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福州4月23日電 題:中國科學院院士郭華東:攜手共建「數字絲綢之路」
作者 閆旭
當「一帶一路」倡議遇見「數字中國」建設,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4月23日,在福州參加首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數字海絲」分論壇的中國科學院院士郭華東給出了回答:攜手共建「數字絲綢之路」。
在4月20日至21日召開的全國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會議上,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主任習近平強調,要以「一帶一路」建設等為契機,加強同沿線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在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數字經濟、網絡安全等方面的合作,建設21世紀數字絲綢之路。
對此,身為「數字絲路」國際科學計劃主席的郭華東將「地球大數據」概念引入「數字中國」建設,向中新社記者暢談了「數字絲路」國際科學計劃和「數字海絲」的建設。
2016年,郭華東倡議並牽頭髮起「數字絲路」國際科學計劃,推動利用地球大數據進行生態環境監測,促進數據共享,為「一帶一路」建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決策支持。該計劃已經有40餘個國家與國際組織參與,設立了7個學科工作組和2個任務組,在亞洲、歐洲、非洲和北美洲建立了8個國際卓越中心。
組織召開海上絲綢之路空間認知國際研討會,建立「海上絲路空間地球大數據聯盟」,成立「數字絲路」國際科學計劃海岸帶工作組……郭華東介紹說,「數字絲路」國際科學計劃已取得初步成果。
在郭華東看來,地球大數據支持下的「數字海絲」建設,將形成聯合「海絲」沿線國家科學家、決策者和實踐者共同參與的有效機制,通過交流與合作共同應對海岸帶在生態環境、災害、城市變化、人類活動等方面的挑戰,為「數字海絲」海岸帶的保護、恢復及可持續利用和管理提供決策支撐。
他提出,協同構建「一帶一路」地球大數據平臺,通過產學研協同科技創新,切實服務和推動「數字絲路」建設;制定構建「數字絲路」的科學方案,充分發揮地球大數據在「一帶一路」區域可持續發展的引領力。
「『一帶一路』倡議許多內容與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議程有相近的願景。」郭華東建議,構建空間評估指標體系,對「一帶一路」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進程進行監測,對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具體指標開展長期、系統的監測和評估。
「地球大數據作為可持續發展評價的重要手段,將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重要科技支撐,促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全方位合作。」郭華東呼籲國際科學界充分利用地球大數據,攜手共建「數字絲路」,服務「一帶一路」可持續發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