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時節,揚州古城在銀杏的裝點下又披了一身金黃,穿城而過的運河水在夕陽下熠熠生輝,安然流淌。
11月13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揚州考察調研。在運河三灣生態文化公園,總書記聽取大運河沿線環境整治、生態修復及現代航運示範區建設等情況介紹後指出,揚州是個好地方,依水而建、緣水而興、因水而美,是國家重要的歷史文化名城。生態文明建設關係經濟社會發展,關係人民生活幸福,關係青少年健康成長。要把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同生態環境保護提升、沿線名城名鎮保護修復、文化旅遊融合發展、運河航運轉型提升統一起來,為大運河沿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生活改善創造有利條件。
「總書記對揚州發展的關心和重視,讓我們倍感振奮、備受鼓舞。」揚州市委書記夏心旻在全市領導幹部會議上,傳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江蘇時的重要講話精神。他表示,揚州將按照總書記「讓古運河重生」的要求,精心打造運河生態治理修復保護示範區、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示範區、運河文旅融合發展利用示範區;堅決打好黑臭水體治理、垃圾分類處置、老舊小區改造、市容環境提升等「六場硬仗」;堅持把共享發展作為根本追求,既要打通社會治理「最後一公裡」,又要關註解決群眾生活「最近一米線」問題,突出就業增收、教育公平、社會保障等重點領域,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揚州是一座具有7000年文化史和2500餘年建城史的通史式城市,地上地下歷史遺蹟非常豐富,儘管我們在古城保護、大運河申遺和城市考古方面做了許多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文化遺產保護利用任務仍然十分艱巨。」揚州雙博館原館長顧風,是長期從事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老同志,他表示,習總書記的重要講話讓自己深為感動,深受鼓舞。「今後,我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繼續為揚州的文化文物事業作出自己的貢獻,不負可愛的揚州,不負偉大的時代。」
今年10月,揚州開通從東關古渡至瓜洲古渡的古運河水上旅遊觀光巴士,全程約2小時的水上航行,讓市民遊客近距離感受運河文化的雋永與溫厚。「以前都是岸上走,如今水中遊。人在畫中,畫在景中,美不勝收。」船隻在運河水上緩緩前行,眼前碧波蕩漾,兩岸疊翠流金。李俊作為一名地地道道的揚州人,表示以前從來沒有遊覽過這條景觀線,現在換個角度看揚州,讓他真切感受到了揚州的運河文化基因。「大運河是揚州城的血脈,無論過去還是未來,都將為揚州城市發展貢獻充足養分。」
「總書記這次考察特別關注生態環境保護,作為環保人,深感責任重大、使命光榮。」揚州生態環境局局長金春林說,揚州是南水北調東線源頭城市,做好南水北調水質保障、確保「一江清水往北送」至關重要。「下一步,我們將更高水平、更大力度推進江淮生態大走廊建設,深入研究、科學規劃一批對水環境保護具有根本支撐作用的汙染治理、生態修復保護工程、項目,重點是興建一批汙水處理廠、汙水管網、企業水汙染治理和結構調整項目;開展『全域治理全河達標』行動,通過加密、加強監測、執法,倒逼各地進一步壓實水環境保護責任、靠實水環境水生態保護措施。」
從小就在古運河邊長大的任旭,至今還清楚地記得自己上初中時,有一年夏天下大雨,積水漫過家門。「那時候只能等到積水慢慢退去,我們的生活才能恢復正常。」而如今,當年古運河岸邊的老民居都已改造重建,昔日髒亂差的城中村、爛泥灘,如今「變身」居民休閒常去的綠地公園,人們搬遷新居後,以往的尷尬場景不復存在,生活幸福指數也不斷上升,這都得益於揚州對古運河的保護改造、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提升,也充分印證了生態文明建設直接關係人民群眾的生活幸福。
「作為大運河沿線的社區,我們更加清楚自己身上的責任,要保護和愛護好我們的大運河。」揚州文昌花園社區黨委書記鄭翔說,作為社區,我們將不斷加強社區環境治理,加快加緊生態文明建設,打造生態文明建設載體;以社區網格為依託,建立紅色生態園地;以社區陽光學堂和市民學校為載體,培養居民,特別是孩子們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持續開展垃圾分類、資源回收利用等活動,提升居民參與度,形成「人人有責,人人參與」的生態文明建設氛圍,打造和諧生態社區。
「總書記在視察時講到『揚州是個好地方,特別是她的文明、文化和歷史古城,在全國都很有分量』,體現了對揚州的關心和厚愛。這既是對我們的鼓勵,也是鞭策。」夏心旻表示,我們不僅要在文明、文化、歷史古城上展現「有分量」,也要在經濟發展、百姓富裕、社會治理、生態環境等各個方面幹出實績、走在前列。「好地方」就必須要有「好地方」的擔當,「有分量」就必須展現「有分量」的樣子。 本報記者 汪 瀅
見習記者 李鑫津 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