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院刊】中國科學院共建「一帶一路」國際科技合作行動...

2020-11-23 中國科學院

  我國政府倡導的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簡稱「一帶一路」)的宏大戰略構想,秉持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鑑、互利共贏的理念,旨在全方位推進務實合作,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它不僅承載著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也連接著絲綢之路沿途各國發展繁榮的夢想。 

  2015年3月28日,經國務院授權國家發改委等三部委聯合發布了《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正式啟動了「一帶一路」的進程,正在開創我國全方位對外開放的新格局;同時,以互聯互通為主要內容,以共同發展為戰略目標的「一帶一路」建設,為沿線國家(地區)優勢互補、開放發展開闢了新路徑。實施這一戰略,將會極大地促進沿線國家(地區)科學技術的發展,也為廣泛開展國際科技合作打開了機遇之窗。中國科學院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面向科技創新需求、產業結構調整、擴大國家戰略發展空間,充分發揮中國科學院國際科技合作優勢,為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提供科技保障和支撐服務,同時帶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創新能力建設,提高沿線國家科技水平,為「一帶一路」戰略注入科技內涵,是中國科學院廣大科技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實踐中國科學院「改革創新、服務國家、造福人民」宗旨的根本途徑。為了配合「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做好科技為新絲路建設服務的這篇大文章,中國科學院於2016年初啟動實施《中國科學院「一帶一路」國際科技合作行動計劃》。

  1 國際科技合作對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戰略意義與獨特功能

  「一帶一路」大多數沿線國家(地區)尚處在工業化初期階段,面臨著眾多的經濟、社會、環境等發展問題。中國與這些國家(地區)產業結構不同,互補性強,具有攜手共建「一帶一路」的一致需求。從科技合作入手,組織「一帶一路」有關國家(地區)共同研究解決其發展中的重大挑戰和問題,無疑將得到「一帶一路」國家的廣泛支持與高度認同,並將從戰略層面助推共建「一帶一路」的願景與行動。

  在共建「一帶一路」與實現「五通」(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的過程中,以科技合作為先導,以提質增效為目標,有利於樹立起中國科學院倡導科技領先、重視產能合作、強調義利兼顧、堅持共同發展的正面形象,最終有效實現我國優質產能的向外投放和科技成果的轉換,並促進沿線國家(地區)新興市場的快速發展,進而推動其經濟社會的全面進步。

  「一帶一路」建設高度重視並倡導生態文明理念,主張共建綠色絲綢之路。對此,科技界擔負著重要職責。在生態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和應對氣候變化等方面,組織「一帶一路」國家(地區)共同開展科學研究,維護生態安全,保護和建設沿線的綠色屏障,將極大地增信釋疑,在發展與保護問題上取得共識,助力「一帶一路」建設。

  通過科技合作與科學人才培養與培訓,在「一帶一路」有關國家(地區)的知識界、科學界培養一批「知華、親華和愛華」的青年骨幹人才和高層人才,通過知識界和科學界的有效溝通帶動起各階層、全社會的「民心相通」,為共建「一帶一路」夯實民意基礎。

  綜上所述,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和明確科技在實施「一帶一路」戰略中的引領、支撐、服務作用,以提高加強國際科技合作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2 中國科學院「一帶一路」國際科技合作的現有基礎

  近年來,中國科學院在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進行國際科技合作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每年與「一帶一路」國家(地區)科技交流規模超過2萬人次,每年舉辦國際學術會議近400個。累計擇優支持318名來自發展中國家的青年訪問學者和博士後來中國科學院工作訪問,招收540名外國留學生在中國科學院攻讀博士學位。建立了與「一帶一路」重點國家(地區)主要科研機構的合作機制,在人才培養交流、諮詢建議、項目合作、成果轉移轉化等方面開展了實質性合作。另外通過發展中國家科學院(TWAS)、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國際科學聯合會(ICSU)、上海合作組織建立了與「一帶一路」國家(地區)合作的國際平臺,如TWAS區域辦公室、 TWAS 青年科學家網絡、 2個UNESCO的國際二類中心、 2個ICSU國際項目辦公室和上海合作組織科學院院長論壇。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 2012年9月,白春禮院長成功當選為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長,給中國科學院與發展中國家的科教合作提供了難得的機遇,由此從2013年起,中國科學院開始實施「發展中國家科教合作拓展工程」。拓展工程的實施為國家「一帶一路」重大倡議的提出做了大量前期鋪墊和探索實踐。這一計劃包括發展中國家人才培養計劃——每年招收200名發展中國家學生來中國科學院攻讀博士學位;CAS-TWAS 卓越中心建設計劃——在發展中國家重大關切領域設立5個與發展中國家的合作平臺和海外科教基地;建設拓展計劃——在「一帶一路」沿線重點國家(地區)建立9個中國科學院海外科教中心。「一帶一路」重大倡議的提出有力地促進了上述工作,取得的成效有:(1)通過實施「中國科學院-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長獎學金」計劃,迄今已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培養科研管理和專業技術人才約800名。(2)在全球氣候變化與環境、飲用水安全、生物技術、綠色能源技術、防災減災技術等發展中國家共同關注的領域,設立了5個「CAS-TWAS 卓越中心」,面向發展中國家,廣泛構建科技合作網絡,開展合作研究、戰略諮詢、專業技術人才培訓等工作。(3)陸續部署啟動了一批海外科教合作基地的建設工作,包括中-非聯合研究中心、中亞藥物研發中心、中亞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南美天文研究中心、南美空間天氣研究中心、中-斯海上絲綢之路科教中心、加德滿都科教中心、東南亞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和曼谷創新合作中心等。

  以上已開展的工作為進一步實施「一帶一路」相關行動計劃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3 行動的戰略目標和原則

  3.1 指導原則

  (1)緊扣需求,互利共贏。緊扣我國中國科和學院國際化創新發展的戰略需求、合作對象國可持續發展的重大科技合作需求、「一帶一路」建設中的重大科技需求,尋找合作的切入點、著力點和制高點,有針對性地推進國際合作。在合作中應尊重科技智慧財產權、堅持正確的義利觀,真正做到「兼顧各方利益,反映各方訴求」。在推動「一帶一路」建設和開展國際科技合作中,注重合作各方科技政策的溝通,努力實現沿線國家(地區)的優勢互補和戰略對接。

  (2)科學引領,聚焦前沿。在「一帶一路」戰略的宏觀背景下,以構建沿線國家(地區)科技合作網絡、建設國際科技合作平臺、實施重大國際科學研究計劃和培養科技合作創新人才為重點,聚焦前沿科學問題和共性技術挑戰,敏於發現重大工程項目的重點、難點和疑點,並提供切實可行的科技解決方案,真正發揮科技的引導作用,為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提供多形式、多層次的科技服務。

  (3)合力創新,融合發展。以推動集「科學研究、人才培養、技術創新、成果轉化及產業輸出」於一體、「人才、項目、平臺和網絡」相結合的系統性合作為主要模式,聯合、協調國內外合作力量,集成、整合院內外科技資源,形成合力,促使科技創新資源與「一帶一路」建設項目緊密結合,加快形成創新鏈、產業鏈和資金鍊有效聯動的融合發展體系。

  (4)體現理念,遵守原則。新時期的國際科技合作,應充分體現「一帶一路」戰略倡導的「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以及「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新理念。在行動中恪守科技倫理道德、保護科技智慧財產權、參與制定並遵守有關國際規則。在交往中秉持「多彩、平等、包容」的原則,著眼於「民心相通」,倡導科技精神,重視人文交流,以期與沿線國家(地區)的科研機構建立起更加緊密的戰略合作夥伴關係。

  3.2 總體思路

  針對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經濟社會健康和可持續發展面臨的共同挑戰,不斷拓展、深化中國科學院與沿線國家科研與創新夥伴機構之間的戰略合作,尋求合作各方發展戰略和需求的高度對接,通過實施國際科技研究計劃、共建國際科教合作平臺和培養科技創新人才,推動建設「聯結沿線主要國家和地區、科研資源雙向開放和共享、創新人才雙向交流和互動」的科技合作網絡與科研機構聯盟,共同打造「平等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鑑、互惠互信、互利共贏、共同發展」的「科學共同體」和「創新共同體」。

  充分發揮中國科學院作為科技國家隊的優勢,聯合行業協會在內的國內外科技合作的力量和優勢產能企業,打通國內外協同創新的管道,推動構建基於個人、機構、政府三個層面的科研創新合作夥伴關係、覆蓋沿線主要國家(地區)的開放包容的「科技合作網絡體系」,帶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之間科研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和「共建共享」,促進沿線國家(地區)科研人員及創新人才的「聯合培養」和「雙向流動」,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科技支撐和人才支撐,真正使中國科學院成為「一帶一路」建設的科技主力軍。

  3.3 戰略目標

  以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為主線,以「互聯互通」為行動關鍵詞,突出戰略諮詢、科技合作與科研成果轉化三大重點,用5年時間,夯實合作基礎,打造合作基點,形成國際大聯通的合作網絡雛形。

  (1)圍繞「一帶一路」戰略目標建立長效戰略諮詢機制,成立以「國立科學院及科研機構」為基礎的「國際聯盟」和「智庫網絡」,按專業領域建立由沿線各國國家科學院推薦而成科學家聯盟及數據平臺。給我國政府和沿線國家提供戰略科技諮詢建議,包括承接項目諮詢。如時機成熟,建立以沿線各國國家科學院和主要科研機構為依託的「一帶一路」國際組織,秘書長在中國,主席在全球範圍內選定。

  (2)依託中國科學院科研機構,以科學目標為導向,組織「一帶一路」國際合作研究計劃。探索在「一帶一路」沿線重點國家(地區),針對重大共性科技需求和挑戰,與所在國家(地區)的相應機構以及相關國際組織共同開展科技合作,牽頭啟動一批重大國際合作計劃,共建「創新合作中心」;並以此為合作平臺和網絡支點,積極探索開展集「科學研究、技術創新、人才培養和成果轉化」於一體的戰略合作。發揮中國科學院海外基地的作用,到 2020 年,使一批重大國際合作計劃產出效果並產生較大影響,服務「一帶一路」戰略發展。

  (3)依託中國科學院科研機構、院屬企業及國內產業行業協會緊密圍繞「一帶一路」建設需求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聚焦「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需求與我國相關優勢產能對接空間,以科技合作為先導,樹立起我國適用技術及優質產能的形象,共同提升產業科技創新能力;積極參與沿線國家制定相關產業標準,有效實現我國優質產能的向外投放和科技成果的轉換,並促進沿線國家和地區新興市場的快速發展。到2020年,通過當地和我國企業合作,在沿線布局多個海外研發中心,帶動中國科學院企業優質產能和適用技術走出去。

  (4)依託中國科學院大學、研究所和境外科教機構,每年為沿線國家培養碩士、博士研究生400名,培訓各領域科研和管理專業技術人才800名,以此培育廣泛的國際合作人脈關係。

  中期目標:到2030年,「一帶一路」科技合作網絡體系基本形成,並在帶動雙邊多邊及區域科技合作中發揮「骨幹網」的作用,使中國科學院在亞太、亞歐、亞非地區「協同創新網絡體系」中處於「龍頭」和「中心樞紐」的地位。

  長期目標:到21世紀中葉,使中國科學院「一帶一路」科技合作網絡體系成為亞太、亞歐、亞非地區「科學共同體」和「創新共同體」建設的重要支柱,扮演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4 重點行動

  在充分發揮已有的中國科學院海外科教基地、中國科學院-發展中國家科學院卓越中心、中國科學院國際人才計劃的作用基礎之上,擬開展以下重點工作。

  4.1 創新合作形式,建立合作機制,從機構層面上推進「一帶一路」的國際科技合作

  構建「一帶一路」國立科學院及科研機構戰略聯盟,形成「一帶一路」長效戰略合作機制和推動機制,形成國際組織。在該框架下,形成不同重點學科領域的科學家聯盟,主要為我國及沿線各國(地區)研究「一帶一路」發展開展科研合作、提供科技戰略建議,共同推進「綠色發展」和可持續發展。

  4.2 以科學目標為導向,組織「一帶一路」國際合作研究計劃

  發揮中國科學院科研和技術優勢,加強在「生物醫藥、疾病與健康、生物技術、水處理技術、清潔能源技術、災害防控、氣候變化及水資源和環境生態保護等重點領域的集成,以科學目標為導向,組織重大國際科學研究計劃。

  首批啟動的項目有:

  (1)氣候變化研究及觀測計劃。 以攜手構建合作共贏、公平合理的氣候變化治理機制為目標,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建立「氣候變化研究網絡」,為網絡涵蓋的國家(地區)應對和適應氣候變化的戰略計劃實施提供科技支撐和保障。建設「一帶一路」區域協同觀測研究網絡,建立星地數據集成的多參量區域資料庫。對「一帶一路」開發的氣候和環境效應開展風險預估研究。以大氣科學前沿問題為目標,開展「絲綢之路」型大氣遙相關觀測試驗,蒙古國高原沙塵源區大氣邊界層與起沙通量觀測試驗,印度特大城市大氣汙染觀測和源解析,暖池對東南亞天氣氣候影響觀測試驗,孟加拉灣海氣相互作用觀測實驗等合作項目。對極端天氣事件進行研究,並定期出版《「一帶一路」國家(地區)氣候變化影響評估報告》。

  (2)「一帶一路」災害風險與綜合減災國際研究計劃。 保障「一帶一路」重大工程安全迫切需要,了解「一帶一路」災害形成條件與機理,科學預測災害風險,採取有效措施預防災害和減少損失。聯合沿線有關國家(地區)開展「一帶一路」災害風險與綜合減災研究,包括「一帶一路」孕災環境背景調查與資料庫建設;開展自然災害發展趨勢和風險預測;研發重大工程災害風險防控關鍵技術(含災害的監測、預警、預防、治理理論與技術);建立多國協調的巨災風險防控信息共享與減災聯動機制;研究重大工程地緣風險預測與防控策略。

  (3)「泛第三極與『一帶一路』協調發展」國際計劃。 研究氣候變暖背景下泛第三極地區季風和西風的時空變化規律與環境響應,揭示氣候變化對水資源和生態系統資源的影響,闡明環境災害的發生規律,提出協同應對「一帶一路」資源環境問題的系統方案。該計劃將建立季風變化影響主導的南北縱斷面和西風變化影響主導的東西橫斷面(簡稱「縱橫斷面」)觀測研究體系和泛第三極資源環境資料庫;定期發布泛第三極地區環境變化科學評估報告,持續產出有重大國際影響的科研成果,引領國際泛第三極資源環境前沿問題研究;為國家制定「一帶一路」發展戰略和相關政策提供科學依據。

  (4)「一帶一路」的新發突發病原研究支撐計劃。利用好中國科學院P4實驗室、上海巴斯德所及國際巴斯德研究網絡,在主要相關國家建立國家級科技合作研究中心,共同開展重要病原的研究,利用當地資源,科技先行,關注疫苗與藥物研發,推廣我國生物防媒(介)相關產品,建立監測檢測網點或監測合作中心,預警預測研究中心,建立大數據交換與快速共享合作機制,將我國的新發突發病原研究與防控體系整體前移。

  4.3 緊密圍繞「一帶一路」建設需求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帶動國內外科技成果轉移轉化

  聚焦「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需求與我國相關優勢產能可對接的空間,從供給側切入,以滿足實際需求與解決實際問題為原則,確定重點領域,發揮中國科學院人才和智力優勢,以科技合作為先導,聯合國內行業協會及優勢產業龍頭企業,利用國際組織及國際基金會合作平臺,樹立起我先進研究、適用技術及優質產能的正面形象,共同提升產業科技創新能力;積極參與沿線國家制定相關產業標準,有效實現我國優質產能的向外投放和科技成果的轉換,並促進沿線國家和地區新興市場的快速發展。

  構建「一帶一路」技術轉移機制和平臺,發揮中國科學院和我國企業的作用,並構建技術轉移中心。為了提升「一帶一路」合作項目的科技含量,實現科研成果有效轉化,建立為重點產業發展提供服務的「『一帶一路』技術轉移轉讓中心」。以該「中心」為基點,按照「一帶一路」的推進方式,以點帶面,從線到片,將技術、資金與市場有機地結合起來,逐步形成開放包容、有序合作、依法轉讓、互利共享的區域技術合作新機制。「中心」將圍繞「一帶一路」戰略,做好相關技術、產品的輸入和輸出,產品信息收集與對外推廣、產業智庫建設和科技與產業合作,為科研院所技術與優質產能「走出去」和「引進來」搭建雙向平臺、網絡平臺。

  首批啟動項目包括:

  (1)清潔水技術及水務合作計劃。 「一帶一路」沿線發展中國家普遍存在飲用水安全問題,是今後各國發展中必須解決的一個重大民生問題。解決上述水汙染和飲用水安全問題需要機械、自控、藥劑、工程、金融、運營等多個產業的協力支撐,將提供上千億人民幣規模的巨大商機。該計劃以幫助廣大發展中國家培養高級水務人才為切入點,以科技合作為先導,選擇代表性國家進行針對性水務技術研發,並以官產研合作推進的形式,帶動院內技術及國內產業鏈走出去。幫助沿線國家(地區)解決重大民生問題,計劃將開展針對沿線國家(地區)的飲用水安全開發高效、可靠的水質淨化技術,包括除砷、除氟、除硬、海水淡化、雨水利用、地下水開發等技術與設備;針對工業園區及生活汙水處理研發經濟高效的適用技術;同時,對缺水國家(地區)研發廢水再生利用技術;以我國北鬥衛星為基礎,研發針對沿線國家的水資源管理系統,並選擇代表性國家進行技術與設備的示範應用。

  (2)生物科技促進與產業合作計劃。 針對「一帶一路」國家(地區)對工業生物產品的巨大需求,及其生物產業薄弱、科技與產業人才短缺、基礎技術研發能力嚴重不足的現狀,聯合國內企業及相關行業協會,與「一帶一路」國家(地區)共同建設生物產業人才培養與實踐海外基地、海外聯合實驗室(研究中心)。結合當地生物資源及氣候條件,選擇與民生密切相關的功能性食品配料生產開展技術合作,如:食品添加劑類有機酸的生物發酵技術、功能微生物的低成本製備技術和生物發酵產品技術提升,帶動產業示範與輸出,實現技術加產能的共同輸出。

  (3)民族藥研發與產業化合作計劃。 我國民族藥的標準化、現代化和產業化發展已達世界先進水平,利用我們已有的研究基礎結合「一帶一路」國家(地區)在民族藥的研究積累和特色,利用中國科學院海外科教基地,啟動「一帶一路」民族藥研發與產業化合作計劃,集成中國科學院在全國的藥物研發力量,利用與國內製藥企業的高效合作,形成民族藥研發、產業化、海外推廣的創新模式。與比爾和梅琳達·蓋茨基金會合作,探索推動中國科學院低成本醫藥走出去。

  4.4 大力培養科技人才,實施「民心工程」,重視多種形式的科技人文交流

  努力實現「民心相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社會根基。加強與沿線國家(地區)的科研機構、媒體、智庫、科技精英人士的交流,夯實長遠合作的社會和民意基礎;開展豐富多彩的科技文化、科學教育、科普宣傳和多領域科技人才的雙邊、多邊交流活動;完善沿線科研合作平臺與科技示範園區的布局,建立健全常態化的科技交流機制。

  實施針對沿線國家(地區)科技界、學術界的「民心工程」,營造科技「走出去」的良好環境。通過培訓交流培植人脈關係、通過政策對接促成通力合作,通過共同研發實現互利共贏。特別要重視對「一帶一路」科研人員、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的各種培訓工作,助力「民心工程」。在深入實施中國科學院「國際人才計劃」(包括 CAS-TWAS 院長獎學金、國際博士後、國際訪問學者、國際傑出學者 4 個子計劃)時,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給予重點傾斜,促進博士生、博士後、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等處在不同發展階段的科研人員的交流,以此培育國際合作人脈關係並進而拓展國際科技合作網絡。

  依託中國科學院的大學、研究所和境外科教機構,每年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培養碩士、博士研究生400名,培訓各領域科研和管理專業技術人才800名;每年資助100名博士後人員和200名高級訪問學者到中國科學院科研機構、大學和境外機構訪問、工作。

  4.5 針對我國與沿線國家重大科技合作需求,建設海外科教合作基地(聯合研究中心、實驗室等),形成國內外協同創新的網絡

  配合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實施中國科學院「海外科教合作拓展工程」,通過創新驅動、全球布局和內外聯動,實現科研設施「共建共享」,並與國內科研資源「互聯互通」,推進我國與沿線發展中國家在科研平臺建設和科技人才培養方面的戰略合作。到2020年,建成10個左右院級海外科教中心或創新合作中心,一批所級合作中心,以此為合作平臺和網絡支點,促進我國及中國科學院科研、教育、技術沿著「一帶一路」「走出去」發展。

  5 保障措施

  (1)加強院級集成,形成各局聯動。成立中國科學院領導小組,總體設計,院機關各局聯動,共同支持。

  (2)加強部門溝通,爭取政策支持。發揮部際協作機製作用,爭取外交部、科技部、財政部、商務部等相關部門對中國科學院實施上述行動計劃提供及時有力的政策支持。

  (3)多方籌集資金,資助重點項目。擬與沿線國家(地區)的夥伴機構共同設立「絲路科學合作種子基金」,優先支持重點行動項目;加強與國家相關部門的合作,最大限度地爭取專項資金的支持。

  (4)擴大合作範圍,爭取國際資源。加強與國外有關政府部門、科研機構、企業、國際組織和私人基金會的合作,最大限度地爭取國際科技資源。

  (5)加強制度創新,完善管理體系。 進一步健全中國科學院國際合作管理制度體系,進一步完善駐外科研人員生活補助標準、境外國有資產管理、涉外智慧財產權保護與運營等方面的政策和制度。與外交部及其駐外使領館密切合作,建立中國科學院海外工作人員領事保護和緊急救助機制,為科技「走出去」保駕護航。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院六調辦院方針 實施「率先行動」等改革實踐的啟示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中國科學院(簡稱「中科院」)成立 70 多年來,先後 6 次調整辦院方針。系統梳理 6 次辦院方針調整及其相應改革實踐的歷史背景和政策邏輯,初步總結「率先行動」計劃實施以來改革發展的主要措施和進展,對更好實施「率先行動」計劃,深化國家科技體制改革,推進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建設具有一定的啟示。
  • 中國科學院院士郭華東:攜手共建「數字絲綢之路」
    :葉攀   中新社福州4月23日電 題:中國科學院院士郭華東:攜手共建「數字絲綢之路」  作者 閆旭  當「一帶一路」倡議遇見「數字中國」建設,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
  • 《自然》周刊:「一帶一路」重繪世界科學地圖
    中國科學院與總部設在義大利東北部港口城市的裡雅斯特的發展中國家科學院合作,設立了「中國科學院與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長獎學金計劃」,每年資助200名獎學金獲得者。但這不是普通的獎學金計劃,這200人中的每個人都是「一帶一路」倡議的一小部分。中國已經與127個國家就「一帶一路」倡議籤署了合作協議。
  • 先進院牽頭「一帶一路」生態環境監測與評估課題
    近日,中國科學院A類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數字一帶一路」項目正式啟動,項目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一帶一路』生態環境監測與評估」課題,是由中科院深圳先進院牽頭負責,先進院空間信息研究中心主任陳勁松研究員為課題負責人。這是10月20日記者從創新知行薈活動上獲悉的最新消息。
  • 「共建『一帶一路』全球合作共贏」主題研討會暨《「一帶一路」這...
    4月17日,為迎接即將於4月下旬在北京召開的2019年「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外文出版社聯合舉辦共建「一帶一路」全球合作共贏主題研討會暨《「一帶一路」這五年的故事》系列圖書發布會。
  • 專題:科技評價—實踐與展望丨【中國科學院院刊】2020年第12期發布
    中國科學院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一直走在我國科技評價改革與探索的前列。其中,以中國科學院研究所評價20多年的改革與探索最具代表性。 適逢中國科學院管理創新與評估研究中心成立20周年之際,《中國科學院院刊》特邀請該中心主任、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李曉軒研究員組織相關專家,針對中國科學院研究所評價、國家財政績效評估和技術經濟安全評估的關鍵問題進行闡述分析,以期為完善我國科技評價方法和體系、滿足國家科技評價管理急需提供有益的思路和方法。
  • 今天,浙江大學「一帶一路」國際醫學院(籌)在義烏揭牌並開建了!
    中國義烏網12月28日訊(記者 龔書弘 蔣守洋 編輯 童薈穎)今天(12月28日)下午,浙江大學「一帶一路」國際醫學院(籌)(以下簡稱國際醫學院)揭牌儀式在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四醫院報告廳舉行,浙大四院、浙江大學「一帶一路」國際醫學院、浙江大學國際健康醫學研究院「三院一體」開啟新的篇章。
  • 中國科學院:著力打造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航母」
    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科學院不斷加大科技期刊改革發展力度,提升學術影響力和國際話語權。2013年5月,中國科學院在院機關科研管理改革中專門成立了科學傳播局,設置了專門負責科技期刊工作的處室,並將科技期刊作為專門規劃列入院「十三五」規劃體系。
  • 南通市與海洋所籤約共建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南通)
    1月11日,南通市人民政府、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共建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南通)籤約儀式在青島舉行。南通市副市長徐輝和中科院海洋所所長孫松在協議書上簽字,海洋所黨委書記王啟堯主持會議。孫松首先全面介紹了研究所學科布局、重大科研成果、人才隊伍、能力建設、國際合作、院地合作與高新技術產業化等情況,詳細介紹了海洋所在江蘇沿海地區相關研究工作取得的成果和進展。
  • 中國科學院建院65周年大事記
    首次明確中科院辦院方針和基本任務   1950年6月14日,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文化建設教育委員會郭沫若主任關於中國科學院基本任務的指示》下達給中國科學院。該文件明確了中國科學院的辦院方針和基本任務。
  • 「一帶一路」暨發展中國家科技培訓班計劃「高光譜遙感與精準農業...
    此次培訓班是中科院發起的系列「一帶一路」暨發展中國家科技培訓班計劃之一,由空天院主辦,石河子大學、空天院海南研究院、遙感衛星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及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地學分會共同協辦,旨在幫助「一帶一路」暨發展中國家的農業信息化科技和管理人員了解農業領域目前所面臨的挑戰,以及現代農業信息化的技術需求,為發展中國家培養現代農業科技與科研管理人才,為將來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建立長期國際交流與合作奠定基礎
  • "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主會場搭建完畢 設施均採用環保再循環...
    到2030年,「一帶一路」科技合作網絡體系將基本形成,有望在帶動雙邊多邊及區域科技合作中發揮「骨幹網」的作用。中科院已於2016年初啟動了「『一帶一路』國際科技合作行動計劃」,牽頭打造「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科技創新共同體」。行動計劃重點開展戰略諮詢、科技合作、人才培養與成果轉化等方面工作。在這一行動計劃的框架內,中科院建立起戰略諮詢長效機制,完成了《「一帶一路」科研合作態勢報告》,成立「『一帶一路』科技組織聯盟」,為我國政府和沿線國家提供雙向戰略科技諮詢建議。
  • 推動共建一帶一路向高質量發展轉變
    「一帶一路」建設所秉持的原則是「共商共建共享」。正是因為它堅持開放包容、同舟共濟、互利共贏,所以得到了眾多國家的積極響應和參與。在短短5年時間裡,中國同13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籤署了「一帶一路」方面的合作協議,把相關國家和地區的發展思路、基本關切和核心利益與共建「一帶一路」緊密聯繫在一起,使各參與國自身發展戰略與共建「一帶一路」相得益彰。
  • 中國科學院章程---中國科學院
    (二)堅持以科研為中心,科研與教育並舉,出成果與出人才並重,緊密結合科研工作,培養高級科技創新創業人才。(三)為國家宏觀決策提供諮詢建議,對重大科技問題發表學術見解與評議。在全社會弘揚科學精神,倡導科學方法,傳播科技知識,注重科學倫理,繁榮科學文化。(四)廣泛開展國內外科技合作與交流,成為具有重要國際影響的綜合性科研機構和對全國科學家開放的國家研究基地。
  • 郭華東:「數字建設」擁抱「一帶一路」
    』區域性和跨國家的社會、文化、環境和生態的協同發展,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共同需求。」在9月18日上午舉行的首屆數字經濟暨數字絲綢之路國際會議上,中國科學院院士郭華東圍繞「數字絲路」建設發表主題報告時這樣說。2016年,郭華東倡議並牽頭髮起「數字絲路」國際科學計劃,目標是促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合作交流,以地球大數據為科學支撐,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過程中面臨的一系列突出科學研究問題。
  • 寧吉喆:香港參與共建「一帶一路」取得明顯成效
    (來源:大公網)由香港特區政府和香港貿易發展局合辦的第五屆「一帶一路」高峰論壇30日在香港舉行開幕式。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寧吉喆在特别致辭中表示,在國家的發展大潮中,香港不能缺席,也不會缺席。香港參與和助力「一帶一路」建設機遇良多,空間廣闊,包括積極融入國家「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主動打造「一帶一路」功能平臺、合作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高質量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等。
  • 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主題前瞻
    4月19日上午,外交部舉行中外媒體吹風會,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介紹習近平主席出席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情況。王毅表示,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將於4月25日至27日在北京舉行。Belt and Road-themed flower bed debuts in Beijing on April 18, 2019.
  • 孫九林院士:科技助力「一帶一路」建設—新聞—科學網
    開局良好 一帶一路得到沿線國家積極響應和高度認可,近三年來,起步順利,開局良好,國家發改委西部司原司長、一帶一路研究院院長秦玉才透露,截至目前,共有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中國同20個國家籤署了產能合作協議,與俄羅斯、蒙古國等沿線30多個國家籤署了共建「一帶一路」合作協議。
  • 共建「一帶一路」,習近平為何提倡「相向而行」?
    (近觀中國)共建「一帶一路」,習近平為何提倡「相向而行」?  中新社北京4月21日電 題:共建「一帶一路」,習近平為何提倡「相向而行」?  作者 鍾三屏  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即將在北京舉行。
  • 專題:環境汙染與人體健康丨【中國科學院院刊】2020年第11期發布
    《中國科學院院刊》特策劃「環境汙染與人體健康」專題,以系統討論環境汙染物與人體健康的內在關聯,助推我國在該研究領域的戰略布局,以期為美麗中國建設作出貢獻。本專題由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江桂斌院士指導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