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mosphere綜述:金屬卟啉在環境和能源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

2021-01-14 環境電化學與功能材料

       日益嚴重的能源和環境問題已經在全球範圍內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土壤和地下水中持久性汙染物的不斷排放,對人類的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威脅。此外,化石燃料供應的短缺也迫切地需要有效地策略來開發清潔可再生能源。而催化技術,在高級氧化和能源轉化過程中,表現出了巨大的潛力。其中金屬卟啉以及金屬卟啉衍生物,作為一類新興的均相或非均相催化材料,已經成為了環境和能源領域研究的熱點。

針對這一領域,來自華中科技大學FunMat課題組(網站:http://funmat.ese.hust.edu.cn/)的胡敬平教授、侯慧傑副教授、張鵬同學在「Chemosphere」期刊上發表了題為「Recent Advances in Metalloporphyrins for Environmental and Energy Applications」的綜述文章(http://dx.doi.org/10.1016/j.chemosphere.2018.12.024)

課題組碩士研究生張鵬為第一作者,胡敬平教授和侯慧傑副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該綜述文章從四個領域對金屬卟啉類物質的最新研究進展進行了簡要的介紹,分別是1)金屬卟啉及其類似物的氧化還原特性;2)金屬卟啉及其類似物的光催化活性;3)金屬卟啉及其類似物在能源轉化與存儲領域的應用;4)金屬卟啉及其類似物在傳感領域的應用。最後,為該領域的未來發展提出了一些思考和見解。

相關焦點

  • 華東理工大學解永樹教授綜述卟啉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研究進展
    作為自然界光合作用中心的核心組分,卟啉具有很高的摩爾消光係數和易於修飾的結構,可用於太陽能的捕獲,是一類重要的 DSSC 敏化染料。近年來,華東理工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費林加諾貝爾獎科學家聯合研究中心解永樹教授課題組在該領域進行了系統研究,取得了系列重要進展。
  • 華東理工大學卟啉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研究獲新進展
    作為自然界光合作用中心的核心組分,卟啉具有很高的摩爾消光係數和易於修飾的結構,可用於太陽能的捕獲,是一類重要的DSSC敏化染料。近年來,華東理工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費林加諾貝爾獎科學家聯合研究中心解永樹教授課題組在該領域進行了系統研究,取得了系列重要進展。
  • 綜述:感磁微生物研究領域的最新進展
    在漫長的演化中,許多生物擁有了感應地磁場,並利用地磁場進行定向和導航的能力。然而,關於生物感磁行為的起源和演化,我們還知之甚少。 趨磁細菌起源於中太古代,以之為代表的感磁微生物很可能是地球上最早出現的感磁生物。趨磁細菌可以合成納米級、鏈狀排列的鐵磁性顆粒(稱為磁小體),磁小體作為「感磁器官」,使該類微生物具有在地磁場中定向運動的能力。
  • 清華化工系張強課題組在鋰金屬負極骨架親鋰化學及材料設計領域的...
    Uniform Lithium Nucleation in Lithium Metal Anodes)《親鋰卟啉有機骨架調控無枝晶金屬鋰負極的均勻形核》(Favorable Lithium Nucleation on Lithiophilic Framework Porphyrin for Dendrite-Free Lithium Metal Anodes),闡釋鋰金屬負極骨架親鋰化學及材料設計領域的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 于吉紅等AM綜述:沸石在C1化學中的最新進展、挑戰和機遇
    C1化學是包括CO、CO2、CH4、CH3OH和HCOOH在內的C1分子的催化轉化,在滿足環境要求的同時,在提供能源和化學品供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沸石是一種應用於化工業中的高效固體催化劑。隨著沸石基單功能、雙功能和多功能催化劑的設計和開發,沸石基催化劑被廣泛應用於C1化學中。
  • 最新綜述:具有質子導電能力的羧酸類金屬有機框架研究進展
    最近,鄭州大學李綱教授課題組應邀在Coordination Chemistry Reviews 發表了題為「Proton conductive carboxylate-based metal–organic frameworks」的綜述論文,總結了羧酸類MOFs在質子傳導方面的研究及應用進展。
  • 華東理工大學解永樹教授課題組近年來卟啉研究進展
    2003 年起,先後於臺灣大學、日本九州大學和日本國立材料研究所 (NIMS) 開展研究工作,2007 年迄今為華東理工大學化學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卟啉合成化學與有機光電材料。針對卟啉的功能化、光譜與分子間聚集調控等問題開展系統研究,建立了新型卟啉合成策略,豐富其光譜調控手段,拓展其聚集性能調控途徑,實現 12.4% 的碘電解質電池最高光電轉換效率。
  • Small Methods: 最新綜述-環境掃描電子顯微鏡在材料科學中的應用和展望
    相對於常規掃描電子顯微鏡,ESEM允許其樣品室存在各種氣體環境(最高氣壓可達4000 Pa),從而為研究生物、有機體以及含水樣品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特別是近年來,原位分析在材料科學領域逐漸成為重要的研究方法,基於ESEM的原位研究也在不斷增多。
  • 有機-無機雜化納米材料電催化CO2還原反應的研究進展
    本文介紹了ECR的最新進展、機遇和挑戰,著重總結和討論了有機-無機雜化電催化劑對CO2初始活化及產物選擇性的結構優勢,針對有機-無機雜化電催化劑的不足提出改進策略,並展望了其未來研究前景。隨後系統地綜述了有機-無機雜化催化劑的設計與合成以提升CO2還原性能的研究進展,主要涉及分子催化劑/碳材料複合物、有機配體功能化的金屬催化劑、金屬有機框架(MOFs)、以及基於共價有機框架(COFs)、金屬硫化物和g-C3N4的有機-無機雜化納米材料等。最後總結了有機-無機雜化催化劑在ECR中的前景與挑戰。
  • 插入過渡金屬的卟啉金屬有機框架作為π-反鍵吸附劑去除二氧化氮
    並且利用固體吸附劑進行NO2室溫去除的研究非常有限,只有少數的材料,如碳材料,分子篩和金屬有機框架(MOF)及其複合物被探索研究,而這其中的MOF材料則被視為最有前景的吸附劑,由於其具有可調的孔結構和功能化特性。
  • 綜述:半透明有機太陽能電池的研究進展
    半透明有機太陽能電池因其在發電窗戶、建築集成光伏、農業溫室等領域的巨大潛力而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本文綜述了有機材料、半透明頂電極和器件工程的最新進展,指出了實現半透明有機太陽能電池所面臨的挑戰,以促進該領域的發展。
  • 東理工大學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 (DSSCs) 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索比光伏網訊:東理工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解永樹教授在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 (DSSCs) 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最新研究成果「Efficient Solar Cells Sensitized by Porphyrins with Extended Conjugation framework and a Carbazole
  • 清華大學張強EES綜述:基於海水電解質的金屬-空氣電池的研究進展
    得益於高能量密度和固有安全性的優勢,金屬-空氣電池有望用於下一代的能量存儲和供應。作為一種極其豐富的天然能源資源,將海水作為基礎電解質,具有可觀的經濟和環境效益,同時可以補充各種金屬。但是,海水中複雜成分的存在,特別是氯化物離子不可避免地對空氣電極過程帶來複雜的影響,包括氧還原和析出反應(ORR和OER),因此需要開發高效抗氯的電催化劑。與此同時,少數幾種基於海水電解質的金屬-空氣電池的原型已經顯示出巨大的應用潛力,但仍處於起步階段。
  • 科學家發表石墨烯和孔石墨烯材料的化學和應用前景研究進展綜述文章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二維材料與能源器件研究組研究員吳忠帥和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清華-伯克利深圳學院成會明合作,應邀發表題為《石墨烯和孔石墨烯材料的化學和應用前景》(The Chemistry and Promising Applications of Graphene and Porous Graphene Materials
  • Materials Today Nano綜述:磷酸鹽和硼酸鹽電催化水氧化
    首先介紹了幾種過渡金屬磷酸鹽和硼酸鹽電催化劑的製備方法及其作為OER電催化劑的發展歷史。重點總結了金屬雜原子摻雜、雙陰離子磷酸鹽和硼酸鹽催化劑用於電催化OER的最新研究進展。同時也介紹了過渡金屬磷酸鹽和硼酸鹽的晶型結構對於OER催化反應的影響。最後,本文指出了目前過渡金屬磷酸鹽和硼酸鹽催化劑在電催化OER方面存在的不足,並且對其未來的發展進行了展望。
  • 《自然-能源》、《自然-微生物學》和《自然綜述-材料》三刊齊發
    能源供給是現代社會面臨的一個關鍵的核心問題:何處獲取能源?如何使用能源?是否有足夠的能源滿足需求?《自然-能源》致力於發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領域最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從各方面來探索這些問題,這涉及能源生成和儲存、能源配給和管理、不同參與者的需要和需求,以及能源技術和政策對社會的影響等。
  • 綜述:金屬納米材料誘導的可見光催化
    可見光激發下載流子在Au/TiO2體系中的分離 直接利用光來驅動化學反應的光催化在解決能源短缺和環境問題方面具有極大的潛力近些年興起的以Au, Ag, Cu等金屬光吸收為驅動力的光催化為解決寬帶隙半導體(Eg>3.0 eV)在可見光區域的響應問題提供了一個嶄新的思路,並已逐步發展成為光催化領域的一個重要研究方向。關於金屬納米材料敏化半導體或增強其已有活性以達到高效可見光響應的機理已有較多研究,其中金屬納米顆粒的「熱電子」注入是比較常見的一種模型(見圖)。
  • 中國卟啉合成化學研究
    卟啉具有四吡咯共軛大環結構,被稱作生命色素,在自然界葉綠素、血紅素和維生素 B12 等功能體系中廣泛存在,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
  • 福建物構所王瑞虎團隊:金屬卟啉COF光催化CO2的選擇性還原
    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王瑞虎課題組構築了一類電子供體-受體組成的卟啉-四苯乙烯共價有機框架,將其應用於可見光碟機動的CO2還原反應,理論計算和實驗結果揭示了金屬卟啉單元在選擇性吸附、活化和轉化CO2以及分離載流子和電子轉移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可以靈活調節光催化活性和選擇性。
  • MP綜述植物適應極端環境過程中基因組趨同進化的最新進展
    隨著全基因組數據正在急速增加,適應性進化的研究正在轉向基因組學領域。而趨同進化為適應性進化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因此基因組的趨同進化有潛力成為進化生物學研究領域的新前沿。該綜述系統總結了植物在適應相同極端環境過程中的基因組趨同進化的最新進展,探討了基因組不同層次趨同進化的發生頻率,並為基因組趨同進化的研究提供了系統的總結和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