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化室王海燕研究員在環境中多類典型汙染物生物毒性效應的研究...

2020-12-05 中國網

中國網4月14日訊 記者從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獲悉,近日,海化室王海燕研究員在環境中多類典型汙染物生物毒性效應的研究工作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以「Screening toxicological effects of different contaminants using hepatic homogenates-based ethoxyresorufin-O-deethylase in vitro」為題發表在環境科學權威期刊《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1區,影響因子5.59)。

隨著環境中汙染物種類和數量的激增,對於汙染物生物毒性的快速檢測和評估的需求也隨之增加。7-乙氧基-異吩噁唑酮-脫乙基酶(EROD)作為特定的一種生物標誌物,被廣泛用於研究多環芳烴類汙染物。傳統的EROD測試基於生物活體實驗,存在著耗時長、消耗大量生物樣本的缺陷,因而限制了汙染物的研究數量和研究速度,甚至會導致動物倫理的爭議。本研究創新性的以魚肝臟粗酶液作為離體暴汙模型,論證了離體EROD作為多種汙染物毒性效應快速篩查方法的可行性。本研究對9種藥物活性化合物 (PhACs)、13種多環芳烴(PAHs)和3種多氯聯苯(PCBs)進行了研究,結果顯示不同的汙染物導致不同的EROD響應,離體EROD可作為多種汙染物毒性篩查的潛在方法。有趣的是,本研究發現高濃度的PAHs和PCBs顯著抑制EROD活性,這與芳香烴受體(aryl hydrocarbon receptor, AhR)介導的EROD酶活性誘導不同,暗示了離體模式下與體內不同的作用機制。

近年來,課題組應用離體暴汙模式開展了連續性的研究,相關成果已分別發表於《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2區)、《Food and Chemical Toxicology》(2區)等期刊。這些研究表明基於體外急性暴汙模式的測試方法,簡單、快捷、有效,具有業務化的可操作性,為建立快速、高效的汙染物毒性效應研究和後續的生物效應監測提供了新思路。

以上工作得到福建省引導性項目和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基本科研業務費支持。論文連結:https://doi.org/10.1016/j.scitotenv.2019.135775

相關焦點

  • 環境工程 | 重金屬對水生生物的毒性效應機制
    重金屬由於其持久性、生物毒性、不可降解性和能進入食物鏈的特點,甚至在一定條件下還能與某些有機物發生反應從而轉化成毒性更大的金屬-有機複合汙染物,正成為最嚴重的環境問題之一。由於水體重金屬對水生生物及人類的危害極大,眾多專家學者已經開展了重金屬對水生生物的生態毒性方面的研究,尤其是Hg、Cd、Pb、Cr、As等非必需元素對生物造成的急性、亞急性以及慢性中毒等毒性效應研究。此外,也有研究人員做了重金屬對人體和動物毒性或致癌方面的研究。
  • 環境汙染物及碳納米材料的毒性研究取得進展
    砷化物是一種對人類健康具有嚴重危害的環境汙染物,但其毒理學效應,特別是紅系細胞的毒性機制仍不清楚。該研究團隊發現,在紅系細胞的氧化應激下(特別是砷化物的刺激下),miR-214的表達水平明顯下調。過表達和敲低實驗的結果顯示miR-214的下調拮抗了砷化物誘導的細胞死亡效應。
  • 重金屬對水生生物的毒性效應機制研究進展
    重金屬汙染物通過幹、溼沉降等各種途徑隨著生活汙水和工業廢水等進入水體,不僅對水生生物造成極大影響,還嚴重威脅人類的身體健康。綜述了水體重金屬的汙染現狀,以及水體重金屬對水生生物的生態毒性效應及其機制,並展望了重金屬對水生生物生態毒性效應的未來研究重點和方向,為重金屬對水生生物的生態毒性效應進一步研究和水體重金屬汙染的環境治理提供參考,同時可為重金屬的水質基準和風險評估研究提供重要理論依據。
  • 研究實現對多種毒性有機汙染物的快速檢測
    近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納米材料與器件技術研究部研究員孟國文課題組,在三維柔性表面增強拉曼散射(SERS)襯底的構築及其對有機汙染物的快速靈敏響應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研究人員採用原位生長法製備出Ag納米顆粒修飾的細菌纖維素柔性複合襯底,利用細菌纖維素的體積收縮特性進一步提高Ag顆粒密度和襯底的SERS活性,實現了對多種毒性有機汙染物的快速檢測。
  • 環境痕量汙染物:新一代環境問題來臨
    事實上,對這些物質中任何一種的環境效應,離開了廣泛的多學科聯合交叉研究,我們可能都一事無成。」 提出環境痕量汙染物的概念,也許會將已複雜化的分類更加複雜,但本意卻是希望用簡單的環境痕量汙染物概念來概括過多過細的其他分類,鼓勵在一個較大的分類概念下進行多學科交叉研究,以按最突出的特點來形成新的環境管理領域,解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出現的新的突出的環境問題。
  • 全球環境與健康領域的研究熱點,以及我國環境與健康研究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汙染導致健康危害雖已獲得共識,但汙染引發代謝異常和腫瘤等環境相關疾病的分子機制仍是一個國際性科學難題。1996 年,Colborn 等就在《失竊的未來》(Our Stolen Future)一書中討論了汙染物在環境生物體內誘導的內分泌幹擾效應。在環境與健康研究領域,進入機體的汙染物對相關毒性通路的擾動和早期危害是國際公認的汙染致病起點。
  • 全球環境與健康領域的研究熱點,以及我國環境與健康研究面臨的機遇...
    汙染導致健康危害雖已獲得共識,但汙染引發代謝異常和腫瘤等環境相關疾病的分子機制仍是一個國際性科學難題。 1996 年,Colborn 等就在《失竊的未來》(Our Stolen Future)一書中討論了汙染物在環境生物體內誘導的內分泌幹擾效應。
  • 納米生物效應研究進展
    2003年,美國杜邦公司用氣管滴注法研究SWNTs對大鼠肺部的毒性,發現了多發性肉芽瘤,類似的研究結果也出現在美國宇航局太空中心的研究中。紐約羅切斯特大學的研究者讓大鼠在含有粒徑為20nm的聚四氟乙烯(「特氟龍」塑料)顆粒的空氣中待15分鐘,大多數實驗大鼠在隨後4小時內死亡,而另一組生活在含120nm顆粒的空氣中的大鼠,則安然無恙。他們還對TiO2、Pt、C等納米粒子的生物和細胞毒性進行了研究。
  • 江桂斌研究員:高分辨色譜/高分辨質譜方法在持久性有機汙染物分析...
    此次質譜年會為與會代表準備了豐富的報告內容,內容涉及生命科學、醫學、藥學、環境科學中的質譜應用研究以及質譜儀器研發的新技術、新進展等。儀器信息網將進行系列報導。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的江桂斌研究員一直從事持久性有機汙染物的研究,並且首次發現了一些新的持久性有機汙染物。此次江桂斌研究員就有機質譜在持久性有機汙染物分析中的應用研究進行了介紹。
  • 我國科學家實現對多種毒性有機汙染物的快速檢測
    近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納米材料與器件技術研究部研究員孟國文課題組,在三維柔性表面增強拉曼散射(SERS)襯底的構築及其對有機汙染物的快速靈敏響應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研究人員採用原位生長法製備出Ag納米顆粒修飾的細菌纖維素柔性複合襯底,利用細菌纖維素的體積收縮特性進一步提高Ag顆粒密度和襯底的SERS活性,實現了對多種毒性有機汙染物的快速檢測。
  • 我學者對多種毒性有機汙染物實現快速檢測
    記者12月14日從中國科學院合肥研究院獲悉,該院固體所納米材料與器件技術研究部孟國文研究員課題組採用原位生長法製備了銀納米顆粒修飾的細菌纖維素柔性複合襯底,能夠利用細菌纖維素的體積收縮特性進一步提高銀顆粒密度和襯底的表面增強拉曼散射光譜(SERS)活性,實現對多種毒性有機汙染物的快速檢測。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ACS應用材料與界面》上。
  • 廣州地化所在POPs的生物富集與毒性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持久性有機汙染物(POPs)的生物富集與毒性研究一直是環境領域重點研究方向之一。目前大部分有關POPs的生態毒理學研究都集中在魚類、鳥類及哺乳動物等較高等級的生物上,而對低等級生物如昆蟲則關注不夠。昆蟲種類多、生物量大,是初級生產者與高級消費者之間連接的紐帶,也是跨生境傳輸的重要載體,在生態系統物質流及能量流中起著決定性作用。
  • 我學者對多種毒性 有機汙染物實現快速檢測
    科技日報訊 (記者吳長鋒)記者12月14日從中國科學院合肥研究院獲悉,該院固體所納米材料與器件技術研究部孟國文研究員課題組採用原位生長法製備了銀納米顆粒修飾的細菌纖維素柔性複合襯底,能夠利用細菌纖維素的體積收縮特性進一步提高銀顆粒密度和襯底的表面增強拉曼散射光譜(SERS)活性,實現對多種毒性有機汙染物的快速檢測。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ACS應用材料與界面》上。
  • 煙臺海岸帶所在硝基芳香汙染物微生物降解機制方面取得進展
    該類化合物大多具有較高的毒性,在食物鏈中具有富積和放大效應,對人體具有致畸、致癌、致突變等性質,嚴重威脅人類健康。2,6-二溴-4-硝基酚(2,6-dibromo-4-nitrophenol,2,6-DBNP)是一種典型的滷代硝基酚。溴和硝基的吸電子特性導致苯環的電子云密度大大降低,使2,6-DBNP不易發生化學反應,難以受到氧化攻擊,很難被降解,並持久危害生態環境和人類健康。
  • 【科學講座】劉倩:環境中的顆粒汙染物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的劉倩老師深入淺出地為我們講解了有關「環境中的顆粒汙染物」的知識。  劉老師從2016年《PNAS》中一篇關於「人腦中的磁鐵納米顆粒」的文章開篇。通過研究人的大腦樣本,研究人員發現了四氧化三鐵的納米顆粒。這個發現並不驚人,因為我們已經了解到正是這種顆粒的存在讓我們能辨識方向。但是不同於生物礦化產生的有光滑邊緣的晶體,他們報導了一種特殊的不規則的磁性納米顆粒。
  • 生物標誌物對汙染物的響應過程是怎麼樣的?
    利用生物標誌物進行水生環境進行汙染監測和評價,能夠克服化學分析方法難以反映生態毒性的缺陷,並能檢測出低於化學儀器檢測限的汙染水平(趙順順等 2010)。在不同水平的生物標誌物中,分子生物標誌物可以通過分子水平上的變化,直接反映汙染物與生物細胞靶分子的相互作用及後果,具有很高的靈敏性和特異性,適用於環境汙染的早期預警(孟範平等 2011)然而,它們可能受到一些因素的影響,例如環境條件,以及物種的生態和生理特徵;這些因素可能是任何評估中變異性的重要來源(Martínez-Álvarez et al., 2005; van der Oost et al.
  • 成都生物所長江水生態毒理水環境安全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PBDEs生產過程(我國大量生產以BDE-209和BDE-47為主的PBDEs)、鋼鐵冶煉、垃圾焚燒以及電器設備生產使用等都在向土壤、水體中不斷釋放大量PBDEs。由於其具有環境持久性,遠距離傳輸,生物可累積性及對生物和人體具有毒害效應等特性,PBDEs在水環境中的富集和毒理問題的研究已成為當前生態學的一大熱點。
  • 食品中汙染物多氯聯苯的解讀
    動物實驗表明其具有潛在神經發育毒性、生殖毒性及內分泌幹擾毒性、致癌性等。世界各國真正對PCBs進行大量研究始於上世紀60年代末。即在日本米糠油中毒事件(1968年)和我國臺灣的食用油事件(1979年)後人們才意識其環境汙染的嚴重性。近年來,PCBs汙染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並成為研究熱點問題,國內外許多專家學者已開展了監測和調查,發現PCBs在大氣、水體、土壤、沉積物以及生物體內都有存在。
  • 納米吸附性材料去除水環境中汙染物的研究進展
    納米材料的基本結構決定其具有超強的吸附能力,因此納米材料作為吸附劑去除水環境中的汙染物有著廣泛的應用前景。總結了近年來的相關研究資料,歸納了幾種比較常見的納米吸附材料在去除水汙染物方面的研究進展,並指出目前納米材料在應用過程中存在的風險,在此基礎上對納米水處理技術的發展方向進行展望。
  • 生態環境部發布國家生態環境基準《淡水水生生物水質基準—苯酚...
    日前,生態環境部發布我國生態環境基準—《淡水水生生物水質基準—苯酚》(2020年版)(公告2020年70號)。該基準由生態環境部法規與標準司組織制定,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依據《淡水水生生物水質基準制定技術指南》(HJ 831—2017)起草。苯酚對水生生物毒性效應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