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六調辦院方針 實施「率先行動」等改革實踐的啟示

2020-11-29 手機中國網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中國科學院(簡稱「中科院」)成立 70 多年來,先後 6 次調整辦院方針。系統梳理 6 次辦院方針調整及其相應改革實踐的歷史背景和政策邏輯,初步總結「率先行動」計劃實施以來改革發展的主要措施和進展,對更好實施「率先行動」計劃,深化國家科技體制改革,推進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建設具有一定的啟示。

中科院辦院方針調整及相應改革實踐的歷史背景和政策邏輯

成立之初,第一次辦院方針的確定及其指導下的改革發展。1949 年 11 月1日,中科院成立。1950 年 6 月,針對包括科技事業在內國家百廢待興的急迫需求,根據政務院文件確定中科院的基本方針是:「按人民政協共同綱領規定的文教政策,改革過去的科研機構,以期培養科學建設人才,使科學研究真正能夠服務於國家的工業、農業、保健和國防事業的建設。」這是中科院第一次明確辦院方針。此後,在國務院科學規劃委員會領導下,中科院會同各部委、各門類領導和專家,按「以任務帶學科」原則,制定了《1956—1967 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以下簡稱「十二年科技規劃」)。在規劃確定的 57 項任務中,以中科院為「主要負責單位」「聯合負責單位」及「主要協作單位」的任務佔總項數的 87.7%。充分體現了科技創新「火車頭」和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角色。隨著規劃實施和辦院方針的落實,中科院直屬科研機構快速發展,科研隊伍日益壯大。中科院科研力量的積累壯大,在支撐國家「兩彈一星」等重大戰略實施,以及促進人工合成牛胰島素等重大原創成果產出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第二、三次辦院方針引發的爭論及其確定。科技如何為經濟建設服務,是中科院面對的重大課題。1978 年 3 月召開的全國科學大會上,鄧小平作出「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重要論斷,這為發展科學技術提供了理論指導。大會審議通過了《1978—1985 年全國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綱要(草案)》,其中明確:「中國科學院作為全國自然科學研究的綜合中心,其主要任務是研究和發展自然科學的新理論新技術,配合有關部門解決國民經濟建設中綜合性的重大的科學技術問題。要側重基礎,側重提高。」根據這一界定,1979 年中科院院務擴大會議上,將辦院方針概括為:「側重基礎、側重提高,為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服務」(簡稱「兩側重、兩服務」)。這是中科院第二次明確辦院方針,但這一方針很快被調整。1983 年底,中共中央書記處就中科院方針和任務作出指示,要求「大力加強應用研究,積極地而有選擇地參加開發、發展工作,繼續重視基礎研究」。1984 年 1 月,根據中央精神,中科院正式公布了新的辦院方針,即「大力加強應用研究,積極而有選擇地參加發展工作,繼續重視基礎研究」,這成為中科院第三次確定的辦院方針。這一時期,圍繞中科院辦院方針的討論和調整,本質上是如何處理中科院定位與國家發展戰略的關係,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開發實驗等不同類型科研活動的關係,政府和市場、經濟建設和科技創新的關係,以及科技自身發展與經濟社會驅動科技發展的關係等問題。這也是始終影響中科院改革發展的重大問題。

第四次辦院方針的形成及其指導下的改革發展。1985 年,為更有效促進經濟建設,圍繞科技和經濟的關係這一主線,我國科技體制改革全面展開。根據新的形勢要求和中科院自身發展需要,1987 年初,中科院在向中央匯報改革方案的報告中,提出了「把主要力量動員和組織到國民經濟建設的主戰場,同時保持一支精幹力量從事基礎研究和高技術跟蹤」的辦院方針,並得到中央肯定(1991 年修改為「把主要力量動員和組織到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的主戰場,同時保持一支精幹力量從事基礎研究和高技術創新」),這是中科院第四次確立辦院方針。1988 年,在上述方針基礎上,中科院提出了「一院兩制」的思路,即中科院要建設一批具有國際水平的研究所(科學研究新體系)和創建一批外向型的高技術企業(技術開發新體系),從而對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 2 種不同類型工作採取不同管理模式和評價標準。在這一方針指引下,中科院大批研究所和科研人員在中關村創辦企業,掀起了我國科研人員「下海」創業熱潮,推動了聯想、四通、科海等大批高科技企業的發展,從而為國民經濟作出重大貢獻,也驗證了中科院改革成效。但是,由於大量科研人員離職創業,中科院整體研究質量和解決基礎研究問題的能力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

第五次辦院方針的提出及其指導下的改革發展。進入世紀之交,知識經濟風起雲湧,對中科院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1997 年底,中科院向中央提交《迎接知識經濟時代,建設國家創新體系》的研究報告 。1998 年,黨中央、國務院作出建設國家創新體系的重大決策,決定由中科院開展知識創新工程試點。2002 年1月,根據中央領導重要批示、題詞精神,中科院總結知識創新工程試點實踐,提出了新的辦院方針,即「面向國家戰略需求,面向世界科學前沿,加強原始科學創新,加強關鍵技術創新與集成,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為我國經濟建設、國家安全和社會可持續發展不斷做出基礎性、戰略性、前瞻性的重大創新貢獻」(簡稱「三性一攀登」)。這也是中科院第五次確立辦院方針。在知識創新工程時期,科研基礎條件大幅改善。中科院牢牢把握戰略機遇,優化科研布局,創新管理模式,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大力培養創新型人才,積極培育創新文化,重大創新成果不斷湧現,自主創新能力增強。在載人航天工程、龍芯系列晶片等高技術研究,雷射物理、納米等基礎研究,以及青藏鐵路、新能源探索等戰略任務攻關方面都取得重要進展,為我國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國家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但是,快速發展的同時,重複布局、盲目擴張等問題也開始顯現。

第六次辦院方針的確定。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工作,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2013 年 7 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中科院並發表重要講話,要求中科院「率先實現科學技術跨越發展,率先建成國家創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國家高水平科技智庫,率先建設國際一流科研機構」(「四個率先」)。2014 年 8 月 8 日,習近平總書記對中科院「率先行動」計劃作出重要批示,進一步要求中科院「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三個面向」)。2015 年 2 月,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批示精神,中科院黨組確立了以「三個面向」「四個率先」為內容的新時期辦院方針,並引領了中科院全面改革和「率先行動」計劃深入實施。

中科院「率先行動」計劃的邏輯起點、主要舉措和階段成效

為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三個面向」「四個率先」的要求,中科院黨組在深入調研、集思廣益基礎上,著力破解低水平重複、同質化競爭、碎片化擴張等問題,立足出重大創新成果、前瞻創新思想、優秀創新人才的發展目標,研究制定了「率先行動」計劃,提出了推進研究所分類改革、調整優化科研布局、深化人才人事制度改革、建設高水平科技智庫、全面擴大開放合作等 5 個方面 25 項改革發展舉措。2014 年 7 月 7 日,國家科技體制改革和創新體系建設領導小組第七次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國科學院《「率先行動」計劃暨全面深化改革綱要》。隨後中科院黨組制定了《中國科學院「率先行動」計劃組織實施方案》。「率先行動」計劃成為統攬中科院改革發展的行動綱領。

中科院改革的邏輯起點和前期準備

改革的思想準備:中科院定位問題大討論。基於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新形勢和對中科院工作的新要求,中科院黨組在 2012 年 12 月 24 日召開的冬季黨組擴大會上向全院提出了「中科院到底定位在哪裡」「中科院哪些可以『不為』」的重要命題,並作為「家庭作業」通過「院長信箱」發送院屬單位主要領導。這引發全院範圍廣泛討論,為中科院新時期辦院方針的及時調整,為全院拉開全面改革大幕、組織實施「率先行動」計劃作了思想上的準備。

改革的理論引導:科學、技術與工程的辯證認識。當今世界科技發展,一方面越來越呈現出科學與技術、基礎與應用之間融合發展、界限模糊的趨勢,呈現各領域科研力量協同攻關共同應對重大問題的特徵;另一方面仍然需要認真研究科學發現、技術發明和工程實施等不同類型科研活動的特點和規律,實行分類認識、分類管理。中科院黨組認真研究和分析了科學、技術、工程的辯證關係,並於 2014 年 5 月15 日在《光明日報》刊發理論文章《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靠什麼支撐?——從科學、技術、工程的概念說起》。隨後該文章被《新華文摘》轉載,在院內外產生積極影響,成為中科院組織「率先行動」計劃特別是進行研究所分類改革、實施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的理論基礎。

改革的框架基礎:構建「創新 2020」跨越發展體系。2010 年 3 月31日,國務院第 105 次常務會議審議並原則通過了「中國科學院關於知識創新工程 2020 跨越發展的匯報」(簡稱「創新 2020」)。中科院 2012 年夏季黨組擴大會議上,院黨組闡述了「創新 2020」跨越發展體系的內涵,提出了發展宗旨(創新科技、服務國家、造福人民)、戰略定位(國家隊、火車頭、先行者、思想庫、大學校)、戰略使命(出成果、出人才、出思想)、發展戰略(民主辦院、開放興院、人才強院)、發展規劃(「一三五」規劃)、發展架構(科研機構、學部、教育機構「三位一體」)、發展舉措(「3H」工程)、發展評價(重大成果產出導向)等 8 個方面內容,這成為中科院制定實施「率先行動」計劃的框架基礎。

改革的組織保障:機關科研管理改革的疾步落地。為有效領導全院深化改革,2013 年初,中科院進行了院機關科研管理改革,按照「科學、協同、規範、高效」的要求,完善科研管理組織體系和運行機制。設立科研業務管理和綜合職能管理 2 個序列。科研業務管理按照科技創新活動性質及其功能特點設置,採取不同的管理方式、評價方式。科研業務管理按科技創新價值鏈和學科領域 2 個維度構成矩陣式管理模式。院機關科研管理改革提高了院機關工作的戰略性、協調性和執行力,為中科院全面深化改革、深入實施「率先行動」計劃提供了組織保障。

「率先行動」計劃改革的主要舉措和成效

研究所分類改革:根據不同性質科技創新活動的特點和規律,探索創建四類科研機構

研究所分類改革是「率先行動」計劃的著力點和突破口。根據不同性質科技創新活動的特點和規律,中科院對現有科研機構進行系統調整和精簡優化,著力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組建創新研究院,面向基礎科學前沿建設卓越創新中心,依託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大科學研究中心,以及依託特色優勢學科建設特色研究所;構建四類機構分類定位、分類管理、分類評價的體制機制。截至 2019 年 8 月,建設創新研究院 23 個,正式運行 8 個;建設卓越創新中心 23 個,正式運行 13 個;建設大科學研究中心 5 個,正式運行 3 個;建設特色所 17 個,正式運行 14 個。上述累計 68 個「四類機構」中,微小衛星、空天信息、精密測量 3 個創新研究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分子植物科學、分子細胞科學 3 個卓越創新中心,以及營養與健康研究所等 7 個法人單位獲中央編辦批覆同意,「四類機構」法人實體化改革取得進展。

研究所分類改革有效整合集聚了中科院內外優質創新資源,促進了跨所、跨學科、跨領域協同創新;強化了面向重大創新領域的整體優勢和戰略布局,培育了新的創新增長點;為國家實驗室和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奠定了基礎。

科研布局調整:實施「一三五」規劃和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著力打破低水平重複、同質化競爭、碎片化發展的固有模式

組織實施「一三五」規劃和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以下簡稱「先導專項」)是「率先行動」計劃的關鍵舉措。「一三五」規劃即研究所在分析自身優勢和核心競爭力基礎上,明確「一個定位、三個重大突破和五個重點培育方向」。在 2016 年編制的《中國科學院「十三五」發展規劃綱要》中,全院 104 個研究機構凝練提出了 60 項有望實現跨越發展的重大突破和 80 項塑造未來發展新優勢的重點培育方向。先導專項是著眼國家戰略需求、科技發展前沿、院基礎優勢的結合點,組織實施跨所、跨學科、跨領域甚至跨國界的科研力量聯合攻關,致力重大創新成果產出。截至 2019 年底,旨在突破前瞻戰略科技問題的 A 類先導專項已實施 23 項,旨在面向基礎前沿、取得領先原創成果的 B 類先導專項已實施 32 項,旨在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等「卡脖子」問題的 C 類先導專項已實施 3 項、部署 5 項。

通過這一改革舉措,使得院、所兩個層面進一步明確了定位,凝練了目標,聚焦了重點,整合了資源。中科院科技布局得到調整和優化。

資源配置方式改革:探索更加科學有效的科研評價制度,形成以重大成果產出為導向的擇優支持模式

探索建立以重大成果產出為導向的資源配置和科研評價體系,是「率先行動」計劃的重要措施。中科院按照「保證重點、擇優支持,明確權責、強化績效」的原則,建立以實現重大原創成果、重大戰略性技術與產品、重大示範轉化工程(簡稱「三重大」)產出為導向的資源配置體系。充分發揮院級經費統籌作用,主要用於具有全局性、有望形成重大產出和重大社會經濟效益的項目、人才、條件建設。同時,圍繞研究所分類改革和實施先導專項要求,按照「定位準確、規模合理,標準清晰、綜合預算」原則,形成了「重點支持+專項支持」的配置模式。

通過這一系列的改革,突出「保重大產出,保重大改革,保重點人才」,使得經費使用效率得到提高,對重大任務和重大工程的保障能力更強。

區域創新高地建設:構建面向中長期發展的體系化、集約化空間布局,打造各具優勢的區域創新集群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就區域創新發展作出一系列重大戰略部署。中科院搶抓機遇,發揮科技和人才優勢,整合全院相關研究力量,積極參與區域創新高地建設,不斷拓展「率先行動」計劃。加強智慧財產權管理,建設科技服務網絡(STS),促進知識和技術成果轉化。全面落實北京懷柔、上海張江和安徽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各項任務,與河北省籤署共建雄安新區創新研究院框架協議,積極謀劃部署粵港澳大灣區科創中心建設任務,啟動廣州南沙明珠科學園建設,完成中科院香港創新研究院在港註冊,與江西省共建稀土研究院,在南京、青島、成都、武漢、重慶、西安、太原等地區共建科教園區。

科研力量區域布局的調整,使得中科院所屬科研機構在空間上更加集約,在管理上更加便捷,為全方位支撐國家和區域創新高地建設奠定了基礎、創造了條件。

人才培養機制改革:實施科教融合戰略,不斷提升創新創業人才培養能力和質量

中科院深入實施人才培養引進系統工程,進一步提高吸引和凝聚優秀人才的國際競爭力;積極推進院士遴選和管理制度改革,維護院士稱號的學術性和榮譽性;健全開放流動、競爭合作的用人機制,提升隊伍的整體水平和能力;優化創新生態系統,深入實施「3H 工程」,為科研人員安心致研、施展才幹創造良好環境。特別是發揮「三位一體」優勢,深入實施科教融合戰略,堅持在高水平科研實踐中培養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2012 年 7 月,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更名為中國科學院大學(簡稱「國科大」),2014 年開始招收本科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簡稱「中國科大」)、國科大建設世界一流大學邁出重要步伐。與上海市共建上海科技大學,與深圳市共建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學,以及國科大重慶學院、成都學院、西安學院、南京學院、太原能源學院等開工建設,形成了與國家區域發展和創新高地建設相適應的高等教育發展格局。2014 年「率先行動」計劃全面實施以來,中科院 2 位科學家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70 位科學家當選為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388 人獲基金委「傑青」項目資助,557 人獲「優青」項目資助。2014 年以來,中科院所屬高校累計授予 11 157 人學士學位、44 826 人碩士學位、36 672 人博士學位。

高層次科技人才是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的關鍵。特別是面對中美經貿摩擦的新形勢,要堅持培養和引進相結合,更加重視自身培養。中科院深入實施科教融合戰略、培養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的模式具有示範意義。

科技智庫建設:強化重大前瞻創新思想產出導向,著力探索建設國家高端科技智庫

建設高端科技智庫,是實施「率先行動」計劃的重要任務和舉措。組建中科院科技智庫理事會,統籌領導和規劃協調全院科技智庫研究、資源、隊伍和平臺建設,逐步形成了「小核心、大網絡」的智庫建設構架和體制機制。充分發揮學部作為國家科學技術最高諮詢機構的主導作用,整合組建法人實體的中科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構建以中科院學部為主導、中科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為支撐、中科院所屬研究所發揮業務專長的科技智庫研究體系,形成學部與院部有機結合和分層次、系統性、開放合作的研究布局。在國家高端智庫試點工作綜合評估中,中科院名列前茅。

通過加強高端科技智庫建設,中科院既為國家制訂和完善科技政策、做出科學決策提供了有效的服務支撐,也促進了自身及時把握科技發展態勢,完善各項改革舉措,實現又好又快發展。

深化開放合作: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全球重大共性問題,圍繞「一帶一路」等國家重大倡議,全面推進國際化發展戰略

開放合作、協同創新是「率先行動」計劃著力推動的重要舉措。近年來,中科院加快融入全球創新網絡,不斷加強與美、歐、日、俄等科技發達國家和地區合作,積極拓展與發展中國家的科技交流合作。積極參與國際科技組織建設,在發展中國家科學院(TWAS)、國際科學理事會(ICSU)等國際科技組織中發揮引領作用。率先建立 10 個海外科教合作中心,實現我國境外科研機構零的突破。牽頭髮起成立的「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組織聯盟(ANSO),成為第一個由中國發起的綜合性國際學術組織。同時,還積極參與實施和發起國際大科學計劃。

國際科技合作的深入開展,一定程度上縮短了中科院與國際高水平科研機構的差距,並且提升了我國在全球創新格局中的影響力。

2020 年是中科院「率先行動」計劃第一階段的收官之年。通過全面深化改革,中科院產出了一批重大創新成果,並在快速響應國家重大創新需求、體系化應對重大科技風險挑戰等方面作出積極貢獻。例如: 在重大創新成果產出方面。通過實施先導專項及承擔一系列國家重大科技任務,在鐵基高溫超導、量子通信、中微子振蕩、先進核能、幹細胞與基因編輯等前沿領域,逐步躋身國際先進或領先行列;在深空、深海、網絡空間安全和人工智慧(圖 1a)、超級計算(圖 1b)等重大戰略領域,突破了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在新藥創製、煤炭清潔高效利用、農業科技、資源生態環境、防災減災等方面,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和轉化示範工程落地生根;建成了 500 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中國散裂中子源(CSNS)、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SHMFF)等一批大科學裝置(圖 2),為進一步提升我國科技創新能力奠定了物質技術基礎;暗物質衛星「悟空」、我國首顆X射線天文衛星「慧眼」、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等成功發射引起廣泛社會影響;在國防科技創新中也發揮了重要方面軍作用。 在應對「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方面。2018 年中美經貿摩擦爆發後,中科院認真總結組織實施 A 類和 B 類先導專項的經驗做法,立足已有研究積累,整合相關研究力量,迅速組織部署旨在突破「卡脖子」技術的 C 類先導專項,先期 3 個 C 類專項實施僅一年多時間,已在國產安全可控先進計算系統研製方面取得積極進展。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科研攻關方面。中科院依託幹細胞與再生醫學創新研究院、藥物創新研究院、生物安全大科學研究中心、納米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等「四類機構」及相關研究所多學科、建制化優勢,組織全院 400 個團隊、近 3 000 名科研人員參與疫情防控科技攻關,在快速檢測技術、藥物、疫苗與抗體研發及病毒溯源等方面產出了一批創新成果,也積累了組織應對重大公共衛生事件攻關的寶貴經驗。

中科院辦院方針調整及相應改革實踐的啟示

恪守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定位,始終在國家全局和國家戰略中找準坐標,及時調整工作方針和主要任務。中科院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始終應以國家意志為自身使命所系,以國家需求為自身發展所向。在新中國成立後經濟社會發展各個不同時期,中科院審時度勢、與時俱進,適時調整辦院方針,在服務和支撐國家重大需求方面有作為、有擔當。建院初期,通過迅速成立機構、組建隊伍、創建學科、培養人才,落實「十二年科技規劃」,形成比較完善的學科體系,為中國科技長遠發展、國防實力增強和經濟社會進步奠定了創新基礎;改革開放以來,實行「兩側重、兩服務」「一院兩制」等方針,在穩定基礎研究力量的同時,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通過加大科技成果應用、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對經濟建設起到積極促進作用;全面深化改革時期,實行「三性一攀登」,落實「三個面向」「四個率先」方針,集中力量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等國家重大需求、世界科技前沿領域、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等方面謀篇布局,全面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施和世界科技強國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加強改革的頂層設計、統籌規劃和執行落實,注重改革的系統性、協同性。中科院辦院方針的調整及其引導下的改革,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廣泛宣貫、達成共識,需要頂層設計、統籌規劃,需要制定方案、落實責任。例如,「率先行動」計劃實施中,從中科院定位大討論到科學、技術與工程的理論認識,從院機關科研管理改革到「四類機構」改革,從實施研究所「一三五」規劃到整合全院力量實施先導專項,既體現針對不同性質科研活動進行分類管理,遵循科研規律提升管理效能,又強化發揮建制化優勢,集中力量圍繞重大科研任務開展協同攻關,力求重大成果產出。這期間,做到理論上形成共識、輿論上形成氛圍、組織上予以保障、框架上形成「四梁八柱」,努力把實施先導專項與建設「四類機構」有機銜接,通過實施科教融合戰略加強高層次人才培養、實施國際化戰略加強開放合作、組建實體化戰略諮詢研究院加強科技智庫建設、在科研評價和資源配置等方面做出相應制度安排等,來加以引導、保障和統籌推進,從而穩定人才隊伍、形成改革合力、確保改革成效。

注重在把握科技發展趨勢、遵循科技創新規律的基礎上,服務和滿足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重大需求,確保改革和發展的方向。中科院辦院方針的調整,曾經引發院內外激烈爭論甚至中央高層的高度關注,其焦點就是作為科技國家隊,是強化基礎研究導向,突出基礎性、原創性、前瞻性、長遠性的研究任務和布局,還是強化應用研究導向,把面向國家中心任務、服務國家戰略需求放在突出地位。中科院 70 年來改革發展的實踐充分證明,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既需要充分體現國家意志、服務國家戰略需求;也需要遵循科技發展規律,適應世界科技發展的趨勢和要求。從參與「兩彈一星」到載人航天及載人深潛(圖 3)、深淵科考技術攻關,從順丁橡膠工業生產新技術到煤制烯烴技術及工業化應用,從參與青蒿素合成到甘露特鈉膠囊(GV-971)(圖 4)成功上市,從黃淮海中低產田改造到生物育種,從參與世界首次完成人工合成牛胰島素到首次實現體細胞克隆猴(圖 5)……這些都是國家戰略需求和科技自身發展要求共同作用、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融合發展的結果。

科學研判趨勢,主動搶抓機遇,前瞻謀篇布局,促進科技創新實現跨越發展。當今世界科技競爭愈發激烈,要贏得先機、取得發展,必須始終注重科學研判趨勢,超前布局攻關。例如,早在「十二年科技規劃」中,包括「蛋白質的結構、功能和合成的研究」等基本理論問題被列入其中。在規劃和當時辦院方針指引下,由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學研究所、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和北京大學化學系等單位協同攻關,於1965 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島素,使中國蛋白質合成達到世界領先水平。量子科技曾被歐美科技發達國家認為是投入巨大但是發展空間有限的領域,但在國家支持下,中科院對這一領域進行了近 20 年的持續攻關,特別是近年來通過組織實施先導專項、組建創新研究院等舉措,大力支持量子科技研究,從而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使我國在該領域形成了對歐美國家的局部領先。

始終把「科學、民主、愛國、奉獻」和「唯實求真、協力創新」精神貫穿改革發展全過程,著力建設創新文化。落實辦院方針,需要大力建設反映科研規律和時代精神的創新文化,凝神聚力促改革謀發展。2000—2015 年,中科院就創新文化建設先後下發 5 個指導意見和 1 個 10 年建設綱要,大力弘揚「科學民主愛國奉獻」傳統和「唯實求真、協力創新」院風,牢固樹立「創新科技、報國為民」科技價值觀,倡導科學精神,樹立優良科研道德和學術風氣,構建充滿活力、包容兼蓄、和諧有序、開放互動的創新生態系統,使之成為深化改革、持續發展的強大精神動力。創新文化建設理論和實踐的不斷深化,為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和「率先行動」計劃的深入實施並取得紮實成效,發揮了積極作用。

發揮學科齊全、建制化優勢,注重積累、強化協同,努力在應對經濟社會發展重大科技風險挑戰中挑重擔、頂大梁。服務國家戰略需求、積極參與應對重大科技風險,往往需要多學科知識和建制化隊伍,形成高效應對和集團化作戰能力。在中科院改革發展歷史上,積極參與「兩彈一星」工程的實施是如此,近年應對「卡脖子」技術、新冠肺炎疫情科研攻關等也充分體現了這一點。在「率先行動」計劃實施中,不論是創新研究院建設,還是組織實施先導專項,都打破了研究所之間、學科領域之間的藩籬,集聚了院內外相關科研機構的優勢基礎和力量。例如,中科院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圖5),以量子科技前沿卓越創新中心為基礎,進一步整合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領域的優勢研究力量,統籌全國高校、科研院所和相關企業等 20 餘家優勢資源,瞄準量子科技「卡脖子」風險進行全鏈條布局,著力解決量子通信、量子計算、量子精密測量、量子材料與器件等系列前沿科學問題,突破系列關鍵技術和核心器件,已取得顯著成效。(作者:張學成、鍾少穎,中國科學院辦公廳。《中國科學院院刊》供稿 )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院建院65周年大事記
    首次明確中科院辦院方針和基本任務   1950年6月14日,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文化建設教育委員會郭沫若主任關於中國科學院基本任務的指示》下達給中國科學院。該文件明確了中國科學院的辦院方針和基本任務。
  • 中國科學院全面完成「率先行動」計劃第一階段目標任務
    據介紹,中國科學院已全面完成了「率先行動」計劃第一階段目標任務,產出了一大批重大原創成果,突破了一大批關鍵核心技術,引領帶動中國多個領域方向躋身世界前沿,為2030年全面實現「四個率先」目標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加快實施「率先行動」升級版
    10月26日上午,中國科學院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在北京召開集體學習會,深入學習領會黨的十九大會議精神,深刻理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豐富內涵和精神實質,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作出的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進一步提高認識、凝聚共識,帶領全院繼續打造「率先行動」計劃升級版,以優異的科技創新成績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應有的創新貢獻
  • 「我心中的中國科學院」院史知識競賽決賽在京舉行
    慶祝中國科學院建院65周年   「我心中的中國科學院」院史知識競賽決賽在京舉行   11月1日,慶祝中國科學院建院65周年暨「我心中的中國科學院」院史知識競賽決賽活動在北京中國科學院大學舉行。65年來,中國科學院始終與祖國同行,與科學共進,老一輩科學家在這裡殫精竭慮,篳路藍縷,奠定了新中國的科技基礎,開創了共和國的科技偉業;一代代科學家在這裡奮勇拼搏,努力攀登,為新中國的建設、改革發展做出了彪炳史冊的科技貢獻;一批批青年學子在這裡開始了他們的學術生涯,在追求真理、報效祖國的偉大實踐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 中國科學院章程
    1955年成立中國科學院學部,並逐步建立了院士制度。   建院初期,中國科學院匯集了當時中國最優秀的科學家和一批在海外學有成就的科學家,成為領導全國提高科學水平、培養新生力量的火車頭。改革開放初期,我國迎來科學的春天,中國科學院側重基礎、側重提高,大力加強應用研究,服務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
  • 【中國科學院院刊】中國科學院共建「一帶一路」國際科技合作行動...
    中國科學院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面向科技創新需求、產業結構調整、擴大國家戰略發展空間,充分發揮中國科學院國際科技合作優勢,為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提供科技保障和支撐服務,同時帶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創新能力建設,提高沿線國家科技水平,為「一帶一路」戰略注入科技內涵,是中國科學院廣大科技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實踐中國科學院「改革創新、服務國家、造福人民」宗旨的根本途徑。
  • 「走進中科院·院友行」活動:我們都是中科院人—新聞—科學網
    眾人參觀院史館   參觀力學所  趙耀攝 5月16日,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局舉行了「走進中科院·院友行」活動。幾代科院人匯聚一堂,觀歷史、看現狀、聊發展。在中國科學院學習、工作、生活的經歷成了大家凝聚在一起的最強紐帶。院友們紛紛表示,「我們回家了!」 「今天我們之所以走到一起,是因為一個共同的身份——我們都是中科院人。」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局局長周德進在致辭當中說道。
  • 中科院「率先行動」計劃第一階段目標完成
    央視網消息:在昨天(16日)舉行的國新辦發布會上,中國科學院介紹,通過六年改革創新、研究攻關,中科院全面完成「率先行動」計劃第一階段目標任務產出了一大批重大原創成果,為2030年全面實現「四個率先」目標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專題:科技評價—實踐與展望丨【中國科學院院刊】2020年第12期發布
    中國科學院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一直走在我國科技評價改革與探索的前列。其中,以中國科學院研究所評價20多年的改革與探索最具代表性。 適逢中國科學院管理創新與評估研究中心成立20周年之際,《中國科學院院刊》特邀請該中心主任、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李曉軒研究員組織相關專家,針對中國科學院研究所評價、國家財政績效評估和技術經濟安全評估的關鍵問題進行闡述分析,以期為完善我國科技評價方法和體系、滿足國家科技評價管理急需提供有益的思路和方法。
  • 1992---中國科學院
    頒發《中國科學院政策綱要》  為了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道路,繼續推行四十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十年來行之有效的各項基本方針政策,並使之不斷完善和協調配套,以指導全院工作,保證九十年代發展戰略目標的實現,1991年初,著手研究制定《中國科學院政策綱要》。1992年1月提交院工作會議討論,經修改後,向全院頒發。
  • 中科院召開院機關部門及分院機關2019年度工作總結交流視頻會
    1月15日,中國科學院召開院機關部門及分院機關2019年度工作總結交流視頻會議。中科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黨組副書記、副院長侯建國和在京各位院領導出席會議。會議由院黨組成員、秘書長鄧麥村主持。
  • 中科院「率先行動」計劃第一階段進展如何?量子信息和凝聚態物理方面已領跑國際
    與非網 9 月 17 日訊,在日前國新辦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就中國科學院「率先行動」計劃第一階段實施進展有關情況作出介紹,量子信息和凝聚態物理方面在國際上達到了並行領跑。率先在國際上實現了千公裡級的量子糾纏星地密鑰分發,從衛星向地面雙向的量子糾纏分發,還創造了光纖量子密鑰分發超過 500 公裡的世界記錄。據悉,「率先行動」計劃共分「兩步走」,第一步是從 2014-2020 年底,要基本實現「四個率先」,2020 年—2030 年要全面實現「四個率先」。而今年也是「率先行動」計劃第一階段的收官之年。
  • 中國科學院:著力打造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航母」
    2019年,為貫徹落實《關於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中國科協等7部門聯合組織實施「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推動科技期刊改革發展。本報今起開設「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經驗談」欄目,通過對期刊主編、期刊編輯、院士專家等進行深度訪談,剖析一系列中國科學院的辦刊案例,梳理創新舉措、分享成功經驗,以期為廣大讀者帶來更多的啟示與思考。
  • 量子信息、中國天眼……「率先行動」計劃取得這些重大成果
    中新網9月16日電 16日,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在發布會上介紹,「率先行動」計劃第一階段科技產出目標任務圓滿完成,產出了一大批重大成果。16日,國新辦就中國科學院「率先行動」計劃第一階段實施進展有關情況舉行發布會。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介紹中國科學院「率先行動」計劃第一階段實施進展有關情況,並答記者問。
  • 量子信息、中國天眼……「率先行動」計劃取得這些重大成果
    中新網9月16日電 16日,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在發布會上介紹,「率先行動」計劃第一階段科技產出目標任務圓滿完成,產出了一大批重大成果。16日,國新辦就中國科學院「率先行動」計劃第一階段實施進展有關情況舉行發布會。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介紹中國科學院「率先行動」計劃第一階段實施進展有關情況,並答記者問。
  • 中國科學院_中國扶貧在線_國家扶貧門戶
    成立之初,在中央的支持下,中國科學院迅速凝聚了一批海內外優秀科學家,組建了高水平的研究機構,在「向科學進軍」中發揮了先導和主力軍作用。改革開放以來,率先打開與西方國家科技合作的大門,率先實行所長負責制、開放實驗室,率先設立面向全國的科學基金。創辦了聯想集團等一大批高新技術企業,推動科研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發揮了改革先行者的作用。
  • 中國科學院60周年院慶---中國科學院
      加強院機關改革,改善管理工作  院機關的機構改革,是中國科學院改革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院機關既要為全院各單位服務,又擔負著相應的管理職能。因此,搞好院機關的機構改革,為全院各單位創造良好的條件,是中國科學院一項十分緊迫的任務。
  • 中國科學院章程---中國科學院
    第五條  中國科學院的辦院方針是:面向國家戰略需求,面向世界科學前沿,加強原始科學創新,加強關鍵技術創新與系統集成,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為我國經濟建設、國家安全和社會可持續發展不斷做出基礎性、戰略性、前瞻性的重大創新貢獻。
  •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所 招聘
    ,並組織實施;     3、負責全所國有資產的管理工作。    四、待遇     按照院「三元」結構分配製度和所的有關規定執行。     五、招聘方式及程序     1. 報名截止時間: 2008年1月26日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