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院士郭華東:中科院已在地球大數據研究中實現突破

2020-11-24 浙江在線

2020-11-23 15:14 |浙江新聞客戶端 |記者 王世琪 鄭亞麗 肖淙文 攝影 周旭輝

11月23日下午,中國科學院院士郭華東在世界網際網路大會·網際網路發展論壇「科技發展與創新驅動」主論壇上,圍繞地球大數據發表了主旨演講。

「2015年9月25日,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峰會在紐約總部召開,聯合國193個成員國在峰會上正式通過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旨在以綜合方式徹底解決社會、經濟和環境三個維度的發展問題,轉向可持續發展道路。」演講一開始,郭華東院士便將聽眾引入5年前的那次關乎世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會議。

「但5年過去了,17個可持續發展近一半沒有獲得相關數據指標,由此可見,可持續發展目標仍面臨著巨大挑戰。」郭華東表示,在超過230個指標中,目前只有大約53%的指標實現了既有方法又有數據,但是仍有約46%的指標處於有方法無數據狀態,還有1%處於不同狀態層級的指標。

而走出困境的「鑰匙」,就是地球大數據。郭華東介紹,地球大數據具備宏觀、動態、客觀檢測能力,可對陸地、海洋、大氣及與人類活動相關的數據進行整合和分析,可以把大範圍區域作為整體進行感知,為可持續發展目標特別是地球表面與環境、資源密切相關的諸多目標,提供大尺度、周期變化的豐富信息,供決策支持。

在為可持續發展目標潑了「冷水」後,郭華東也帶來了振奮人心的消息,中科院已經在地球大數據的研究中實現突破,我國也在2019年和2020年的聯合國大會期間,發布了《地球大數據支撐可持續發展目標報告》,為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提供了「中國方案」。

據了解,《地球大數據支撐可持續發展目標報告》圍繞零飢餓、清潔飲水和衛生設施、可持續城市和社區、氣候行動、水下生物和陸地生物六大目標,從全球、區域、國家、典型地區四個尺度,在數據、方法模型和決策支持方面對相關可持續發展目標及其指標進行了研究和監測,包括24套數據產品、13種方法模型和19個決策支持。比如高解析度全球城市不透水面製圖對應著「土地消耗率與人口增長率之間的比率」指標,中國近海海洋垃圾與微塑料分布變化分析對應著「預防和大幅減少各類海洋汙染」指標。

「可持續發展目標全球指標體系作為聯合國會員國自願採用的非約束性評估指標,仍在不斷完善中。中科院『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已逐步形成了地球大數據支撐可持續發展目標實現的理論體系,搭建了科技創新支撐2030年議程實施的創新平臺。」郭華東說。

1606115686000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院院士郭華東:攜手共建「數字絲綢之路」
    中國科學院院士郭華東:攜手共建「數字絲綢之路」 2018-04-23 15:01:12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郭華東:地球大數據促進一帶一路可持續發展
    在論壇上,國際數字地球學會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郭華東圍繞三個關鍵詞:「地球大數據」、「一帶一路」、「可持續發展」做了報告。》》》點擊進入專題國際數字地球學會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郭華東發表題為「地球大數據促進一帶一路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實現」的主題演講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張相成/攝   郭華東說,第一屆國際數字地球會議時大家認為
  • 科學網—專家研討如何建設高水平可持續發展大數據國際研究中心
    專家研討如何建設高水平可持續發展大數據國際研究中心   本報訊(記者丁佳)近日,由中國科學院主辦的「建設高水平可持續發展大數據國際研究中心研討會」在北京召開。來自聯合國系統及國際組織、智庫學界及社會組織的70多位專家學者出席了會議。會議旨在研討如何將可持續發展大數據國際研究中心(以下簡稱SDG中心)建設成為高水平的國際科研機構,以更好地利用科學創新服務聯合國2030年議程。 會上,SDG中心籌建工作組組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郭華東就SDG中心的建設背景與籌建思路作報告。
  • 關於科技和創新 聽聽這場論壇上大咖都說了啥
    朱世強表示,智能計算並不是雲計算或超級計算的簡單升級版,而是所有計算資源和計算模式的廣域協同,目的是最終實現一個從任務提出到結果輸出的複雜過程。而這一未來願景的實現,需要一整套關於智能計算的基本框架體系進行支撐。
  • 國產芯有望實現突破!中科院院士:「碳基電子」是國產芯突圍利器
    隨著西方對於國產科技的打壓限制,我國的整體晶片製造技術依舊被卡住脖子,即便我國科技已能設計出高端晶片的存在,但是在晶片的製造、設備、材料等,國內依舊是處於不完善的地步,這也導致了不論是生產設備、技術方面都被西方完完全全的限制著。相信不少人都清楚,目前的晶片製造所使用的都是矽基技術。近期,中科院攻克碳基半導體技術再次傳來好消息,國產芯有望實現突破。
  • 國產芯有望實現突破!中科院院士:「碳基電子」是國產芯突圍利器
    隨著西方對於國產科技的打壓限制,我國的整體晶片製造技術依舊被卡住脖子,即便我國科技已能設計出高端晶片的存在,但是在晶片的製造、設備、材料等,國內依舊是處於不完善的地步,這也導致了不論是生產設備、技術方面都被西方完完全全的限制著。
  • 中科院院士楊經綏已加盟南京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
    中科院院士楊經綏已加盟南京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 澎湃新聞記者 石鳴 2019-09-23 09:50 來源:澎湃新聞
  • 地球大數據專項入列聯合國可持續發展技術促進機制在線平臺
    新華社北京9月15日電(記者董瑞豐)記者15日從中國科學院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專項辦公室獲悉,聯合國可持續發展技術促進機制在線平臺已將地球大數據專項列為其合作夥伴和技術支持機構。該進展彰顯了我國科研機構服務全球可持續發展的貢獻。
  • 地球大數據專項入列聯合國可持續發展技術促進機制在線平臺
    來源:新華網新華社北京9月15日電(記者董瑞豐)記者15日從中國科學院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專項辦公室獲悉,聯合國可持續發展技術促進機制在線平臺已將地球大數據專項列為其合作夥伴和技術支持機構。該進展彰顯了我國科研機構服務全球可持續發展的貢獻。
  • 中科院已具備「可持續發展大數據國際研究中心」啟動和建設條件
    1 中新社北京9月24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24日從中國科學院獲悉,中國設立「可持續發展大數據國際研究中心」是服務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一項重要舉措,該中心將依託中科院建設。目前,中科院已集成優勢研究力量和資源,系統深入開展科技支撐可持續發展的研究工作,已實現國家相關優勢資源的整合,具備「可持續發展大數據國際研究中心」啟動和建設的條件。
  • 遙感地球所與芬蘭氣象研究所籤訂中芬北極空間觀測聯合研究合作協議
    4月8日,在「數字絲路」高寒區會議上,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與芬蘭氣象研究所籤訂「中芬北極空間觀測聯合研究」合作協議。類戰略性先導專項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在「地球三極環境」的具體實施和落實。   「數字絲路」科學計劃主席、中科院院士郭華東在開幕式講話中指出,地球高寒區尤其是高亞洲和北極地區升溫顯著,冰雪環境變化劇烈。他強調,高山和極地寒區環境變化在科學上密切關聯,對社會經濟發展具有重大影響。
  • 中國利用地球大數據服務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
    中新社北京8月18日電 題:中國利用地球大數據服務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中新社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A類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科普名稱為「廣目」專項)負責人郭華東近日在中國科協年會上做大會主旨報告透露,中國利用地球大數據技術服務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取得顯著成效,在聯合國可持續發展技術促進機制的框架下,實現科技創新對可持續發展目標
  • 中科院空天院院長:中國已進入遙感大數據時代
    中新網北京10月30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空天院)院長吳一戎30日說,隨著對地觀測技術的進步,中國已進入遙感大數據時代,數據具有多傳感器、多時相、多解析度、多要素等「四多」特性,迫切需要面向多元化應用。
  • 中科院:我國加速器低溫超導技術已取得重大突破
    新華社北京6月14日電(記者吳晶晶)記者日前從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獲悉,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重大改造工程(BEPCII)的三臺超導磁體聯合勵磁調試獲得成功。這標誌著我國加速器低溫超導技術取得重大突破,表明我國工程人員已掌握了加速器低溫超導技術,完全有能力自行設計、製造大型低溫超導磁體。    據介紹,BEPCII共有兩套低溫超導設備
  • 郭華東委員:打通「孤島」 讓大數據之光普照未來
    近年來,隨著人類步入信息化時代,「大數據」這個概念越來越被人們所熟知。根據國際數據公司的預測,到2025年,全球大數據規模將達到2016年的10倍。  「數據不但正在加速改變著人類的生活,作為人類的新型戰略資源,大數據已成為知識經濟時代的戰略高地。」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郭華東認為,大數據帶來了科研方法論的變革,正在成為科學發現的新引擎。
  • 華東師範大學成立醫學合成生物學研究中心 催動原創突破和學科交叉...
    央廣網上海4月20日消息(記者唐奇雲 通訊員戴琪)華東師範大學醫學合成生物學研究中心今天(20日)上午宣布成立,以大健康為主題的中國生物工程學會第四屆青年科技論壇同期開幕,來自海內外生物工程研究領域500餘位青年科技工作圍繞合成生物學與大健康,基因編輯、基因治療與細胞治療,生物材料與納米生物技術,大數據與精準醫療等九大方向開展專題研討
  • 袁隆平為什麼不是中國科學院院士?
    袁隆平老先生是院士,但並不是中國科學院的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是我國在科學技術方面設立的最高學術稱號,對於很多學者來說這都是夢寐以求的終身榮譽,從設立以來,中國科學院的院士的人數還未超過1000人,他們是一個國家最為聰明、最有貢獻的人。
  • 曾慶存院士:中科院地球系統模式,自研巨系統大規模高性能計算
    《親愛的數據》在此次年會上獲悉,大會首個報告主題為,《中國科學院地球系統模式(CAS-ESM)》。報告人為2019年國家最高科學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曾慶存院士。將地球上的大氣圈、水圈、冰雪圈、巖石圈和生物圈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進行研究,並統一協調全球氣候、生態與環境變化的有關研究,稱為地球系統動力學。其作為一門學科,核心之一是建立地球系統動力學模式的模擬研究。
  • 中科院遙感監測圖集出版 見證汶川地震等災後重建
    來源:中國新聞網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9日發布消息說,在「5·12」汶川地震十周年紀念日前夕,該所王世新研究員領銜主編的《重大自然災害災後恢復重建遙感監測圖集》已由中國地圖出版集團出版,5月初開始發行。
  • 中國科學院大學新聞網 - 中國科學院大學新聞網
    國科大常務副校長王豔芬,太極計劃總顧問、中科院力學所胡文瑞院士,中科院前沿科學與教育局副局長黃敏,作為一個學術聯盟,它充分發揮了科學院內外長期聚集的多學科人才優勢、長期積累的前瞻性高端技術與大科學裝置的綜合平臺,以及學科交叉和科教融合特色,凝聚了全國致力於引力波理論和探測實驗研究的科研工作者開展引力波空間探測的研究工作。  今年8月31日,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二期)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首發星—「太極一號」微重力技術實驗衛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