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揚州考察調研時指出,千百年來,運河滋養兩岸城市和人民,是運河兩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希望大家共同保護好大運河,使運河永遠造福人民。在江都水利樞紐,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黨和國家實施南水北調工程建設,就是要對水資源進行科學調劑,促進南北方均衡發展、可持續發展。
大運河千年流淌、文化燦爛,滋養著沿河城鎮和人民。清水北送、南水北調,讓古老的大運河煥發新生,成就了大運河的世紀偉業。她不僅是一條歷史的河、文化的河,還是發展的河、致富的河、幸福的河,深深烙印在從長三角到環渤海的東部經濟走廊上和運河兩岸人民的心中。
「現代都江堰」,水往高處送
南水北調工程享有多項「世界之最」——世界規模最大、世界距離最長、受益人口最多的調水工程,以及世界上投資最大的水利工程。令江蘇倍感自豪的是,南水北調的源頭在江蘇。
這個源頭,不僅指江蘇是南水北調的位置之源——坐落於長江邊的江都水利樞紐是東線工程調水的起點,其取水口在江都附近的長江三江營處。更值得一提的是,江蘇還是這項工程的決策和規劃之源——蘇中是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水源地,蘇北是受水區,我省江水北調既為南水北調工程提供先行實踐,也是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基礎。
江水北調,是因為我省也存在著水資源分布不均、南豐北枯的問題。江蘇提出了「紮根長江、江水北調、引江濟淮」規劃,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通過多年持續建設,形成今天的江水北調工程。藉助京杭大運河,建成包括江都在內的9個梯級泵站,形成404公裡輸水幹線,覆蓋蘇中、蘇北7市,發揮防洪、航運、灌溉的綜合效益。
江蘇幾十年江水北調的成功實踐,回答了遠距離跨流域調水諸多問題,為南水北調工程決策提供了重要依據。可以說,江水北調就是如今南水北調的「實物模型」,南水北調堪稱江水北調的「放大版本」。
古有李冰都江堰,今有人民江都站。都江堰和江都站都是華夏兒女智慧和汗水的結晶,是古今排灌工程史上的傑作。省水利廳廳長陳杰說,江都站是新中國成立後,我們自主設計、自主規劃、自主建設、自主施工的大型泵站群。當時集中了全國的規劃、設計、科研專家聯合攻關。設計成為經典,工程獲得國家質量金質獎。無論是李冰都江堰,還是人民江都站,都體現了中國人民的智慧,是造福人民的工程。
「現代都江堰」實現了「水往高處流」。東線工程全線最高處東平湖水位與長江水位差約40米,抽水總揚程65米,規劃設13級泵站。利用已有的江水北調工程,東線工程逐步擴大調水規模並向北延伸。
南水北調的泵站不僅將南方的水往北方送,還在汛期將北方難以承受的水量往回送,實現靈活調劑。東線一期工程開通後,江蘇用水高峰時期農業灌溉用水保證率從70%提高至80%。江蘇段工程建成後,已多次投入防洪排澇和抗旱調水。
運河水運量,兩條萊茵河
11月22日,長江與運河交匯處揚州六圩口,鳴笛聲響,船舶南來北往。運河入江「南大門」施橋船閘日夜開閘,過閘船舶川流不息。「10月以來,日均通過貨物流約100萬噸。」施橋船閘所所長蔣贇介紹。
大運河因運而生,也因運而盛。運河江蘇段溝通長江和淮河兩大水系,連接皖魯浙滬,縱穿我省南北687公裡,是京杭運河中航運功能最強、通航條件最好、船舶通過量最大、社會經濟效益發揮最為顯著、航運歷史文化資源最為豐富的區段。串聯起9座國家創新型城市、38個國省級開發區,經濟總量佔全省91%。
放眼運河,「水上高速公路」上船舶密集,往來不停。「京杭運河蘇北段每年的貨運量,相當於4-5條滬寧高速。蘇北運河和長江交界的施橋船閘年實際通過能力是三峽閘2倍。」蘇北航務處運調中心主任暢立松說,水運單位能耗僅相當於鐵路的1/2、公路的1/10。以近100萬噸的貨運量為例,就需要5萬輛20噸的卡車。
省交通運輸廳統計,常年有13個省份的2萬多艘船舶在運河江蘇段運輸航行,近十年來貨運量年均遞增8%以上,近兩年來,年通過貨運量約5億噸,佔京杭運河全線貨運量的80%,佔全省水路貨運量的50%左右,佔全省綜合運輸總量的20%左右,是萊茵河全年運量的2倍左右。「其中,蘇北運河貨運密度世界內河第一。1-10月份,蘇北運河運輸貨櫃近30萬標箱,同比增長約29%,可見沿線產業經濟發展的勢頭。」蘇北航務處工作人員宋海燕說。
運河的變化和生機,承載的希望和夢想,船民的體會最為深刻。「從水泥掛機船到鋼質貨輪,再到新能源船舶,船的動力更大,運載貨物更多。」在京杭運河從事水上運輸30多年的船民高修勝說,拉貨的船在變,一家人的生活也在改善。船民劉葉華已在水上「跑」了23年,從剛開始為了養家餬口,到後來把跑船當作人生事業,「現在船上生活很充實,不僅購買了冰箱、彩電、洗衣機,還裝上了電熱水器。」
20多年來,大運河兩岸環境不斷得到整治,航道越來越暢通,過閘越來越便捷。解放初期,蘇北運河上往來的大多是1.5噸的船舶;到改革開放,這個數字變成了50噸-100噸;現在,蘇北運河的平均船舶噸位達到1500噸。
「運河水緩緩流淌,綠色之河,富民惠民,功不可沒。」省交通運輸廳相關負責人表示,內河航運的快速發展,在解決數萬名船員就業的同時,也帶動了沿線造船業,因運河而生的港口接駁、搬卸貨運、物流運輸等行業,相關產業「水漲船高」。
生態大走廊,民生幸福河
作為長江和運河的交匯城市,2013年以來,揚州沿南水北調東線輸水廊道規劃建設了1800平方公裡的生態走廊,將沿江岸線的82.4%劃為岸線保護區和控制利用區。去年4月,揚州江都區南水北調源頭公園正式開放。
「以前這個地方有養豬的、養羊的,環境髒亂差,現在空氣清新、景色很美,感覺很舒服。」在南水北調源頭公園,記者遇到了附近居民許麗萍,站在親水平臺,她身後不遠處就是南水北調東線源頭的芒稻河、高水河以及金灣河的三河交匯處,「環境這麼好,我每天都要來散散步。」
揚州江都區委書記張彤說,該區投入上億元治汙打造清水走廊,不斷挖掘和放大運河生態保護的綜合功能。
溯河北上,運河城鎮串珠成鏈、水景交融。運河古鎮江都邵伯以保護促開發,建成鐵牛灣、桃花塢、荷塘月色等運河水工文化資源,打造運河風情特色小鎮。高郵將全長43.6公裡的運河遺址串聯起來,使原先的一片荒蕪地變成景色宜人的湖邊勝地,「運河城」水韻氣質令人流連。
以水為媒,改善生態環境,一連串的水利風景區在江蘇段工程沿線建成。宿遷中運河風光帶建成水上樂園、民俗博物館、休閒垂釣中心等30多處景觀;淮安裏運河翔宇大道景觀改造後,綠柳成蔭,河水清凌。
四水穿城、五湖鑲嵌的淮安,是通濟江淮的生態水城。淮安市委書記蔡麗新說,淮安發揮位於大運河文化帶、淮河生態經濟帶兩大國家戰略交匯點優勢,從市域空間、城市規劃、產業發展多方面入手,把生態文明理念融入城鄉規劃建設管理各領域各環節,做出填白、著色、留白三篇文章,實施「水懂我心、自然淮安」全域旅遊戰略,推進板閘遺址公園、華強方特、西遊樂園、中國水工科技館等重大項目建設,創建國際溼地城市和世界美食之都,打造華東旅遊目的地,到淮安「看河看湖看溼地,品蝦品蟹品美食」已成為風尚。
南水北調工程不僅是供水工程,還是生態保護與修復工程。在東線一期工程建設中,我省同步實施治汙工程,投資133億元,保證了調水沿線水質全部穩定達標。工程的實施,為黃淮海流域每年提供448億立方米水量,相當於為北方地區新增了一條黃河。僅東、中線一期工程就將使逾700萬人告別長期飲用高氟水和苦鹹水的歷史。(吳 瓊 梅劍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