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運河
縱貫南北
歷經2千多年滄桑
串起沿途城市與整個國家的命脈
把城市記憶納入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之中
運河對於天津
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
大運河天津段
屬於京杭大運河範圍內
全長182.6公裡
主要包括北運河和南運河
東漢建安十一年(206年),曹操為北徵烏桓開鑿平虜渠,這是南運河的前身。至金初遷都燕京後,泰和五年(1205年)「改鑿」運河,經天津三岔口溯潞水至通州達燕京,是為今南、北運河,從此天津成為漕運的樞紐。元代定都北京(大都)後,每年有大量漕船滿載糧食從南方海運至大沽口進入海河,又經北運河轉運至北京。
至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後,大運河全線修通,明廷下令罷海運及陸運,專事河運,南來的漕船經南運河進入天津,在三岔河口轉入北運河,將糧食、綢緞、建材等直接運送至北京,河上槽船多達一萬餘只,船工最多達12萬人,天津隨之而興。
至清朝後期,北運河由於上遊來水減少,河道淤積,加之陸路、海運交通的發展,逐漸失去漕運功能。南運河的船運仍然維持,新中國成立初期,仍從天津乘船達河南新鄉。
進入上個世紀70年代後隨著航運萎縮,1982年德州航運局撤銷,天津的運河航運業才隨之消失。
大運河從誕生、發展到中斷,和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交織持續近兩千年,對我國歷史的進步和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時至今日
天津的南運河、北運河
仍發揮著行洪、排澇、灌溉、
輸水、景觀等重要功能
運河沿途留存著
百年老閘九宣閘、
筐兒港水利碑刻、靳官屯閘碑等
水文化遺產
如何讓這條千年文脈奔流不息?
大運河天津段的水系綜合治理
始終備受關注
昨天(11月30日),天津市水務局局長張志頗及相關負責人做客由海河傳媒中心推出的《公僕走進直播間》特別策劃「十四五 開新局——2020委辦局長年終訪談」市水務局專場,就廣大市民關心的熱點問題作出回答。
天津市水務局局長張志頗
天津廣播(ID:audiotj)記者從節目現場獲悉,目前,市水務部門、交通部門編制了《大運河天津段河道水系治理管護專項規劃》,主要從改善河道水系資源條件、完善防洪排澇功能、促進岸線保護提升等方面,明確了主要任務和重點項目。
「十四五」時期,天津將重點開展三方面工作,打造貫穿南北的綠色生態廊道,實現水清、岸綠、河暢景美的自然景觀。
節目現場
一是河道綜合治理
實施北運河武清段15.6公裡河道清淤整治及河道綠化等工程,提升河道景觀能力。
二是保障生態水量
在京津冀協同發展框架下,統籌北運河流域水資源,爭取更多的上遊入境水量,同時充分利用本地地表水、再生水,實現水清、水滿、水流動。
三是加強岸線管控
合理優化岸線空間布局,明確岸線功能分區,規範岸線開發利用,嚴格水域岸線空間管控,有效保護岸線資源。
11月30日-12月30日
8:10-9:30
直播平臺
天津新聞廣播
(FM97.2 AM909)
津雲客戶端
直播熱線
022-23601441
022-23601442
022-23601443
在線提問
你可以在本文下方
點擊「寫留言」直接提問
節目安排
策劃 | 孫陽
記者 | 趙敏 吳昱濱 楊凱程霍然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 天津廣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