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一帶一路」構想堪稱人類歷史上第二次地理大發現

2021-01-09 中國日報網

中國日報網5月6日電(遠達)60多個國家,總人口約44億、年生產總值21萬億美元,分別接近全球的2/3、3/10,這就是中國倡導的「一帶一路」涵鎖蓋的重點區域,市場之大、機遇之多,令人興奮。

《聯合早報》5月5日發表署名鮑盛鋼的文章稱,地圖改變世界,是因為地圖改變貿易線路,而貿易線路則改變財富流向與世界分工體系。500年前,世界的中心是歐亞大陸,即從西班牙海岸延伸到中國海岸的一整塊大陸,當時的主要商道就是絲綢之路。過去500年,隨著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佔領君士坦丁堡,連接東西方的絲綢之路被攔腰切斷,為了尋找新的通往東方財富之路,於是就有了地理大發現。

地理大發現開創了以西方為中心的全球化時代,西方不再是遠離大陸的邊緣,而是成為了整個世界的中心,所以,英國地理學家與地緣政治家哈爾福德·麥金德(Halford John Mackinder)曾經講到「哥倫布地理大發現的最大歷史意義在於將地球翻轉過來,令我們看到了包含歐洲,亞洲,非洲以及南北美洲在內的陸半球,更重要的是,不列顛大致處於該半球最顯眼的地方。」

那麼,未來500年人類歷史又會怎樣呢?可以說中國「一帶一路」的構想堪稱人類歷史上第二次地理大發現,它的最大歷史意義在於它又將地球翻轉了過來,令我們看到了已經沉睡了500年的歐亞大陸,更重要的是,中國又回到了最顯眼的地方。

首先,「一帶一路」構想既是中國經濟戰略,又是外交戰略,事實上目前中國經濟與外交已經難解難分,經濟與貿易已經是中國外交戰略的核心。2013年,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提出了構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構想。與二戰結束後美國提出的馬歇爾計劃不同的是,它不是一種經濟援助計劃,也不是基於地緣政治考慮的結果,而是建立在比較優勢與全球產業分工體系基礎上的。

「一帶一路」建設將貫穿歐亞大陸,東邊連接亞太經濟圈,西邊進入歐洲經濟圈,有利於打造規模空前的大市場,促進沿線國家經濟發展;有利於中國與沿線國家進一步發揮各自比較優勢,實現優勢互補和互利共贏;有利於促進區域內基礎設施更加完善,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水平進一步提高,打造區域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有利於促進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增進互信,加深友誼,促進沿線國家和平發展、區域和諧穩定。

「一帶一路」戰略構想一旦變成現實,將構建起世界跨度最長、最具發展潛力的經濟走廊。它涵蓋44億人口,國內生產總值(GDP)規模達到21萬億美元,分別佔世界的63%和29%。

其次,「一帶一路」構想順應了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21世紀時代潮流,提供了一個包容性巨大的發展平臺,將「中國夢」與「世界夢」進行有機地銜接,充分體現了21世紀中國外交新思維。「一帶一路」建設的核心理念是開放包容、共商共建、互利共贏。開放包容,就是說「一帶一路」的地域和國別範圍是開放的,凡是有意願的國家都可以成為「一帶一路」的參與者、建設者和受益者。

共商共建,就是要平等協商、集思廣益、各施所長、各盡其能,齊心協力把「一帶一路」建設好。互利共贏,就是要兼顧各方利益,反映各方訴求,使各國人民都能夠從中受益。各國共享機遇、共迎挑戰、共創繁榮。

「一帶一路」建設的主要內容是政策溝通、道路連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民心相通。政策溝通,就是各國就經濟發展戰略和對策進行充分交流,協商制定推進區域合作的規劃和措施,在政策和法律層面為區域經濟融合「開綠燈」。道路連通,就是積極探討完善跨境交通基礎設施,共建新時期的「絲綢之路」交通大動脈,為各國經濟發展和人員往來提供便利。貿易暢通,就是對貿易與投資便利化問題進行探討並作出適當安排,消除貿易壁壘,降低貿易成本和投資成本,提高區域經濟循環速度和質量,實現互利共贏。民心相通,就是加強人民友好往來,增進相互了解和傳統友誼,為開展區域合作奠定堅實民意基礎和社會基礎。

其三,「一帶一路」構想以及在此基礎上各國合作共贏,共同發展最終自然將開創國際關係新格局,推動國際政治民主化。25年前冷戰結束西方主流觀點認為國際政治發生了一場根本的轉變,合作而不是安全競爭成為界定大國關係特徵的詞彙。但是,短短25年後大國關係從合作,貌合神離又回到了相互安全競爭並走向可能爆發衝突的邊緣。

美國與西方國家在倡導與推動全球化的時候認為全球化等於市場化與民主化,而市場化與民主化等於美國化和西方化,最終達到歷史的終結。但是,顯然這是一種錯誤的認識,事實已經證明全球化確實等於市場化與民主化,但是市場化與民主化不等於美國化和西方化,而是恰恰相反。

進入21世紀經濟效益和國家雄心將是全球經濟和政治的推動力,並決定國家之間的關係。一方面國家利益和安全依然是決定國家行為的首要準則,另一方面市場邏輯使世界變得越來越小,越來越扁平,世界正在經歷從以國家為主導向以市場為主導的深刻變化,人類正在走向一個沒有政治邊境的世界。

是順勢而為還是逆勢而動?顯然答案是明確的,對此如美國著名的國際關係學者布熱津斯基(Zbigniew Kazimierz Brzezinski)曾經指出的那樣:「全球化時代已經啟動,一個主導性的力量除了執行一項真正體現全球主義精神,內涵和範圍的外交政策之外,將別無選擇。」否則,無異於選擇閉關自守,自我孤立與自我邊緣化。目前,世界各國紛紛加入亞投行事實上就是說明了這一點。

相關焦點

  • 「一帶一路」地理空間認知與地理信息系統的大數據支持
    作為新興的科技大國,中國在大數據領域發展迅速。目前大數據發展已經成為受到黨中央高度重視的國家戰略。2017年12月8日,中央舉行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的第二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主持會議就國家大數據戰略實施提出了重要的觀點,強調要「審時度勢、精心謀劃、超前布局、力爭主動」「推進數據資源整合和開放共享」,為研究與制定「一帶一路」大數據戰略提供了理論指導。
  • 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的三重內涵
    一、「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的經濟內涵  「一帶一路」戰略構想將東亞、東南亞、南亞、中亞、歐洲南部、非洲東部的廣大地區聯繫在一起,該區域覆蓋40多個國家,總人口超過40億,經濟總量超過20萬億美元,從資源富集情況看,「一帶一路」覆蓋區域是全球最主要的能源和戰略資源供應基地,區域內資源互補性強;從比較優勢來看,「一帶一路」沿途國家多為處於不同發展階段
  • 跨國地理科考:「一帶一路」新支撐——專訪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
    董鎖成:中國北方及其毗鄰的俄羅斯西伯利亞、遠東及蒙古國在地理環境上是一個相互影響的整體,地處東北亞核心區和中蒙俄經濟走廊樞紐區域,是中、蒙、俄三國戰略契合區。生態環境格局複雜,各種自然過程和人類活動交互作用,對中國資源、環境、生態系統及社會經濟具有重大而深刻的影響。
  • 大數據與「一帶一路」
    一、我國的大數據戰略 近年來,對大數據的定義較為多樣。第462次香山會議 (2013年5月29日—31日)提出了大數據通俗的定義:大數據是數位化生存時代的新型戰略資源,是驅動創新的重要因素,正在改變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大數據是來源眾多、類型多樣、大而複雜、具有潛在價值,但難以在期望時間內處理和分析的數據集。
  • 「一帶一路」 經濟地理革命與共贏主義時代
    我用了兩個關鍵詞:一是從經濟學的視角看,這是一場規模宏大的「經濟地理革命」;從重塑中國經濟地理到重塑沿線國家經濟地理,進而重塑世界經濟地理;二是從國際關係的視角看,開啟了一個「共贏主義時代」。從「一帶一路」的背景來看,為什麼是由中國領導人所倡議?又為什麼被沿線國家所接受?
  • 一帶一路是什麼意思?AIIB是一帶一路提款機麼?
    各國面臨的發展問題依然嚴峻,迫切需要秉持開放的精神,開展更大範圍、更高水平、更深層次的區域合作,共同打造開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區域經濟合作架構,推動區域內要素有序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 第二,互聯互通、合作共贏成為時代最強音。歷史上,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就是中國同中亞、西亞、南亞、東南亞、東非、歐洲經貿和文化交流的大通道。
  • 一帶一路,千年的時空穿越
    短短一個月內實現互訪,習近平主席表示:「中馬關係要趁熱打鐵、趁勢而上。」亞明總統很自豪:「南亞之行第一站選擇了馬爾地夫,惹得一些南亞國家紛紛來打聽,是靠什麼魅力請來了中國?」他以親身經歷得出結論,「馬中關係堪稱大小國家平等相待、相互尊重、友好相處、互利合作的典範。」 ——斯裡蘭卡。每一次改變,蘊含著對中斯關係的精心呵護。 抵達時,拉賈帕克薩總統親臨機場。
  • 世界格局、「一帶一路」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下)
    前民主德國統一社會黨總書記埃貢·克倫茨說:「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人民以創造性的勞動躋身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並正在奪取第一位。中國正在證明,資本主義是無法在政治上勒索社會主義的,因為社會主義在經濟上已經足夠強大。據悉馬克思曾經對一個朋友說,只要你有足夠大的勺子,就可以把魔鬼掖進嘴裡。」
  • 「一帶一路」與中國—世界互動關係
    進入新時代,中國致力於為世界提供促進和平發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理念和文化,為世界發展提供新動能,推動世界的可持續發展,為和平發展提供公共產品,以中國智慧、中國方案推動構建平等、包容與合作的新型國際關係和新秩序,「一帶一路」建設就是推動中國與世界良性互動的重要抓手。
  • 「習旋風」勁刮APEC,「互聯互通」加碼「一帶一路」
    從去年習近平首提「一帶一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到今年走入「務實合作環節」,再到如今對話會提出的「以亞洲為重點實現全方位互聯互通」,自此,一個新的戰略構想在世界政經版圖開始從容鋪展。兩大會議前後腳召開       最近,兩個會議召開的時間顯得有些「巧合」。
  • 「一帶一路」與世界治理的中國方案
    「一帶一路」和中國方案是緊密結合的,中國並不拒絕以往人類的文明成果,中國方案並不是要徹底否定而是要改進以往的西方提供給世界的治理方案,並且融合出新的世界觀,這個世界觀既有中國共產黨的理念,還有東方傳統元素,當然也融入人類的文明優秀成果。可以預料,隨著資本主義危機的加深,具有社會主義元素的世界治理的中國方案將日益為更多的人接受。
  • 中國氣象局機關幹部職工觀看紀錄片《一帶一路》
    中國氣象報記者黃彬報導 5月24日,在中國氣象局401期機關學習報告會上,中國氣象局副局長宇如聰、沈曉農,與局機關幹部職工共同觀看大型紀錄片《一帶一路》。  該紀錄片以全面解讀「一帶一路」重大構想為主題,分為《共同命運》《互通之路》《光明紐帶》《財富通途》《金融互通》《築夢思路》六集。
  • 「共建『一帶一路』全球合作共贏」主題研討會暨《「一帶一路」這...
    他說,2017年人大重陽與外文出版社聯合打造的《「一帶一路」故事》就曾登錄首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並受到廣泛好評。這次雙方再度攜手,相信可以在即將到來的高峰論壇再現異彩。劉偉在回顧「一帶一路」倡議的發展歷程時指出,這個根植於歷史厚土,被譽為二十一世紀偉大新故事的「一帶一路」正迎風成長,已成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實踐平臺。
  • 看到「一帶一路」火了 韓國忍不住成立研究院
    海外網2月6日電 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以來,得到了國際社會積極響應和廣泛參與。韓國總統文在寅去年12月訪華期間,曾表示韓方願積極參與共建「一帶一路」合作。如今「一帶一路」不僅成為韓國政界熱詞,還取得民間的廣泛共識。據韓聯社報導,韓國民間主導創立的社團法人「一帶一路研究院」5日正式成立。
  • ...手冊》新書發布會暨「一帶一路」倡議研討會在英國劍橋大學舉行
    彼得·諾蘭表示,當下世界正面臨「十字路口」,人類文明正面臨「十字路口」,中西方增進交流理解與文明互鑑將對世界發展趨勢產生關鍵影響。而「一帶一路」倡議的研究不僅意義重大,並將持續激發西方學界針對「如何以多種形式參與『一帶一路』倡議的發展」、「『一帶一路』倡議將對中西方的政策產生何種影響」等問題進行更深層次的探討。
  • 【「一帶一路」大百科】「一帶一路」的朋友圈之最
    編者按:2013年秋天,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為改善全球經濟治理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5年多來,「一帶一路」建設逐漸從理念轉化為行動,從願景轉化為現實,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 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主題前瞻
    4月19日上午,外交部舉行中外媒體吹風會,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介紹習近平主席出席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情況。王毅表示,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將於4月25日至27日在北京舉行。Belt and Road-themed flower bed debuts in Beijing on April 18, 2019.
  • 外媒:中國「一帶一路」重塑...
    習主席表示,中葡雙方要以籤署中葡政府間共建「一帶一路」合作諒解備忘錄為契機,全面加強「一帶一路」框架內合作,促進互聯互通。「陸止於此,海始於斯」,葡萄牙所處的優越地理位置使其成為連接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樞紐。多少世紀以來,絲綢之路就是溝通東西方的要道,今天,中國政府的「一帶一路」倡議將推動中歐經貿往來,續寫絲綢之路新的篇章。
  • 優化空間布局和城鄉規劃 開啟「一帶一路」開放新格局
    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旨在借用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高舉和平發展的旗幟,積極發展與沿線國家的合作夥伴關係,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2017年和2019年,中國分別舉辦了第一、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進一步凝聚合作共識,加強國際合作,實現優勢互補,促進共同發展。
  • 34張NASA夜景衛星圖帶你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你猜最亮的是…
    左邊的區域就是亞塞拜然、亞美尼亞、喬治亞三個地區組成的外高加索地區,而左上方的東西走向的光帶就是大名鼎鼎的車臣地區 。伊朗首都德黑蘭集中著全國約30%公營機構和45%大型企業的勞動人口。裏海的南岸、北麓的裏海之濱氣候溫和,在伊朗條件較好的沿海省份則成為伊朗的經濟與人口重心,其中裏海南岸地區有著寶貴的平原區,從而成為伊朗農業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