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工程 | 重金屬對水生生物的毒性效應機制

2021-01-15 環境工程

重金屬由於其持久性、生物毒性、不可降解性和能進入食物鏈的特點,甚至在一定條件下還能與某些有機物發生反應從而轉化成毒性更大的金屬-有機複合汙染物,正成為最嚴重的環境問題之一。水生生物如動物、植物和微生物等對重金屬有一定的積累和濃縮作用,但當重金屬的濃度和毒性超過水生生物所能承受的能力時,就會對其相關指標甚至生命活動等方面產生嚴重的毒性效應,同時會造成遺傳突變或變異,進而產生物種多樣性及生存方面的改變;由於重金屬可以通過食物鏈最終傳遞給人等高級生物,對人體健康也產生嚴重威脅,如重金屬進入人體後不易被排出,並不斷積累,一旦超過人體的生理負荷時,就會引起生理結構病變,並導致急、慢性或長期的危害,如Zn、Cd、CH3Hg、Se、Ni等具有致畸性。在高濃度重金屬環境下,攝入過量的重金屬將會引起中毒,甚至可能產生嚴重後果。


水體重金屬汙染是指含有重金屬離子的汙染物進入水體造成的汙染,主要包括Pb、Cd、Cr、Hg、As、Mn等毒性較強的重金屬,同時還包括Cu、Co、Zn、Se、Ni等一般毒性的重金屬。水體重金屬的來源包括工業來源、農業來源和城市化來源,如來自化工、電鍍、採礦及金屬冶煉等行業,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的燃燒,其廢氣中的大量重金屬進入大氣後再通過降雨的形式進入水體;含重金屬Cu、As、Hg、Pb等元素的化肥、農藥通過農業的使用進入土壤,進而經過雨水的淋溶等方式進入水體;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使得垃圾焚燒、汽車尾氣排放產生的重金屬也能通過乾濕沉降等途徑進入水體。


由於水體重金屬對水生生物及人類的危害極大,眾多專家學者已經開展了重金屬對水生生物的生態毒性方面的研究,尤其是Hg、Cd、Pb、Cr、As等非必需元素對生物造成的急性、亞急性以及慢性中毒等毒性效應研究。此外,也有研究人員做了重金屬對人體和動物毒性或致癌方面的研究。結果表明:通過重金屬Fe、Cu、Cd、Cr、Hg、Ni、Pb等的刺激作用產生的活性氧,會對機體產生一系列毒性效應,如脂質過氧化、巰基蛋白消耗,與核蛋白、DNA反應,對生物大分子物質造成損傷。基於此,本文綜述了水體重金屬的汙染現狀,以及水體重金屬對水生生物的生態毒性效應及其機制,並展望了重金屬對水生生物生態毒性效應的未來研究重點和方向,可為重金屬的水質基準和風險評估研究提供重要理論依據。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由此產生的環境汙染問題也日益突出,其中水體重金屬汙染由於其具有危害大、分布廣、持續長等特點而備受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重金屬汙染物通過幹、溼沉降等各種途徑隨著生活汙水和工業廢水等進入水體,不僅對水生生物造成極大影響,還嚴重威脅人類的身體健康。綜述了水體重金屬的汙染現狀,以及水體重金屬對水生生物的生態毒性效應及其機制,並展望了重金屬對水生生物生態毒性效應的未來研究重點和方向,為重金屬對水生生物的生態毒性效應進一步研究和水體重金屬汙染的環境治理提供參考,同時可為重金屬的水質基準和風險評估研究提供重要理論依據。


在過去的幾十年裡,由於工業化的迅速推進,含有重金屬的工業廢水、生活汙水、農業殺蟲劑等被排放到世界河流和湖泊中,進而在水生生物和沉積物中積累。國內外對水體中的重金屬汙染狀況均有很多報導,我國部分地區水體受重金屬汙染的情況比較嚴重,水體底泥中重金屬汙染率達到80.1%以上,而水體中99%的重金屬以各種形態存儲在底質沉積物中,且近年來多種重金屬汙染呈上升趨勢。謝文平等在研究我國南部水體重金屬汙染情況時,發現貴州省地表水存在嚴重的重金屬Cd、Pb汙染現象;珠三角區域水體重金屬Cr、Pb和Hg分別超標22.2%、11.1%和5.6%。張莉等研究了華東地區如福建九龍江流域出現As超標情況,超標率達到14.81%。


國外對河流水體重金屬汙染研究較早,多瑙河、萊茵河等已成為水體重金屬汙染的重點研究對象;塔斯克基湖、埃布羅河三角洲和黑海都檢測出多種重金屬存在;Rahman等研究表明,孟加拉國Dhaka加工區內及Bangshi河的水體中重金屬Pb、Cd、Cu、Zn、Mn、As、Ni和Cr的含量很高,遠超過WHO及USEPA的標準。可見,目前水體重金屬汙染問題已成為一個全球性的環境問題。


自然活動來源和人為活動來源是水體重金屬的兩大主要來源。其中,自然活動來源包括海洋火山噴發造成的重金屬洩漏,地殼運動、巖石風化、土壤侵蝕、乾濕沉降等方式也是水體重金屬的重要來源途徑;人為活動來源主要包括礦山採礦、油田開採、電鍍冶金、廢舊電器以及化工廠廢水的排放,農業上農藥化肥等的使用,並通過雨水衝刷等方式使得土壤裡的重金屬流失,進而直接或間接排放到水體中,都會對水體環境造成非常嚴重的重金屬汙染。水體重金屬具有汙染來源廣泛、停留時間漫長,且具有累積和富集濃縮特性,容易沿食物鏈傳遞,汙染後不易被察覺及難以恢復等特點。

重金屬是一種原子密度>5 g/cm3的金屬和類金屬。一些有毒重金屬如Ni、As、Cr、Zn、Cu、Cd、Co、Pb等,會對環境產生嚴重危害,Cd2+、Pb2+、Hg2+、Ag+和As3+等離子形式和生物組織器官發生作用,形成相應的有毒化合物,伴隨著重金屬生物富集和濃度的升高,所表現出來的毒性特徵也不同,配體和氧化態對重金屬的生物利用性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果重金屬的累積濃度或效應達到一定限值時,以至於引起細胞新陳代謝的破壞,此時就成為有毒重金屬。金屬的毒性效應主要引起大腦和神經系統功能損失,損害血液含量以及肝、脾、腎臟等器官,從而造成身體衰弱、記憶力減退、皮膚過敏、高血壓等症狀。基於此,世界各地的衛生組織正在抓緊研究重金屬的毒性機理,若干管理機構也已通過了含重金屬廢水排放的標準限值。


表1列舉了一些重金屬汙染物的來源、危害、最大有害濃度(maximum contaminant level, MCL)以及GB 3838—2002《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Ⅲ類)限值。

重金屬主要通過以下3種途徑進入水生動物體內:

1)水生動物利用鰓等器官將溶解在水中的重金屬離子吸收至體內,然後將重金屬蓄積在皮膚表面細胞或經過血液輸送至體內的各個器官或組織;

2)水生動物通過攝取食物等方式,將重金屬通過消化道吸收,進而進入體內;

3)通過皮下層將重金屬吸收,再通過重金屬與體表的滲透交換作用進入體內。


1)重金屬的生物累積作用。

水體中的重金屬一旦進入生物體內,不易被代謝、分解、排除體外,非常容易在動物肝腎等器官內富集。Olivares等證實,通過與機體內金屬結合蛋白如金屬硫蛋白相結合,是重金屬在生物體內富集的主要機制。Rainbow等研究發現,生物體攝入重金屬的過程無需消耗能量,且不易被排出體外,進而呈現出毒性的累積效應。秦華偉等研究了6種重金屬對3種海水養殖生物的急性毒性效應時發現,在經過96 h的處理後,3種生物體內重金屬含量明顯增加。孫妮等在研究湛江港海區沉積物和海洋生物中重金屬的富集特徵時發現,在沉積物中的重金屬除Cd外,其他含量均高於其在海洋生物體中的含量;在湛江港流域的生物體內重金屬Cu、Zn、Cd存在嚴重的富集累積情況;軟體類和甲殼類對重金屬Hg和Pb的富集能力相當,而軟體類從沉積物中富集重金屬Sn和Cd的能力強於甲殼類,富集重金屬Cu的能力弱於甲殼類。Rzymski等研究雙殼類對不同重金屬富集情況表明,雙殼類對重金屬Cu和Cd的富集能力非常高。Topcuolu等研究了重金屬在土耳其黑海水生生物體內的含量,結果表明,Pb、Cd和Cr等在軟體動物和貝類體內富集量最高,Fe和Zn富集量最少。


2)生物早期發育毒性。

在魚類的胚胎期和仔魚期早期發育階段,很容易被重金屬傷害,重金屬一旦進入幼體,可與生物體內的核酸、酶、維生素、激素等物質發生反應,改變其化學結構和生物活性,進而對遺傳發育、內分泌以及中樞神經等多個系統的功能產生損害、引起病變甚至死亡等。郭勇勇等研究了三峽庫區水樣中重金屬對斑馬魚(Brachydanio rerio)胚胎發育的毒性,結果表明,經7 d暴露後,雖然所有斑馬魚胚胎的孵化率、相對成活率和畸形率並無明顯差異,但幼魚體內生殖相關基因、神經發育相關基因均顯著下降。張亞輝等以24,72 h時達到致死和胚胎孵化抑制為終點時發現,重金屬Cu和Cd對斑馬魚胚胎具有明顯的毒性作用。García等研究發現,海洋多毛綱動物沙蠶(Nereis succinea)的胚胎和幼蟲對Ag更敏感,暴露於AgNO3中顯著增加了胚胎的致死率和畸變率。Munley等研究發現,水生蝸牛(Fruticicolidae)暴露於重金屬Co、Cu、Pb、Ni中28 d後,抑制了其早期胚胎生長,56 d 後抑制了其產卵量。除此之外,Cu、Pb和Zn等重金屬都能夠顯著影響生物早期胚胎的發育和孵化,進而導致胚胎發育延遲的後果。


3)生物免疫毒性。

通常認為,低劑量濃度的重金屬或短期的暴露具有免疫刺激作用,促使生物體血細胞的吞噬活性增強,但是高劑量濃度重金屬或長期暴露能夠顯著幹擾生物細胞的吞噬能力,主要是因為在此過程中重金屬能夠與細胞膜結合,從而改變細胞膜的流動性和細胞膜上離子泵的通透性,細胞膜穩定性下降,造成吞噬活性降低。Paul等在研究Pb對淡水魚的免疫毒性作用時發現,Pb幹擾了腸巨噬細胞的噬菌作用和細胞粘著力,同時血清中的腫瘤壞死因子含量也明顯下降。Qin等報導稱重金屬Cd暴露影響了溪蟹(Potamidae)體內的酶活性。Vijayavel等表明,Ni暴露促使青蟹血淋巴內超氧陰離子的生成及吞噬作用的增強,但是又顯著抑制酚氧化酶的活性。Chandurvelan等研究表明,重金屬Cd暴露能增加河蚌體內起吞噬作用的嗜鹼粒細胞和嗜酸粒細胞含量,並使細胞內DNA發生顯著的損傷。


4)基因突變和變異。

重金屬一旦進入生物體內後會發生富集濃縮,當重金屬劑量濃度超過一定量或長期暴露後會對生物體組織器官造成損傷,並誘導大量的活性氧(ROS)及親電子代謝產物產生,進而與DNA分子結合,使得生物體內的細胞受到外界環境的氧化攻擊,導致生物體內脂質發生一系列的反應,如過氧化反應、遺傳物質改變、鹼基核糖基氧化,進而造成某些細胞死亡或癌變。Hix等研究結果表明,DNA在被鐵離子誘導以後產生的大量甲基自由基攻擊時,會引起DNA高度甲基化。Pfohl-Leszkowicz等的研究也表明,重金屬離子能夠顯著抑制甲基轉移酶的活性,重金屬Pb、Cu以及Zn2+等均能抑制5-甲基轉移酶的活性。唐建勳等在研究重金屬Cu、Pb單因子及聯合毒性對泥鰍(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卵細胞DNA的損傷效應時發現,均造成泥鰍卵細胞DNA損傷,具有基因毒性。同時,行文珍研究表明,Pb和Cr對泥鰍具有不同程度的遺傳毒性效應,且毒性效應在一定條件下隨著處理濃度的增大和處理時間的延長而增強,達到一定濃度和時間後毒性效應則會被抑制。


5)內分泌幹擾毒性。

重金屬暴露導致高血壓和糖尿病等代謝疾病的機制之一可能是重金屬、有機氯農藥和多氯聯苯都是典型的內分泌幹擾物,進入生物體內就可以對激素合成和分泌產生幹擾,並形成內分泌幹擾毒性,如重金屬Cd、Mn、Cr等元素會增加代謝紊亂的發病率,金屬類內分泌幹擾物暴露後可增加氧化應激並誘導線粒體功能紊亂的風險。成年的大西洋石首魚(Micropogonias undulatus)暴露於亞致死濃度的Pb、Cd等重金屬後造成血液類固醇濃度、卵巢類固醇分泌活動和卵巢發育顯著上升或下降。木偉娜研究表明,Cd暴露對鯉魚(Cyprinus carpio)血漿中甲狀腺激素產生較大的幹擾效應。羅永巨在研究Cd對吉富羅非魚(Oreochroms mossambcus)毒性效應及繁殖力影響過程中發現,Cd能夠提升血清中雌二醇的含量,但對睪丸酮含量影響不明顯。在基因水平,Cd能夠提高卵巢中雌激素受體(estrogen receptor, ER)的表達,但Cd暴露可以抑制卵黃蛋白原(vitellogenin, VTG)的生成。在精巢中,Cd通過提高糖皮質激素受體(glucocorticoid receptor, GR)的表達抑制精細胞和精子的發育。Li等研究發現,鰷魚(minnow)幼體暴露於重金屬Hg 4 d後,體內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激素,甲狀腺球蛋白、甲狀腺受體α和β基因表達被顯著誘導,甲狀腺素T3和T4含量增加。

1)重金屬對水生動物的毒性效應機制。

一些水生動物長期生活在有重金屬存在的環境中,可調整自身的生理生化指標,以提高對重金屬的應激性和耐受性。例如,魚類長期生活在有重金屬汙染的水體中,其體內會產生相應的蛋白質和酶來抵抗體內的重金屬離子,如熱激蛋白(heat shock protein, HSP)、金屬硫蛋白(metallothionein, MT)、轉鐵蛋白(transferrins,TF)、穀胱甘肽轉移酶(glutathione transferase, GT)、過氧化氫酶(catalase, 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等,從而減輕重金屬對細胞的損傷。重金屬如Cd、Hg等進入生物體內,會與體內其他物質發生競爭作用,此時,MT的巰基能與有害重金屬發生結合反應,從而發揮解毒作用,進而將重金屬等有害物質排出體外。SOD能夠歧化超氧陰離子自由基產生H2O2,從而把對有機體有害的自由基清除,CAT可將H2O2催化生成無害的H2O和O2,同時還與SOD、POD產生協同作用,清除體內多餘的自由基和過氧化物。Xu等發現,MT表達量在被重金屬Cd脅迫誘導後會升高,使得羥基和過氧化物得以被清除,促使機體產生抵禦氧化的應激反應。Chen等研究了大黃魚肝臟中轉鐵蛋白在重金屬Cd離子暴露下的含量變化情況時,發現其血清中的鐵離子經重金屬Cd離子處理後迅速升高,在24 h達到最大值,後緩慢下降並達到初始正常值。Hansen等將鱒(Salmo playtcephalus)暴露於含Cd和Zn的水體15 d期間,發現鰓中Cd和Zn有顯著吸收,且Cd的水平與SOD轉錄的水平存在顯著的相關性。此外,水生動物在受到重金屬汙染時會分泌豐富的黏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對重金屬的耐受性。


2)重金屬對水生植物的毒性效應機制。

水生植物的重金屬毒性效應主要表現在破壞細胞膜結構、抑制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生長發育過程,以及對遺傳物質的毒害等生理生化過程。重金屬進入植物體內會改變抗氧化酶活性、誘發ROS產生、引起氧化損傷效應,同時還會通過幹擾一些細胞內的轉錄因子活性、誘發細胞凋亡等,幹擾植物體內正常的生理、生化反應。付貴權等在研究Cu脅迫對半葉馬尾藻(Sargassum hemiphyllum)生長及生理生化特性的影響時發現,適當質量濃度的Cu脅迫(≤0.05 mg/L)對半葉馬尾藻生長和生理生化指標有正面效應,而過高質量濃度Cu脅迫(0.05 mg/L)對藻體生長和抗逆能力有一定的負面影響。簡敏菲等研究Cd、Pb脅迫下溼地植物丁香蓼(Ludwigia prostrata)的生理生化特徵時發現,丁香蓼生長受到顯著抑制,葉綠素a、b及葉綠素a+b的含量隨重金屬濃度升高呈下降趨勢,對丁香蓼體內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影響表現出不同的趨勢。也有研究表明,在高濃度Cu處理下,水芹(Oenanthe javanica)株高和根數都顯著減少,鮮重生物量也明顯降低,同時葉綠素總量、葉綠素a和可溶性蛋白總體均呈下降趨勢。另外,植物細胞的超微結構及細胞膜的通透性,生長發育、水分及營養元素的吸收代謝、光合作用、呼吸作用、體內的抗氧化酶活性、體內的遺傳物質等方面也受到重金屬的嚴重影響。


3)重金屬對水生微生物的毒性效應機制。

微生物通過細胞次生代謝產物如有機酸、糖蛋白、多糖等的分泌來增強細胞對重金屬脅迫等環境的適宜性,這些胞外代謝物靠和重金屬離子結合來提高細胞的抗逆性,但是,重金屬離子常常會對生物體產生氧化損傷作用,進而誘導產生過量的氧自由基,造成生物體的細胞膜被破壞,同時破壞生物體正常的呼吸代謝途徑。張博文等研究了滏陽河河流水體中重金屬對青海弧菌Q67毒性,重金屬離子抑制了還原型黃素單核苷酸與氧化型黃素單核苷酸活性,使得它們之間的轉化不能正常進行。許飄用白腐真菌吸附重金屬結果發現,高濃度Cd脅迫可顯著抑制黃孢原毛平革菌的生長,並導致菌絲體形態變化以及木質素降解酶系(LiP和MnP)活性降低。周上洋等應用基因重組發光菌E.coli HB101 pUCD607研究了Zn2+、Cu2+、Hg+的單一毒性和二元混合體系的聯合毒性,結果表明,單一重金屬離子對基因重組發光菌的毒性順序為Hg+>Zn2+>Cu2+。


水體重金屬汙染已經成為一個全球性的問題,重金屬一旦進入水體將不能被去除,只能通過一系列的物理化學反應使重金屬發生形態上的遷移、轉化,最終在水體各組分之間形成一個複雜的體系。目前,世界各國的專家學者對重金屬的毒性效應、機制等方面已經做了很多研究,在後續的研究工作中,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由於一些新興汙染物如抗生素、微塑料等進入水體,聯合水體顆粒物、溶解性有機物 (dissolved organic material, DOM)等與重金屬形成一個更為複雜的體系,水環境因子對金屬生物有效性的影響和機制研究應成為研究重點。

2)一些重金屬可能是微量級的,但重金屬在遷移、轉化過程中是否發生毒性效應的改變應該被持續追蹤,並建立相應的模型,以監督、預測、評估重金屬的毒性變化情況。

來源:洪亞軍,馮承蓮,徐祖信,廖偉,閆振飛,劉大慶,符志友.重金屬對水生生物的毒性效應機制研究進展[J].環境工程.2019,37(11):1-9

相關焦點

  • 重金屬對水生生物的毒性效應機制研究進展
    重金屬對水生生物的毒性效應機制研究進展北極星水處理網  來源:環境工程  作者:洪亞軍 馮承蓮 徐祖信等  2019/12/18 9:01:22  我要投稿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重金屬汙染物通過幹、溼沉降等各種途徑隨著生活汙水和工業廢水等進入水體,不僅對水生生物造成極大影響,還嚴重威脅人類的身體健康。綜述了水體重金屬的汙染現狀,以及水體重金屬對水生生物的生態毒性效應及其機制,並展望了重金屬對水生生物生態毒性效應的未來研究重點和方向,為重金屬對水生生物的生態毒性效應進一步研究和水體重金屬汙染的環境治理提供參考,同時可為重金屬的水質基準和風險評估研究提供重要理論依據。
  • 生態環境部發布國家生態環境基準《淡水水生生物水質基準—苯酚...
    日前,生態環境部發布我國生態環境基準—《淡水水生生物水質基準—苯酚》(2020年版)(公告2020年70號)。該基準由生態環境部法規與標準司組織制定,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依據《淡水水生生物水質基準制定技術指南》(HJ 831—2017)起草。苯酚對水生生物毒性效應明顯。
  • 水環境的生物監測方法及其應用
    水體中同種汙染物常以不同的化學形式存在,其流動性、潛在毒性、生物利用度有明顯差異,而在水環境監測中,追蹤每種汙染物從技術與經濟角度來講並不可行。通過生物監測,分析水環境中汙染物的生物利用度,可以直接反映汙染物的生物效應,從而反映出其潛在的風險。此外,生物監測也可用作物理評估和化學毒性分析的補充,以解決複雜的水環境問題[3]。
  • 王曉蓉——南京大學——重金屬及稀土元素的形態、生物可利用性和...
    職稱: 教授       招生專業: 環境工程 研究領域: 重金屬及稀土元素的形態、生物可利用性和生態效應,汙染土壤及地下水的修復,腐殖質與稀土元素配合作用及其生物可利用性,湖泊水體的富營養化,
  • 淡水環境中發現微塑料,影響的不僅僅是水生生物
    在水體環境中的微塑料主要以纖維為主。微塑料粒徑的大小直接影響它們在水環境中的遷移,以及是否會被生物體攝食,與生物安全密切相關。隨著提取及其鑑定技術的發展可檢測到的微塑料的尺寸越來越小。現階段在水體環境中發現的微塑料尺寸範圍變化很大,最常見的微塑料粒徑小於1mm,隨著粒徑的增加,微塑料的數量呈減小趨勢。彩色的微塑料更容易被水生生物攝食。
  • 海化室王海燕研究員在環境中多類典型汙染物生物毒性效應的研究...
    中國網4月14日訊 記者從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獲悉,近日,海化室王海燕研究員在環境中多類典型汙染物生物毒性效應的研究工作取得新進展隨著環境中汙染物種類和數量的激增,對於汙染物生物毒性的快速檢測和評估的需求也隨之增加。7-乙氧基-異吩噁唑酮-脫乙基酶(EROD)作為特定的一種生物標誌物,被廣泛用於研究多環芳烴類汙染物。傳統的EROD測試基於生物活體實驗,存在著耗時長、消耗大量生物樣本的缺陷,因而限制了汙染物的研究數量和研究速度,甚至會導致動物倫理的爭議。
  • 專家解讀《淡水水生生物水質基準—苯酚》(2020年版)有關問題
    苯酚是最典型的一元酚,它的基準和毒性研究是酚類、揮發酚類化合物標準值制定的重要科學基礎,加拿大在制定酚類化合物基準值時,依據的就是苯酚的毒性研究結果,因此苯酚基準的研究可為其他混合物指標的基準研究提供借鑑。苯酚除了有明顯的生物毒性效應外,還有特殊的氣味。
  • 第二屆全國水生植物資源與環境學術研討會通知(第二輪)
    「第二屆全國水生植物資源與環境學術研討會」定於2019年10月14日至16日在美麗的太湖之濱無錫召開。誠摯邀請並熱烈歡迎全國各地從事水生植物、水環境和水生態等相關工作的科研、教學和企業代表及研究生撥冗出席。會議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主題,研討與交流近年來水生植物資源搜集與開發、水生植物修復關鍵技術與水環境等方面最新成果,推動美麗中國建設和水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生招生信息網_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
    導師考試科目水生生物研究所40汙染物對水生生物的毒性效應及風險評價楊麗華①101政治②201英語③622動物學④841生態學085238生物工程  01 生物工程環境科學專業、環境工程專業招生導師①101政治②204英語
  • 無機砷毒性機制及其緩解策略研究綜述在線發表
    >作者:陳鎏琰來源:中國農業科學院網站(2020年12月31日) 近日,中國水稻研究所水稻品質遺傳改良創新團隊在《有害物質雜誌(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雜誌在線發表了評述性文章,通過研究闡述無機砷在水稻中的相關毒性機制及其緩解策略
  • 新化學物質持久性、生物累積性和毒性的判定及登記要求
    a)生物累積性主要基於水生生物的生物蓄積性測試數據進行評估,淡水生物和海水生物物種的數據均可使用。T生態毒性無水生慢性毒性數據b)水生急性毒性(藻類,溞類,魚類) 的EC50 或LC50< 0.01 mg/LT水生急性毒性(藻類,溞類,魚類) 的EC50 或LC50< 0.1 mg/L可能具有T有水生慢性毒性數據海洋或淡水生物的NOEC或EC10<0.01mg
  • 生物炭影響土壤重金屬生物有效性的研究進展
    農業部農產品汙染防治重點實驗室調查顯示,重金屬超標的農產品面積佔汙染物超標農產品種植總面積的80%以上。因此,明確土壤重金屬的毒害機制,開展土壤重金屬汙染修復研究,對於緩解土壤壓力、改善生態環境具有重大意義。重金屬的生物有效性是衡量重金屬元素的遷移性以及對生態環境影響的重要指標之一。
  • 水專項突破水生生物水質基準關鍵技術,支持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修訂工作
    、科學的水質基準現狀,突破了受試生物篩選、毒性數據質量評估方法、基準推導方法學等關鍵理論技術,研製了一批具有我國流域水生態特徵的水生生物基準值,為我國水生生物水質基準的研究和制定提供方法學指導。針對水質基準制定過程中數據質量參差不齊的問題,建立了水質基準生態毒性數據質量評估方法,對數據產生的全過程進行監控,從數據來源、化學物質、受試生物、實驗過程、實驗結果5個方面進行評估,提出了《水質基準生態毒理數據質量評估技術規範》並在天津市環境科學學會立項,豐富了水質基準制定方法。
  • 專家解答《淡水水生生物水質基準—鎘》(2020年版)有關問題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 吳豐昌院士:生態環境基準是在特定條件和用途下,環境因子(汙染物質或有害要素)對人群健康與生態系統不產生有害效應的最大劑量或水平,不考慮社會、經濟及技術等方面因素,不具有法律強制力。生態環境基準研究以環境暴露、毒性效應和風險評估為核心,揭示環境因子影響人群健康和生態安全客觀規律。
  • 科學家提出鋁對人體生物毒性的新分子機制
    最近,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宋波、高興宇、方海平研究員與中國石油大學黃方教授等通過多方合作,採用量子計算、經典分子動力學模擬與同步輻射能譜和X射線光電子譜(XPS)、圓二色譜(CD)、核磁共振譜(NMR)等譜學實驗相結合的方法,研究了鋁對蛋白結構的影響,提出了一種鋁對人體生物毒性的新分子機制。
  • 國務院關於印發中國水生生物資源養護行動綱要的通知
    受獨特的氣候、地理及歷史等因素的影響,我國水生生物具有特有程度高、孑遺物種數量大、生態系統類型齊全等特點。我國現有水生生物2萬多種,在世界生物多樣性中佔有重要地位。以水生生物為主體的水生生態系統,在維繫自然界物質循環、淨化環境、緩解溫室效應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豐富的水生生物是人類重要的食物蛋白來源和漁業發展的物質基礎。養護和合理利用水生生物資源對促進漁業可持續發展、維護國家生態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 水生植物在水汙染控制中的生態效應
    該技術與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對於解決中小城鎮的汙水處理和生態環境的改善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1、水生植物的生態效應  水生植物除了直接吸收、固定、分解汙染物外,通常只是間接地參與汙染物的分解,通過對土壤中細菌、真菌等微生物的調控來進行環境的修復,植物在水汙染控制中生態效應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 環境汙染物及碳納米材料的毒性研究取得進展
    砷化物是一種對人類健康具有嚴重危害的環境汙染物,但其毒理學效應,特別是紅系細胞的毒性機制仍不清楚。該研究團隊發現,在紅系細胞的氧化應激下(特別是砷化物的刺激下),miR-214的表達水平明顯下調。過表達和敲低實驗的結果顯示miR-214的下調拮抗了砷化物誘導的細胞死亡效應。
  • 界面可視化技術直觀揭示水生植物根際異質性氧環境變化特徵和機制
    長期以來,利用水生植物控制湖泊汙染並重建良好水生態環境一直是湖泊領域中的研究熱點。水生植物根系生長發育和生理代謝等活動會導致其在根系附近沉積物中形成不同於非根際環境的根際微生態系統,這決定了各種汙染物質的遷移、轉化和生物的有效性,被認為是湖泊汙染的生態修復的核心區域。因此,開展根際微環境特徵研究,對揭示界面汙染過程與控制機制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