頒發《中國科學院政策綱要》
為了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道路,繼續推行四十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十年來行之有效的各項基本方針政策,並使之不斷完善和協調配套,以指導全院工作,保證九十年代發展戰略目標的實現,1991年初,著手研究制定《中國科學院政策綱要》。1992年1月提交院工作會議討論,經修改後,向全院頒發。
《綱要》分八章、六十四條。各章內容包括科學與技術工作、隊伍建設、科技資金運行、國際合作、體制與管理、黨的領導和思想政治工作。《綱要》全面闡明了中國科學院的主要任務、辦院方針、學部的職責與作用、研究與開發系統實行兩種運行機制、九十年代的奮鬥目標等。
作為國家科學技術最高學術機構和全國自然科學的綜合研究中心的中國科學院,主要由學部和若干研究及開發機構組成,其主要任務是:團結和聚集本國優秀科學家,發揮科技國家隊的骨幹作用,通過各種學術活動,為繁榮我國科學事業、促進國民經濟發展、推動社會進步做出貢獻,並在這個過程中培養並向社會輸送科技人才。
中國科學院所屬的科研、開發實體,要堅持開放、流動、聯合、面向全國、面向世界和面向未來,逐步發展成為符合當代科技、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律、適應國家21世紀發展要求的新型科學機構,它包括開放型的、高水平的科學研究中心和促進高技術產業形成與發展的基地。。
《綱要》把辦院方針表述為「把主要力量動員和組織到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的主戰場,同時保持一支精幹力量從事基礎研究和高技術創新」,據此確定九十年代的奮鬥目標。
頒布《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章程(試行)》
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大會第六次會議,於4月20日至25日在北京舉行,22日通過了《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章程(試行)》,經國務院同意由中國科學院發布。它是學部成立以來第一個全面指導學部工作的基本文件。
章程共分8章28條,分別就學部委員的稱號、選舉程序、外籍學部委員的選舉程序、學部的職能和任務、學部委員大會、常設領導機構等作了規定。
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是國家設立的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為終身榮譽。在科學技術領域內作出系統的、創造性的成就和重大貢獻、熱愛祖國、學風正派的研究員、教授或具同等職稱的學者、專家,可被推薦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居住在臺灣和香港、澳門地區以及僑居國外的中國學者和專家、符合標準和條件者,可被推薦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對中國科學技術事業作出重大貢獻、在國際上享有很高學術地位的外國學者,可被推薦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中國科學院學部,是由學部委員組成的國家在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諮詢機構。按學科領域設數學物理學部、化學部、生物學部、地學部、技術科學部。各學部全體會議,分別選舉產生13-17名常務委員,組成學部常務委員會,領導本學部的工作。學部常務委員會推選學部主任1人、副主任3-4人,主持學部工作。
學部接受政府委託或根據學部委員的建議,對國家科學技術發展規劃、計劃和重大科學技術決策進行諮詢。推動重大科技政策和措施的制定與實施。對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的重大科學技術問題提出研究報告;研究分析科學技術的發展趨勢及中國國情,對科學的發展戰略和中長期目標提出建議。接受委託,對重要研究領域和研究機構的學術問題,進行評議或指導。
學部委員大會是學部的最高權力機關,學部委員大會每兩年召開一次。學部委員大會閉會期間的常設領導機構,是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主席團由中國科學院院長、分管學部工作的副院長、各學部主任和在學部委員大會上選舉產生的12名學部委員組成。中國科學院院長為主席團執行主席,主持主席團會議。聘請若干政府部門和科學團體的代表為學部主席團顧問。在學部主席團下設執行委員會,聘任秘書長,以執行學部委員大會和主席團的決議,負責領導學部的日常工作。
兩岸科學家互訪
物理學家吳大猷教授應中國科學院邀請,於5月17日至6月11日到大陸訪問。他在大陸期間,參加了中美共同舉辦的第一屆東亞/太平洋——美國超導超級對撞機研討會、中國當代物理學家聯誼會、北京大學為著名物理學家周培源教授90壽辰舉辦的學術討論會、南開大學舉辦的第21屆理論物理中的微分幾何方法研討會,所到之處受到熱烈歡迎。北京大學授予他名譽教授稱號,南開大學授予他名譽博士稱號。
應吳大猷邀請,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張存浩、談家楨、吳階平、鄒承魯、李林等7位科學家於6月8日至6月19日訪問臺灣,這是40多年來首批訪臺的大陸科學家。兩岸的科學家互訪和學術交流,自此掀開了新的一頁。
向國務院報送《關於中國科學院進行綜合配套改革的匯報提綱》
1992年6月20日,向國務院報送《關於中國科學院進行綜合配套改革的匯報提綱》,國務院於1993年2月15日正式批准該方案,科學院的改革從單項改革推進到了綜合配套、全面系統改革的新階段。
配套改革的指導思想是,遵照國家確立的「經濟建設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科學技術工作必須面向經濟建設」的基本方針和努力攀登科學技術高峰的戰略要求,繼續堅持和貫徹「把主要力量組織到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的主戰場,保持一支精幹力量從事基礎研究和高技術創新」的辦院方針,加快科技同經濟結合的步伐,促進科技事業的發展,要使科研結構的調整與人事、分配製度和機關管理、社會保障體系的改革,有重點、分步驟、相互配套地進行。
改革思路的基本要點是:分類管理、調整結構、優化布局;擴大對外開放;推進人才流動,改革人事管理和分配製度;改革行管理機構。已選定一批研究所作為改革試點所,研究所的結構性調整正同人事、分配製度改革配套地進行;高技術企業的股份制試點,在積極醞釀中;全院性的調整和布局改造也在逐步展開。
《匯報提綱》提出,經過上述改革之後,中國科學院將完成向新的體制和運行機制的轉變。未來的科學院將由三部分構成:全國學部委員組成的學部;從事基礎研究和社會公益型研究的精幹核心;一批已轉變機制、面向市場、經濟自主、有自我發展能力的應用性研究所、工程中心,一批以股份聯繫的矽谷式的小企業及有相當規模的綜合性、外向型高技術企業集團。研究與開發工作按各自規律以兩種不同機制運行,兩制之間實現人員、信息、成果的交流以及資金的良性循環。
開展研究所改革試點
為推動全院的全面綜合配套改革,探索適應研究所發展的新機制,院決定選擇一批研究所率先進行綜合配套改革試點,以取得經驗,推動全局,並為全院的結構性調整做好準備。7月4日,公布了第一批14個改革試點研究所名單,發布了《關於研究所改革試點的指導意見》和《研究所改革試點實施辦法》;同時,還宣布成立院研究所改革試點領導小組,以全面指導改革試點工作。
試點過程中將堅持分類指導,不搞統一模式;以調整結構、轉換機制為核心,強調綜合配套的全面改革。其目標是通過深化改革,使研究所建立起符合科學技術發展規律,適應經濟建設需要的新體制,在研究所內形成一個有利於人才的成長、有利於成果轉化,能為科學技術發展和國民經濟建設做出重大貢獻的新機制。對基礎性研究所、應用性研究所和開發型研究所的改革提出了各自的主要側重點和具體要求。改革的基本內容包括:調整科研結構和學科方向,精幹研究隊伍,調整與精簡管理機構,改革人事、分配、住房制度等。要求試點各所根據本所的實際情況確定側重點。
試點單位有權根據改革需要自行調整管理機構的設量,不考慮上下機構一一對應。試點單位實行工資總額包幹,由研究所自行研究制定內部分配政策。鼓勵試點單位充分利用地方優惠政策,院為試點單位參加地方改革試點積極創造條件、提供方便。院為試點單位重新核實事業費,放活人事管理權,允許公開招聘、擇優進人。
智能型英漢機器翻譯系統IMT/EC—863研製成功
在國家「863」計劃的支持下,計算所以陳肇雄為首的課題組,研製成功了智能型英漢機器翻譯系統IMT/EC—863,於1992年6月通過了國家科委組織的專家鑑定。他們首創了智能型機器翻譯理論體系,很好地解決了複雜多義區分、上下文相關處理、基於不完備知識的推理、多種知識一體化分析、動態多路徑選擇等一系列機器翻譯難題。而且在新的體系下,利用簡單的處理機制,實現了語法型系統能夠較好保持原文表達特徵,語義型系統能夠較好地區分複雜多義,知識型系統能夠部分利用人類常識特徵進行特殊語言現象處理。這些探索的成功,被認為是「創立了一套新的理論體系,為機器翻譯開闢了新的發展方向」。課題組在此基礎上研製成功的智能型英漢機器翻譯系統IMT/EC—863,在系統翻譯正確率、譯文可讀性以及開發周期等方面均有突破性進展。該系統具有軟體獨立於具體文種、智能化程度高、翻譯速度快、佔用空間小、準確率高、譯文可讀性好等特點。在理論基礎、總體設計、系統實現和應用效果等方面,總體上已超過國外同類系統;為中國高性能英漢機器系統的開發作出了突出貢獻,為中國的機器翻譯技術打入國際市場開闢了廣闊的道路。該項目獲1995年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在產品開發方面,課題組還提出了一套適用於袖珍機的知識編碼和壓縮技術以及基於合一運算的不確定性推理方法,突破了機器翻譯系統難以在袖珍計算機有限空間和處理速度下實現的技術難關,並開發成功世界上第一部袖珍電子翻譯機,實現了產業化。
τ輕子質量的精確測量
τ輕子與電子、μ子等輕子,屬於構成物質世界的基本粒子,對它的研究是探討物質微觀結構的重要內容。根據輕子普適性理論,τ輕子的質量、壽命和衰變分支比具有一定的相關性。過去的實驗結果與理論值存在著很大差距,隨著τ粒子壽命和衰變分枝比測量精度的提高,質量的測量精度問題便日趨重要,成為物理學界十分關注的問題。
從1991年8月至1992年2月間,中美兩國科學家在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的北京譜儀(BES)上合作進行實驗研究。連續對τ輕子質量進行精確測量,共收集了5×1040米-2的積分亮度,測量了12個實驗點,又經過嚴格的數據分析,得到τ質量值的最新數據為1776.9±0.50.4±0.2兆電子伏,較以前使用的數值小7.2Mev,測量精度較原有結果提高5倍。7月26日,中美科學家在第26屆國際高能物理大會上發表這一報告後,被認為是「近期國際高能物理領域最重要的實驗結果之一」。該測量結果已被載入粒子表中。獲1995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合成鉑-202、汞-208和鉿-185三種新核素
上海原子核所和蘭州近代物理所,於1992年內在世界上首次合成並鑑別了鉑-202、汞-208和鉿-185三種新核素。這是中國科學家在遠離穩定線核的合成和研究中取得的重大成果。
各種不同的原子核統稱為核素。對放射性核素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和實際應用前景。迄今為止,人類已知的2000多個核素中,絕大部分是由科學家們「製造」生成的。探索新核素產生的途徑,研究它們的性質及其可能的應用前景,成了當代核物理和核化學研究的一個重要前沿領域。填補核素圖上的空白,是世界各國科學家面臨的共同難題,特別是在原子核質量數大於170的「重質量豐中子區」,合成、分離和鑑別新核素的難度就更大。
上海原子核所石雙惠研究員領導的課題組,歷時一年多,利用該所改建的等時性回旋加速器,經過數百小時的連續測量,獲得了數目眾多的新核素鉑-202,這是中國科學家首次合成的新核素。此後不久,蘭州近代物理所「新核素合成和研究」項目組張立等人,在蘭州重離子加速器上,用單核能量30MeV的碳-12離子束轟擊厚鉛靶,獲得了新核素汞-208,並測出其半衰期為42分鐘。該項目組的袁雙貴等人先後在蘭州大學和近代物理所的高倍加速器上使用14MeV的中子束照射鎢靶,得到了新的放射性核素鉿-185,測得其半衰期為3.5分鐘,並發現了該核素的衰變γ射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