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河幸福河 大運河促區域發展造福兩岸人民

2020-12-04 金臺資訊

習近平總書記在揚州考察調研時指出,千百年來,運河滋養兩岸城市和人民,是運河兩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希望大家共同保護好大運河,使運河永遠造福人民。在江都水利樞紐,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黨和國家實施南水北調工程建設,就是要對水資源進行科學調劑,促進南北方均衡發展、可持續發展。

大運河千年流淌、文化燦爛,滋養著沿河城鎮和人民。清水北送、南水北調,讓古老的大運河煥發新生,成就了大運河的世紀偉業。她不僅是一條歷史的河、文化的河,還是發展的河、致富的河、幸福的河,深深烙印在從長三角到環渤海的東部經濟走廊上和運河兩岸人民的心中。

「現代都江堰」,水往高處送

南水北調工程享有多項「世界之最」——世界規模最大、世界距離最長、受益人口最多的調水工程,以及世界上投資最大的水利工程。令江蘇倍感自豪的是,南水北調的源頭在江蘇。

這個源頭,不僅指江蘇是南水北調的位置之源——坐落於長江邊的江都水利樞紐是東線工程調水的起點,其取水口在江都附近的長江三江營處。更值得一提的是,江蘇還是這項工程的決策和規劃之源——蘇中是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水源地,蘇北是受水區,我省江水北調既為南水北調工程提供先行實踐,也是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基礎。

江水北調,是因為我省也存在著水資源分布不均、南豐北枯的問題。江蘇提出了「紮根長江、江水北調、引江濟淮」規劃,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通過多年持續建設,形成今天的江水北調工程。藉助京杭大運河,建成包括江都在內的9個梯級泵站,形成404公裡輸水幹線,覆蓋蘇中、蘇北7市,發揮防洪、航運、灌溉的綜合效益。

江蘇幾十年江水北調的成功實踐,回答了遠距離跨流域調水諸多問題,為南水北調工程決策提供了重要依據。可以說,江水北調就是如今南水北調的「實物模型」,南水北調堪稱江水北調的「放大版本」。

古有李冰都江堰,今有人民江都站。都江堰和江都站都是華夏兒女智慧和汗水的結晶,是古今排灌工程史上的傑作。省水利廳廳長陳杰說,江都站是新中國成立後,我們自主設計、自主規劃、自主建設、自主施工的大型泵站群。當時集中了全國的規劃、設計、科研專家聯合攻關。設計成為經典,工程獲得國家質量金質獎。無論是李冰都江堰,還是人民江都站,都體現了中國人民的智慧,是造福人民的工程。

「現代都江堰」實現了「水往高處流」。東線工程全線最高處東平湖水位與長江水位差約40米,抽水總揚程65米,規劃設13級泵站。利用已有的江水北調工程,東線工程逐步擴大調水規模並向北延伸。

南水北調的泵站不僅將南方的水往北方送,還在汛期將北方難以承受的水量往回送,實現靈活調劑。東線一期工程開通後,江蘇用水高峰時期農業灌溉用水保證率從70%提高至80%。江蘇段工程建成後,已多次投入防洪排澇和抗旱調水。

運河水運量,兩條萊茵河

11月22日,長江與運河交匯處揚州六圩口,鳴笛聲響,船舶南來北往。運河入江「南大門」施橋船閘日夜開閘,過閘船舶川流不息。「10月以來,日均通過貨物流約100萬噸。」施橋船閘所所長蔣贇介紹。

大運河因運而生,也因運而盛。運河江蘇段溝通長江和淮河兩大水系,連接皖魯浙滬,縱穿我省南北687公裡,是京杭運河中航運功能最強、通航條件最好、船舶通過量最大、社會經濟效益發揮最為顯著、航運歷史文化資源最為豐富的區段。串聯起9座國家創新型城市、38個國省級開發區,經濟總量佔全省91%。

放眼運河,「水上高速公路」上船舶密集,往來不停。「京杭運河蘇北段每年的貨運量,相當於4-5條滬寧高速。蘇北運河和長江交界的施橋船閘年實際通過能力是三峽閘2倍。」蘇北航務處運調中心主任暢立松說,水運單位能耗僅相當於鐵路的1/2、公路的1/10。以近100萬噸的貨運量為例,就需要5萬輛20噸的卡車。

省交通運輸廳統計,常年有13個省份的2萬多艘船舶在運河江蘇段運輸航行,近十年來貨運量年均遞增8%以上,近兩年來,年通過貨運量約5億噸,佔京杭運河全線貨運量的80%,佔全省水路貨運量的50%左右,佔全省綜合運輸總量的20%左右,是萊茵河全年運量的2倍左右。「其中,蘇北運河貨運密度世界內河第一。1-10月份,蘇北運河運輸貨櫃近30萬標箱,同比增長約29%,可見沿線產業經濟發展的勢頭。」蘇北航務處工作人員宋海燕說。

運河的變化和生機,承載的希望和夢想,船民的體會最為深刻。「從水泥掛機船到鋼質貨輪,再到新能源船舶,船的動力更大,運載貨物更多。」在京杭運河從事水上運輸30多年的船民高修勝說,拉貨的船在變,一家人的生活也在改善。船民劉葉華已在水上「跑」了23年,從剛開始為了養家餬口,到後來把跑船當作人生事業,「現在船上生活很充實,不僅購買了冰箱、彩電、洗衣機,還裝上了電熱水器。」

20多年來,大運河兩岸環境不斷得到整治,航道越來越暢通,過閘越來越便捷。解放初期,蘇北運河上往來的大多是1.5噸的船舶;到改革開放,這個數字變成了50噸-100噸;現在,蘇北運河的平均船舶噸位達到1500噸。

「運河水緩緩流淌,綠色之河,富民惠民,功不可沒。」省交通運輸廳相關負責人表示,內河航運的快速發展,在解決數萬名船員就業的同時,也帶動了沿線造船業,因運河而生的港口接駁、搬卸貨運、物流運輸等行業,相關產業「水漲船高」。

生態大走廊,民生幸福河

作為長江和運河的交匯城市,2013年以來,揚州沿南水北調東線輸水廊道規劃建設了1800平方公裡的生態走廊,將沿江岸線的82.4%劃為岸線保護區和控制利用區。去年4月,揚州江都區南水北調源頭公園正式開放。

「以前這個地方有養豬的、養羊的,環境髒亂差,現在空氣清新、景色很美,感覺很舒服。」在南水北調源頭公園,記者遇到了附近居民許麗萍,站在親水平臺,她身後不遠處就是南水北調東線源頭的芒稻河、高水河以及金灣河的三河交匯處,「環境這麼好,我每天都要來散散步。」

揚州江都區委書記張彤說,該區投入上億元治汙打造清水走廊,不斷挖掘和放大運河生態保護的綜合功能。

溯河北上,運河城鎮串珠成鏈、水景交融。運河古鎮江都邵伯以保護促開發,建成鐵牛灣、桃花塢、荷塘月色等運河水工文化資源,打造運河風情特色小鎮。高郵將全長43.6公裡的運河遺址串聯起來,使原先的一片荒蕪地變成景色宜人的湖邊勝地,「運河城」水韻氣質令人流連。

以水為媒,改善生態環境,一連串的水利風景區在江蘇段工程沿線建成。宿遷中運河風光帶建成水上樂園、民俗博物館、休閒垂釣中心等30多處景觀;淮安裏運河翔宇大道景觀改造後,綠柳成蔭,河水清凌。

四水穿城、五湖鑲嵌的淮安,是通濟江淮的生態水城。淮安市委書記蔡麗新說,淮安發揮位於大運河文化帶、淮河生態經濟帶兩大國家戰略交匯點優勢,從市域空間、城市規劃、產業發展多方面入手,把生態文明理念融入城鄉規劃建設管理各領域各環節,做出填白、著色、留白三篇文章,實施「水懂我心、自然淮安」全域旅遊戰略,推進板閘遺址公園、華強方特、西遊樂園、中國水工科技館等重大項目建設,創建國際溼地城市和世界美食之都,打造華東旅遊目的地,到淮安「看河看湖看溼地,品蝦品蟹品美食」已成為風尚。

南水北調工程不僅是供水工程,還是生態保護與修復工程。在東線一期工程建設中,我省同步實施治汙工程,投資133億元,保證了調水沿線水質全部穩定達標。工程的實施,為黃淮海流域每年提供448億立方米水量,相當於為北方地區新增了一條黃河。僅東、中線一期工程就將使逾700萬人告別長期飲用高氟水和苦鹹水的歷史。(吳 瓊 梅劍飛)

相關焦點

  • 省生態環境廳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為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保護黃河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永續發展的千秋大計。2019年9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強調要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 河湖清親兩岸綠
    ■ 河湖是大地之脈,不僅滿足著人類生存發展的基本需要,還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綠色是生態文明的主色調,也是高質量發展的主旋律。  ■ 打造「河湖清親兩岸綠」的良好生態,是一項系統工程,須扛起時代使命,統籌兼顧、系統施策,做綠色發展堅定的實踐者、有力的行動者。
  • 臺灣經濟發展離不開兩岸區域合作
    中國經濟的騰飛和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得中國大陸的市場價值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環境中得以充分放大,中國內地也逐漸從經濟全球化、貿易自由化的受益者轉變為全球資源分配、區域協調發展的有力推動者,在這個過程中,大陸與臺灣的經貿合作也在不斷得到深化。作為充滿潛力的新興市場,中國大陸對於臺灣經濟的影響也愈發深刻。
  • 做好「黃河文章」 讓黃河造福人民——「我們的幸福河」 網絡主題...
    視頻作者:崔光華■特約評論員 秦河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積極支持流域省區打贏脫貧攻堅戰,解決好流域人民群眾特別是少數民族群眾關心的防洪安全、飲水安全、生態安全等問題,對維護社會穩定、促進民族團結具有重要意義。
  • 蚌埠新語彙——河湖清親兩岸綠
    ■河湖是大地之脈,不僅滿足著人類生存發展的基本需要,還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綠色是生態文明的主色調,也是高質量發展的主旋律。 ■打造「河湖清親兩岸綠」的良好生態,是一項系統工程,須扛起時代使命,統籌兼顧、系統施策,做綠色發展堅定的實踐者、有力的行動者。
  • 「建設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系列評論之五:先進水文化滿足精神需求
    建設幸福河湖,需要不遺餘力弘揚先進水文化,打造有文化氣息、有持久生命力的「文化之河」,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中華文化的發展歷史,可以說是一部壯美的「河流文明」發展史。在認識、利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在與水相伴、相爭、相和的實踐中,中華民族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水文化。歷史變遷,水文化源遠流長。
  • 一河兩岸 一座城市的無限可能
    2017年,《瀋陽振興發展戰略規劃》將渾河畔納入其中。瀋陽將圍繞路網交通、生態景觀、服務配套和產業發展這四大主題實施十大工程,全面提升「一河兩岸」的品質,推動渾河南北兩岸及整個城市發展。對於瀋陽而言,單核心的模式已經不足以承載城市發展,而衛星城建設也缺乏如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的溢出效應,故急需一種破局之力,這就是」一河兩岸「規劃。
  • 「一河兩岸」將點亮秀美柴桑
    在柴桑區,有一條3.3公裡的河流穿城而過,它是柴桑區人民的母親河——沙河。從2018年開始,柴桑區深入開展城市功能與品質提升三年行動,大力推進「一河兩岸」改造提升工程建設,打造沿河靚麗風景線,描繪「秀美沙河、生態柴桑」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時代新畫卷。
  • 九江柴桑區「一河兩岸」河道提升改造,本月開工!
    效果圖今天,從中國·柴桑網獲悉,九江市柴桑區「一河兩岸」提升改造工程上、中下遊段建設項目批後公示,公示顯示該項目於11月份開工建設,2021年5月竣工!上遊公示牌沙河「一河兩岸」河道提升改造工程,分別為上遊(南山路至廬山北路)、中遊(廬山北路至柴桑北)、下遊(柴桑北路至柳林路)三段。改造內容包含溢流壩、翻板壩、駁岸、兩岸道路、交通、綠化亮化、管線入地、景觀等。
  • 探訪北京碧水攻堅治理標本:大興岔河兩岸荷花香 北運河生態效應初顯
    北京依水而建、因水而興,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口的增多,沿河環境一度日趨惡化,有的河道甚至成了臭水溝。水不僅不黑不臭了,水量大了,水清澈了,連兩岸的景色也都和以往大不相同了。記者上周來到位於東壩地區的壩河一河段,河兩岸滿眼綠樹,清澈的河水倒映著岸上的綠樹,野花盛開,綠草叢生。有人在河邊兒吊著嗓子,有人在岸邊等魚上鉤,有人帶著孩子在小橋上散步,別有一番情趣。「我們實在太喜歡治理後的壩河了。」在周邊居住的居民們回想起過去汙水橫流的河道,再看看眼前的美景,滿足感倍增。
  • 不看還真不知道,棗莊段運河原來有這幾條主要支流河道
    京杭運河流域內的湖、河、泉,是運河的重要工程,其水資源主要用以調節航運之水量,因此顯得十分重要。棗莊段運河的主要支流河道有七條,流域面積4320平方公裡,約佔棗莊市總面積的95%。十字河十字河原稱薛河、新薛河,屬淮河流域,京杭大運河水系,總流域面積1300平方公裡,是湖東地區較大的一條河流,跨越山亭、滕州、薛城、微山四個市(縣、區),十個鄉鎮,注入微山湖。
  • 讓一江清水綿延後世、惠澤人民——黨的十八大以來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綜述
    這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是關係國家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2020年11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省南京市主持召開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為進一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指明方向。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三次座談會聚焦長江經濟帶發展。中華民族母親河煥發新顏,長江經濟帶正在奏響高質量發展的新樂章。
  • 【運河故事】運河擺渡老船工
    據在世老船工回憶,政府造船設渡口應是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在渡口擺渡船上活躍著一幫船工,都是運河兩岸的年輕人,他們不辭勞苦,夜以繼日地穿梭於運河兩岸,其中有一位船工一米八的個子,黑呦呦的皮膚,年輕力壯,血氣方剛,衝篙、擺舵、套繩、拉纜都是技術一流,準確無誤,是船上的主要骨幹,來來往往的人們都尊稱喊他「王大個」,他,就是兢兢業業,默默無聞奉獻了三十五個年頭的老船工,我的父親王義臣。
  • 【運河故事】斷頭龜的傳說
    據說,運河龍王有九子,其中一子經常在運河沿岸興風作浪,危害人民的生活。有一天,此龍子暴行又起,他施展妖術引來洪水,指揮泥鰍作急先鋒,在運河大堤上鑽洞,又派龜將把洞口挖寬。當洪水剛剛滲過堤岸時,就被勤勞的人們及時發現。人們跑上大堤,想要捉住泥鰍,堵住洞口。可是洞已被龜挖大,洪水又急,人們經過半天的努力,不但無法堵住洞口,而且開口越來越大。龍子繼續興風作浪,大水淹沒了整個村莊、大片田地,危害著運河沿岸成千上萬人的生命。
  • 大陸媒體評論:兩岸關係發展基本格局不會改變
    中新社北京1月12日電 民進黨候選人蔡英文在11日舉行的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中獲勝,大陸媒體發表的評論指出,兩岸關係發展基本格局不會因此改變,大陸方面牢牢掌握著兩岸關係主導權、主動權。新華社刊文指,兩岸關係發展基本格局不會因一場選舉而改變,兩岸實力對比日益懸殊,大陸方面牢牢掌握兩岸關係主導權、主動權,無論遏制「臺獨」分裂,還是造福臺灣同胞,「政策工具箱」儲備充足。
  • 世界上九大美麗的運河城市!
    運河兩岸的河灘吸引著不少家庭前來野餐,還有很多坐著看人景的20多歲的年輕人。遊客在當地租用自行車出行很方便,市內共有110個「斯德哥爾摩城市自行車」存取點。冬天,小一點的運河會結冰,足可以在上面滑冰。比利時布魯日著名景點:聖救世主教堂比利時古城,旅遊勝地,西佛蘭德省省會,是位於比利時西北部的文化名城。
  • 人民論壇漫評 | 中國經濟跑出高質量發展「加速度」
    2020年是特殊的一年,面對嚴峻挑戰和重大困難,我國紮實做好「六穩」「六保」工作,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經濟復甦勢頭強勁,在複雜形勢下,中國經濟運行逐季改善、逐步恢復常態,走出了漂亮的上揚曲線:一季度GDP萎縮6.8%,二季度轉為增長3.2%,三季度回升至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