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專家研討如何建設高水平可持續發展大數據國際研究中心

2021-01-09 科學網
專家研討如何建設高水平可持續發展大數據國際研究中心

 

本報訊(記者丁佳)近日,由中國科學院主辦的「建設高水平可持續發展大數據國際研究中心研討會」在北京召開。來自聯合國系統及國際組織、智庫學界及社會組織的70多位專家學者出席了會議。會議旨在研討如何將可持續發展大數據國際研究中心(以下簡稱SDG中心)建設成為高水平的國際科研機構,以更好地利用科學創新服務聯合國2030年議程。

會上,SDG中心籌建工作組組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郭華東就SDG中心的建設背景與籌建思路作報告。與會專家圍繞SDG中心的意義、定位和職能、體制機制、數據服務、國際合作等方面進行了討論。

與會專家提出,為將SDG中心建設成為一流的國際化研究機構,應堅持打造「小核心、大網絡」的架構體系,堅持學科交叉與國際合作,以全球眼光進行前瞻性的基礎和應用研究,實現引領性原創成果的重大突破。

科技部原部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徐冠華指出,SDG中心的設立具有重大意義。SDG中心的建設需在中國科學院領導下、在國家各部委支持下,充分整合國際和國內資源,協同一致推進。SDG中心的首要任務是加強國內大數據基礎設施建設並積極推動數據共享,解析全球大尺度科學問題,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填補數據和方法論空白,為推動聯合國2030年議程的全球落實貢獻中國力量。

《中國科學報》 (2021-01-08 第1版 要聞)

相關焦點

  • 中科院已具備「可持續發展大數據國際研究中心」啟動和建設條件
    1 中新社北京9月24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24日從中國科學院獲悉,中國設立「可持續發展大數據國際研究中心」是服務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一項重要舉措,該中心將依託中科院建設。目前,中科院已集成優勢研究力量和資源,系統深入開展科技支撐可持續發展的研究工作,已實現國家相關優勢資源的整合,具備「可持續發展大數據國際研究中心」啟動和建設的條件。
  • 中國「官宣」的可持續發展大數據國際研究中心怎麼建?後續進展來了
    新華社北京12月25日電(記者董瑞豐)「可持續發展大數據國際研究中心依託於中國科學院建設。」聯合國技術促進機制10人組成員、中科院「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專項負責人郭華東25日表示,該中心是全球首個以大數據服務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機構。
  • 大家手筆:利用地球大數據促進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發展目標特別是地球表層與環境、資源密切相關的諸多目標,具有大尺度、周期變化的特點,地球大數據的宏觀、動態監測能力為可持續發展評價提供了重要手段,並可整合多源數據,有助於產生更相關、更豐富的信息用於決策支持。特別重要的是,地球大數據能夠把大範圍區域作為整體進行認知。比如,「一帶一路」建設涉及的就是這樣的大範圍區域。
  • 廣外南國極地問題研究中心入選教育部高水平建設單位
    &nbsp&nbsp&nbsp&nbsp教育部日前向廣東省教育廳下發關於高校國別和區域研究工作評估情況的通報,廣外南國極地問題研究中心入選「教育部高校國別和區域研究高水平建設單位」,在全國420所同類機構中脫穎而出,成為廣東省高校僅有的兩個高水平建設單位之一。
  • 郭華東:地球大數據促進一帶一路可持續發展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福州5月7日訊(記者李冬陽)如何「把地球裝進計算機裡」?如何利用大數據在「一帶一路」國家實現聯合國的可持續發展?5月7日,第二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重要活動之一,以「數字海絲為高質量發展賦能」為主題的數字海絲分論壇舉辦。
  • 後疫情時代AI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 專家有話說
    12月18日,由清華大學人工智慧國際治理研究院(I-AIIG)和聯合國開發計劃署(NUDP)共同舉辦的首屆人工智慧國際合作與治理高峰論壇拉開帷幕。此次論壇以「後疫情時代的人工智慧國際合作與治理」為主題,邀請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工智慧頂級專家、學者和企業代表,聚焦人工智慧技術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分享國際智慧,共同探討人工智慧的研究議題與可持續發展之道。
  • 世界頂尖專家研討先進光源建設
    11月9日至10日,2017相干光源和科學國際研討會在中科大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舉行。美國ALS、瑞士MAX IV、法國Soleil、英國DIAMOND等世界先進光源的負責人和頂尖技術專家,圍繞衍射極限儲存環物理及關鍵技術進展、基於衍射極限儲存環光源高亮度及相干性的新實驗方法等開展學術交流和研討。  本次研討會由中科大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主辦。
  • 19位院士齊聚廣州 助推海洋強國建設—新聞—科學網
    包括19名院士在內的國內海洋領域專家學者、相關企業代表550餘人匯聚一堂,為助力「海洋強國」建設建言獻策。   記者從論壇上獲悉,近年來,廣州南沙緊抓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歷史性機遇,攜手中國科學院,發展海洋科技、海洋科研,共建南沙科學城、中科院明珠科學園,打造以海洋科技為特色的綜合性研究平臺,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 中外專家學者齊聚桂林探討大數據時代測繪地理信息科學發展
    圖為大數據時代測繪地理信息科學進展暨「數字廣西」國際研討會開幕式。 趙琳露 攝中新網桂林11月15日電(趙琳露)11月15日,大數據時代測繪地理信息科學進展暨「數字廣西」國際研討會在廣西桂林市召開。來自中國、美國、德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瑞士、英國等國家科學院的數十位院士、數百名專家學者與會,圍繞「地理信息科學走向大數據時代的可持續發展」主題開展研討交流。此次會議由桂林理工大學和武漢大學共同主辦,以新時代大數據為背景,深入研討遙感測繪地理信息科學的理論和實踐應用以及校企創新合作。
  • 中國利用地球大數據服務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
    中新社北京8月18日電 題:中國利用地球大數據服務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中新社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A類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科普名稱為「廣目」專項)負責人郭華東近日在中國科協年會上做大會主旨報告透露,中國利用地球大數據技術服務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取得顯著成效,在聯合國可持續發展技術促進機制的框架下,實現科技創新對可持續發展目標
  • 報告|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目標與發展建議
    經過持續努力,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已取得了重大進展和顯著成效;面臨新的要求,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又站到了新的歷史起點。在對過去建設推進過程進行科學評估的基礎上,以建設全球一流國際金融中心為目標,通過系統分析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在新發展格局中面臨的新任務,本報告提出了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長遠目標、支撐體系和十四五期間發展重點的相關建議。
  • 推進新文科建設:上海師範大學成立數字人文研究中心
    會議研究了新時代中國高等文科教育創新發展舉措,發布了《新文科建設宣言》,對新文科建設作出了全面部署。數字人文是國際學術界的前沿領域,也是一個目前正在蓬勃發展的新興交叉學科,旨在以數字、技術方法介入人文學術研究,促進其學術創新與知識生產轉型。
  • 專家研討:雄安提出智能城市建設三大「安全課題」
    研討會以「打造安全基石,助力智能雄安」為主題,旨在促進智能城市信息安全相關技術的發展,尋求雄安新區智能城市建設最佳方案。雄安新區智能城市創新聯盟(籌)、中國移動雄安產業研究院、中國移動物聯網聯盟共同舉辦研討會,雄安新區管委會、國家網際網路應急中心、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雄安集團數字城市公司有關專家出席。
  • 新技術革命為土木工程可持續發展帶來新機遇—新聞—科學網
  • 聊大太平洋島國研究中心獲教育部國別和區域研究高水平建設單位
    近日,教育部下發關於高校國別和區域研究工作評估情況的通報。聊城大學太平洋島國研究中心獲評高校國別和區域研究高水平建設單位。此次評估由教育部於2019年啟動,面向全國國別和區域研究中心培育基地及備案中心全面開展建設水平評估,是對全國國別和區域研究中心建設成效的整體檢視。
  • 東北亞北極航運研究聯盟成立專家學者齊聚海大共同研討北極可持續...
    10月29日,由大連市人民政府、中國航海學會、大連海事大學等單位共同主辦的「2020年北極可持續發展與航行安全國際研討會」在大連海事大學凌水國際會議廳召開。會議期間,「東北亞北極航運研究聯盟」揭牌成立。
  • 建設高水平科技智庫,為創新驅動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為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我院重要講話精神和開展國家高端智庫建設試點工作要求,我院組建了具有法人地位的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並專門為學部諮詢評議、學科發展、科普教育和道德倫理等四個方面的工作建立了建制化的研究支撐中心。研究支撐中心由相應專門委員會委派院士擔任主任,在專門委員會領導下開展工作。目前,各中心主要研究人員已基本到位,已陸續開始承擔研究支撐任務。
  • 浙江「十四五」規劃:加快5G、工業網際網路、大數據中心等建設
    該建議在「建設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中指出,要加快國家(杭州)新型網際網路交換中心、5G、工業網際網路、大數據中心建設和下一代網際網路規模部署,推進新技術、算力和融合型智能化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傳統基礎設施升級,建設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體系。
  • 國際金融論壇:專家學者「解碼」全面可持續發展
    本屆年會以「全面可持續發展:共商合作與危機應對」為主題,深入探討新冠肺炎疫情對國際經濟、金融的影響以及完善全球經濟治理的路徑和舉措,為構建全球開放共贏新格局建言獻策。  本屆論壇首次面向全球觀眾提供在線直播。
  • 探尋中國路徑,助力人工林可持續發展
    如何精準提升人工林森林質量,實現人工林可持續發展,已成為助推我國綠色發展的新課題。  2015年12月,國家林業局與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共同發起了「中國人工林可持續經營項目」,並納入雙方年度合作備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