準,而是因為命運可以改變。
  • 易經提醒:人到四十九,這三類人來家做客,不可久留,是有含義的
    人到中年,大多數男人會感到非常困惑。易經忠告:人到四十九,這三種人來家做客,不要久留,是有道理的。二、喜歡曖昧的異性人到四十九,家庭穩定非常重要。在這個年齡,這個時候我們正處在婚姻的厭倦期。如果這個時候你發現周圍有女人明知你有家庭還要不斷地靠近你,你就要注意了,一定要守住自己底線,千萬不要「搞事情」。
  • 人到中年,若有這3個特點,必然大富大貴!
    人到中年,若有這3個特點,必然大富大貴!文/國學講堂大智慧人生在世,何以為貴?懂得生命的意義的人定是個不凡的人。每個人對人生的定義不盡相同。有的人追求金錢,有的人追求名利地位,有的人卻追求貢獻,成功對於每個人都是一樣,每個人都想要成功,人到中年,若有這兩個特點,必然大富大貴!一、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總結: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不如擔心自己不了解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