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院士郭華東:攜手共建「數字絲綢之路」

2021-01-11 中國新聞網

中國科學院院士郭華東:攜手共建「數字絲綢之路」
2018-04-23 15:01:12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葉攀

  中新社福州4月23日電 題:中國科學院院士郭華東:攜手共建「數字絲綢之路」

  作者 閆旭

  當「一帶一路」倡議遇見「數字中國」建設,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4月23日,在福州參加首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數字海絲」分論壇的中國科學院院士郭華東給出了回答:攜手共建「數字絲綢之路」。

  在4月20日至21日召開的全國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會議上,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主任習近平強調,要以「一帶一路」建設等為契機,加強同沿線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在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數字經濟、網絡安全等方面的合作,建設21世紀數字絲綢之路。

  對此,身為「數字絲路」國際科學計劃主席的郭華東將「地球大數據」概念引入「數字中國」建設,向中新社記者暢談了「數字絲路」國際科學計劃和「數字海絲」的建設。

  2016年,郭華東倡議並牽頭髮起「數字絲路」國際科學計劃,推動利用地球大數據進行生態環境監測,促進數據共享,為「一帶一路」建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決策支持。該計劃已經有40餘個國家與國際組織參與,設立了7個學科工作組和2個任務組,在亞洲、歐洲、非洲和北美洲建立了8個國際卓越中心。

  組織召開海上絲綢之路空間認知國際研討會,建立「海上絲路空間地球大數據聯盟」,成立「數字絲路」國際科學計劃海岸帶工作組……郭華東介紹說,「數字絲路」國際科學計劃已取得初步成果。

  在郭華東看來,地球大數據支持下的「數字海絲」建設,將形成聯合「海絲」沿線國家科學家、決策者和實踐者共同參與的有效機制,通過交流與合作共同應對海岸帶在生態環境、災害、城市變化、人類活動等方面的挑戰,為「數字海絲」海岸帶的保護、恢復及可持續利用和管理提供決策支撐。

  他提出,協同構建「一帶一路」地球大數據平臺,通過產學研協同科技創新,切實服務和推動「數字絲路」建設;制定構建「數字絲路」的科學方案,充分發揮地球大數據在「一帶一路」區域可持續發展的引領力。

  「『一帶一路』倡議許多內容與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議程有相近的願景。」郭華東建議,構建空間評估指標體系,對「一帶一路」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進程進行監測,對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具體指標開展長期、系統的監測和評估。

  「地球大數據作為可持續發展評價的重要手段,將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重要科技支撐,促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全方位合作。」郭華東呼籲國際科學界充分利用地球大數據,攜手共建「數字絲路」,服務「一帶一路」可持續發展。(完)

相關焦點

  • 郭華東:「數字建設」擁抱「一帶一路」
    郭華東:「數字建設」擁抱「一帶一路」 央視網報來源:央視網 2018年09月18日 14:31 A-A+ 在9月18日上午舉行的首屆數字經濟暨數字絲綢之路國際會議上,中國科學院院士郭華東圍繞「數字絲路」建設發表主題報告時這樣說。2016年,郭華東倡議並牽頭髮起「數字絲路」國際科學計劃,目標是促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合作交流,以地球大數據為科學支撐,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過程中面臨的一系列突出科學研究問題。
  • 中國科學院院士郭華東:中科院已在地球大數據研究中實現突破
    11月23日下午,中國科學院院士郭華東在世界網際網路大會演講一開始,郭華東院士便將聽眾引入5年前的那次關乎世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會議。「但5年過去了,17個可持續發展近一半沒有獲得相關數據指標,由此可見,可持續發展目標仍面臨著巨大挑戰。」郭華東表示,在超過230個指標中,目前只有大約53%的指標實現了既有方法又有數據,但是仍有約46%的指標處於有方法無數據狀態,還有1%處於不同狀態層級的指標。
  • 王海燕:中國與中亞國家共建數字絲綢之路:基礎、挑戰與路徑
    中國與中亞國家共建數字絲綢之路有著良好的基礎,雙方已建立起較為穩定持久的互信關係,都提出了數字經濟發展戰略,已有多層次合作機制,中亞國家對雙方合作的內在動力較強。但雙方合作也面臨不少挑戰,中亞國家數字基礎設施建設較為薄弱、數字人才緊缺,網絡安全和地緣政治風險亦不斷增加。中國和中亞國家可從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數字治理、電子商務、數字人才培養等路逕入手展開合作,因國施策,共建數字絲綢之路。
  • 【中國科學院院刊】中國科學院共建「一帶一路」國際科技合作行動...
    我國政府倡導的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簡稱「一帶一路」)的宏大戰略構想,秉持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鑑、互利共贏的理念,旨在全方位推進務實合作,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它不僅承載著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也連接著絲綢之路沿途各國發展繁榮的夢想。
  • ...助推世界可持續發展——訪「數字絲路」國際科學計劃主席郭華東
    新華社福州4月23日電 專訪:「數字絲路」助推世界可持續發展——訪「數字絲路」國際科學計劃主席郭華東  新華社記者 黃堃 杜健  「古代絲綢之路推動了中國與世界的交流和發展,在今天的信息社會,『數字絲路』又將助推中國與沿線各方共同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
  • 海洋專家聚焦「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自秦漢時期開通以來,一直是溝通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重要橋梁。去年10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出訪東協國家時首次提出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構想。 海洋經濟學家、中國海洋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鄭貴斌表示,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中國經濟深度開放的重大戰略。
  • 中國願與各方共建「冰上絲綢之路」
    白皮書說,中國願依託北極航道的開發利用,與各方共建「冰上絲綢之路」。26日發表的白皮書表示,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將為有關各方帶來機遇,共建「冰上絲綢之路」,有利於北極地區的互聯互通以及可持續經濟社會發展。
  • 張懿院士與銀河化學共建「院士工作站」
    中化新網訊 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張懿院士與四川省銀河化學股份有限公司共建「院士工作站」上周在京成功籤約。作為鉻鹽行業的領軍企業,銀河化學公司依靠技術進步與不斷創新,推動了行業的綠色可持續發展,已建成院士工作站、博士後工作站等重大技術創新平臺,囊括了院士、博士後、博士、碩士等強大的科研隊伍。  據了解,張懿院士是我國綠色過程工程研究領域主要開拓者之一,長期從事鉻鹽清潔生產工藝研究,致力於鉻鹽產業的綠色化升級。
  • 攜手前行 | 北京中國科學院老專家技術中心與質心教育合作籤約
    原標題:攜手前行| 北京中國科學院老專家技術中心與質心教育合作籤約10月10日,北京中國科學院老專家技術中心與北京質心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科技合作籤約儀式在老專家中心順利舉行。
  • 中國科學院院士 · 地學部院士
    中國科學院院士 · 地學部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設立的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為終身榮譽。下面看看有哪些地學部院士吧!安芷生第四紀地質學家安院士長期從事黃土、第四紀地質與全球變化研究。
  • 中國科學院院士、女數學家——胡和生
    胡和生,1928年6月20日生於上海,籍貫江蘇南京,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教授。1945~1948年在交通大學數學系學習,1950年初畢業於大夏大學(今華東師範大學)數理系。1952年浙江大學數學系研究生畢業。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2002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2002年應邀為世界數學家大會諾特講座演講人。
  • 【中國新聞網】中國科學院與上海市政府共建三家研究平臺
    【中國新聞網】中國科學院與上海市政府共建三家研究平臺 2018-07-18 中國新聞網 鄭瑩瑩 【字體:大 中 小】
  • 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丁仲院士考察海南熱帶海洋學院
    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丁仲院士考察海南熱帶海洋學院 人民網海口2月14日電 2月13日上午,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國科學院大學校長丁仲院士,中國科學院前沿科學與教育局局長王穎,中國科學院大學副校長、黨委副書記高隨祥,中國科學院辦公廳秘書處副研究員董欣欣等一行4人,在海南省教育廳曹獻坤廳長、黎嶽南副廳長、三亞市政府王鐵明副市長等陪同下到海南熱帶海洋學院參觀考察,並就中國科學院三亞深海研究所與我校深化合作等事宜進行了商談。
  • 籤約共建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
    11月22日,廣東省政府與中國科學院在廣州召開省院全面戰略合作領導小組會議。會上,《中國科學院 東莞市人民政府共同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松山湖科學城)合作協議》正式籤署。從2005年合作共建廣東電子工業研究院,到2008年建設中國散裂中子源項目,再到如今籤約共建松山湖科學城,中科院和東莞攜手走到第16個年頭。
  • 華東交通大學「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要來了!
    為加強軌道交通領域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更好地服務國家戰略交通產業安全可持續發展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2013 年,華東交通大學黨委審時度勢,決定建設軌道交通實驗基地,啟動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籌建工作。
  • 中國科學院院士李德仁:智慧城市的未來是實現「數字孿生」
    澎湃新聞記者 李曉青9月9日,在「中國數字建築峰會2020」的活動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李德仁在談及數字孿生與智慧城市時說,「數字孿生城市是數字城市的目標,也是智慧城市建設的新高度。」
  • 什麼是數字地球?數字地球可以應用在哪些領域?
    1998年,「數字地球」概念被首次提出。利用遙感和數位技術可以將地球、地球上的活動,以及整個地球環境的時空變化裝入電腦中形成龐大的地球資料庫,幫助科學家研究全球變化與社會可持續發展。經過大約20年的積累,我國遙感和數字地球的研究和應用已經處在世界前列。什麼是數字地球?數字地球可以應用在哪些領域?對國民經濟的發展有哪些推動作用?
  • 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成會明
    1月6日,開封市委書記高建軍親切會見了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清華—伯克利深圳學院低維材料與器件實驗室主任成會明一行,雙方就促進開封新材料研究,推動科技成果產業化,帶動更多新項目落戶開封進行深入交流,達成了廣泛合作共識。  市領導張松文,王秋傑等參加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