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南水北調:進京江水投放敏感魚監測生物毒性

2020-12-05 人民網北京頻道

  江水進京的第二道防線大寧調壓池位於永定河以西 攝影/本報記者 郝羿

  工作人員在團城湖取水樣 攝影/本報記者 賈婷

  南水北調將於10月進京,供水範圍將達到6000平方公裡,涉及除延慶以外的15個區縣。如此大範圍的供水,水質問題成為牽動京城百姓的焦點。昨天,北京青年報記者從市南水北調辦公室調水中心水環境監測室獲悉,本市目前已經就引進長江水後如何防止新的物種「入侵」以及水質監測手段有了一套較為成熟的方案,將綜合運用「投放敏感魚」、「加建超級站」等生物和技術手段對水質全面監測,指標將從目前的53項擴至地表水國標全項109項,其中對有毒有害、重金屬類物質的監測將成為重點。

  江水進京一旦汙染

  馬上開啟「退水閘」

  市南水北調辦相關負責人介紹,長江水一路奔騰1200餘公裡始能進京,「我們將在北京境內設立三道防線,讓江水可進可退」。

  江水進京的唯一「入口」就位於房山拒馬河渠首北部的惠南莊泵站,第一道防線就設定於此,在這個水質監測的「前哨站」一旦發現水質汙染,將即刻關閉進口節制閘,開啟退水閘,拒汙染水入京。

  江水進京的第二道防線是位於永定河以西的大寧調壓池,江水由此「調壓」後進入市區。北青報記者在現場看到,這裡掛著醒目的「永定河倒虹吸控制閘」的大牌子,十個「大秤砣」被數根鋼絲繩扯掛著。圍成圓弧狀的調節池的一側,5孔「涵洞」映入眼帘,大寧水庫所副所長胡曉斌介紹說,「左一左二孔開啟,就是向團城湖送水;左三左四孔負責向南乾渠送水;而右邊這個孔就負責退水了。」胡曉斌指著那幾個「大秤砣」介紹,一旦來水出現問題水,左邊四孔閘門就會關閉,截斷水流,而右邊退水閘就會緊急開啟,將問題水排入調蓄水庫或永定河。同時,各閘的起閉設備都為兩套,一套工作、一套備用,上「雙保險」。

  江水進京的第三道防線是團城湖調節池,其功能就是將「南水」、「北水」在一個池子裡混合,調出「北京口味」,再配送到各大水廠。當水質監測系統發現自來水廠水處理工藝無法消除超標汙染物質時,將停止取水,各水廠關閉取水口,以避免汙染水進入。

  胡曉斌介紹說,在入京、入城、入廠的三道防線把守下,問題江水絕不會進入。

  投放敏感魚

  監測水質生物毒性

  北青報記者在南水北調水環境監測站看到在34個監測斷面中,規劃布設了27個自動監測站、37個實驗室水質監測站。「這還不是最終的布局,還可能進行調整、增加。」市南水北調辦公室調水中心水環境監測室工程師袁博宇說。

  袁博宇說,在對江水的監測中,還將增加生物預警措施,投放敏感魚、發光細菌等,以監測生物毒性。「目前我們選定的敏感魚,就是大名鼎鼎的國際醫學用魚——青鱂魚。這種長度不到一寸的小魚比較敏感,水質稍有變化它就受不了,甚至會死亡。」袁博宇表示,整套設備需30萬元,是利用微型傳感器密切跟蹤拍攝青鱂魚的活動,並通過三維數據傳到計算機裡進行分析。監測人員通過觀察青鱂魚的遊動是否發生變化,就可以判斷水質如何。

  袁博宇透露,江水進京後,水質監測指標將從目前的53項擴至地表水國標全項109項,包括像化學品、農藥等引發的有機物汙染監測;重金屬類比如鉈、鋇等監測;水華產生的微囊藻毒素監測等。這意味著,對外來地表水的監測將像自來水一樣,上「全套動作」,「計劃一年檢四次,一季度一次」。

  現場

  初檢緊盯硫酸鹽指標 防止江水「泛黃」

  上周四,團城湖明渠——江水入京後唯一一段地上線路在初春的暖陽下閃著波光。調水中心水環境監測室的兩名工作人員各拎兩個黑包走下臺階,把一個由紅色拉繩牽引的透明取樣器放在水面上,提取水樣;同時將一個探頭套上防護套,再放入水中,之後,探頭所連接的顯示器馬上有紅色數據顯示,包括pH值、電導率、溫度、濁度、溶解氧五項。而取樣器所提取的水樣最終被倒入一個個貼有不同標籤的白色塑料筒內,「回到實驗室後還要進行更精密的化學分析,每一項指標所需的用水量不同,所以每個筒內的裝水量也不同。」

  袁博宇表示,目前團城湖明渠內流的水還是河北來水,人工每5天取一次水樣。江水進京後,這裡流淌的就將是長江水了。對於江水進京後的取樣頻率,袁博宇指出,江水初來京,監測頻次將加密,監測人員要在惠南莊蹲守,對於基本指標的監測將達到實時監測。據透露,將要進行的實時監測的指標,除了濁度、硬度等外,硫酸鹽指標將被「緊盯」。袁博宇指出,2008年京石段應急供水時,就因為河北水硫酸鹽含量偏高,進入北京的水管後就使部分地區發生了「水黃」,「這次江水進京,我們會總結那次的經驗,緊盯硫酸鹽,不讓水黃再發生。此外,反映水中雜質含量的電導率指標也會受到格外關注。」

  內存

  多種手段監測水質

  在江水進京後,對於水源地、調蓄水庫,還將在水質檢測中首次引用衛星遙感手段。通過衛星有間斷地定時拍照,並將照片進行光譜分析,以監測水生態環境是否發生變化,包括是否產生水華、水源地蓄水量、植被、水生態環境有無變化等。

  在惠南莊泵站第一道防線,還將再建一個「超級站」,即一個大型水質自動監測站。袁博宇解釋,「監測項目將達到40多項,更加關注有毒、有害物質含量的參數指標。像水汙染中常說的『五毒』氰、酚、汞、鉻、砷的指標監測都將被納入。」

  本版文/本報記者 解麗

相關焦點

  • 【水到渠成共發展】小魚變身「水質檢測員」 監測進京水質 半個月...
    大河網訊(記者 祝傳鵬)南水北調,成敗在水質。為了保證進京南水安全進入千家萬戶,讓北京市民喝上純淨甘甜、安全放心的南水,北京市是如何檢測水質的呢?6月4日,大河網記者在北京市南水北調幹線管理處大寧管理所,見到了一位特殊的水質檢測衛士——青鱂魚。「這套設備叫做水質安全生物預警系統,水中小魚學名叫做青鱂魚。
  • 水環境的生物監測方法及其應用
    水體中同種汙染物常以不同的化學形式存在,其流動性、潛在毒性、生物利用度有明顯差異,而在水環境監測中,追蹤每種汙染物從技術與經濟角度來講並不可行。通過生物監測,分析水環境中汙染物的生物利用度,可以直接反映汙染物的生物效應,從而反映出其潛在的風險。此外,生物監測也可用作物理評估和化學毒性分析的補充,以解決複雜的水環境問題[3]。
  • 南水北調中線水庫總氮超標 官方:進京水有保障
    隨著正式通水時間臨近,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再獲關注。日前,有媒體報導稱,丹江口水庫總氮超標、部分入庫水質難達標、治汙工程緩慢,給中線水質埋下隱患;也有一種擔心,認為北方水質偏鹼性,北方的自來水管網等如何適應南方偏酸性的水質?如何確保進京水安全穩定、不受汙染?
  • 水生所在南水北調東線水生態系統健康與大尺度生態格局研究中獲進展
    自2013年一期工程運行以來,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累計向我國北方調水46.0億m3。  由於南水北調東線工程調水量巨大、調水工程沿線水體交換頻繁、受到流域內多重人類活動(如城鎮化、工業、農業、採礦業等)影響較大,調水沿線水體及受水地區的水生態系統健康與水質安全備受關注。目前,尚缺乏有關南水北調東線水生態系統健康與大尺度生態格局的研究。
  • 24條青鱂魚為南水水質站崗
    通訊員 金良澤/攝南水進京兩周年本市累計收水19.3億立方米 水質在地表水環境質量Ⅱ類以上2014年12月,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全面通水;12月27日江水進京,首都市民喝上了優質的丹江口水庫來水。截至目前接近兩整年,北京市累計收水19.3億立方米。其中2015至2016年度接納來水11.04億立方米,水質始終穩定在地表水環境質量Ⅱ類以上,全市直接受益人口1100餘萬。
  • 全國部分重點水域水生生物試點監測方案公布
    十堰市、呼倫貝爾市、昆明市環境監測中心(站):  根據《全國部分重點水域水生生物試點監測工作方案》(見附件)(以下簡稱為「方案」),我站在松花江流域,南水北調源頭,以及太湖、滇池等重點湖泊選取監測斷面和點位,由14個省、市級環境監測站開展試點監測工作(名單見附表1)。
  • 南水達不達標魚兒來檢測 24條青鱂魚進行生物安全預警
    千龍-法晚聯合報導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兩年來,已成本市供水主力。江水奔波千裡,如何確保江水安全進入千家萬戶?記者22日從市南水北調辦公室獲悉,4大檢測手段全程監測南水水質,其中生物預警措施最有意思——用。南水進入供水管線之前,有三大防線:惠南莊泵站、大寧調壓池和團城湖。
  • 南水北調浮想·調水工程幾時休
    這意味著開工2年的南水北調工程即將迎來建設高峰;其三、南水北調工程近期目標再次明確:東線一期工程2007年通水,中線一期工程2010年通水……作為北京市民的一分子,我的興奮之情可以想見。2008年,我將有望喝上千裡之外的清澈的長江水——老祖先們再有想像力,也不會預料到這一點吧,真可謂前無古人,想必全球人民也將刮目相看。
  • 我國實現顆粒物毒性活體生物標誌物無創在線監測
    近日,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要茂盛教授與復旦大學化學系鄭耿峰教授合作集成利用活體大鼠暴露呼出氣採樣、微流控以及商業化矽納米線生物傳感器創建了dLABer系統,實現實時監測活體呼出氣中的汙染物暴露生物標記物,可直接用於無創在線研究空氣汙染所導致的健康效應
  • 利用水質在線預警技術監測水質變化
    該方法的消解時間僅為15分鐘,可謂非常快捷,很適合用於大批量樣品的檢測和應急監測中。但由於其採用的溫度較高,對於汙水處理廠二級處理出水和再生水的檢測會因原汙水的性質不同而受到影響。有些樣品中會因為含有一定量的高沸點有機物,採用HJ/T399-2007法測定,結果會偏高。
  • 南水北調東中線全面通水近6年:水質如何?夠不夠用?
    南水北調東線以此為起點,13級泵站讓長江水攀越十幾層樓的高度,送達山東半島。  河南淅川,丹江口水庫雲湧千山。南水北調中線出陶岔、穿黃河、過渡槽,跋涉1200多公裡,一渠清水潤澤京津冀豫。  11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揚州考察時指出:「一定要確保一江清水向北流。」「要把實施南水北調工程同北方地區節約用水緊密結合起來,以水定城、以水定業,調水和節水這兩手要同時抓。」
  • 英語熱詞:南水北調工程
    【知識點】   南水北調工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戰略性工程,分東、中、西三條線路將南方長江流域的水調到北方水資源缺乏區域。南水北調工程規劃區涉及人口4.38億人,調水規模448億立方米,工程規劃的東、中、西線幹線總長度達4350公裡,通過三條調水線路,與長江、淮河、黃河、海河相互聯接,構成我國中部地區水資源「四橫三縱、南北調配、東西互濟」的總體格局。   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於2003年12月30日開工建設。
  • 南陽師範學院生命科學與農業工程學院到河南省南水北調中線渠首...
    南陽師範學院生命科學與農業工程學院到河南省南水北調中線渠首生態環境監測中心開展指導交流座談 2020-11-25 17: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環境部:疫情防控期間飲用水水源地增加生物毒性等指標監測
    疫情防控期間,各地生態環境部門在飲用水水源地常規監測的基礎上,將增加餘氯和生物毒性等疫情防控特徵指標的監測。生態環境部今天(31日)表示,已要求各地生態環境部門加強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預警監測。疫情防控期間,在飲用水水源地常規監測的基礎上,增加餘氯和生物毒性等疫情防控特徵指標的監測,發現異常情況時加密監測,並及時採取措施、查明原因、控制風險、消除影響,切實保障人民群眾飲水安全。
  • 南水北調中線渠首生態環境監測中心順利完成水質109項因子全分析...
    南水北調中線渠首生態環境監測中心順利完成水質109項因子全分析監測工作 2020-08-14 12: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109項監測指標均為正常 丹江口庫區水質優於地表水Ⅱ類標準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劉瑞朝 文圖 在距離南水北調中線渠首不遠的地方,坐落著南水北調中線渠首環境監測應急中心。近幾年來源源北上、流入千家萬戶的丹江水,水質究竟是否完全達標,在這裡能找到答案。組織制定重大環境汙染事故和生態破壞事件的應急監測預案,負責突發性事件有關環境應急調查監測和汙染處置工作,另外還負責監督管理庫區的重點汙染源的排汙監督監測和庫區的水質監督監測、汙染預警監測、生態保護監測和機動巡檢監測工作。 該中心具備地表水水質109項和50餘項應急監測及水生生物毒性監測能力。
  • 人工湖泊沒有投放魚,但為何一段時間後卻有魚出現?罪魁禍首是它
    對於地球的生態環境,相信大家都有所了解,人類雖然是地球上最聰明的生物,但只是地球百萬種生物中的其中一個物種,有些物種的數量遠超於人類,甚至一些生物獨特的反應方式,是人類無法研究更無法模仿來的。我們經常聽到一句話叫做水至清則無魚,意思是說水如果太過於純淨的話,那就沒有魚的存在,但事實上這個理論只是客觀的,現在很多人工湖泊在引進了大量純淨水之後,不久時間後也會有生命的誕生,那麼人工湖泊沒有投放魚,但為何一段時間後卻有魚出現?罪魁禍首是它。
  • 環境工程 | 重金屬對水生生物的毒性效應機制
    由於水體重金屬對水生生物及人類的危害極大,眾多專家學者已經開展了重金屬對水生生物的生態毒性方面的研究,尤其是Hg、Cd、Pb、Cr、As等非必需元素對生物造成的急性、亞急性以及慢性中毒等毒性效應研究。此外,也有研究人員做了重金屬對人體和動物毒性或致癌方面的研究。
  • 我國正打通南水北調東線 長江水過黃河「咽喉」
    中廣網北京12月28日消息 南水北調東線一期穿黃河工程28日正式開工建設,南水北調東線長江水過黃河的咽喉將在未來36個月內被打通。  國務院南水北調辦公室主任張基堯28日在穿黃河工程開工儀式上說,工程建成後,將打通東線穿黃河隧洞,連接東平湖和魯北輸水幹線,實現調引長江水至魯北地區的目標,同時具備向河北省和天津市應急供水的條件。  南水北調工程是中國為了緩解北方地區嚴重缺水問題而實施的一項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特大型工程。
  • 重金屬對水生生物的毒性效應機制研究進展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由此產生的環境汙染問題也日益突出,其中水體重金屬汙染由於其具有危害大、分布廣、持續長等特點而備受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重金屬汙染物通過幹、溼沉降等各種途徑隨著生活汙水和工業廢水等進入水體,不僅對水生生物造成極大影響,還嚴重威脅人類的身體健康。綜述了水體重金屬的汙染現狀,以及水體重金屬對水生生物的生態毒性效應及其機制,並展望了重金屬對水生生物生態毒性效應的未來研究重點和方向,為重金屬對水生生物的生態毒性效應進一步研究和水體重金屬汙染的環境治理提供參考,同時可為重金屬的水質基準和風險評估研究提供重要理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