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4月14日訊 記者從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獲悉,近日,海化室王海燕研究員在環境中多類典型汙染物生物毒性效應的研究工作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以「Screening toxicological effects of different contaminants using hepatic homogenates-based ethoxyresorufin-O-deethylase in vitro」為題發表在環境科學權威期刊《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1區,影響因子5.59)。
隨著環境中汙染物種類和數量的激增,對於汙染物生物毒性的快速檢測和評估的需求也隨之增加。7-乙氧基-異吩噁唑酮-脫乙基酶(EROD)作為特定的一種生物標誌物,被廣泛用於研究多環芳烴類汙染物。傳統的EROD測試基於生物活體實驗,存在著耗時長、消耗大量生物樣本的缺陷,因而限制了汙染物的研究數量和研究速度,甚至會導致動物倫理的爭議。本研究創新性的以魚肝臟粗酶液作為離體暴汙模型,論證了離體EROD作為多種汙染物毒性效應快速篩查方法的可行性。本研究對9種藥物活性化合物 (PhACs)、13種多環芳烴(PAHs)和3種多氯聯苯(PCBs)進行了研究,結果顯示不同的汙染物導致不同的EROD響應,離體EROD可作為多種汙染物毒性篩查的潛在方法。有趣的是,本研究發現高濃度的PAHs和PCBs顯著抑制EROD活性,這與芳香烴受體(aryl hydrocarbon receptor, AhR)介導的EROD酶活性誘導不同,暗示了離體模式下與體內不同的作用機制。
近年來,課題組應用離體暴汙模式開展了連續性的研究,相關成果已分別發表於《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2區)、《Food and Chemical Toxicology》(2區)等期刊。這些研究表明基於體外急性暴汙模式的測試方法,簡單、快捷、有效,具有業務化的可操作性,為建立快速、高效的汙染物毒性效應研究和後續的生物效應監測提供了新思路。
以上工作得到福建省引導性項目和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基本科研業務費支持。論文連結:https://doi.org/10.1016/j.scitotenv.2019.135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