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運而生」展廳
青少年互動體驗展
運河版「密室逃脫」
「運河上的舟楫」展廳
昨日,國務院辦公廳在中國政府網公開發布《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揚州大運河博物館冠名問題的函》,同意將在揚州建設的大運河博物館定名為「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
穿越2500年時光,縱貫6400裡大地,中國大運河是世界上規模最大、通航裡程最長、使用時間最久、文化價值最豐富的運河,作為中華文明的標誌之一,201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由揚州建設,南京博物院運營,預計明年7月1日開館。作為最能反映中國大運河文化的標誌性工程,博物館會如何呈現運河文化的博大精深、運河兩岸的美好生活、運河全線的文化遺產和全球運河城市的交流互鑑?記者採訪了南京博物院院長龔良。
共設有11個專題展
中國大運河的「百科全書」
「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的展覽將全流域、全時段、全方位展現中國大運河的歷史和文化。」龔良表示,觀眾在這裡將可以看到隋唐大運河、京杭大運河、浙東運河的前世今生,以及運河上的水利工程、漕運鹽利、商業貿易、宗教信仰、飲食風物、戲曲詩詞、舟船樣式、市井生活,運河沿線的自然生態、運河如何與「一帶一路」交匯,並專題展示我省組織創作的《中國大運河史詩圖卷》。簡而言之,這座博物館就是中國大運河的「百科全書」。
展覽的總體定位是「運河帶來的美好生活」,共設有大運河——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因運而生——大運河沿岸的傳統生活、大運河兩岸非物質文化遺產、世界知名運河與運河城市、中國大運河藝術史詩、紫禁城與大運河、隋煬帝與大運河、運河與自然展、運河上的舟楫、流動的文化——中國大運河、探索大運河:青少年互動體驗展等11個專題展。
到目前為止,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共有1萬件展品,其中有20件(組)大體量展品,將成為展示運河巨大規模和人利用改造自然的最佳體現,例如複製的山東汶上南旺水利樞紐模型,將再現京杭大運河最高點如何引水濟運、「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的創舉;明代魯王出行儀仗俑構成了3米寬近10米長的隊伍,浩浩蕩蕩,氣勢非凡;展廳裡還會部分複製回洛倉中一座可存糧50萬斤的糧窖,觀眾可以從巨大的糧窖底部穿過,感受運河漕運倉儲巨大空間帶來的震撼;開封是宋代汴河的終點,展廳裡會陳列20米長的河道剖面,唐、宋、元、明、清歷代地層堆積七八米高。
館內特別設置了500平方米的環形數字館,通過水、運、詩、畫四個篇章展示運河美的意境,觀眾在空間內,隨著「時空河道」自由地穿梭流動,展開人與自然、歷史、現實的穿越時空的對話,通過「科技+藝術+文化」的創意表達方式,讓大運河流入每個觀眾的眼中、心裡。
舟楫往來通南北,船運載了四面八方的貨物,南來北往的行者,運河上的船有多少種類?「運河上的舟楫」展廳將展出七八十種古船模型,其中最大的沙飛船長20米、寬4米,相傳沙飛船是揚州沙氏所造,由於跑得快,人們稱之為「沙飛船」:雙體遊船複製自顧愷之的名畫《洛神賦》;龍舟和翔螭舟分別是隋煬帝下江南時自己和皇后的乘舟;沙船是中國豎帆最多的船型,也是明清漕運的主力船型;「兩節頭」是清代貨運的載重船,可以拆分成兩船,尤其適合枯水期運輸;高郵漕船尾部刷黑漆,俗稱「黑屁股」;鎮江客船的模型收藏於比利時國家航海博物館,是清末首屆萬國博覽會上參展的120多艘中國古船模之一;「米包子」是一種口小肚大的運米船,清代徵收運輸船稅按艙口尺寸計算,船民為了少納稅,便把船隻改造成「包子形」,這種特別的形制是一種民間智慧和能工巧匠的絕技。
穿越體驗運河文化
看到聽見運河兩岸的美好生活
「千百年來,運河滋養兩岸城市和人民,是運河兩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在三灣考察調研時,習近平總書記這樣說道。一條運河繁榮了沿線的城市鄉鎮,運河的重要節點必定是幸福生活所在,展覽中濃墨重彩地展示了運河給人帶來的美好生活。
「因運而生」展廳就複製了中原、燕京齊魯、江淮、江南四個地域的城鎮村落的街巷空間,再現了四幅「運河繁華圖」。
「進入這個展廳,觀眾會有時空穿越的感覺。」龔良以第一單元「盛世東都,汴水繁華」舉例說,展廳內分別呈現唐代洛陽和宋代開封的街巷、民居,小攤和遮陽傘取自《清明上河圖》,屏風複製自宋代名畫,碼頭和集市上叫賣採用方言,工作人員穿著的唐宋服裝讓人想到宋徽宗的《搗練圖》,街巷上分布著果子鋪、茶肆,賣宮燈、首飾、年畫的店鋪,在針灸館觀眾還可以體驗簡單的針灸治療,用於夜市小吃的道具是中國最早的紙幣「交子」,可以用來在公眾餐廳兌換特色美食。
接下來的三段街景,分別表現臨清鈔關街景、京師鬧市繁華、淮揚雅致風物、南船北馬要衝,以及江南地區的錦繡文章、物阜民豐和煙雨水巷,走在展廳中,仿佛行走在一幅自北國到江南的民俗風情畫中,四合院、古戲臺、鹽商豪宅、千年郵驛、書院、商號、天下糧倉、小橋流水、枕河人家……真實重現運河城鎮村落的歷史場景和生活場景。
運河流淌著綿延千年的非遺技藝,承載著兩岸人民的美麗期許,在文化長河中熠熠生輝。運河沿線,戲園裡演出著才子佳人的故事,茶樓上演繹著俠義天下的情懷,廟場上迴響著插科打諢的笑聲,都是兩岸生活的縮影。展廳中「樂韻流淌」單元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1780年乾隆南巡時,全國各地的戲班子匯聚揚州,為皇帝和市民演出,這可能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全國性「文藝匯演」。1890年乾隆皇帝八十大壽,四大徽班進京,當諸腔雜陳變得和諧統一,國粹京劇就這樣誕生了。
在非遺展廳內,揚州清曲、京韻大鼓、蘇州評彈、山東琴書、崑曲、京劇、木偶戲、皮影戲……各種戲曲、曲藝交相輝映,此外,五彩的顏料、考究的湖筆、精細的梳篦、玲瓏的核雕、典雅的摺扇,以及用織、繡、染等各種方式創造出的雲錦、緙絲、蘇繡、藍印花布,各種技藝巧奪天工;四季交替,日月輪迴,廟會、慶典、祭祀蘊含著生生不息的情思,中國傳統生活的魅力,就蘊藏在這些非遺項目中。
大運河不僅是古代交通大動脈,而且積澱了千姿百態的戲劇曲藝、傳統技藝、民間文學、音樂舞蹈、工藝美術、民俗歌謠……一條水道溝通融會京津、燕趙、齊魯、中原、淮揚、吳越等地域文化,以及水利文化、漕運文化、船舶文化、商事文化、飲食文化等文化形態,最終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運河民俗文化,讓觀眾在展廳中感受著生生不息的情思、代代相承的美好。
不光好看還要好玩
這裡上演運河版「密室逃脫」
開放後的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內除了11個主題展覽外,還設有考古研究所、文創商品、茶館、咖啡館、小劇場等,未來這裡不光好看,還要好玩,成為人們休閒放鬆的文化客廳,免費對公眾開放。
博物館內專門設置了一個青少年互動體驗展,在展廳中,孩子們可以化身為古代官員,去遊一遊大運河,看它如何爬山過黃河,人們運用了什麼智慧讓它聽話,那些從沒聽過的水利工程究竟如何運轉,往來如梭的大船上都運載了什麼貨物……
展覽還為10—15周歲的青少年設置了一個「密室逃脫」環節。這是一個角色扮演的互動遊戲,參與者有一個身份:監水使者林鏡,當時遠在北京的皇帝染疾,急召魯王回京擔任儲君,林鏡的任務就是護送魯王沿運河返回京城。坐船北上的「行程」中,玩家需要操作船隻、利用河工工具解決河道淤塞、河水暴漲等危機,在整個通關過程中,共有10個左右的機械,涉及運河航運、管理機構和漕糧倉儲等相關知識,當「林鏡」把儲君安然送回京城後,就可以用手機打卡,生成成就令牌(含角色IP形象與自拍),分享至微信、微博、QQ等社交媒體。館方表示,情節、道具和懸念的安排一定會讓參與者過癮。
為了讓博物館更好玩,展陳還把大自然搬進了展廳。海河平原的黃櫨、紫椴、蜻蜓蘭、花尾榛雞和普通翠鳥,黃淮平原的旱柳、刺槐、狗尾草、蒼鷺、普通秧雞,江淮平原的櫸樹、樸樹、石楠、芡實、中華絨螯蟹、鰻鱺,以及長江下遊平原的馬尾松、木芙蓉、烏桕等,還有溼地裡的動植物,都將被放進博物館,組成一個個生態系統,讓觀眾在這裡感受運河沿線的自然生態。
當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開館時,觀眾可以通過樓梯直達樓頂花園,進而通過廊道進入大運塔,站在塔上俯瞰整個三灣景區,大運塔與文峰寺的文峰塔、高旻寺的天中塔成一直線,形成「三塔映三灣」的美麗景觀。未來,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邊將建成一座碼頭,觀眾在此坐船,向南可達長江邊的瓜洲,向北可達東關街碼頭、天寧寺御碼頭,進而像康熙、乾隆南巡時那樣,經瘦西湖直達蜀岡平山堂,串聯起揚州最具特色的運河遊覽線路。
「我們的目標是在開館後花3年時間,使中國大運河博物館每年接待150萬人次。」龔良表示,博物館本身不盈利,但是它可以促進文旅融合,把更多的觀眾變成揚州的遊客,為這座古城留下更多的人,體驗一座運河古城的千年文脈與現代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