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輔導員應對重大疫情思政教育途徑研究
——基於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北京某高校理工科研究生的思想狀態調查
作者:北京理工大學 侯明佳
今年春節,一場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國,經過艱苦卓絕的鬥爭,全國疫情防控阻擊戰取得重大戰略成果。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不僅是疫情防控工作取得重大戰略成果的一年,也是脫貧攻堅戰決勝之年。面對當前形勢,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一手抓防控,一手抓生產,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多次主持召開會議,對各項工作進行研究部署。
2020年1月28日,中共中央印發了《關於加強黨的領導、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提供堅強政治保證的通知》,通知要求:「各級黨委(黨組)要激勵引導廣大黨員、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在疫情防控鬥爭中挺身而出、英勇奮鬥、紮實工作,經受住考驗,切實做到守土有責、守土擔責、守土盡責。」。研究生輔導員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的主體,他們守護的學生群體是我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高層次群體,也是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的拔尖創新人才。值得注意的是,我國的研究生招生人數和在校人數連年上漲,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201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數據顯示,2019年全年研究生教育招生91.7萬人,在學研究生286.4萬人,畢業生64.0萬人。其中,理學與工學研究生是研究生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理工科專業人才不僅是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科研攻堅力量,也是決勝脫貧攻堅戰的砥柱之一。
因此,加強理工科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進一步提升研究生培養質量,維護高等學校和社會穩定,是培養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保障。
一、面對疫情,理工科研究生的思想特點
高校輔導員具有教師和管理人員的雙重身份,要在思想理論教育和價值引領方面發揮重要作用,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仍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相對薄弱的環節。與本科生不同,研究生群體年齡偏長,知識結構更完善且深入,思想更加獨立成熟,已經初步形成了人生觀與價值觀。同時,研究生面臨學業、就業、經濟、婚戀等實際困難及壓力,不同程度上存在思想信念模糊,知行不夠統一等問題。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這就要求輔導員在認真研究和探索疫情基礎上,遵循理工科研究生思想的特點和規律,為加強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理論支持和決策依據,從而精準施策。為此,我們對北京某高校的579名不同年級的理工科研究生進行了問卷調查,電話訪談調查等,並對調查結果進行數據分析,主要體現出以下特點:
(一)面對疫情,理工科研究生主流心態積極向上
理工科研究生作為社會建設的重要後備力量,其面對重大事件的主流心態直接影響到我國未來的社會主義事業。此次調查分別涵蓋了理科與工科的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各個年級。調查表明,理工科研究生的政治取向與黨中央保持一致,他們堅決擁護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決定,堅定堅決地維護黨中央的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
面對重大疫情,理工科研究生的主流心態積極向上,陽光樂觀。在調查中,超過99%的理工科研究生對我國能夠在較短時間成功戰勝疫情表示充滿信心,對抗擊疫情的一線醫護人員以及其中湧現出的英雄事跡表示讚揚與感動,並能夠主動學習傳播防疫知識,積極配合學校與當地政府工作。超過92%的學生表示如果有機會願意去抗擊疫情一線貢獻力量,其中學生黨員願意到一線抗疫的比例明顯高於平均水平,調查結果如圖一所示。
圖一 學生參與一線抗疫意願比例圖
(二)面對疫情,理工科研究生理性思維更加明顯
在疫情期間,理工科研究生理性的思想特點表現得更為突出。面對關於疫情錯綜複雜的新聞消息,超過95%的學生更相信官方媒體的新聞信息,對於不明出處的轉發消息,明確表示不會隨意相信。78.6%的被調查者最願意閱讀的是有數據支撐的新聞宣傳,同時,政策類新聞相比於抗擊疫情湧現出的感人事跡類新聞宣傳更受歡迎。對於重大疫情期間產生的一些熱議話題,69.5%的被調查者更關心事件的背後成因,78.43%的學生表示會在聽取各類聲音後,根據自己的思考,進行較為客觀的評價。超過99%的學生基本可以做到不信謠、不傳謠、不造謠,其中75%的學生表示從未有過信謠、傳謠行為。
出現以上現象原因,其一是由於研究生年齡偏長,受教育程度較高。其二,在他們人生觀、價值觀建立的重要時期,進行了文理分科教育,使他們的人文教育相對薄弱。第三,長期的理工類科學研究工作使他們的思維更加嚴謹,遇事喜歡經過嚴密的推理與辯證後再做評價。
(三)面對疫情,理工科研究生焦慮感增加
調查發現,超過64%的理工科研究生在疫情期間焦慮感增加。產生焦慮感之後,有近20%的學生不願主動與人溝通排解。而在願意主動傾訴的學生中,極少有人願意主動與輔導員和導師傾訴,具體調查結果如圖二所示。
圖二 學生焦慮時傾訴意願分布圖
數據顯示,理工科研究生面對疫情焦慮的原因較為複雜。其中,71.9%的學生焦慮感主要來自於疫情導致的延期開學,科研壓力增加等;近20%的學生是因為各地政府採取的封村、封路、封小區等防疫措施,每日足不出戶,缺乏戶外運動及與人溝通,而導致情緒低落。還有部分學生是因為擔心自己及家人患病而產生焦慮。除此之外,就業壓力、婚戀壓力等都有被提及。
究其原因,一方面研究生群體普遍年齡偏大,調查中97.4%以上的學生年齡大於23歲,正處於由學生到社會人的轉型時期。這個階段,他們將面對學業、就業、情感等多重壓力,需要輔導員多方面的關注。另一方面,受調查者中有87.9%的理工科研究生都是本科畢業直接攻讀研究生,缺乏社會工作經歷,在面對重大疫情時,仍會有不夠成熟的表現。
二、面對疫情,理工科研究生輔導員面臨的挑戰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習近平總書記親自部署指揮,多次召開會議並聽取匯報,並作出重要指示。面對嚴峻的形勢,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輔導員作為高校疫情防控的主力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線骨幹力量,必須要全力做好防控工作,守護好學生的健康,堅決防止疫情向校園擴散,堅決維護校園穩定。相比於日常的工作,疫情對輔導員職業素養帶來了多方面的挑戰。
(一)政治素養的挑戰
疫情期間,面對社會關切和公共訴求,輿論瞬間變得紛繁複雜,加之當今網際網路高度發達,不實信息、謠言以及各類言論蜂擁而至。在這樣的輿論洪流中,輔導員首先必須保持更加明確的政治站位,更加清晰的思想認識,守好正向價值的傳播根基,才能引導學生積極面對疫情,肩負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擔。同時,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相對薄弱的環節,面對研究生規模擴大、培養模式和管理方式發生變化的新情況新要求,還缺乏積極應對的有效辦法。因此,只有輔導員深刻地認識到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性與緊迫性,將其作為踐行初心、擔當使命的具體行動。始終把學生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放在第一位,真正做到「守土盡責」。發揚不畏艱險、無私奉獻的精神,起到先鋒模範作用,才能以身作則,將廣大學生黨員、學生幹部動員起來。
(二)心理素養的挑戰
調查顯示,疫情形勢嚴峻、延期開學、封閉管理等打破了學生的正常生活與規劃,為學生們普遍帶來了焦慮與壓力。如果不及時解決學生心理問題,會導致學生思想、健康等各方面問題的出現。特殊時期,學生問題相比平時較為集中,輔導員需全面、耐心地了解學生的壓力與困惑,這極大地考驗了輔導員的心理承受能力。同時,在疫情期間,輔導員自身的生活中也可能出現困難與壓力,只有自己始終保持健康心態才能根據學生不同心理特徵,採取不同心理幹預方法,提高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情緒管控能力,保證學生良好心態及正確的認知理念。
(三)能力素養的挑戰
第一,細緻入微的工作能力。為了守護學生健康,守衛校園的安全,輔導員在疫情期間要精準掌握每天全體學生的各項信息,掌握學生的全方位情況。因研究生群體的年齡跨度大,閱歷不同,這對統一管理及掌控信息造成了很大的挑戰。只有更加細緻地摸查,更加耐心地勸解,才能夠面對繁瑣的工作耐心有序地推進。第二,突發事件的應對能力。疫情形勢嚴峻,時刻威脅著學生的生命安全和心理健康,輔導員要有應對預案,有初步處理、穩定局面的能力。第三,提高實效的創新能力。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正是各高校的寒假期間,輔導員和學生們都身處異地。學生脫離校園環境後,缺乏同學交流與老師引導,卻還要面對更複雜的輿論,亟需加強思想引領。而如上文提及,研究生群體幾乎都在23歲以上,這代表著當下理工科研究生已經有了基本成型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他們的「成人意識」和「獨立意識」在逐漸加強。這一定程度也增加了輔導員對其進行思想引領的難度。另外,從中國知網等資料庫搜索「研究生思政教育」的相關文獻相比「大學生思政教育」要明顯偏少,特別是針對疫情背景的研究更少。缺乏理論研究與經驗借鑑就更要求輔導員要切實提高創新研究能力,邊工作,邊研究,邊創新。因此,如何能夠針對工作中遇到的阻礙,積極創新工作方法,有效開展研究生思政教育工作,是對輔導員能力素養的一大考驗。
三、理工科研究生輔導員應對疫情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徑
通過以上調查與分析,重大疫情期間,理工科研究生的思想有了新的特點,輔導員的工作面臨諸多挑戰。因此,輔導員應及時了解學生的新思想、新態度與新情況,創新工作方法,採取有效措施。為學生堅定信心、理性應對疫情帶來的問題,提供切實的指引與幫助。本文根據理論研究與經驗總結,提出了以下途徑:
(一)創新工作方式,助力遠程摸查學生情況
知人才能善教,輔導員只有掌握學生的基本情況,心理特點,才能找到學生的情感觸發點和思想的共鳴點以及學生的疑惑之處,從而精準施教。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正逢寒假,輔導員與學生脫離校園教育環境,身處異地。為加強防控,輔導員需更加精準掌握學生的健康和行程信息。本次調查顯示,理工科研究生有焦慮與壓力之後,並不願意主動向輔導員傾訴並尋求幫助。這表明只有輔導員主動細緻地去了解學生信息,才可能做到「早發現早治療」。疫情期間,輔導員要做到整體情況宏觀把控,特殊群體重點關注,個例人員一事一辦,由面及點,不留死角。
對於理工科研究生整體情況的把控,充分利用數據收集及分析工具是有效途徑之一。調查顯示,69.9%的學生相比於填寫表格,電話訪談等更接受手機問卷調查。一是因為理工科研究生更注重效率,手機問卷更方便快捷,可以隨時隨地填寫;二是因為理工科研究生較不善表達,填寫問卷可以避免當面表達態度與意見的尷尬。對於輔導員來說,應用此方法是快速收集數據,整體把控信息的有效途徑。需要注意的是,調查顯示,學生介意重複信息調查和過長問卷。因此,輔導員在製作問卷前,先要整合已有信息,對所要掌握信息進行認真地梳理,再製作問卷以確保問卷精準有效。回收之後,進行數據分析,將學生進行系統分類,特殊群體重點關注。例如,在疫情期間,身處疫情較重區域,科研狀態迷茫,就業壓力大等都是常見問題,可以將這些學生分類建群,針對不同問題採取不同工作方案,分類指導,集中疏導。最後,對於情況特別嚴重的或是有多重壓力的個例學生,要進行深度輔導。輔導員應充分利用網絡互聯的優勢,利用語音、視頻、信息、電話等多種方式克服遠程工作的不便,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實效性。
(二)與導師協同工作,多種渠道並行施教
研究生的學習生活與本科生不同,當前高校大部分研究生都是一年級選課上課,之後便以課題組為中心進行科研學習。特別是理工科研究生,多數時間都在實驗室進行基礎實驗研究,存在班團組織淡化的問題。因此,導師不僅要關注研究生的學習和科研水平,也更應該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責任人。同時,調查顯示,超過91%的學生表示導師對其的思想教育效果高於或等同於輔導員。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由於延期開學,理工科研究生的主要壓力都來自於科研,導師的有效指導是緩解學生壓力的重要途徑。因此,輔導員與學生的導師信息互換,共同關注學生的思想與學業情況是有效且必要的。
另外,調查同時顯示,超過83%的理工科研究生有焦慮時選擇向朋友或者家人傾訴。因此,除了聯合導師以外,發揮學生骨幹和家長的力量也必不可少。疫情期間,要充分發揮學生黨支部的戰鬥堡壘作用和學生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調查顯示,學生黨員以及入黨積極分子比普通學生更願意去抗疫一線貢獻力量,這進一步印證了學生黨員是學生中的先進分子,思想更積極,行動更有奉獻精神。在本次調查中,理工科研究生中學生黨員高達44.4%,入黨積極分子達27.1%,輔導員應該科學地運用好學生黨員這支重要力量,形成以黨建帶團建班建的良好氛圍。讓優秀的學生黨員,學生團員和班級幹部形成聯動,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層力量,築起學生群體中的抗疫堡壘。同時,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廣大學生不能返校,減少外出,居家生活,家長也是輔導員了解學生情況的重要渠道。雖然研究生群體的年齡比本科生偏大,但大部分也是沒有社會閱歷,一直在校園中成長的學生,適當地向家長傳達學校的通知與思想,也可以對學生形成正向引導。
因此,理工科研究生輔導員在疫情期間的思政教育工作,要堅持與導師協同工作為主,學生黨員,學生骨幹以及家長等多種渠道協助並行的策略,堅持學校、家庭、社會、學生組成的「四位一體」的全員育人機制。
(三)把握學生特點,開展精準宣傳教育
我們的調查研究顯示,理工科研究生更易接受的宣傳教育方式包含這樣幾個關鍵詞,「數據」「科研」和「解決方法」。
「數據」是指調查中,理工科研究生更關注疫情期間有數據支撐的新聞宣傳,其次是政策類,最後是榜樣宣傳類。這也體現了理工科研究生更注重「有理有據」的特點。輔導員要儘量將政策、通知等轉化為用數據說話的方式,使思政教育更加「有理有據」,思政工作更加「入腦入心」。
「科研」是指調查中,理工科研究生更關注有關疫情的科學研究類相關的信息,這與他們的專業密不可分。理工科研究生對於他們所崇拜的科研領域的榜樣故事,以及學校「科研助力抗疫」的故事宣傳都表現出更高的熱情。因此,理工科研究生輔導員在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正能量時,應儘量選取學生更熟悉的、接受度更高的科研相關事例。
「解決方法」是指在調查中,理工科研究生更關注「怎麼辦」,這也體現了「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科學研究特點以及理工科研究生更為務實的特點。他們更關注學校發布的回應學生關切的新聞消息,如延期開學的各項事宜如何安排等。調查中,81%的學生都反映在家自主學習能力一般或不太高,主要是由於自我管理能力不足以及沒有實驗條件,學習效果有限。針對這個問題,一些「如何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在家如何查閱文獻」等切實解決學生需求的相關教育活動就非常受歡迎。
輔導員應該通過上述方式,全面細緻摸查學生健康狀況、思想特點、學業情況等,針對學生特點,與導師,家長以及學生黨員等優秀學生幹部共同出力,精準地做好疫情期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四、結語
總而言之,面對重大疫情,高校輔導員做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必要且重要的任務。輔導員應該及時關注疫情發展,關心學生情況,不斷研究,創新工作理念與方法,精準引導學生理性看待疫情,主動居家科研,樹立正確人生目標,激發學生愛國主義精神,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培養出德才兼備,素質過硬的時代「匠人」。
[ 責編:鄭芳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