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要牢記總書記諄諄囑託、殷殷期望,各行各業凝心聚力,把城市建設得更加美好,讓揚州這個『好地方』在全國更有『分量』。」連日來,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江蘇時的重要講話,在基層黨員幹部群眾中引起熱烈反響。大家紛紛表示,要堅定新發展理念,走可持續、高質量發展之路,實幹篤行、接續奮鬥,奮力把揚州這個「好地方」建設好發展好。
家住長江邊更愛長江水,生態保護算好「四本帳」
「生態環境投入不是無謂投入、無效投入,而是關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性、戰略性投入。」總書記這番講話讓家住長江邊的揚州人感同身受。
揚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樸席鎮瀕臨長江,該鎮雙橋村、三聯村曾經招引一批能人返鄉興辦企業,如今相繼搬遷或者拆除。雙橋村村民殷衛東在江邊興辦的噴塗企業,如今已搬入儀徵工業園區。殷衛東說:「當初村裡動員搬遷的時候,有點想不開。這次認真學習了總書記的講話,看了媒體的報導,深深覺得家住長江邊的人,更應該帶頭愛護長江水,保護好環境。」
「今年以來,雙橋村加固了3.5公裡小江堤,長江生態紅線保護區、江灘溼地保護區退耕還林120畝,植樹18100株,林間種草20多畝,還安裝了電子監控……」雙橋村黨總支書記俞桂琴說,「生態環境投入越多,生態家底就越厚實。」
實施長江大保護以來,三聯村先後解除了村集體田圩灘、三聯灘的長江沿岸灘涂對外租用協議,拒絕了多個對生態環境有負面影響的投資項目;關停了江灘特種養殖場、田圩灘田草雞養殖場等長江沿線灘涂的經營企業。
養殖場、小企業搬離江灘,村集體收入少了一塊,村民們覺得有些虧。「我們不能盯著眼皮底下的小帳,要用發展的眼光算大帳。」三聯村黨支部書記周宏兵介紹,村裡多次組織召開支部大會、村民代表大會,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幫村民算大帳、算長遠帳、算整體帳、算綜合帳。 「有理論支撐,有典型引路,村民們主動積極投身村容環境整治。」
提高生態「含金量」,魚米之鄉也要「詩和遠方」
「習近平總書記說,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是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廣大群眾的共識和呼聲。」寶應縣山陽鎮黨委書記吳斌表示,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作為大運河沿線鄉鎮,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託,加快製造業綠色轉型、服務業創新培育、現代農業高效提升,不斷提高生態的「含金量」和發展「含綠量」。
山陽鎮境內大運河、寶應湖、白馬湖等河湖縱橫交錯,為魚蝦龜鱉養殖重鎮。因水聞名、因水而興的山陽鎮,如今更因水而美。
昨天中午,射陽湖鎮林上村翟啟飛、沈遜芹夫婦,忙完農活回家,第一件事是將院子內外的花花草草澆了一遍水。「以前村裡家家戶戶都有雞舍、豬圈,院子裡擺放農具雜物,院子外堆放柴火堆,到處髒亂差。」翟啟飛笑著告訴記者,今年初,村裡開展環境整治,豬圈被拆除了,院子裡外都種滿了花花草草,像個小花園,別提多美了。
圍繞經濟發展、環境宜居、業績提優,射陽湖鎮今年建設4個「美麗宜居鄉村」,集中整治30個左右「最差莊臺」,評選出300戶「人居環境示範戶」,呈現「宜居、宜業、宜養、宜遊」的全新面貌。寶應縣射陽湖鎮黨委書記王敏感慨,裡下河的「魚米之鄉」,將成為城裡人的「詩和遠方」。
大運河志願者成立37個社區守護站,守護水清岸綠好風光
千百年來,運河滋養兩岸城市和人民,是運河兩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總書記的這番話,讓揚州大運河志願者總隊副秘書長丁東民深有感觸:「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流動的文化,作為揚州人,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和義務參與其中,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讓運河文化成為揚州人的文化標識。」
揚州大運河保護志願者總隊伴隨大運河申遺啟動而誕生。如今,總隊下設的13個運河守護支隊,在沿河社區成立了37個守護站,常態化開展運河文化、環境保護的宣傳和實踐。上千名運河志願者中,有勞動模範、高校師生,還有非遺傳承人、文藝工作者,他們依託自身特長,開展了「運河文化大講堂」「運河文化收藏展」「運河人家文藝巡演」等豐富多樣的活動,傳播「保護運河,加我一個」志願服務理念,不斷織密運河保護網,守護水清岸綠「好風光」。
「共同保護好大運河,使運河永遠造福人民。」總書記的殷殷囑託,化為運河兩岸百姓的自覺追求。運河三灣生態文化公園建成後,開發區揚子津街道二橋社區組建二橋物業有限公司,承接三灣公園服務項目,社區居民們踴躍報名。「老百姓對運河、對三灣非常有感情,轄區的華建雅築、陽光小區北區、富川瑞園等小區裡,住著很多土生土長的二橋村民。」二橋社區黨支部書記談靖動情地說,這是生他們養他們的地方,對他們而言,保護古運河,就是守住鄉愁,就是一種幸福歸屬。
對於孩子們而言,奔騰不息的運河也有著特殊意義,成立於去年4月的二橋社區「小當家」志願者團隊,目前已有356名青少年成員,保護運河正是志願團隊的重要服務內容之一。
城市發展日新月異,屬於運河兒女的那一份鄉愁卻始終縈繞在心間。
人人都要「有擔當」,讓揚州「好地方」在全國更加「有分量」
「總書記誇咱『揚州是個好地方,這座文明、文化、歷史古城在全國都很有分量』,我們每一位揚州人都很自豪。」十九大代表、廣陵區曲江街道文昌花園社區黨委書記鄭翔說,「我們各行各業要凝心聚力,把城市建設得更加美好,讓揚州這個『好地方』在全國更有『分量』。」
近年來,文昌花園以社區陽光學堂和市民學校為載體,培養居民,特別是孩子們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持續開展垃圾分類、資源回收利用等活動,提升居民參與度,形成「人人有責,人人參與」的生態文明建設氛圍。
「讓千年運河岸清水綠,我會一直堅持下去。」廣陵區文峰街道寶塔灣社區74歲的老黨員孫慶林,出生並成長於長江邊的沙頭鎮農村,婚後長期居住在通揚橋下的糧庫宿舍,對長江、運河有著溶於血脈的情感。退休後,孫慶林義務擔負起古運河寶塔灣東岸的環境保護工作,每天撿拾岸上的垃圾雜物,用竹竿挑起水面上的漂浮物,堅持了十多年。
「13日下午,我到三灣公園對接社區健康跑活動,沒想到遇到了總書記,當時感到非常幸福,這段經歷也會讓我終身難忘。」廣陵區文峰街道三裡橋社區黨委書記林勇介紹,他出生在古運河邊,從小是喝著運河水長大的。「保護大運河,讓運河永遠造福沿岸人民,我們一代代運河兒女責無旁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