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疫情給教育改革創新帶來的啟示

2020-11-29 人民網

原標題:重大疫情給教育改革創新帶來的啟示

編者按 新冠肺炎疫情的發生,促使我們每個人進一步思考人生的意義和價值,思考我們的社會應該怎樣科學有序運轉,人類和自然界的萬物如何和諧共處,也由此思考把我們的孩子培養成為什麼樣的人,教育的宗旨與意義是什麼,教育體系與治理該如何完善,教育工作者應該承擔什麼樣的使命。這次重大疫情對於教育工作提出了新挑戰和新要求,教育必將「去功利化」,返璞歸真到人本身的發展,教育體系將進一步完善,不僅要發展學校教育體系,還要大力加強社會教育體系,教育結構將會得到優化,教育治理會更為完善。

教育「去功利化」,培養全面發展的人

英國詩人多恩說過:「沒有人是與世隔絕的孤島。」我們所有人都是命運共同體,教育的價值就是把每一個個體培養成為有道德情懷、知識能力、忠於職責、身體健康的人,只有通過教育把每一個人都培養成為合格的社會成員,我們的命運共同體中的每個人才能同舟共濟。

這些年來,我國教育規模有了飛速發展,每個社會成員都能受到較好的學校教育,但是教育過於「功利化」,過於注重考試分數,注重考試技巧,注重專業技能,基礎教育過度追求成績至上,大學教育過度強調職業培訓,一定程度上忽視了人的發展和教育的宗旨。孔子云:君子不器。即教育是培養有道德、有情懷的君子,而不是工具。法國近代自然主義教育家盧梭把發展人的本性、培養身心和諧發展的自然人作為教育的目標,他說,「從我的門下出去,我承認,他既不是文官,也不是武將,也不是僧侶:他首先是人」。盧梭的教育理念深深感染了德國哲學家康德。康德讀盧梭的《愛彌兒》入迷,以至於打破了他終身嚴格遵守的作息制度。盧梭的畫像成為康德客廳中唯一的裝飾品。1764年康德寫道:「盧梭是另一個牛頓。牛頓完成了外界自然的科學,盧梭完成了人的內在宇宙的科學,正如牛頓揭示了外在世界的秩序與規律一樣,盧梭則發現了人的內在本性。」盧梭也被稱為教育史上的哥白尼。馬克思站在人類社會發展的高度,提出了人的全面發展理論,既指人的心智的全面和諧發展,也包括人的身心的和諧發展和個體與社會的協調統一和全面發展。具體到教育目標,就是德智體美勞五育的和諧統一。

長期以來,我們比較重視德育與智育,忽視了美育、體育與勞動教育。五育是辯證統一的,體育是身體層面的發展,是其他各育的前提和基礎,智育、德育和美育屬於心智層面的發展,勞動教育是實踐層面的發展。通過這次疫情,使我們明白:只重視知識的智育是不夠的,其他各育也非常重要;教育一定要去「功利化」,回歸培養人的初心;教育要公平,只有全國教育都發展好了,才能培養好每一個孩子,為構建健康的命運共同體打好基石。

重視社會教育建設,完善教育體系

疫情的發生提醒我們要樹立大教育觀,即「跳出教育看教育」「跳出學校看教育」,教育的作用與價值不僅是積累人力資本,更重要的是養成社會文明風尚,具備科學知識與現代公民意識。教育的對象不僅是在校的青少年,還包括社會的每一個個體。教育的內容不僅包括書本知識,更包括人類文明與道德教化的傳承。教育的方式和渠道不僅是課程與課堂,更包括各類社會機構。

在我國歷史上,社會教育由來已久。有史料記載,早在西周和春秋戰國時期的「聚民讀法」,宋明時期的「鄉約制度」,及元明清所設的社學、義學、井學等都具有社會教育的性質,這些教育方式明顯地區別於西周所建立的「塾、庠、序、學」這樣的學校教育體系。近代以來,蔡元培所倡導的「平民教育」、梁漱溟和晏陽初等人發起的「鄉村教育運動」、黃炎培的「職業教育」等,都是社會教育的具體實踐。新中國成立以來,社會教育得到了極大發展,在愛國主義教育、法治教育和科普教育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社會教育當前也面臨一些挑戰,網際網路為社會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最好的載體和無限的空間,但是如何利用網際網路做好社會教育的探索才剛剛起步。近幾年各地建設了大量的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科技館、紀念館、藝術館、體育館等。從職能看,這些都屬於社會教育的專門機構。但是如何按照教育規律運行,克服娛樂化和商業化的傾向,還有大量工作要做。在青壯年離開農村到城市打工和求學的背景下,廣大農村的社會教育如何開展,還有待探索。我們比較重視學校教育,但是忽視了社會教育的建設,導致我國教育體系的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社會教育的不足既導致社會文明素養的缺乏與科學素質的薄弱,也導致學校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隨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任務的實現,要逐步構建起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相適應的、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互相協調的、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教育體系。

學校組織形態面臨深刻變革,線上與線下教育融合發展至為關鍵

疫情發生以來,如此大規模地讓學生在家通過在線學習接受系統教育,還是第一次,對在線教育的普及和提高具有很大的推動作用。在線教育行業再次回到大眾的視野中,同時在線教育所帶來的利和弊,也引發大家對在線教育行業未來發展的討論與思考。

在線教育的核心問題是教學資源開發和教育教學質量,真正實現網絡空間帶來的個性化、智能化教育模式。但是,目前的線上教學距此目標還差得很遠,很多只是將網絡當成日常教學的工具,從傳統的「黑板+粉筆」轉換到「網絡+講授」,沒有發揮網絡空間的優勢。未來需要把學校教育的資源轉化為線上教育的優勢,線下與線上教育相融合成為變革的關鍵。學校不但要重視線下教育,同時也要重視線上教育,把二者的特點和優勢充分結合起來。改變目前學校辦線下教育,各類公司辦線上教育的局面,學校應當成為開展在線教學的主陣地,而各類在線教育形態與機構應發揮網絡技術和服務優勢,幫助學校構建「智慧課堂」,幫助教師擁有線上教學的手段,服務學習者的個性化需求。

線上教育的個性化、智能化也必然催發學校組織和教育教學形態的變化。由於人類獲取知識的通道變得平等而開放,教師不再擁有「知識霸權」地位,教師與學生都是「學習者」。未來學校不再只是固定的、標準化的教室、教材和教師,而應該是活動的、個性化的、自主選擇的教學設計、課程設計、活動設計,學校是豐富多彩的、自主發展的、個性化、多樣化的空間。學校的任務不再是一味傳授知識,而是給學生的發展提供動力、方法和能力。教師由學科專家成長為教育者,從關注知識點轉向學生發展,從關注「教什麼」轉向學生「如何學」和「學到了什麼」。

提升教育治理專業化水平和能力變得更為重要

教育與醫療衛生等都是專業性極強的行業,教育行政機構和學校領導需要有專業知識背景且實踐經驗豐富的專家型領導任職。這次湖北重大疫情的關鍵時刻,臨陣撤換了幾個地市的衛健委主任,改由專家型領導擔任,反映了醫療衛生行業的行業特徵和組織特點。教育一樣需要專家型領導。並且,未來隨著人民群眾對教育、醫療等優質資源的需求,教育在政府治理中的地位會越來越重要。

提升教育治理的水平和能力、配備強有力的行政領導力量至關重要,否則教育與醫療衛生等部門的聲音就弱一些,尤其涉及多部門聯動配合的時候,協調統籌的能力就相對不足。作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深圳,在2019年初的機構改革中,將市教育局排在市政府機構的第三位,僅次於辦公廳和發改委,並由常務副市長分管教育。這樣在涉及教育重大問題的改革創新和教育資源配置等方面,就會加大跨部門統籌協調力度。深圳的經驗和做法體現了教育治理改革的方向,值得借鑑和學習。

優化人才培養結構,服務人民健康生活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生活需要覆蓋各個領域,除了物質文化生活需要之外,還有社會生活、生態文明、身心健康等領域的需要。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的結構優化既要與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相適應,又要與人民生活需求的發展相適應。

比如與人民群眾身心健康密切相關的醫學類專業就亟待發展。在20世紀90年代的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中,一部分高水平的醫學院校合併到了綜合性大學,這對於提高質量有很大益處,但是在隨後的高等教育發展中也的確受到了影響。以學術型研究生培養為例,醫學類博士研究生佔比由1996年的15.3%下降到2018年的11.23%,醫學類碩士研究生佔比由1996年的10.0%下到2018年的9.27%。

這次疫情也顯示出社區工作的重要性,急需培養具有專業知識和能力的社區工作者。我國已經開展了培養社會工作研究生的工作,2018年招收了4146名社會工作專業碩士研究生,佔全部專業碩士的比例為0.94%,未來還有很大發展空間。

無論從這次疫情還是老齡化的浪潮看,全科醫生、護士和護理等都有很大缺口,高職院校在培養護士和護理專業人才方面承擔著重要職責。

我們既要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學科專業和就業導向的人才培養類型調整機制,也要立足社會發展長遠需求和國計民生需要,構建調整優化學科專業結構的長效機制。重點支持高校根據經濟社會發展需要,自主設置國家戰略發展和改善民生急需的相關學科專業,進一步落實和擴大高校學科專業設置自主權,自主設置學科交叉融合且有利於應用型、複合型人才培養的相關學科專業。

(作者:李立國,系中國人民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研究員,教育學院副院長、教授)

相關焦點

  • 疫情應對給全球環境治理帶來哪些啟示?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對全球社會和經濟帶來了巨大影響。美國出臺的安全經濟燃油效率(SAFE)新規則可能對全球生態環境治理帶來哪些影響?經濟增速放緩,對於全球環境治理意味著什麼?面對挑戰,中國企業和地方政府如何應對?從全球疫情應對中,可以得到哪些啟示?本報記者採訪了崑山杜克大學環境研究中心主任張俊傑。
  • 兩會代表委員:把疫情期間應急舉措變為教育改革的契機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中斷了我們的正常生活,為解燃眉之急,「大規模線上教學,長時間居家學習」成為應對危機的「非常之舉」。這對教育來說,是一場「大考」,也必將成為全面推動教育改革的重大契機。就像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大學副校長汪小帆說的那樣:「疫情會褪去,但我們的教育不能再簡單地回到從前了。」
  • 研究生輔導員應對重大疫情思政教育途徑研究
    今年春節,一場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國,經過艱苦卓絕的鬥爭,全國疫情防控阻擊戰取得重大戰略成果。輔導員作為高校疫情防控的主力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線骨幹力量,必須要全力做好防控工作,守護好學生的健康,堅決防止疫情向校園擴散,堅決維護校園穩定。相比於日常的工作,疫情對輔導員職業素養帶來了多方面的挑戰。  (一)政治素養的挑戰  疫情期間,面對社會關切和公共訴求,輿論瞬間變得紛繁複雜,加之當今網際網路高度發達,不實信息、謠言以及各類言論蜂擁而至。
  • 對話2018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疫情對經濟,創新,和未來的啟示
    [億歐導讀] 2018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羅默蒞臨2020世界創新者年會·【科技創新領袖篇章】,在發表演講後,與億歐CEO黃淵普先生圍繞疫情對經濟和市場帶來的影響展開了精彩的對話。2018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羅默出席了世界創新者年會WIM2020的【科技創新領袖篇章】,並在發表演講之後與億歐CEO黃淵普先生進行了精彩的對話,探討了疫情對經濟和市場帶來的影響,以及對未來的啟示。
  • 中國科學院六調辦院方針 實施「率先行動」等改革實踐的啟示
    系統梳理 6 次辦院方針調整及其相應改革實踐的歷史背景和政策邏輯,初步總結「率先行動」計劃實施以來改革發展的主要措施和進展,對更好實施「率先行動」計劃,深化國家科技體制改革,推進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建設具有一定的啟示。
  • 創新模式踐行者王溪:突破邊界-教育創新驅動力
    Q:疫情前,頭部教育品牌享受著規模化帶來的穩定生源,中小微型教育機構也利用提供與大品牌機構差異化的優質服務滋潤的生存。疫情的突襲,改變了很多人的生活方式,教育行業尤為凸顯,您覺得在後疫情時代,教育行業發展趨勢會有什麼變化呢?
  • 平臺主體企業談演化①:全生態、全周期、全維度助力教育改革和創新...
    引言教育部學校規劃建設發展中心成立以來,在大數據、人工智慧、智能製造、數字媒體等十多個重大領域推動產教融合的創新實驗,成為培養前沿科技和新興產業人才的重要力量。在項目設計和運營上,華晟經世創新出了一些特色和亮點。我把它們概括為三個「全」:特色一:全生態連結新時代的教育改革和創新需要學校、政府、行業、企業等多方面的協同和聯動。
  • 屠呦呦事跡給我們帶來的啟示
    我相信努力開發傳統醫藥必將給世界帶來更多的治療藥物」。屠呦呦強調:中醫中藥是一個偉大的寶庫,經過繼承、創新、發揚,它的精華能更好地被世人認識,能為世界醫學做出更大的貢獻。我們中國人的成果被國際認可,關鍵是真正解決了問題,挽救了許多生命。用現代科學手段不斷認識中醫藥,這是我們這一代和下一代科研工作者的責任。這是一個中國女科學家的偉大愛國情懷,無私情懷的真情表露。
  • 「後疫情時代」產業發展機遇在哪裡?付於武的五個啟示告訴你
    近日,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汽車人才研究會名譽理事長付於武在接受證券時報·車資本獨家專訪時,就疫情對產業帶來的影響和警示,以及「後疫情時代」產業該如何抓住機遇等一系列問題進行了深度分析。在他看來,雖然疫情對產業的影響不容小覷,但對於企業而言,向智能化、電動化轉型的長期目標是不容動搖的。
  • 3M調查顯示:面對疫情帶來的種種挑戰,中國民眾視科學為破題路徑
    全球疫情下,大眾對科學的興趣創新高上海2020年11月16日 /美通社/ -- 如果要解決全球面臨的重大挑戰,科學無疑將為人們指引方向 -- 這也是過去不平靜的一年為人們帶來的啟示。當下,中國人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關注科學,希望了解科學相關的最新信息,並日益重視STEM教育。
  • 創新獄政管理全面深化監獄體制改革
    &nbsp&nbsp&nbsp&nbsp法制網銀川8月21日電 記者申東 今天,寧夏黨委常委、政法委書記張韻聲參觀喜迎自治區成立60周年——春風化雨潤新生全區監獄罪犯教育改造成果展。張韻聲每每駐足一幅幅展品前,仔細觀看,仔細聽取解說員的講解,並時而詢問寧夏監獄改造情況。
  • 改革開放初期美育的本體論重建及啟示
    黨的十八大報告(2012年)、《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2013年)、《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2015年)等國家重大政策,先後對建構「中國特色的現代化美育體系」進行了密集部署。
  • 改革、開放、創新——中國實現2035年遠景目標關鍵詞
    新華社北京12月17日電題:改革、開放、創新——中國實現2035年遠景目標關鍵詞新華社記者2020年即將過去。這一年裡,中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重大戰略成果,成為疫情發生以來第一個恢復增長的主要經濟體,為全球抗擊疫情、經濟穩定復甦提供強勁動力。「未來,中國將如何繼續穩步前進?」世界各國都在關注。
  • 吳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推動人才培養模式實現兩個轉變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10月10日訊(記者 萬玉鳳 梁丹 )今天,在教育部深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新聞發布會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表示,近年來,教育部實施了一系列有力舉措,建基地、辦大賽
  • 3M調查顯示:面對疫情帶來的種種挑戰,中國民眾視科學為破題路徑
    全球疫情下,大眾對科學的興趣創新高如果要解決全球面臨的重大挑戰,科學無疑將為人們指引方向 -- 這也是過去不平靜的一年為人們帶來的啟示。當下,中國人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關注科學,希望了解科學相關的最新信息,並日益重視STEM教育。
  • 西安交大將推進研究生教育改革
    新華網西安12月23日電(記者許祖華)「新時代、新平臺、新模式、新貢獻」,西安交通大學日前在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召開研究生教育會議,進一步推進研究生教育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本次會議系統總結了西安交大近年來研究生教育的主要成效,探討了未來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方向,並對下一步研究生教育工作進行了安排。教育部學位管理與研究生教育司副司長徐維清說,西安交大在高質量發展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希望西安交大繼續弘揚「西遷精神」,大膽探索,狠抓落實,大力培養關鍵領域緊缺人才,推動研究生教育再上新臺階。
  • 王永利:疫情帶來難得的宏觀調控變革良機
    尤其是傳統貨幣理論與貨幣政策工具——它們似乎越來越難以適應疫情「新常態」下的發展局面。仍在全球蔓延的新冠肺炎病毒,尚未結束,疫情可能二次暴發;給經濟社會運行乃至國際經濟秩序帶來極大衝擊,甚至正在激化國際矛盾。面對重大疫情,中國與世界主要經濟體宏觀調控政策力度分化。
  • 劉永謀:創新是未來教育的關鍵詞
    近日,中國教育明德論壇2020年年會暨第十九屆全國基礎教育學習論壇(以下簡稱「論壇」)於北京舉行。本屆論壇由中國教育明德論壇主辦、世紀明德承辦,以「聚焦教育改革,共話未來教育」為主題,聚焦教育前沿動態,解讀教育改革政策。現場嘉賓及線上觀看的業界同仁深入探討了後疫情時代的教育重塑、面向未來的科學教育等問題,攜手共繪未來教育的新藍圖。
  • 第五屆全國教育改革創新典型案例推選活動候選名單
    由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主辦,北京銅牛集團有限公司協辦的第五屆全國教育改革創新典型案例推選活動候選名單已經確定,現予公示。此次公示的候選案例共170個,公示時間為11月27日至12月7日。
  • 陳友力: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高等職業教育政策的變遷
    影響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政策的深層結構包括經濟結構上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變,政治結構上從集權統治轉向分權治理,文化心理結構上從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轉變。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政策歷史變遷呈現強勁的路徑依賴特徵,要改變這種狀況,需要充分運用制度變遷動力的四個顯著來源,即替代、層疊、漂移和轉換,才能實現高等職業教育政策的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