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應對給全球環境治理帶來哪些啟示?

2020-11-25 中國環境報

  張俊傑,崑山杜克大學環境研究中心主任、杜克大學尼古拉斯環境學院副教授,英文國際期刊《中國經濟評論》共同主編以及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環境經濟學分會副主任委員。曾任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全球政策與戰略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環境經濟學,擅長分析空氣汙染、能源轉型和氣候變化等政策的實證問題。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對全球社會和經濟帶來了巨大影響。美國出臺的安全經濟燃油效率(SAFE)新規則可能對全球生態環境治理帶來哪些影響?經濟增速放緩,對於全球環境治理意味著什麼?面對挑戰,中國企業和地方政府如何應對?從全球疫情應對中,可以得到哪些啟示?本報記者採訪了崑山杜克大學環境研究中心主任張俊傑。

  疫情造成的全球經濟增速放緩,對全球環境治理也是一個巨大挑戰,甚至可能引發生態環境質量的倒退。

  中國環境報:最近我們關注到這樣一則新聞。3月31日,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和美國環境保護局宣布安全經濟燃油效率(SAFE)新規則將取代之前的企業平均燃油經濟(CAFE)規則。這相當於是削弱了歐巴馬時代的燃油經濟性。美國在這樣一個時間節點宣布這項新規,是否跟疫情有關?

  張俊傑:我認為是有很大關係的。在全球努力應對疫情擴散之時,美國宣布這項新規,一部分原因是川普政府對於去管制化政策的延續;另一部分原因,就是為了緩解疫情對美國經濟的影響,但這是一種通過犧牲環境來提振經濟的方式,我認為這開了一個非常不好的頭。

  其實從這件事中我們也可以看出,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是正相關的。一方面,生態環境的治理和維持需要大量的經濟投入,經濟增速放緩,投入也會隨之下降。另一方面,經濟發展好了,人們才會對生態環境有更高的需求。這麼來看,疫情造成的全球經濟增速放緩,對全球環境治理也是一個巨大挑戰,甚至可能引發生態環境質量的倒退。

  中國環境報:您認為美國出臺的安全經濟燃油效率(SAFE)新規則可能對全球生態環境治理帶來哪些影響?

  張俊傑:影響主要體現在兩個領域。一個是對於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帶來不好的示範。之前的企業平均燃油經濟(CAFE)規則,是美國一項非常重要的治理空氣汙染、應對氣候變化、節約能源的政策。而此次出臺的管理法規,對新生產輕型汽車的燃油經濟性年改善幅度要求從5%放寬到了1.5%,法規的名稱也從「溫室氣體和燃油經濟性聯合管控標準」變成了「更安全更經濟的汽車能效法規」。

  美國氣候變化政策有兩大支柱,一個是針對燃煤電廠和其他固定汙染源排放的清潔電力計劃,另一個就是企業平均燃油經濟性標準。現在這兩項都被廢除,進一步坐實了川普政府上臺以來,美國在應對氣候變化上立場的倒退,這會對全球應對氣候變化造成一系列負面的、長遠的、實質性的影響。

  另一個是對汽車生產企業的綠色發展造成不利影響。我們可以看到,全球汽車生產企業目前正面臨一個不利的節點,全球石油價格創出新低,對電動汽車市場造成嚴重打擊,現在美國又下調了燃油經濟性標準,那麼傳統汽車行業就沒有動力再進行能效和電動化方面的技術創新,這是一個不好的風向標。

  高端醫藥產業是我國很多地區產業轉型升級的方向,對我國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都具有重大意義,我們已經走上了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道路,要謹防回到過去那些發展低端產業的老路。

  中國環境報:鑑於疫情對全球環境治理帶來的挑戰,中國的地方政府和企業在應對過程中可以採取哪些措施?您有哪些建議?

  張俊傑:第一,我認為發展節能環保產業的方向必須堅持。幾乎與美國發布SAFE新規則同時,中國為促進汽車消費,確定對新能源汽車的補貼政策延長了兩年。這不僅是一個產業政策,也是一個重要的環境政策,有利於應對氣候變化,對我國節能環保產業的發展也是一個正向引導。

  第二,積極應對疫情影響下全球產業鏈調整帶來的機遇和挑戰。疫情過後,世界各國都會進行反思。其實現在歐美發達國家也有一些討論,他們發現跟疫情相關的一些產業很多都在中國。比如原料藥、生物製藥行業、醫療防護用品製造產業、醫療器械製造等。疫情過後,其他國家可能會出於國家安全的名義,對本國相關產業重新布局,那麼我們該如何應對?這些高端醫藥產業是我國很多地區產業轉型升級的方向,對我國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都具有重大意義,我們已經走上了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道路,要謹防回到過去那些發展低端產業的老路。除了應對產業鏈調整帶來的挑戰,也要抓住機遇,比如通過此次疫情,世界看到了中國製造的反應力和能力,下一步就是要不斷提高中國製造的標準,對接全球。

  第三,建議堅持實施經濟友好的環境監管措施。世界各國在應對疫情時都在進行選擇和權衡,對經濟社會管控到什麼樣的水平才是值得的?哪些措施對經濟的幹擾最小?其實對於生態環境治理也是一樣,如何協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我認為就是堅持法治化和市場化。在法治化方面,近年來國家層面生態環境法律體系逐漸成熟,對部分法律的修訂也增強了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對於打擊環境違法行為、維護人民群眾環境權益發揮了巨大作用。下一步,還要不斷健全環境治理的市場體系,更多地引入市場化手段,給企業更大的靈活度。現在的環境稅、排汙許可制度等其實就是市場化管理的前置條件,要一以貫之地用好。

  氣候變化問題也是一種全人類面臨的危機,對於氣候變化可能帶來的各種風險,全球如何共同應對,如何有效、理性地應對,我相信世界各國都會對此有更多的思考,這對全球環境治理來說會是一個助益。

  中國環境報:此次全球疫情的應對可以為未來全球環境治理帶來哪些啟示?

  張俊傑:我認為啟示是兩方面的。一個是會更加重視對於如何有效應對危機的思考。疫情給每個國家都帶來非常慘痛的教訓,疫情過後,無論是中國還是世界各國,一定會進行危機事件應對體制機制建設的反思和總結。氣候變化問題在一定程度上與疫情防控有很大的相似性,面對一種未知的風險時,世界各國普遍有這樣一種表現:危機沒輪到你,大家都很難相信,一開始是否認、拒絕、淡化,隨著事實一波一波到來,逐漸開始恐慌。氣候變化問題也是一種全人類面臨的危機,對於氣候變化可能帶來的各種風險,全球如何共同應對,如何有效、理性地應對,我相信世界各國都會對此有更多的思考,這對全球環境治理來說會是一個助益。

  另一個啟示是,世界各國應該重新思考預防和控制兩者之間的關係。中國從1月底疫情暴發到現在已經這麼長的時間,為什麼國外還會出現這麼糟糕的局面?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國外沒有進行提前預防,錯失了防控的關鍵時刻,導致現在要付出更大的代價去應對。對於生態環境保護來說也是一樣,預防的成本要遠低於治理的成本。當我們把歷史遺留問題解決好,環境汙染問題治理得差不多了,就要把更大的力氣放在預防上,包括預防新型汙染物、預防新的生態環境問題產生等。病毒是可以治癒的,但生態環境破壞尤其是氣候變化一旦發生,將是不可逆的,對於全人類都是巨大的災難。

相關焦點

  • 中國為全球環境治理作貢獻(環球熱點)
    要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攜手應對氣候環境領域挑戰,守護好這顆藍色星球。習近平主席提出3點主張:加大應對氣候變化力度,深入推進清潔能源轉型,構築尊重自然的生態系統。中方宣布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力爭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前達到峰值,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中國將堅定不移加以落實。當前,全球環境治理面臨挑戰,國際社會矚目中國「成績單」。
  • 從全球範圍看疫情對中國有哪些影響 如何應對?
    來源:第一財經原標題:從全球範圍看疫情對中國有哪些影響,如何應對?這場發生在高度全球化背景下的高度傳染性疫情,對各國經濟、國際貿易、金融市場、全球化、地緣政治等各方面都已帶來或即將帶來深遠影響。及時採取應對危機的有效舉措,對中國經濟恢復與穩定增長、對維護中國的全球利益、對加強中國在全球體系的地位與影響均具有重要意義。
  • 為應對全球挑戰指引方向 為完善全球治理凝聚合力
    海外人士認為,習近平主席在講話中提出的一系列倡議具有重要現實意義,為國際社會應對新冠疫情等全球性挑戰指引方向,展現中國負責任大國擔當。沙烏地阿拉伯中國問題專家阿卜杜勒阿齊茲·沙巴尼說,當前全球面臨疫情等嚴峻挑戰,二十國集團的責任和行動顯得格外重要。習近平主席的講話具有重要現實意義,為下一階段國際社會合作有效抗擊疫情指引了方向。
  • 後疫情時代全球治理的挑戰、趨勢與對策
    [摘要] 新冠疫情的暴發極大改變了人類社會的各種短期社會行為並對全球治理提出挑戰。對於後疫情時代的全球治理格局的趨勢分析,不能僅圍繞疫情本身進行,而要結合人類當前全球治理演化的歷史性趨勢和短期疫情危機反應共同考慮。
  • ...瑞和:後疫情時代應推動「綠色復甦」 中國成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
    (原標題:獨家丨專訪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駐華代表塗瑞和:後疫情時代應推動「綠色復甦」 中國成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引領者」) 聯合國環境署認為,推動經濟復甦和重建,目標應為致力於綠色復甦和「更美好地重建
  • 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的全球環境治理特徵
    在「守護地球」這個領域,具體涵蓋應對氣候變化、土地退化和森林砍伐、生物多樣性、海洋保護、水資源供應、清潔能源轉型等。  在全球環境治理赤字增大、新冠疫情防控及全球綠色復甦背景下,本屆峰會生態環境因素明顯提升,G20領導人峰會致力於凝聚共識並採取務實行動加強全球治理,為推動構建人類利益、責任和命運共同體作出更多實踐探索。
  • 疫情給公眾認知及行為帶來哪些改變
    人們的思維方式、認知方式發生了哪些改變?,例如海外學子通過全球採購和捐贈醫護用品,為疫情防控貢獻著自己的力量。同時,黨建引領下的基層治理體系在疫情期間表現出了良好的制度韌性,各個社區在外來人員管理、物資配送、防疫消毒及特殊家庭監護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民眾自覺自主自願參與社區治理與志願服務的意願和行動明顯增強。人民論壇記者:新冠肺炎疫情給人們的行為方式帶來了哪些改變?如何評價這些改變?孫應帥:疫情使人們在行為方式上,養成了一些新習慣、新禮俗。
  • 2016 年全球環境發展動態及啟示
    環境問題健康風險應對由空氣汙染等帶來的環境健康問題一直都是全球環境與發展機構所關注的重要內容。在2016年5月23日,聯合國環境大會(UNEA)召開當日便發布了《健康環境健康人類》報告,報告稱,全球約1/4的死亡人口與環境問題有關,改善環境已成為人類健康發展的迫切任務。
  • 塗瑞和:後疫情時代應推動綠色復甦 中國成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引領者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原標題:獨家丨專訪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駐華代表塗瑞和:後疫情時代應推動「綠色復甦」 中國成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引領者」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近日發布的2020年度《排放差距報告》指出,儘管新冠病毒大流行導致二氧化碳排放量出現短暫下降,但世界仍朝著截至本世紀末升溫超過3°C的方向發展,遠遠超出了《巴黎協定》所規定的「將全球升溫幅度控制在
  • 世界抗疫之戰的啟示——寫在2020年全球新冠確診病例達2020萬之際
    世界抗疫之戰的啟示——寫在2020年全球新冠確診病例達2020萬之際新華社北京8月13日電 題:世界抗疫之戰的啟示——寫在2020年全球新冠確診病例達2020萬之際新華社記者孫萍 包爾文2020年8月13日,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最新統計顯示
  • 全球專家學者齊聚澳門 共促國際環境危機治理合作
    「2020國際環境危機治理論壇及展覽」11月19日起一連三天在假澳門威尼斯人金光會展D館舉行,活動現場展位近百個,面積達五千平方米,包括醫療物資、公共衛生、環境管理、生態保護、大數據管理、防汛、空氣淨化、信息科技等多個界別的企業。
  • 時政新聞眼丨後疫情時代G20如何引領全球治理,習近平提出中國主張
    為了應對前所未有的挑戰,今年3月26日,G20舉行了歷史上第一次特別峰會。習主席在峰會上作了題為《攜手抗疫 共克時艱》的發言。這次峰會給世界帶來信心,也為全球抗疫合作引領了方向。  近8個月後,G20領導人第15次峰會再次以視頻方式舉行。全球疫情仍在蔓延,一些國家面臨第二撥疫情威脅,國際格局加速演變。
  • 為2020年後全球氣候治理提出中國方案——外交部、生態環境部解讀...
    新華社北京12月15日電 題:為2020年後全球氣候治理提出中國方案——外交部、生態環境部解讀系列重大氣候政策  新華社記者成欣、高敬  近日舉行的氣候雄心峰會上,習近平主席對未來全球氣候治理提出了3點倡議,並宣示了提高中國國家自主貢獻的4項新舉措。
  • 塗瑞和:中國成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引領者」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原標題:獨家專訪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駐華代表塗瑞和: 後疫情時代應推動綠色復甦,中國 成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引領者」聯合國環境署認為,推動經濟復甦和重建,目標應為致力於綠色復甦和「更美好地重建」。
  • 雲計算再思考:亞馬遜 re:Invent帶來哪些啟示?
    原標題:雲計算再思考:亞馬遜 re:Invent帶來哪些啟示?對於很多行業而言,2020年是一個重要的分水嶺。 這一年,全球持續的疫情,帶來的是人們工作方式與生活方式巨變,數位化、線上化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爆發態勢,各行各業的數位化轉型得到空前提速。 同樣,2020年對於雲計算而言也是標誌性的一年。
  • 時政新聞眼丨後疫情時代G20如何引領全球治理,習近平提出中國主張...
    針對後疫情時代G20如何在全球治理方面發揮更大引領作用,習主席鮮明提出中國主張。(總臺央視記者李曉周拍攝)為了應對前所未有的挑戰,今年3月26日,G20舉行了歷史上第一次特別峰會。習主席在峰會上作了題為《攜手抗疫 共克時艱》的發言。這次峰會給世界帶來信心,也為全球抗疫合作引領了方向。
  • 全球歷次大瘟疫:起源、影響、應對及啟示
    3千年前就存在天花流行,而當前超級新冠疫情正向全球蔓延。即使在醫學高度發達的今天,疫情席捲近百個國家和地區,堪稱百年一遇。從幾千年的歷史視野看,為什麼大瘟疫反覆上演,甚至一度差點演化成人類的滅頂之災?人類歷次戰「疫」有哪些經驗教訓?我們該如何戰勝這一次疫情危機?
  • 重大疫情給教育改革創新帶來的啟示
    原標題:重大疫情給教育改革創新帶來的啟示 編者按 新冠肺炎疫情的發生,促使我們每個人進一步思考人生的意義和價值,思考我們的社會應該怎樣科學有序運轉,人類和自然界的萬物如何和諧共處,也由此思考把我們的孩子培養成為什麼樣的人,教育的宗旨與意義是什麼,教育體系與治理該如何完善,教育工作者應該承擔什麼樣的使命
  • 造成了1836人死亡的美國颶風,給中國疫情防控帶來什麼啟示?
    又為當下的中國疫情防控帶來什麼啟示?1. 令人大跌眼鏡的美國政府救援在颶風襲擊紐奧良前的48小時,美國政府各有關部門就收到國家颶風中心的強烈警告。缺乏援災準備的美國政府還面臨以下問題:災民都流散在哪些地方,物資該送到什麼地方,物資通過什麼方式送到,在運送過程中會遇到哪些障礙,災民最迫切需要的物資是什麼?(卡特裡娜颶風中逃難的災民)在以上問題得不到有效解決的情況下,必定會亂了手腳。
  • 聚焦| 上海「首店效應」帶來哪些啟示
    聚焦 | 上海「首店效應」帶來哪些啟示 2020-11-23 19: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