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環境與健康領域的研究熱點,以及我國環境與健康研究面臨的機遇...

2020-12-02 騰訊網

本文刊載於2020年第11期專題「環境汙染與人體健康」

原標題為《加強環境與健康研究 助力美麗中國建設》

宋茂勇 江桂斌*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

經濟快速發展導致的環境汙染問題在我國日益突出,同時研究表明多種疾病與環境汙染密切相關。理論和方法創新是我國環境與健康研究的挑戰和機遇,需要不斷聚集和吸引優秀科學家形成集群優勢持續攻關,探尋環境致病的原因和機理,為我國區域高發疾病環境汙染尋因,以及為相關健康保障技術的研發奠定理論與方法基礎。

1

環境與健康研究的重要意義

解析研究環境與健康的關係是當前全球環境科學研究的熱點和難點。

根據世界銀行和世界衛生組織(WHO)有關統計數據,世界上 70% 的疾病和 40% 的死亡人數與環境因素有關,多種與環境汙染密切相關的疾病顯著上升。惡性腫瘤等重大疾病發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增加趨勢。因此,研究解析環境與健康的關係,探尋環境致病的原因及機理是當務之急,也是全球環境科學研究的熱點和難點。

我國環境汙染的自身特點亟待環境與健康領域的理論方法創新。

我國在環境健康領域的研究基礎十分薄弱。由於經濟快速發展,發達國家百年發展過程經歷的不同汙染階段所產生的健康問題在我國集中顯現,不僅汙染所致健康危害機制亟待闡明,而且汙染的環境暴露規律亦不清晰。

由於我國當前環境汙染的自身特點——傳統汙染與新型汙染並存、常量汙染與痕量汙染均不可忽略、複合汙染問題非常突出,我國汙染所致的健康危害亦與發達國家存在顯著差異。這種特殊性決定了我國的環境與健康關聯機制研究不能照搬國外研究模式。因此,理論與方法創新是我國環境與健康研究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汙染導致健康危害雖已獲得共識,但汙染引發代謝異常和腫瘤等環境相關疾病的分子機制仍是一個國際性科學難題。

1996 年,Colborn 等就在《失竊的未來》(Our Stolen Future)一書中討論了汙染物在環境生物體內誘導的內分泌幹擾效應。在環境與健康研究領域,進入機體的汙染物對相關毒性通路的擾動和早期危害是國際公認的汙染致病起點。由於現有的科研水平在汙染物與受體蛋白、遺傳物質等生物分子的交互作用,以及連接汙染與健康的關鍵環節上認識嚴重不足,科研人員難以將環境汙染與特定疾病發生關聯。

2007 年,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發布了《21 世紀毒性測試:願景與策略》(Toxicity Testing in the 21st Century: A Vision and a Strategy),提出了全新的毒理學研究思路與毒性測試戰略,指出毒性測試應以整體動物試驗為基礎,向細胞體外測試與計算毒理相結合的方法轉變,探求汙染與生物分子交互作用及其對關鍵毒性作用通路的擾動機制——這是未來破解環境與健康因果奧秘的關鍵。

2

全球環境與健康領域的研究熱點

環境暴露的複雜性和環境汙染物的複合效應給環境與健康研究提出了新挑戰。

真實的人體環境暴露均是汙染物的混合暴露方式。例如,大氣細顆粒物(PM2.5)就是一種典型的環境混合物,而不同國家和區域在不同經濟發展階段的 PM2.5 汙染組成是有顯著差異的,這就給環境與健康研究提出了新挑戰。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國家環境衛生科學研究所將闡明環境汙染物混合暴露的健康效應作為其未來優先研究重點。

當前,暴露組和暴露組學成為環境健康領域新的研究熱點。

將「自上而下」的外暴露汙染譜法和「自下而上」的基於基因組、代謝組等的生物標誌物法有機整合是未來暴露評價研究的方向。由於疾病發生是一個長期過程,暴露組研究不僅涉及內、外暴露種類和劑量的問題,還涵蓋了暴露時間尺度上的延伸。全基因組關聯研究(GWAS)在疾病產生機制中已被廣泛應用,而環境關聯研究(EWAS)給環境與健康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如何將 GWAS 和 EWAS 相互結合,從而深入剖析基因與環境間的相互作用是目前研究的一個熱點。利用上述方法,在環境汙染-區域疾病相關性研究中已取得了一些進展。例如,在 Ⅱ 型糖尿病的研究中成功找到了一些相關的環境暴露因素。

整合從微觀到宏觀等不同層次技術,發展汙染-健康相關性解析新方法。

汙染與健康的關係並非僅僅是汙染物與相關基因相互作用那麼簡單。例如,印度次大陸因濫用雙氯芬酸引發的鼠疫爆發和狂犬病流行,並非源於汙染物與人體的直接作用,而是由於該獸藥使用導致禿鷲種群銳減造成了鼠災泛濫。這種汙染物通過影響食物鏈產生的生態效應可能對疾病的暴發產生重大的影響。

因此,面對環境與健康研究的新挑戰,不僅需要發展能夠解析微觀作用、個體效應、人群影響乃至生態後果的不同層次的汙染-健康相關性解析新方法,而且應該將不同層次技術相互整合。

3

我國環境與健康研究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環境化學與生命科學的交叉為環境健康研究提供了新的機遇。

由於細胞內遺傳物質突變的逐步累積最終會導致惡性腫瘤的發生,與汙染物相關的 DNA 損傷與修復研究一直是領域前沿。暴露於汙染物的細胞均會發生一定程度的氧化應激,而活性氧自由基可引發遺傳變異並與人類腫瘤發生緊密相關。

早在數十年前,歐美等發達國家即在國家層面部署了環境與健康戰略研究計劃,並投入大量資金支持相應的基礎和應用研究,以保障公眾健康。世界有關國家的環境與健康研究為我國實施相關計劃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2014 年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B 類)「典型汙染物的環境暴露與健康危害機制」批准設立。之後,以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為牽頭單位的研究人員在有機物致核酸氧化損傷新機制上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成果。研究發現,以碳為中心的醌酮自由基能直接與重要的生物大分子(如 DNA、蛋白質和脂類)交聯而產生毒性。這一全新的有機汙染物致核酸氧化損傷的機制可適用於氯代苯酚、橙色劑和溴代阻燃劑等可通過體內代謝或化學脫滷生成多滷取代醌的環境汙染物。目前,「典型汙染物的環境暴露與健康危害機制」專項將汙染暴露所致的表觀遺傳修飾變異作為揭示汙染—健康危害因果關係的一個新突破口;這也是環境科學和生命科學研究前沿和熱點的學科交叉的又一個典型案例。

2020 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值得我們深刻地反思。我國在經歷了最初的新冠肺炎疫情陣痛之後,迅速在全國範圍內進行了全面防疫部署。通過科學防治、精準施策,目前疫情已經基本上得到了控制,這體現了我國政府對於生命健康的尊重與擔當。然而,全球仍在發展的疫情正在對人類的生命安全和未來發展產生持續影響,同時也對環境與健康的內在關聯機制研究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新冠病毒的傳播與環境暴露途徑有著密切聯繫。當前已有研究證明新冠病毒的生存能力與溫度、溼度等環境因素密切相關,而其感染途徑可通過呼吸道飛沫傳播、氣溶膠傳播,甚至冷鏈傳播等多種暴露途徑。

深入認識和理解新冠病毒的環境暴露途徑,結合環境流行病學信息的系統比較,揭示病毒環境暴露與疾病暴發內在關聯機制,識別環境因素對病毒變異的分子學機制等相關研究,將對完善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治措施,有效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繼續蔓延,確保人類健康與經濟協調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環境與健康問題的高度複雜性決定了其研究必然是多學科交叉的前沿領域,需要具有多元知識結構的研究團隊集中攻關方能取得重大突破。然而,我國環境與健康領域各個學科間缺乏合作與溝通,研究力量分散,致使目前的工作缺乏系統性,未能將環境暴露、毒理和疾病緊密聯繫起來,難以揭示典型汙染物環境暴露與健康危害機制。長遠來看,我國的環境健康研究需要聚集和吸引優秀科學家形成集群優勢持續攻關,為我國區域高發疾病的環境汙染尋因和健康保障技術的研發奠定理論與方法基礎。

宋茂勇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環境納米技術與健康效應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主要研究方向為新型持久性有機汙染物及人工納米材料的環境毒理學研究。

江桂斌 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院長,環境化學與生態毒理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分析測試協會理事長,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副主編。主要研究領域涉及化學形態、分析儀器、環境過程與毒理、納米材料環境效應等,提出並推進了我國持久性有毒汙染物的研究。

文章源自:

宋茂勇,江桂斌.加強環境與健康研究 助力美麗中國建設.中國科學院院刊,2020,(11):1317-1320.

總監製:楊柳春

責任編輯:張帆

助理編輯、校對:PAN

排版:立夏

一周科學看點回顧

2020-11-23

2020-11-16

2020-11-09

2020-11-03

2020-10-26

2020-10-19

2020-10-12

2020-10-06

2020-09-27

2020-09-21

2020-09-14

2020-09-07

2020-08-31

2020-08-24

2020-08-17

2020-08-10

2020-08-03

2020-07-27

2020-07-20

2020-07-13

2020-07-06

2020-06-28

2020-06-22

2020-06-15

2020-06-08

2020-06-01

2020-05-25

2020-05-18

2020-05-11

2020-04-20

2020-04-13

2020-04-06

2020-03-30

2020-03-23

2020-03-16

2020-03-09

2020-03-02

2020-02-24

2020-02-10

2020-01-26

2020-01-13

2020-01-06

相關焦點

  • 全球環境與健康領域的研究熱點,以及我國環境與健康研究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理論和方法創新是我國環境與健康研究的挑戰和機遇,需要不斷聚集和吸引優秀科學家形成集群優勢持續攻關,探尋環境致病的原因和機理,為我國區域高發疾病環境汙染尋因,以及為相關健康保障技術的研發奠定理論與方法基礎。
  • 我國海霧研究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對海霧進行監測和預報,對於保障海上活動的安全以及安排好交通運輸,工業、漁業生產,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學意義和實踐價值。   機遇: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海霧監測預報  我國擁有300多萬平方公裡的遼闊海域,海岸線長達18000多公裡。海洋資源種類繁多,海洋生物、石油天然氣、礦產、濱海旅遊等資源豐富,海洋已經成為支持我國經濟長期、穩定、健康發展的新動力源泉。
  • 中國環境健康面臨的問題及國外經驗借鑑
    ,儘快加強我國環境健康管理體系的建設。[1]具體而言,環境健康是指研究自然環境和生活環境與人群健康的關係,揭示環境因素對人群健康影響的發生、發展規律,為充分利用環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環境有害因素提出衛生要求和預防對策,增進人體健康,提高整體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學。[2]目前,中國生態與環境狀況堪憂,破壞嚴重。
  • 外媒:全球變暖將擾亂人類環境 公眾健康面臨挑戰
    原標題:外媒:全球變暖將擾亂人類環境 公眾健康面臨挑戰   圖為2005年的三伏天中  據法國媒體報導,近日,法國公用衛生最高理事會發表的一項研究報告顯示,全球變暖趨勢愈發嚴重,這將使全球各個生物發生不可預知的變化,擾亂人類原本的正常居住環境,使疾病、災害發生機率升高,使公眾健康面臨挑戰,甚至還會危及人類的生命。   近年來,包括冰層融化、海平面上升、霧霾天氣等在內的一系列氣候變化在全球各地均時常出現。
  • 全球環境變化、氣候變化與人類健康
    全球環境變化如何影響人類健康 下圖展示了全球環境變化影響人類健康的幾種途徑。自上而下,有三種途徑變得越來越複雜,越來越不直接。最上面的幾個例子是說明物理環境條件的變化如溫度極限、紫外線幅射水平可直接影響人類的生理和健康。位於圖的中間和下面的途徑,其中包括環境條件、生態系統功能和人類社會經濟條件的相互作用,說明了影響過程的複雜性。
  • 從消化道健康到腸-X軸益生菌科學研究十大熱點發布
    系統生物學、合成生物學、多組學等新學科、技術的興起與發展,為益生菌科技與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發展機遇。益生菌研究領域隨之湧現出諸多新的學術觀點與學術成果。此次發布的十大熱點,則是在2021—2035年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和「十四五」規劃編制之際,為聚焦當前益生菌科學的研究熱點,對益生菌研究領域急需破解關鍵共性問題作出預判,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益生菌分會組織相關科研工作者基於文獻計量,結合科技界及產業界相關科技工作者對益生菌領域研究進展的綜合分析凝練形成的。
  • 2016 年全球環境發展動態及啟示
    2016年1月27日,2016氣候風險投資峰會召開,以期動員數萬億美元的資金,為推動全球清潔能源的轉型提供動力;2016年4月22日,175個國家的代表籤署《巴黎協定》,協定於11月4日正式生效;2016年5月23—27日,第二屆聯合國環境大會召開,通過了包括海洋垃圾、非法野生動物貿易、空氣汙染、化學品和廢物以及可持續消費和生產等領域的25項決議和行動計劃
  • 我國環境汞汙染現狀及其對健康的危害
    摘要:通過對我國大氣、土壤、水體3種環境介質中汞汙染的來源、形態、遷移、分布等進行分析,並結合各類介質中汞的超標情況和對汙染地區人群健康的影響,了解我國目前的汞汙染現狀及對人體健康造成的影響。此後,世界各國汞汙染事件也陸續發生,引起了全球的廣泛關注,紛紛採取各種措施防治汞汙染。汞汙染具有持久性、易遷移性、高度的生物富集性、強毒性等特性,並且環境中任何形式的汞均可在一定條件下轉化為劇毒的甲基汞,因此對人體健康造成極大的危害。同時,汞具有長程跨界汙染的屬性,已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列為全球性汙染物,是除了溫室氣體外唯一一種對全球範圍產生影響的化學物質,已成為全球廣泛關注的環境汙染物之一。
  • 從消化道健康免疫調節到腸-X軸 "益生菌科學研究十大熱點"重磅發布
    益生菌研究領域隨之湧現出諸多新的學術觀點與學術成果。,對益生菌研究領域急需破解關鍵共性問題作出預判,2020年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益生菌分會組織相關科研工作者基於文獻計量,結合科技界及產業界相關科技工作者對益生菌領域研究進展的綜合分析,凝練形成「益生菌科學研究十大熱點」,並在第十五屆益生菌與健康國際研討會上正式發布。
  • 呂永龍團隊揭示我國生物多樣性面臨的多種環境壓力
    生物多樣性對於維持生態系統健康和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非常重要。中國生物多樣性豐富,但也有大量瀕危物種。從全球尺度看,中國南部是25個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之一。有關多種環境壓力下生物多樣性減少的驅動機制及其時空變異是一個前沿性研究問題。
  • 【中國科學報】持之以恆,讓生活更健康——走進環境化學與生態毒理...
    環境化學與生態毒理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目標之一就是要發現更多隱匿在環境中、對我國生態環境和人體健康影響巨大的新型汙染物。「在我們實驗室的布局中,始終把解決有毒有害化學品導致的環境與健康問題放在首位。」江桂斌說。
  • 最新研究!科學家發現對環境破壞越大的食物對健康也越不利!
    如果人們多攝入健康的飲食,將會顯著減少人們健康的風險以及食品生產對環境的影響。「植物性食物能夠降低人們患病風險」不同於以往的研究調查,這次研究,科學家們並不是籠統地從植物性飲食、非植物性飲食出發,而是選取了15種日常的食物,研究了它們對於健康與環境的影響。
  • Chemosphere綜述:金屬卟啉在環境和能源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
    日益嚴重的能源和環境問題已經在全球範圍內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土壤和地下水中持久性汙染物的不斷排放,對人類的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威脅。此外,化石燃料供應的短缺也迫切地需要有效地策略來開發清潔可再生能源。而催化技術,在高級氧化和能源轉化過程中,表現出了巨大的潛力。其中金屬卟啉以及金屬卟啉衍生物,作為一類新興的均相或非均相催化材料,已經成為了環境和能源領域研究的熱點。
  • 「2019年度全球十大環境熱點」解讀會在京召開
    《世界環境》雜誌於2019年末啟動全球十大環境熱點的評選活動,通過專家評選和網友投票,最終涉及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海洋塑料汙染、固體廢物處理等內容的「2019年度全球十大環境熱點」在眾多環境新聞中被評出。在「2019年度全球十大環境熱點」中,有的熱點展現全球環境已受到嚴重破壞。
  • 廈門大學呂永龍團隊揭示我國生物多樣性面臨的多種環境壓力
    生物多樣性對於維持生態系統健康和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非常重要。 中國生物多樣性豐富,但也有大量瀕危物種。從全球尺度看,中國南部是25個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之一。 有關多種環境壓力下生物多樣性減少的驅動機制及其時空變異是一個前沿性研究問題。
  • 多個氣候變化事件入選全球十大環境熱點
    中國氣象報記者孫楠 劉淑喬報導 4月6日,環境保護部宣傳教育中心和中國日報社共同主辦的「2016年度全球十大環境熱點」揭曉。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巢清塵表示:「氣候變暖放大了自然和社會經濟系統目前面臨的風險,並產生各種新的風險,帶來更多的極端天氣。比如,氣溫升高造成我國華北地區靜穩天氣增多,加劇了重汙染天氣的頻發。」  在這樣的背景下,諸如「《巴黎協定》正式生效」之類的氣候變化事件獲得了社會公眾的高度關注。
  • 超越想像的貧瘠:近年來海內外健康傳播研究趨勢及對比
    第一類是以醫患關係和熱點話題的健康宣導活動為主的經典研究領域,雖然它們是健康傳播學科自誕生以來始終佔據主導地位的研究領域,但近年來醫患關係的研究也呈現出更細分化的特性,涉及多種更細分的應用場景,熱點話題的健康宣導活動也從傳統的愛滋病、控煙、物質濫用等議題轉向針對肥胖/運動/身體形象等健康生活方式相關議題。
  • 2016年度全球十大環境熱點在京揭曉
    日,《世界環境》雜誌和中國日報社聯合評選出「2016年全球十大環境熱點」,空氣汙染侵擾全球多個國家、美國新一屆政府環保立場搖擺不定等事件入選。「2016年度全球十大環境熱點」宣講會在京舉行「2016年度全球十大環境熱點」有哪些?
  • 專題:環境汙染與人體健康丨【中國科學院院刊】2020年第11期發布
    解析研究環境與健康的關係是當前全球環境科學研究的熱點和難點。環境與健康問題的高度複雜性決定了其研究必然是多學科交叉的前沿領域。《中國科學院院刊》特策劃「環境汙染與人體健康」專題,以系統討論環境汙染物與人體健康的內在關聯,助推我國在該研究領域的戰略布局,以期為美麗中國建設作出貢獻。本專題由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江桂斌院士指導推進。
  • 清華環境學院劉歡等研究發表東亞海運排放清單 闡明其對影響氣候和健康的影響
    《東亞地區遠洋船舶排放的健康和氣候影響》(Health and climate impacts of ocean-going vessels in East Asia)的研究論文,全球多個中英文學術媒體報導了這項研究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