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8月24日 07:28 來源:《世界經濟與政治》2019年第5期 作者:門洪華
字號內容摘要:「一帶一路」建設是促進中國與世界良性互動的戰略抓手和核心路徑。
關鍵詞:
作者簡介:
一、引言
中國與世界的互動是一個頗具特色的歷史進程,是兩個世界相互試探、碰撞的歷史,是中國傳統的「世界秩序」被打破、被強行納入、歷盡掙扎和逐步適應西方主導的國際體系的歷史,也是中國融入並影響進而塑造世界的歷史,這一互動加速了中國的變革,也促進了世界的轉型。中國快速發展既是世界大變局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推動世界變革的主要動力之一。中國成為牽動世界變革的核心力量之一,逐漸位移到世界變革的中心。進入新時代,中國致力於為世界提供促進和平發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理念和文化,為世界發展提供新動能,推動世界的可持續發展,為和平發展提供公共產品,以中國智慧、中國方案推動構建平等、包容與合作的新型國際關係和新秩序,「一帶一路」建設就是推動中國與世界良性互動的重要抓手。
「一帶一路」是中國面對錯綜複雜的國內國際形勢,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攬全局、審時度勢、多方權衡之後提出的重要發展倡議。「一帶一路」建設得到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的支持和積極參與,成為當今世界最具影響力的合作倡議,代表著中國邁向世界大國的徵程。「一帶一路」建設以各國政策與規劃的對接實現發展的國際協同,以合作路徑與方式的創新推進經濟全球化,同時也推動中國開放型發展布局的歷史性轉型升級。可以說,「一帶一路」建設已超越發展合作的傳統範疇,上升到國內治理與全球治理的高度,是中國對外開放與地區合作、全球發展的有機結合。
「一帶一路」建設是促進中國與世界良性互動的戰略抓手和核心路徑。本文的主要內容是:深入剖析新時代中國與世界關係的變革及其特徵,以此為基礎探討中國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是否依舊存在,如何把握和塑造中國的戰略機遇期;辯證認識「一帶一路」倡議的定位,從國家戰略體系建構的角度闡明國家戰略、地區戰略和全球戰略的邏輯關係,並在此基礎上探討「一帶一路」建設與夯實國家戰略、強化地區戰略、深化全球戰略的互動關係。
二、新時代中國與世界互動的新特徵
中國與世界互動的模式深受關注。與古代的朝貢秩序、近現代的「衝擊—回應」模式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當代中國與世界的關係發生了根本性、歷史性的變革,尤其是40餘年的改革開放逐步促成了中國與世界的良性互動,使得中國與世界處於卯榫相合的地步:中國無法置身於世界變化之外,世界也無法擺脫中國發展的影響。進入新時代,中國對世界的全方位影響更加明顯,中國與世界的利益碰撞頻發,中國發展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同步增加,深入研究新時代中國與世界的互動有其必要性和迫切性。
改革開放是推動中國與世界關係發生歷史性變革的核心力量。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誌,中國進入改革開放時代,這是中國現代化的歷史性轉折點,也是中國發展歷程的重要界碑。中國打破長期閉關自守的局面,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和地區一體化。中國崛起與世界轉型相約而行,這種歷史性重合給世界經濟發展帶來了無限活力。中國加快與國際接軌的步伐,迅速崛起為世界經濟大國、貿易大國、開放大國,為世界和平發展做出重大貢獻,中國理念、中國思想、中國智慧、中國方案為世界所高度關注,中國成長為一個合作性的、負責任的、建設性的、可預期的國際體系塑造者,對國際事務發揮重大乃至引領性影響。中國推動世界發生著前所未有的巨大變化。最大的變化就是世界各國相互聯繫越來越密切,相互依存越來越深入。在這個相互依存的世界裡,面對各種各樣的挑戰,再強大的國家也不可能單打獨鬥、獨善其身。同舟共濟、合作共贏已不是一種選擇,而是別無選擇。
習近平指出,從歷史維度看,人類社會正處在一個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代。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深入發展,和平發展的大勢日益強勁,變革創新的步伐持續向前。各國之間的聯繫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緊密,世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強烈,人類戰勝困難的手段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豐富。從現實維度看,我們正處在一個挑戰頻發的世界。世界經濟增長需要新動力,發展需要更加普惠平衡,貧富差距鴻溝有待彌合。地區熱點持續動蕩,恐怖主義蔓延肆虐。和平赤字、發展赤字、治理赤字是擺在全人類面前的嚴峻挑戰。人類正處在一個挑戰層出不窮、風險日益增多的時代。世界經濟增長乏力,金融危機陰雲不散,發展鴻溝日益突出,兵戎相見時有發生,冷戰思維和強權政治陰魂不散,恐怖主義、難民危機、重大傳染性疾病、氣候變化等非傳統安全威脅持續蔓延。我們一方面要看到各國相互聯繫、相互依存,全球命運與共、休戚相關,和平力量的上升遠遠超過戰爭因素的增長,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更加強勁;另一方面也要深刻認識到世界進入轉軌時期,出現了嚴重的「逆全球化」的潮流,各國間宏觀政策協調難度加大,為加快經濟復甦,各國利益訴求和政策著力點的差異日益顯現。各國保護主義抬頭,貿易壁壘逐漸增加。有些國家和利益群體把利益分配不均、貧富分化加劇錯誤地歸咎於全球化,成為反全球化的主要力量。正如習近平敏銳地指出的,20年前甚至15年前,經濟全球化的主要推手是美國等西方國家,今天反而是我們被認為是世界上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的最大旗手,積極主動同西方國家形形色色的保護主義鬥爭……我們今天開放發展的大環境總體上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有利,同時面臨的矛盾、風險、博弈也前所未有,稍不留神就可能掉入別人精心設置的陷阱。當前,和平赤字、發展赤字、治理赤字成為擺在全人類面前的嚴峻挑戰。人類又走到了一個發展的十字路口,面臨著能否做出正確抉擇的重要考驗。在世界經歷困境且進入「系統性失調」的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發展給世界帶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強烈的對比刺激著許多人的戰略神經。一些國家在看到中國發展給世界帶來巨大「紅利」的同時,對於中國在世界的影響力不斷擴大又充滿著矛盾心理,甚至帶有敵意,許多國家對中國的疑慮、猜疑甚至不滿也隨之增加。
世界轉型對中國復興的挑戰顯而易見。中國與世界的互動進入更加敏感的時期。隨著中國新的大戰略框架的逐步顯現,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等新國際制度的構想與落實,「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和實施,中國是否正在試圖改變既有國際秩序,成為既有國際秩序的塑造者乃至挑戰者,被視為國際社會觀察和看待中國崛起的重要標尺。當前,世界面對著一個快速發展和更加自信、開放的中國,中國面對著一個形勢更加複雜、變化更加深刻、機遇與挑戰並存的世界。需要密切關注的是,當前中國大而不強的底色仍在,必須清醒認識長期制約中國發展的深層次因素以及現實所遇到的突出矛盾和問題,積極應對、妥善處理。情勢棘手之處在於,當前「中國威脅論」和「中國責任論」相互交織,中國承擔國際責任的意願、能力與國際社會的期望存在落差,國際社會對中國和平發展的疑慮增加。發達國家加緊制定新的國際規則,圍堵中國的意圖明顯。中國周邊環境趨於複雜化,部分周邊國家出於對中國崛起的疑慮與恐懼,加緊與美國的聯合。可以說,隨著中國進一步發展壯大,其面臨的疑慮、擔心、困難和挑戰也在增多。從地區角度看,經濟復興的新時代正在東亞地區展開,中國既是東亞經濟復興的領頭羊,又有可能成為最大的獲益者,東亞對中國未來發展的機遇與挑戰均不可低估。從消極的方面來看,全球化可以迅速帶來資本和技術,但不會迅速帶來良好的經濟制度和市場管理能力,反而會帶來巨大的挑戰;對依賴市場推動而不是制度推動的東亞一體化而言,整體性的制度框架短期之內仍難以建立起來,未來走向地區主義的制度化安排均有可能產生長期的負面影響。設若一味依賴對外開放而沒有內在體制的深刻轉型,沒有國內一體化作為戰略依託,則中國與全球接軌只是一種泡沫式開放。所謂全球化機遇的掌握必須通過國內體制的深層改革才能獲致,這正是構建開放型新經濟體制的要義所在。換言之,國家、地區和世界的互動逼迫並推動著中國國家戰略體系的優化。為直面國內外挑戰、抓住國際機遇、實現可持續發展,中國正在構建以融入—變革—塑造(融入全球、變革自身、塑造世界)為核心的和平發展戰略新框架,致力於豐富和平發展、規劃崛起之後。
今天,全球化走到了十字路口,何去何從,全世界的目光聚焦中國,中國不能當旁觀者、跟隨者,而是要做參與者、引領者。「一帶一路」倡議以共商共建共享為原則,順應並助推經濟全球化、世界多極化、文化多樣化與各國互聯互通、包容互鑑、互利共贏的時代潮流,從中國自身發展經驗出發,為解決世界發展難題貢獻中國智慧,成為維護和推進全球化的一股清流。與此同時,中國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亟待解決,如何實現「請進來」與「走出去」的結合,建立全新的開放發展模式;如何在開放中堅持問題導向,用開放倒逼改革,善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在全球範圍內整合經濟要素、配置發展資源,推動實現互利共贏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任務。概言之,新時代的中國與世界,面對著如何確保並實現良性互動的核心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