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永龍團隊揭示我國生物多樣性面臨的多種環境壓力

2020-12-05 中國生物技術網

2020年是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年。生物多樣性對於維持生態系統健康和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非常重要。

中國生物多樣性豐富,但也有大量瀕危物種。從全球尺度看,中國南部是25個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之一。從全國尺度看,截至2018年底,中國共建立了2750個自然保護區,《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2011-2030)》確定的35個生物多樣性保護重點區域基本覆蓋了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熱點地區。

日益加劇的環境變化給生物多樣性保護帶來多重壓力,而且不同省份的地形、氣候、人口、經濟發展水平和外部壓力來源各不相同,因此需要把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社會經濟發展相結合,以往很少有對多重環境壓力下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大尺度研究。

近日,廈門大學環境與生態學院、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呂永龍教授課題組與挪威、英國和奧地利科學家合作,在Science子刊Science Advances雜誌發表了題為:Spatial variation in biodiversity loss across China under multiple environmental stressors的研究論文,在多種環境壓力下中國生物多樣性減少的空間變異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有關多種環境壓力下生物多樣性減少的驅動機制及其時空變異是一個前沿性研究問題。文章利用多源數據獲取中國生物多樣性受威脅物種的空間分布,並整合相應統計調查和文獻數據,利用空間分析方法對生物多樣性減少的影響因素進行系統分析,定量地分析各項壓力源(包括氣候、碳排放、工業生產、汙染等)單獨及疊加對生物多樣性減少所產生的影響,為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和政策設計提供了新的視角和多元的切入點。

文章分析了我國生物多樣性減少的時空分布變化(圖1),指出生物多樣性減少受到多重環境壓力的影響,其中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是最主要驅動因子(圖2)。

圖1:生物多樣性減少的空間變化

圖2: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與生物多樣性減少的關聯關係

隨著城市化和工業化的發展,建築用地擴張和汙染加劇導致棲息地的萎縮或退化,特別是兩棲動物、哺乳動物和爬行動物棲息地喪失的比例很高。由於物種和環境壓力來源在不同氣候帶和地理區域的分布差異大,因此需要採取有針對性的政策和措施來防止不同地區的生物多樣性減少。

研究結果表明,生物多樣性豐富或對生物多樣性減少的高度敏感地區往往位於欠發達地區。如何在經濟發展和生物多樣性保護之間取得平衡,是決策者面臨的一個挑戰。要制定一個可實現的生物多樣性保護計劃和路線圖,就必須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目標納入區域可持續發展規劃。

落實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不僅要在國家層面,也要在省一級制定目標,以確保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可持續利用目標的切實有效實施。研究結果可以為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BD COP15)制定2030年全球生物多樣性目標以及協調多重環境壓力與生物多樣性之間的長期關係提供新的認識。

文章的第一與通訊作者為呂永龍教授,共同作者包括兩位博士生楊逸夫和孫斌,以及苑晶晶博士、於名召博士、Nils Chr. Stenseth教授、James M. Bullock教授和Michael Obersteiner教授。參與該項研究的單位包括:廈門大學、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挪威奧斯陸大學、英國生態與水文中心、奧地利國際應用系統分析研究所。該研究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2019YFC0507505, 2017YFC0505704)、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際合作重點項目(71761147001)和中國科學院國際大科學計劃項目(121311KYSB20190029)的資助。

論文連結:

https://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6/47/eabd0952

相關焦點

  • 廈門大學呂永龍團隊揭示我國生物多樣性面臨的多種環境壓力
    日益加劇的環境變化給生物多樣性保護帶來多重壓力,而且不同省份的地形、氣候、人口、經濟發展水平和外部壓力來源各不相同,因此需要把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社會經濟發展相結合,以往很少有對多重環境壓力下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大尺度研究。
  • 多種環境壓力下生物多樣性空間差異加大
    廈門大學環境與生態學院、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的呂永龍課題組與挪威、英國和奧地利科學家合作,在多種環境壓力下中國生物多樣性減少的空間變異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日益加劇的環境變化給生物多樣性保護帶來多重壓力,而且不同省份的地形、氣候、人口、經濟發展水平和外部壓力來源各不相同,因此需要把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社會經濟發展相結合,以往很少有對多重環境壓力下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大尺度研究。有關多種環境壓力下生物多樣性減少的驅動機制及其時空變異是一個前沿性研究問題。
  • 研究揭示中國淡水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生態學機制
    以長江流域為例,文章分析了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主要淡水哺乳動物及魚類等水生生物的衰退和變動趨勢。其中,文章首次全面地分析了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在長江流域及全國各大流域實施禁止漁業捕撈(即禁捕或禁漁)的歷史背景、發展過程、現狀、生態意義以及存在的問題。文章從景觀生態學的角度揭示了我國淡水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機制。
  • 成都生物所長江水生態毒理水環境安全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長江流域在我國生態保護和環境安全中有著無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但是現如今長江流域卻面臨一種新型持久性有機汙染物(POPs)——多溴聯苯醚(Polybrominated
  • 長江水生生物多樣性面臨挑戰
    東方網12月14日消息:不僅是三峽庫區魚類生態平衡遭受破壞,放眼整個長江流域,水生生物多樣性也正面臨嚴峻挑戰。曾幾何時,長江淡水生態系統在我國乃至世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水生生物多樣性具有巨大的經濟、社會、生態和科學價值,長江經濟水產品一直是我國淡水漁業的支柱,漁業產量佔全國的60%以上。
  • 【中國科學報】區域汙染的生態風險與可持續發展對策研究團隊:辨識...
    隨著我國社會生產活動的高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速,為了優化城市產業結構和空間布局,大批汙染企業從城市中心遷出,遺留大量汙染場地。  呂永龍說:「這些遺留場地內土壤和地下水環境均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給周邊環境和居民健康帶來嚴重的風險和威脅,不僅土地的重新開發利用受到限制,也阻礙了城市建設和經濟發展。」
  • 660多種外來入侵物種,我國多措並舉應對生物多樣性新挑戰
    6月2日,生態環境部發布《2019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公報顯示,我國已發現660多種外來入侵物種。據調查,其中的71種已對自然生態系統造成或具有潛在威脅並被列入《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而針對67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外來入侵物種調查結果表明,目前已有215種外來入侵物種已入侵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其中48種外來入侵物種被列入《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
  • 用生物技術保護生物多樣性 中國這樣做
    今天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目前,我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物種絕大多數得到保護,朱䴉、東北虎等近10種瀕危物種種群開始恢復,60多種珍稀瀕危野生動物人工繁殖成功。  5月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 昆明植物所揭示多維生物多樣性對森林生態系統功能的影響機制
    同時,將空間尺度納入其中綜合考慮時,多維(multi-dimension)生物多樣性,包括物種多樣性、系統發育多樣性和功能多樣性與生態系統功能之間的關係尚不清楚,其潛在的驅動機制也有待深入研究。雲南西北部地處我國三大河流(怒江、瀾滄江和金沙江)的上遊,區域內有三江併流世界自然遺產地和眾多的自然保護區。
  • 森林與生物多樣性
    生物多樣性包括物種多樣性、遺傳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生物多樣性是種內遺傳多樣性和物種多樣性集結而成的複雜的生物學複合體系,既包括生存個體及其攜帶的遺傳信息本身,也包括它們與其生存環境所組成的生態系統,以及各組成部分間的相互作用。
  • 生物多樣性
    物種多樣性 我國擁有高等植物34984種,居世界第三位;脊椎動物6445種,佔世界總種數的13.7%;已查明真菌種類1萬多種,佔世界總種數的14%。    遺傳多樣性 我國生物遺傳資源豐富,是水稻、大豆等重要農作物的起源地,也是野生和栽培果樹的主要起源中心。
  • 科學家揭示人類表觀遺傳多樣性模式
    2017 年 8 月 29 日,來自美國和加拿大的研究團隊發表了關於世界各地不同人群之間表觀遺傳變異的最新研究進展。相關研究於今日發表在 Nature Ecology and Evolution 期刊,這可能揭示了人類如何通過表觀遺傳學反應來應對環境壓力。表觀基因組是基因組與環境之間的接口,因此研究它提供了人類對其周圍環境作出反應的線索。人類的一種適應方式是通過 DNA 序列的變異,但人類也可以通過 DNA 甲基化的變異來應對或適應環境挑戰。
  • 全球環境與健康領域的研究熱點,以及我國環境與健康研究面臨的機遇...
    原標題為《加強環境與健康研究 助力美麗中國建設》 宋茂勇 江桂斌*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 經濟快速發展導致的環境汙染問題在我國日益突出,同時研究表明多種疾病與環境汙染密切相關。
  • 全球環境與健康領域的研究熱點,以及我國環境與健康研究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助力美麗中國建設》宋茂勇 江桂斌*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經濟快速發展導致的環境汙染問題在我國日益突出,同時研究表明多種疾病與環境汙染密切相關。由於我國當前環境汙染的自身特點——傳統汙染與新型汙染並存、常量汙染與痕量汙染均不可忽略、複合汙染問題非常突出,我國汙染所致的健康危害亦與發達國家存在顯著差異。這種特殊性決定了我國的環境與健康關聯機制研究不能照搬國外研究模式。因此,理論與方法創新是我國環境與健康研究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 研究揭示多因素如何影響土壤功能和微生物多樣性
    研究揭示多因素如何影響土壤功能和微生物多樣性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1/15 12:44:28 德國柏林自由大學生物研究所Matthias C.
  • 生物多樣性原理與生態農業發展
    美國上世紀70年代爆發的玉米小斑病,我國稻瘟病、馬鈴薯晚疫病也曾嚴重爆發。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施用農藥,但大量施用農藥帶來環境破壞和食品安全問題。不施用農藥如何抗作物的病蟲害?我們想到用生物多樣性來解決這個問題。
  • 保護環境手抄報:我國面臨的十大環境問題
    我國正在面臨的環境問題,主要有以下10種,小朋友們都來了解下,看如何為我們的綠化做貢獻吧。  1.大氣汙染問題  2000年我國二氧化硫排放量為1995萬噸,居世界第一位。據專家測算,要滿足全國天氣的環境容量要求,二氧化硫排放量要在現有基礎上至少削減40%。此外,2000年我國煙塵排放量為1165萬噸,工業粉塵的排放量為1092萬噸。
  •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氣候變化對生物多樣性影響
    植物開花、青蛙產卵提早,珊瑚礁大規模白化,多種生物瀕臨滅絕威脅.....多姿多彩的世界正面臨嚴峻挑戰。據專家估計,由於人類的活動和日益加劇的氣候變化,目前地球上的生物種類正在以相當於正常水平一千倍的速度消失,全世界目前約有3.4萬種植物和5200多種動物瀕臨滅絕。
  • ...理解重大生物事件與環境因素的關係,對認識當今地球生物多樣性...
    1月17日電(記者陳席元) 記者17日從南京大學了解到,該校與中科院聯合團隊在「天河二號」超級計算機支持下,將化石記錄重現為生物演化歷史,繪製出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樣性曲線,其時間解析度較國際同類研究的精度提高近400倍。
  • 馬勇|我國生物多樣性公益訴訟司法保護問題探析
    #生態文明建設#公益訴訟制度是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司法保障,近年來取得了積極進展,但也面臨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近幾年隨著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穩步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立法、執法和司法方面有了積極進展,但也面臨不少亟待解決的問題和困難。本文擬結合生物多樣性公益訴訟的司法實踐,對有關問題做探析。生物多樣性公益訴訟司法保護進展2013年實施的《民事訴訟法》第五十五條創製了環境民事公益訴訟制度,對「汙染環境」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授權「法律規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