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人類壽命的問題,古今中外各國的科學家都在進行探索,現代醫學家甚至通過細胞分裂周期計算出了人類的理論壽命——125年。
但實際上,能活到125歲的人真的屈指可數。由於疾病等各類客觀原因,現代人的平均壽命基本上在七八十歲。至於古代人的平均壽命那就更短了。
唐代詩人杜甫曾經寫道:晚歲迫偷生,還家少歡趣。當時的他才46歲,但是卻已經自稱是「晚年」了。而宋朝的蘇軾,也曾說過「老夫聊發少年狂」,那時他只有38歲,卻已經開始自稱「老夫」。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孔老夫子就曾告訴我們「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孔子認為:人的生命以10年一個大周期,人的經歷在40歲的時候達到了頂點,隨後由盛而衰。
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人的壽命受哪些因素的影響吧。人能活多久?周易早在6000年前就暗示我們了,要注意這2個年齡段。
人到底可以活多久?西方科學家根據體力、情緒以及細胞,稱可以活到150歲。然而在2000年前,老祖宗通過研究《易經》,早已算出生命周期。在上個世紀60年代的時候,一位美國科學家通過對動物的細胞分裂分解實驗發現:
細胞分裂到一定程度就會產生死亡現象,基本上到第五時代的時候就已經走向了衰敗,所以他通過這項實驗推測人類最終的壽命是150歲左右。在20世紀的時候,有一位奧地利的科學家發現人體中的許多秘密,他認為人體細胞都是有周期性。
比如說一個人的情緒是28天,而細胞的再生一個周期也是25天左右,體力周期也有一個固定的天數。相對於西方科學家發現的體力、情緒等周期,易經學者表示:
早在兩千年前,我們的老祖宗就已經發現了人一生的生命周期,有2個年齡段需要注意。
對於西方學者的所提出的「生物鐘」及人體細胞的周期,其實在2000多年前,中國的《易經》中早有發現。上古時期,古人就在《易經》中對壽命有這樣的描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勞作,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這句話是告訴大家,在生活中要減少生機的消耗,這樣壽命自然就會延長。
至於如何判斷一個人是否長壽,《易經》中也有說到,關鍵在於人的人中穴位,如果是細而長那麼就說明這個人具備長壽的資質。《易經》中還提到,耳垂也是判斷長壽的一個標準,人的耳垂越飽滿、越光澤,那麼就說明這個人的精神非常好,而且五臟非常健康。
《易經》有這樣一句話:「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叫自己去」。
其中七十三、八十四分別是孔子和孟子的年齡,後來經過很多學者的研究發現,這兩個年齡段正是生命中最關鍵的周期。處在這兩個年齡段的人,要格外注意身體情況,因為這是生命周期中的兩個大坎,自這段期間,人應該多吃一些清淡的食物,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
這才是最生命最負責任的表現,也是《易經》中的真諦。
古代 ,像孔子、鬼谷子、諸葛亮、王陽明等人,他們雖然身處不同時代,有過不同的功績,但是卻都在26歲之前,就熟讀了《周易》。
到了現代,馬雲說,得益於比別人讀的早;
南懷瑾曾說:千萬別晚上讀《易經》,不然一下就天亮了,足見其智慧的廣博。
自古以來,那些在逆境中找到破局之道,做對人生決策從此平步青雲的成功人士,皆把《易經》列為必讀書籍。
《易經》包羅萬象,從五行、天幹、地支、太極和八卦的講解,再到象、數、理的介紹,《易經》的64卦,卦卦有玄機,卦卦有機遇。64卦對應64個人生決策心法,道明了婚戀、家庭、教育、職場的基本發展規律。
你可以結合生活中的案例,再對照易經裡的64卦,一一對應,這樣你在生活中遇到的困惑也就迎刃而解!
最近,身邊的朋友都在讀《易經圖解》,其中一位朋友說:「有了《易經圖解》,讀懂《易經》將不再是難事。」
《圖解易經》通過天幹地支、陰陽五行、四象八卦等原理,為讀者解讀《易經》中的奧秘。經過專業研究人士的努力,將深奧晦澀的內容,翻譯成通俗易懂的知識,方便大家學習運用。
從這《圖解易經》開始,《易經》不再枯燥乏味。而是變得看得懂、學得會、用得著、讓所有人都能感受到前人的無窮智慧。身邊很多想要讀《易經》,但是都抱怨說《易經》裡面全是文言文,自己根本就讀不懂,有這樣煩惱的朋友們,可以讀一讀這一本《圖解易經》。
這裡面,不僅尊重原著的內容,而且採用圖解的方式,含有很多有趣的圖片、注釋和深入的解析,並且還有的白話文的例子為你做解讀,絕對可以讓你讀得懂、學得會、用得著。
一本圖解易經只需要68元,就是一頓飯錢,就能讓你從容面對生活中的任何問題,並充實的過好每一天,何樂而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