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揚州考察調研。在運河三灣生態文化公園,總書記聽取大運河沿線環境整治、生態修復及現代航運示範區建設等情況介紹後指出,「揚州是個好地方,依水而建、緣水而興、因水而美,是國家重要的歷史文化名城。」19日,揚州迎來了一個好消息:運河三灣生態公園內正在建設中的大運河博物館收到國務院正式批覆,命名為「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作為大運河原點城市和南水北調源頭城市的揚州喜悅之餘,感到了沉甸甸的使命感。
繼15日召開全市領導幹部大會集中傳達和學習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蘇和揚州的講話精神後,20日,在揚州市委常委會上,大家再次集中深入學習總書記講話精神,並針對「十四五」揚州經濟和社會發展、結合各自的工作分工做了交流發言。市委書記夏心旻表示,「習總書記說『揚州是個好地方』,『特別是文明、文化、歷史古城,在全國都很有分量。』不但是對揚州過去的讚許,也是對這個城市未來的期望。我們既倍感振奮,備受激勵,也要充分認清賦予揚州的新使命、新任務和新擔當,揚州在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南水北調源頭保護和社會經濟生態高質量發展等各個方面既要有『好地方』的擔當,也要展現『有分量』的樣子。」
面對區域新格局,建設開放融合的科創名城
23日上午,揚州召開市屬國有企業改革重組大會,圍繞做優做強做大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重組成立了運河文化投資集團、城控集團、交通產業集團等多家國有企業。揚州堅決貫徹落實習總書記視察講話精神,在踐行新發展理念、聚焦「三都一城」建設、打造「兩爭一前列」的城市實力上邁出堅實一步。
「圍繞園區二次創業大會的政策,這幾天我們正在緊鑼密鼓出臺八項實施細則,確保好政策能落嘴到肚。」揚州市副市長方桂林告訴記者。揚州歷史上的三次輝煌無一例外都是經濟帶動文化大發展。在新的歷史時期,經濟實力無疑是一個城市的硬實力。
今年,揚州圍繞做實做強做優實體經濟,通過系統性謀劃,從項目建設到載體建設,圍繞「323 1」先進位造業集群打出了一套「組合拳」。抓增量,充分發揮1000名「招商大使」的作用,提高項目招引的精準度;抓存量,加大技改力度,5億真金白銀引導傳統企業轉型升級;抓載體,推動園區二次創業,從園區體制改革到激活13000畝閒置土地,加大科創企業的扶持力度,畝均論英雄力促園區重整雄風。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以及隨之而來的各種嚴峻考驗和複雜多變的國內外環境影響,揚州經濟增速從一季度下降5.6%強勢逆轉,取得了上半年實現正增長1.1%、前三季度增長2.2%的好成績。
12月初,連淮揚鎮鐵路將正式通車,揚州即將跨入「高鐵時代」,並且在省內率先實現「縣縣通高鐵」。揚州孜孜以求的科創名城建設,既能得益於大交通時代的互利互通,也面臨人才加速流動、項目競爭加劇的嚴峻挑戰。18日上午,總投資50億元的上海鵾遠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投資建立的癌症早篩研發與產業化基地項目成功落戶揚州高新技術開發區,為揚州生物醫藥產業增添了一支「生力軍」。「習近平總書記在14日的講話中給我們提出了新發展階段的新任務、新要求,揚州要把眼光放到全省和長江經濟帶等更宏觀的大局上,堅持不懈用大工程大項目牽引城市發展。」揚州市市長張寶娟表示。
關注民生幸福,塑造高品質的生態宜居城市
「揚州擁有南水北調東線源頭『一個調水口』,長江與運河、淮河『兩個交匯點』,寶應湖、高郵湖、邵伯湖『三個涵養區』。」揚州市發改委基礎處(長江處)處長韓世來說,「保護長江、保護淮河、保護運河,修復生態,為南水北調輸送一泓清水,揚州責任重大、使命光榮。」
為護一江清水北上,揚州堅定不移抓好長江環境問題整改、生態修復與產業轉型升級,規劃建設江淮生態大走廊,強力推進總投入300億元的產業轉型升級、清水活水、良好湖泊保護等八大工程,實施「清水」「清廢」「清企」行動,確保南水北調東線源頭「清水北上」和淮河入江水道「清水南下」。
「總書記這次考察特別關注生態環境保護,下一步,我們將以更高水平、更大力度推進江淮生態大走廊建設,重點興建一批汙水處理廠、汙水管網、企業水汙染治理和結構調整項目;開展『全域治理全河達標』行動,通過加密、加強監測、執法,倒逼各地進一步壓實水環境保護責任、靠實水環境水生態保護措施。」揚州市生態環境局局長金春林說。
如今在揚州,當年運河邊的老民居都已拆遷重建,昔日「龍鬚溝」變成了居民休閒常去的綠地公園。習總書記說「運河滋養兩岸城市和人民,是運河兩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為建設生態宜居的「好地方」,揚州拿出了自己的「揚州工」。
前不久,揚州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建設已率先實現實體化指揮中心市縣鄉全覆蓋;部署了改革開放以來最大力度的基層改革,全市鄉鎮實施一辦八局;把城鄉社區工作者隊伍建設納入市縣幹部隊伍、人才隊伍建設總體規劃,用最實的政策激勵基層築牢城市治理的「底板」。同時把共享發展作為民生幸福的根本追求,在三到五年內全力打好打贏黑臭水體治理、雨汙分流、垃圾分類處置、老舊小區改造、市容環境提升等「六場硬仗」,打通社會治理「最後一公裡」,解決群眾生活的「最近一米線」。
擦亮「三都」名片,高水平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
今年10月,揚州開通古運河「水上巴士」,每天定時在東關古渡、三灣、瓜洲之間往返。一直堅持用鏡頭記錄揚州點滴變化的退休教師周超英趕上了「水上巴士」的試運行,「以前在岸上拍運河,今天在運河上拍古城。特別是經過三灣,看到岸邊正準備拆除的揚農化工的大煙囪和舊廠房,心裡覺得古運河真的重生了。」
作為「世界運河之都」,揚州已經連續14年舉辦世界運河城市論壇,朋友圈從最初的13個世界城市發展到今天的153個。去年,揚州又一舉獲得「世界美食之都」「東亞文化之都」兩張新的高含金量城市名片。為了進一步擦亮這三張名片,揚州在打造「世界的揚州」上動足腦筋開足馬力,運河嘉年華、淮揚菜美食節等一系列「運河文化 」活動此起彼伏,精彩紛呈。「揚州這幾年一直舉辦傳統文化創意設計大賽,持續開發叫得響、傳得開、賣得快的運河文創產品,也帶動景區初步走出門票依賴的困境。」揚州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李廣春一直關注大運河文化的活態傳承,「用文化創意產業 運河文化,探索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的創新之路,才能讓運河文化活起來。」
圍繞展現「運河原點·精緻揚州」的獨特魅力,揚州正加緊打造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先導示範段,規劃建設三灣中國運河文化展示和國際文化交流中心、高郵郵驛文化展示片區、古城開放式運河文化博覽城等8個運河文化展示區。「我們也將利用運河文投組建的契機,為揚州傳統文化插上資本和媒體雙翼,為『揚州是個好地方』增添更加豐富、生動的新時代註解。」新任運河文投集團董事長李繼業對運河文化復興充滿信心。按照習總書記「讓古運河重生」的要求,精心打造運河生態治理修復保護示範區、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示範區、運河文旅融合發展利用示範區,已成為揚州下一步要濃墨重彩書寫的運河文章。(汪 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