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主要環境與發展機構的活動與成果
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
在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方面,2016年聯合國先後組織召開了第二屆環境大會、氣候變化大會等一系列重大活動,達成重要共識與成果。
2016年1月27日,2016氣候風險投資峰會召開,以期動員數萬億美元的資金,為推動全球清潔能源的轉型提供動力;2016年4月22日,175個國家的代表籤署《巴黎協定》,協定於11月4日正式生效;2016年5月23—27日,第二屆聯合國環境大會召開,通過了包括海洋垃圾、非法野生動物貿易、空氣汙染、化學品和廢物以及可持續消費和生產等領域的25項決議和行動計劃;2016年8月24—26日,2016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NGO全球峰會召開,圍繞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和政府與企業的貢獻等議題進行了深入討論;2016年11月30日—12月11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2次締約方大會(馬拉喀什氣候變化大會)在摩洛哥馬拉喀什開幕,大會發表的《馬拉喀什行動宣言》表示,國際社會有責任採取緊急行動,使溫度升幅被控制在兩攝氏度以內。通過這一系列會議的召開、相關協議的籤訂以及所取得的豐富成果可以看出,國際對氣候變化所給予的重視與關注,另外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形勢的緊迫。
綠色金融
對於2016年聯合國工作而言,綠色金融依然是其工作重點,相關研究與實踐進一步深化,2016年聯合國在此方面的研究報告以及舉辦的論壇討論顯示,未來資金需求依然巨大。2016年1月14日,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UNEP)可持續金融項目發布一份名為「英國:全球中心,本地動態—向可持續金融體系過渡」的報告,指出英國不但是重要的金融中心,也是快速成長的綠色金融的全球中心;2016年5月26日,全球六個評級機構和管理資產達16萬億美元的100個機構投資者共同籤署了《將環境、社會、治理因素納入信用評級的聲明》,旨在推動評級機構對全球100萬億美元的固定收益類金融資產評級時充分引入環境、社會和治理因素,從而促進負責任投資原則的落實,為採取金融手段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做出努力;2016年7月18日,聯合國可持續發展高層政策論壇召開,並發布《綠色金融及非二十國集團發展中國家》報告,指出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每年需要5萬億~7萬億美元投資,金融體系應確保可持續發展成為制定金融政策的必要因素之一。
擴大綠色金融得到普遍認可,並在G20峰會中首次將綠色金融列為峰會重要議題並研究提出綠色金融方案措施。2016年9月4日,二十國集團(G20)領導人峰會在中國杭州開幕,綠色金融是本次峰會的一項重要議題。2016年9月5日,峰會發表公報,承認擴大綠色金融的重要性。這是二十國集團領導人首次在G20峰會的年度公報上提及綠色金融的重要性。
水環境汙染及水資源短缺治理
一方面,全球居民人口缺水問題十分嚴峻。2016年3月21日,UNEP國際資源組(IRP)發布的《經濟增長與水資源利用和汙染脫鉤下的政策方案》研究報告,在不改變目前水消耗和水汙染水平的前提下,2030年世界對水的需求將超過實際供應能力的40%,幾乎一半的人口將面臨嚴重缺水。到2025年,全球約有18億人口面臨絕對缺水的問題,約2/3的人口可能在用水緊張的條件下生活;2016年3月22日「世界水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的《2016年世界水發展報告》指出,地球表面的淡水資源十分有限,且分布非常不均,其中只有2.5%的淡水能夠供人類和動植物使用。目前,全球約有8.84億人仍在使用未經淨化的飲用水水源。
另一方面,全球水汙染問題依據十分突出。2016年8月30日,UNEP發布《世界水質量簡報》指出,亞洲、非洲、拉丁美洲水汙染加劇,使得數億人面臨感染致死疾病的風險。每年約有340萬人死於水源病原菌汙染相關的疾病,UNEP預計,拉丁美洲近2500萬人、非洲約1.64億人、亞洲約1.34億人均面臨著這些疾病的傳染風險。
基於此,森林專家也提出了森林資源與水資源環保之間的重要關係,認為保護森林是保護水資源的重要途徑。2016年3月21日「國際森林日」期間,森林專家在聯合國總部舉行討論會指出,保護森林是管理全球淡水資源、避免用水短缺的必要方法,全球人口的日常用水有3/4來自森林集水區,超過16億人靠森林滿足用水、食物、藥物和燃料等生活需求。但是聯合國相關數據顯示,全球每年有700萬公頃的天然森林流失,5000萬公頃的林地被燒毀,維護森林供水能力的工作變得更加緊迫。
環境問題健康風險應對
由空氣汙染等帶來的環境健康問題一直都是全球環境與發展機構所關注的重要內容。在2016年5月23日,聯合國環境大會(UNEA)召開當日便發布了《健康環境健康人類》報告,報告稱,全球約1/4的死亡人口與環境問題有關,改善環境已成為人類健康發展的迫切任務。報告顯示,2012年,約1260萬人由於環境問題死亡,佔全球死亡人數的23%。空氣汙染、缺乏清潔水和衛生條件、化學品暴露及自然災害是導致人類死亡的重要環境因素。每年世界各地約700多萬人死於空氣汙染,其中430萬人的死因與室內空氣汙染有關。每年84.2萬人死於水汙染造成的腹瀉病。每年約10.7萬人死於石棉中毒,2010年約65.4萬人死於鉛中毒。報告還指出,採用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將給人類帶來長遠利益。
關於環境問題對健康帶來的影響,包括世界衛生組織(WHO)、世界銀行(WB)在內的多個國際機構都給予了高度重視。
其中,世界衛生組織從氣候變化和環境風險角度研究了環境問題對糧食安全和人類健康的嚴重影響。2016年1月22日,WHO最新報告指出,嚴重乾旱、洪水、暴雨和溫度上升這些已知的厄爾尼諾現象,導致糧食危機、營養不良、疾病暴發、嚴重缺水和衛生服務中斷等問題。由於發展中國家應對能力不足,厄爾尼諾對這些國家人群的健康影響更加強烈。
2016年3月15日,WHO發表了題為《通過健康環境預防疾病:對環境風險疾病負擔的全球評估(第二版)》的報告。報告指出,2012年全球約有1260萬人因在不健康環境中生活或工作而死亡,佔死亡總數的近1/4。報告稱,各種環境風險因素可以導致100多種疾病和損傷。中風、心臟病、癌症和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等非傳染性疾病死亡人數已佔不健康環境造成的死亡總數的近2/3。環境風險對兒童和老人影響最大。東南亞區域和西太平洋區域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承擔的環境相關疾病負擔最重,共有730萬人因不健康環境而死亡,其中多數人死於室內和室外空氣汙染。
世界銀行(簡稱「世行」或「WB」)也對環境健康風險進行了研究,在研究中發現氣候變化和環境汙染對經濟發展和人類生命健康會產生嚴重影響。2016年5月4日,世行最新研究指出,隨著氣候變化效應日漸明顯,未妥善管理水資源的國家可能面臨經濟增速減慢的危機,到2050年左右衰減幅度可達6%。2016年9月9日,世行與美國華盛頓大學健康指標與評估研究所聯合發表題為《空氣汙染的成本:強化行動的經濟依據》的報告指出,空氣汙染已成為最具致命性的一種汙染,是世界上導致過早死亡的第四大風險因素。
關於未來如何應對環境汙染所帶來的健康問題,國際機構也在努力通過推進相關協議的達成來降低環境健康風險,明晰應對環境健康問題路線。2016年5月28日,第69屆世界衛生大會在日內瓦萬國宮落幕,達成了關於空氣汙染、化學品、兒童肥胖等問題的決議和決定,通過了增強全球應對空氣汙染造成不良健康影響能力路線圖,規劃出2016-2019年衛生部門解決空氣汙染與健康問題的行動方向。
海洋汙染治理
全球海洋汙染問題的嚴重性受到更多關注,相關研究更加系統全面。2016年7月14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下屬的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IOC)發布的調查報告指出,全世界60%的珊瑚礁目前正受到人類活動的威脅;大型海洋生態系統中50%的漁業資源正受到過度捕撈。同時,世界66個大型海洋生態系統中的64個在過去數十年中經歷了海洋暖化的影響。全球海洋汙染受到廣泛關注,不僅關乎生態環境問題,同時也關係經濟問題。教科文組織指出,大型海洋生態系統每年通過食品、貿易、旅遊、娛樂、海岸線對洪水和侵蝕的防護等方面帶來的福利為全球經濟提供約28萬億美元的收入,為社會經濟發展和人類的福祉作出了巨大貢獻。
可再生能源
國際能源署(IEA)研究發現2015年新增發電的90%來自可再生能源,與能源有關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與前一年基本持平。2016年3月16日,國際能源署發布2015年碳排放初步數據,顯示在全球經濟增速高於3%的情況下,與能源有關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約為321億噸,與前一年基本持平。國際能源署分析認為,大量利用可再生能源發電是碳排放停止增長的主要原因,2015年新增發電的90%來自可再生能源,風能佔到一半以上。全球煤炭消耗量下降了約2.3%,這是45年來的最大跌幅。2015年,中國能源行業碳排放下降了1.5%,連續第二年煤炭使用量減少。燃煤發電佔中國電力的比重不到70%,比2011年少了10個百分點。同時,水電、風電等比重從19%躍升至28%。關於可再生能源的發展研究,國際可再生能源署(IRENA)在研究報告指出,在2030年過渡到可持續能源的未來在技術和經濟上是可行的。2016年1月7日,國際可再生能源署發布題為《反思能源:可再生能源與氣候變化》的報告指出,可再生能源是各國實現氣候目標,同時促進經濟增長和就業以及支持可持續發展的核心要素。至2030年使可再生能源佔全球能源總量的份額加倍,再加上提高能源效率,可以完成全球控溫2°C目標的一半。
報告指出,發展可再生能源會促進全球經濟增長和可持續發展,且在2030年過渡到可持續能源的未來在技術上和經濟上是可行的。為有效應對氣候變化,報告建議今後需要採取以下五個方面行動:加強可再生能源的政策承諾;促進可再生能源投資;建立制度、提升技術和人力資源能力,支持可再生能源發展;利用可再生能源對可持續發展的影響;加強可再生能源發展的地區參與和國際合作。
全球環境治理特點分析
從2016年聯合國及其他全球環境與發展機構的活動議題及成果看,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氣候變化、空氣品質及水環境汙染問題、綠色金融是2016年全球環境領域關注的四個核心內容,除此之外,海洋環境、生物多樣性保護等問題依然是關注熱點。全球合作、共同履責是未來國際社會解決全球環境問題的必然選擇。
亮點:《巴黎協定》正式生效
氣候變化一直是近些年關注的熱點問題,2016年更是國際應對氣候變化意義非凡的一年:《巴黎協定》2016年11月4日正式生效,凸顯了對氣候變化採取行動的緊迫性,各國政府一致認為應加強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合作。各國政府、區域和國際層面落實和執行協定內容,加速全球氣候行動將是未來的工作重點。
重點: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
2016年1月1日,《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正式啟動。新議程呼籲各國立即採取行動,為今後15年實現17項可持續發展目標而努力。第二屆聯合國環境大會的主題即是「實現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並通過25項決議。G20峰會、可持續發展高層政策論壇等各個機構均圍繞可持續發展的實現開展了一系列活動。各國要採取緊急行動、團結合作、推動技術變革,商業界也應多提供關鍵的解決方案和資源,使世界走上一條更可持續的道路。在所有利益攸關方和全體人民參與的情況下,尤其需要關注最脆弱國家,特別是非洲國家、內陸發展中國家和小島嶼發展中國家,也要關注衝突中和衝突後國家。
難點:資源短缺及環境汙染防範與治理
空氣汙染、水汙染、土壤汙染等問題,已嚴重影響世界的可持續發展、社會的公平及環境的安全。2016年UNEP等機構均針對這些問題發布了一系列報告。報告顯示,世界80%以上的城市空氣汙染超標(中低收入國家空氣汙染水平最高),全球1/7的兒童暴露於高汙染環境之中。空氣汙染已經成為威脅人類健康的主要因素,2012年,歐洲有50萬人由於戶外空氣品質低下而過早死亡,還有10萬人由於室內空氣品質不好而死亡。水資源稀少及水環境汙染或導致GDP減少6%,全世界已有近1/4的人口住在缺水的國家。
目前,全球一半以上的耕地都有不同程度的退化,每年有1200萬公頃土地退出耕植,在今後25年中,土地退化有可能使全球糧食產量下降12%,世界糧價將上升30%。如何改善空氣品質和解決用水供應、水汙染問題,防範土壤退化等仍將是未來可持續發展面臨的重大挑戰。
焦點:綠色金融
時任UNEP執行主任施泰納表示,2016年是綠色金融年。2016年,綠色金融首次納入了G20議程。在G20輪值主席國中國的倡議下,G20設立了綠色金融研究小組,制定了《G20綠色金融綜合報告》,提出綠色金融既要利用公共資金,也要動員私人資本,同時涉及整個金融體系對環境風險的有效管理。今後,世界各地應有越來越多的國家將金融體系與可持續發展進行關聯,確保可持續發展成為制定金融政策的必要因素之一。
要點:全球合作,共同履責
2016年,全球環境治理全球合作,共同履責的需求和趨勢更為凸顯。發達國家繼續強調國際格局新變化,特別是新興經濟體的崛起,強調國際社會的共同責任,要求所有國家,特別是新興發展中大國承擔與發達國家同樣的責任。發展中國家雖仍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但內部陣營已產生分化,非洲集團及最不發達國家、小島嶼國家等立場較為搖擺,也希望新興發展中大國承擔更大國際責任。
對我國環境國際合作的政策建議
綜上,2016年,全球環境治理發展的主要特點是:可持續發展與氣候變化兩大議題推進基本並軌同步,空氣、水、土壤、生物多樣性保護等傳統環境問題依舊突出,綠色金融、海洋環境、環境健康風險分析等新領域的研究日趨深入,國際社會要求發展中國家承擔共同治理責任的壓力進一步增強,國內重點環境問題與國際熱點環境議題更趨同步。
結合以上分析,特就我國國內環境治理與國際環境合作發展提出以下建議:
積極研究落實國際及國內環保目標履責的有效方法
繼續推動國內環境問題與國際熱點環境議題的協同解決,加強研究協同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巴黎協定》及我國空氣、水、土壤汙染防治三大戰役等環境質量改善目標的措施方法,在推進國內環保重點工作的同時,協力改善全球環境,積極探索中國特色的全球環境治理與合作創新實踐。
積極協力推動建立和完善我國綠色金融政策體系
繼續推動環境問題和發展問題的協同解決,以推進我國綠色金融為重要突破口,積極借鑑國際經驗,儘快出臺更多綠色金融投資激勵措施,完善我國綠色金融體系,有效動員和激勵更多社會資本投入到綠色產業,抑制汙染性投資,加快梳理和取消不利於綠色化的財政補貼。
努力大幅提升我國在全球環境治理方面的話語權和行動力
加快推動中國環境與發展人才走出去,藉助加強全球環境治理的國際大勢,增加我國在UNEP等國際組織機構中的中高低三級職員的人數,提升我國在聯合國內部的話語權和行動力。進一步深化和加強生態環保南南合作,完善南南環境合作的政策技術交流平臺,實施好相關支撐項目等。
加強生態文明國際宣傳部署
加強推進中國理念對外宣傳,系統研究生態文明對外宣傳部署和跨部門跨區域協同宣傳機制,進一步細化宣傳目標、核心內容及可藉助的途徑、機制和平臺等,安排專門機構,增加宣傳的專項資金投入,講好中國環保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