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5月6日報導英國《自然》周刊網站5月1日發表專題文章稱,中國大規模的「一帶一路」倡議將重塑發展中國家的科學研究。
文章稱,貿易是「一帶一路」倡議最核心的關注點,但科學也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因此,《自然》周刊的一隊記者動身出發,在「一帶一路」倡議瞄準的各塊大陸上,研究該倡議是如何塑造研究人員的生活和工作的。在過去6個月中,他們採訪了100多位研究人員、畢業生、決策者以及監督政府的組織,記錄了中國的活動帶來的光明前景以及潛在問題。
為發展中國家培養人才
文章開頭寫道,2018年11月的一個寒冷早晨,阿什拉夫·伊斯蘭身處距離他在溫暖的孟加拉國的家人3000公裡遠的地方,滔滔不絕地談論在北京遇到的科研機遇。
文章介紹,伊斯蘭正在中國攻讀博士學位,研究去除廢水中有機物的技術。廢水在孟加拉國是一個嚴峻的問題。他說:「我們在國內有良好的設施,但這裡的設施與我以前使用過的完全不同。」
來自緬甸的博士生泰昂波正利用中國提供的獎學金,在北京研發利用微生物從低品位礦石中提取銅的方法。如果他的項目獲得成功,可能有助於延長緬甸銅礦的壽命。研發取得突破還意味著他的國家將有更多的就業機會。他自豪地說:「這就是我來這裡的原因。」
文章稱,泰昂波和伊斯蘭是來自幾十個國家的1300名研究生中的兩位,他們在北京進行不超過4年的研究,幫助解決他們國內的科研問題。中國科學院與總部設在義大利東北部港口城市的裡雅斯特的發展中國家科學院合作,設立了「中國科學院與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長獎學金計劃」,每年資助200名獎學金獲得者。但這不是普通的獎學金計劃,這200人中的每個人都是「一帶一路」倡議的一小部分。中國已經與127個國家就「一帶一路」倡議籤署了合作協議。
文章稱,在世界很多地方,中國政府、企業和當地商業合作夥伴一起修建高速公路、設計高速鐵路、開採化石燃料儲備、啟動發電廠、建造空港和海港。這都是中國構想的宏大倡議的一部分。
「雙贏」理念貫穿所有項目
文章稱,中國領導人把科學視為與其他國家增進關係的一個重要方面,中科院院長白春禮去年在《中國科學院院刊》上強調了這一點。他說,科技創新是驅動「一帶一路」建設的核心動力。
文章介紹,中國的大學——以及中科院旗下龐大的研究所網絡——紛紛派人奔赴世界各地。它們提供科學援助,籤署合作協議,其規模是近30年來未曾有過的。白春禮4月19日宣布,中科院在作為「一帶一路」倡議一部分的科技項目上累計投入經費超過18億元人民幣。
據介紹,在斯裡蘭卡,中國正在與斯方共同資助一個專注於研究安全飲用水問題的中心,並支持就該國農村人口腎病危機開展的調查工作;在巴基斯坦,中國正在與巴方共同贊助一系列研究中心,研究課題包括水稻、人工智慧和鐵路工程等;在歐盟的中心地帶,中國與比利時共建了一個科技園,有望擴大醫療器械、太陽能和其他技術貿易公司進駐;在南美洲,中國與智利和阿根廷合作建造天文研究中心,並獲得了與世界上一些最好的天文臺合作的機會。
總的來說,「一帶一路」倡議的科學項目涉及數以萬計的研究人員和學生,以及數以百計的大學。在發展中世界,中國科研拓展活動未留下足跡的地區幾乎沒有。
文章認為,這標誌著一個重大的變化,即中低收入國家正在科技方面獲得支持。在這一領域,中國正在成為美國、日本和更富裕的歐洲國家的競爭對手。隨著中國崛起為科技研究大國,它帶來了與其他主要科技國家不同的視角。
位於布魯塞爾的俄羅斯—歐亞研究中心主任特雷莎·法倫說,首先,「雙贏」的理念貫穿所有「一帶一路」項目。每一個重大投資項目不僅給東道國帶來好處,也給中國帶來好處。中國希望從投資項目中獲得科研和經濟上的好處。中科院國際合作局副局長李寅說,另一個區別是,中國認為自己是貧窮國家更合適的合作夥伴,因為中國仍然記得貧窮的滋味。
文章稱,中國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做法贏得了眾多支持者,包括斯裡蘭卡總統邁特裡帕拉·西裡塞納和巴基斯坦總理伊姆蘭·汗。伊姆蘭·汗去年在大選獲勝的演講中說,他希望了解中國是如何從一個窮國變成一個新興大國的。
國際合作三條軌道並行
文章稱,在2000多年的時間裡,絲綢之路把遠東與歐洲連接起來。從21世紀初開始,中國一直在提到關於復興這些古老的貿易通道的討論。2013年,中國領導人在在哈薩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亞先後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倡議,把這一目標作為重中之重。
文章指出,在過去6年裡,「一帶一路」倡議已經成長為一個由海上和陸上路線組成的複雜的全球網絡,其中中國是焦點。
文章稱,「一帶一路」倡議國際科技合作的跡象是在中國領導人2013年9月訪問中亞後不久出現的。次年,中科院與烏茲別克斯坦兀魯伯天文研究所籤署諒解備忘錄,雙方將在米級天文觀測設備升級改造方面展開合作。烏茲別克斯坦兀魯伯天文臺臺長舒赫拉特·葉甘別爾季耶夫對《中國科學院院刊》說,烏茲別克斯坦在天文望遠鏡製造方面沒有經驗,所以最重要的技術部分是由中國工程師完成的。這是中科院更宏偉計劃的開始。
文章稱,「一帶一路」倡議國際科技合作在3條平行軌道上運行。在中國,中科院在其下屬研究所建立了5個卓越創新中心,培養中科院每年招收的200名博士研究生。
在境外,中科院在非洲、中亞、南美、南亞和東南亞建立了9個研究和培訓中心——通常與東道國共同出資。例如,設在聖若澤—杜斯坎普斯的中國—巴西空間天氣聯合實驗室正在監測空間天氣變化,開發預測模型。在曼谷,中科院曼谷創新合作中心幫助泰國的大學和技術公司與中國同行合作,同時也讓中國在該地區有了立足點。此外,中科院還與中國和其他地方的大學進行了數以百計的單獨合作。
第三條軌道是中科院所說的數字「一帶一路」。這是一個參與國共享數據的平臺,作為它們相互之間以及與中國合作項目的一部分。這些數據包括衛星圖像以及關於自然災害、水資源和文化遺址的定量數據。
文章介紹,為了將這些計劃和其他活動整合起來,中科院在2018年成立了一個科研機構超級委員會。這個科研網絡的縮寫是ANSO,即「『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組織聯盟」的簡稱。它的37個成員遍布全球,包括俄羅斯科學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是成員之一。作為其活動的一部分,ANSO計劃支持和組織「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可持續發展研究,包括改善糧食安全和減少缺水狀況。
積極回應外界環保關切
文章認為,多年來,中國自己的研究機構一直在提醒中國龐大的跨歐亞交通網絡對環境的影響。
時任敦煌研究院院長王旭東說,他的同事繪製了絲綢之路沿線古遺址的地圖,包括「一帶一路」沿線部分地區。他說,參與「一帶一路」倡議的國家應該像中國那樣開始建立保護區。他說:「外國還應避免在地震帶或歷史遺址附近修建公路或鐵路。」
文章稱,對「一帶一路」項目的環境關注也開始引起中國政府的重視。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受託研究「一帶一路」項目在斯裡蘭卡和巴基斯坦這兩個國家的環境影響。包括中國政府官員在內的研究小組2月份在這兩個國家進行了實地考察。預計這項研究將在中國受到支持,因為它是應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的要求進行的。該委員會由世界頂尖環境專家組成,向中國政府匯報。
近日,中國政府在北京舉行了一次論壇,討論圍繞「一帶一路」倡議的環保關注。這是中國政府首次召開此類會議。
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外方首席顧問亞瑟·漢森說,一個目標是能夠把環境和社會影響評估作為「一帶一路」項目的基本要求,並確保公眾參與決策和開放數據訪問。
德國馬歇爾基金會中國問題學者安德魯·斯莫爾說,根據他的經驗,中國的決策者會積極致力於解決問題。斯莫爾說,隨著「一帶一路」建設初具規模,中國政府將尋求與更多國際組織合作,包括環保組織和大學。
亞非拉科學家靠近中國
文章稱,隨著中國增加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科研投資,它正在改變世界大部分地區的研究人員對未來的看法。中國已經成為廣大發展中國家首選的科研合作夥伴。非洲、亞洲以及某種程度上南美洲的前幾代研究人員都在西方國家接受訓練,他們的知識根基在西方國家,但這一代研究人員的情況卻並非如此。
接受採訪的幾名年長科學家說,年輕同事——尤其是那些在中國接受了博士訓練或從事博士後研究以後回國的同事——現在通常較少與西方科學界接觸。曾經在瑞士日內瓦為世界衛生組織工作的斯裡蘭卡瘧疾專家卡米尼·曼迪斯說:「隨著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前往中國而不是美國,他們與西方國家的聯繫將進一步削弱。」
去年11月,在北京與來自「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博士生會面時,《自然》周刊記者詢問他們是否有人希望延長在中國的居留時間,是否會考慮在中國更加長期地工作和生活——就像他們在國內的前輩曾經在歐洲和北美所做的那樣?中科院一名官員指出,學生的合同規定他們必須在完成博士學業後回國。她強調:「我們不想造成(其他國家)人才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