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手筆:利用地球大數據促進可持續發展

2021-01-09 人民網

2015年9月,聯合國在成立70周年之際通過了《變革我們的世界: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該議程的核心是實現全球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旨在讓所有國家和利益攸關方攜手合作,阻止地球的退化,以可持續的方式進行生產和消費,管理地球環境和自然資源,使地球能夠滿足今世後代的需求,讓全球走上可持續且具恢復力的道路,形成一個人與大自然和諧共處的世界。中國高度重視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以實際行動為應對全球挑戰、實現共同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是一項宏偉的戰略行動計劃,包含經濟、社會和環境三個方面,由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和169個具體目標組成。要實現這些目標,需要全面發揮科學技術在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中的作用。在眾多技術中,大數據技術無疑正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大數據是知識經濟時代的新型戰略資源。蓬勃發展的大數據為人們認識世界提供了全新的思維,為科學研究帶來新的方法論和新的範式,從而深刻改變著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以及對世界的理解。地球大數據是大數據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是指與地球相關的大數據,數據來源於但不限於空間對地觀測數據,還包括陸地、海洋、大氣以及與人類活動相關的數據。地球大數據是地球科學、信息科學、空間科技等交叉融合形成的大數據,成為人類認識地球的新鑰匙和知識發現的新引擎,可以為推動地球科學深入發展並取得重大科學發現作出貢獻,也可以在促進全球可持續發展方面發揮重大作用。

可持續發展目標特別是地球表層與環境、資源密切相關的諸多目標,具有大尺度、周期變化的特點,地球大數據的宏觀、動態監測能力為可持續發展評價提供了重要手段,並可整合多源數據,有助於產生更相關、更豐富的信息用於決策支持。特別重要的是,地球大數據能夠把大範圍區域作為整體進行認知。比如,「一帶一路」建設涉及的就是這樣的大範圍區域。「一帶一路」建設具有範圍廣、周期長、領域寬等特點,不少參與國家水資源短缺、自然災害頻發、資源環境承載力脆弱,區域可持續發展面臨重大挑戰。地球大數據可對「一帶一路」建設的資源環境格局與發展潛力進行宏觀科學認知與評估,為可持續發展提供重要信息保障和科學決策支持。充分利用地球大數據,攜手促進「一帶一路」建設可持續發展,不僅可以服務美麗中國和數字中國建設、服務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同時也會促進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使人類和地球迎來更美好的未來。

當前,我們在利用地球大數據服務可持續發展方面已開展了很好的實踐,如「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就是要利用地球大數據,以系統性和整體性的理念去研究一系列重大科學問題,期待在對地球系統科學認知上有重大突破,在決策支持上實現新的跨越。我國科學家發起的基於地球大數據的「數字絲路」國際科學計劃,已有48個國家機構及國際組織和國際計劃參加,構建了「一帶一路」空間地球大數據平臺,形成生態環境、自然災害、全球變化等9個研究方向,並在巴基斯坦、泰國、芬蘭、義大利、俄羅斯、摩洛哥、尚比亞、美國建立了8個國際卓越中心。該國際計劃用大數據理念凝聚各國專家共同合作,通過多目標、多領域、多國別的系統研究,在構建空間評估指標體系基礎上對「一帶一路」建設目標實現進程進行監測,對聯合國可持續發展17個目標中的8個目標和具體指標開展系統監測與評估。它的一個重要內涵就是把「一帶一路」建設參與國作為一個區域整體進行研究,產出該區域系統性成果。這是中國服務於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一個科技創新平臺,是我們利用地球大數據促進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實現所作的具體貢獻。

(作者為中國科學院院士、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研究員)  

《 人民日報 》( 2018年07月30日 07 版)

相關焦點

  • 郭華東:地球大數據促進一帶一路可持續發展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福州5月7日訊(記者李冬陽)如何「把地球裝進計算機裡」?如何利用大數據在「一帶一路」國家實現聯合國的可持續發展?5月7日,第二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重要活動之一,以「數字海絲為高質量發展賦能」為主題的數字海絲分論壇舉辦。
  • 中國利用地球大數據服務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
    中新社北京8月18日電 題:中國利用地球大數據服務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中新社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A類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科普名稱為「廣目」專項)負責人郭華東近日在中國科協年會上做大會主旨報告透露,中國利用地球大數據技術服務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取得顯著成效,在聯合國可持續發展技術促進機制的框架下,實現科技創新對可持續發展目標
  • 地球大數據專項入列聯合國可持續發展技術促進機制在線平臺
    新華社北京9月15日電(記者董瑞豐)記者15日從中國科學院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專項辦公室獲悉,聯合國可持續發展技術促進機制在線平臺已將地球大數據專項列為其合作夥伴和技術支持機構。該進展彰顯了我國科研機構服務全球可持續發展的貢獻。
  • 地球大數據專項入列聯合國可持續發展技術促進機制在線平臺
    來源:新華網新華社北京9月15日電(記者董瑞豐)記者15日從中國科學院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專項辦公室獲悉,聯合國可持續發展技術促進機制在線平臺已將地球大數據專項列為其合作夥伴和技術支持機構。該進展彰顯了我國科研機構服務全球可持續發展的貢獻。
  • 中國「官宣」的可持續發展大數據國際研究中心怎麼建?後續進展來了
    新華社北京12月25日電(記者董瑞豐)「可持續發展大數據國際研究中心依託於中國科學院建設。」聯合國技術促進機制10人組成員、中科院「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專項負責人郭華東25日表示,該中心是全球首個以大數據服務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機構。
  • 中科院已具備「可持續發展大數據國際研究中心」啟動和建設條件
    1 中新社北京9月24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24日從中國科學院獲悉,中國設立「可持續發展大數據國際研究中心」是服務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一項重要舉措,該中心將依託中科院建設。目前,中科院已集成優勢研究力量和資源,系統深入開展科技支撐可持續發展的研究工作,已實現國家相關優勢資源的整合,具備「可持續發展大數據國際研究中心」啟動和建設的條件。
  • 華高萊斯丨知識簡報:聯合國海洋科學促進可持續發展十年計劃
    什麼是海洋科學促進可持續發展十年?海洋科學促進可持續發展十年計劃(Decade of Ocean Scienc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源自於2015年9月25日召開的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峰會上,正式通過的《2030年議程》中,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中的第14項——「水下生物」目標。
  • 有獎投票 | 中科院科技支撐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實施取得重要成果
    類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以下簡稱「地球大數據專項」)列為其合作夥伴和技術支持機構。這是該專項踐行「以開啟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行動10年』為契機,支持聯合國相關努力」的具體實踐,彰顯了我國在以技術促進機制服務全球可持續發展的貢獻。聯合國可持續發展技術促進機制在線平臺是聯合國可持續發展技術促進機制三大組成部分之一。經過聯合國可持續發展技術促進機制在線平臺的專業評定,地球大數據專項成為現有24個平臺合作者之一。
  • 科學網—專家研討如何建設高水平可持續發展大數據國際研究中心
    專家研討如何建設高水平可持續發展大數據國際研究中心   本報訊(記者丁佳)近日,由中國科學院主辦的「建設高水平可持續發展大數據國際研究中心研討會」在北京召開。來自聯合國系統及國際組織、智庫學界及社會組織的70多位專家學者出席了會議。會議旨在研討如何將可持續發展大數據國際研究中心(以下簡稱SDG中心)建設成為高水平的國際科研機構,以更好地利用科學創新服務聯合國2030年議程。 會上,SDG中心籌建工作組組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郭華東就SDG中心的建設背景與籌建思路作報告。
  • 匯聚起可持續發展的強大合力
    「這場疫情啟示我們,人類需要一場自我革命,加快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地球。」習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發表重要講話,呼籲各國要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歷史性機遇,推動疫情後世界經濟「綠色復甦」,匯聚起可持續發展的強大合力。
  • 徐錠明:三句話實現可持續發展
    國務院參事、國家能源局專家委員會主任徐錠明表示,要落實中央方針,建設生態文明,實現持續發展。怎麼才能實現持續發展?我把它變成三句話:大力推動循環經濟,積極示範低炭經濟,全面發展綠色經濟。徐錠明:非常感謝組織者給我這個機會。
  • 吳一戎院士:地球觀測應當服務全人類可持續發展
    中新社北京10月28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院長吳一戎28日指出,地球觀測應當服務全人類可持續發展,廣大發展中國家和環境脆弱國家參與地球觀測組織(GEO)、亞洲大洋洲區域綜合地球觀測計劃(AOGEO)具有重要意義,中國航天也需要通過在國際關注的重大議題中發揮作用,服務人類命運共同體。
  • 「耕育足跡」大足跡促進三生產業可持續發展
    中國生態志願者喚醒人類必須從無止境、無節制的使用地球資源、追求物質享受的生活方式,回歸到生態生活、生態消費的新生活態度,進而引領社會發展方式更經濟有效,生活更和諧、生態更健康。耕育足跡既能夠反映出個人或地區的資源消耗強度,又能夠反映出區域的資源供給能力和資源消耗總量,也揭示了人類生存持續生存的資源、生態閾值。通過相同的單位比較人類的需求和自然界的供給,按照可持續發展的要求,衡量一定的生物圈內可以合理承載的人口規模、物質生活水平、技術條件和生態生產力的能力。
  • ...助推世界可持續發展——訪「數字絲路」國際科學計劃主席郭華東
    新華社福州4月23日電 專訪:「數字絲路」助推世界可持續發展——訪「數字絲路」國際科學計劃主席郭華東  新華社記者 黃堃 杜健  「古代絲綢之路推動了中國與世界的交流和發展,在今天的信息社會,『數字絲路』又將助推中國與沿線各方共同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
  • AI如何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百度滴滴曠視華為聯合建言
    論壇圍繞AI與全球城市可持續發展、AI醫療健康與其在全球傳染疾病控制中發揮的作用、AI與城市管理、城市規劃、城市交通智慧化發展、城市生態創新中心等主題,結合當前全球疫情盛行的嚴峻形勢,探討AI如何抗擊疫情,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加速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
  • 牛文元等:2015世界可持續發展年度報告
    在此背景下,21世紀開始之年,「應對變化中地球的挑戰2001」世界大會首倡並發布了「可持續發展科學」誕生宣言,並正式宣布「可持續發展科學」是科學領域一個全新的學術方向。  2015年被稱為可持續發展年,9月在紐約世界首腦特別峰會上將批准「2015後發展議程」。為配合這一時間節點,本課題組發布世界首份《2015世界可持續發展年度報告》。
  • 日本頻現利用「可擦中性筆」弄虛作假事件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日本《讀賣新聞》4月8日報導,近日,日本相繼出現多起將「可擦中性筆」用於不正當行為的事件。這種「可擦中性筆」通過橡皮擦的摩擦熱來消除筆跡,可實現重寫。據報導,曾有自治團體職員使用「可擦中性筆」制定行政文件,受到了監督部門指責。
  • 聚焦生物質資源利用 引領產業可持續發展
    中國造紙學會秘書長、中國製漿造紙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長曹春昱在致辭時表示,目前我國造紙工業已由快速發展轉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處於需要尋找新的增長動力源泉的重要窗口期,只有依靠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才能給行業發展帶來新的動力和機遇。國際造紙技術報告會是造紙行業創新技術國際化研討和交流的重要平臺,舉辦多年來,對促進國際間技術交流、提升我國造紙行業的技術創新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 吳一戎院士:地球觀測應為全人類可持續發展服務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院長吳一戎在開幕式致辭中指出,地球觀測應當服務全人類可持續發展,廣大發展中國家和環境脆弱國家參與地球觀測組織(GEO)、AOGEO具有重要意義,中國航天也需要通過在國際關注的重大議題中發揮作用,服務人類命運共同體。
  • 翻譯:阿祖萊2020年促進可持續發展世界工程日致辭
    因此,在40多個會員國和80多個工程學組織的支持下,教科文組織大會在第四十屆會議上宣布3月4日為「促進可持續發展世界工程日」。工程學能夠幫助我們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探索水處理和公共衛生新技術、更好地防備自然災害並發展更加高產且更加可持續的農業。今後,源於工程學發展的創新將至關重要,對於最容易受氣候變化影響的小島嶼發展中國家尤其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