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高萊斯丨知識簡報:聯合國海洋科學促進可持續發展十年計劃

2021-01-10 華高萊斯

關鍵詞:海洋科學促進可持續發展十年計劃,海洋科學,海洋生態,IOC,海洋監測

張文暉

先後主持或參與廣饒縣全域旅遊策劃編制、夏墊非遺產業小鎮拓展打單策劃、鄭州上街產業新城戰略策劃、開封市祥符區域戰略策劃、大廠南部新區戰略規劃、啟東縣域發展戰略策劃、邯鄲叢臺項目戰略策劃、南京棲霞龍潭新城、承德市灤河城市發展帶、環霸州產業新城戰略研究、新城人口導入模式研究、煙臺健康文化綜合項目、霸州經濟開發區發展戰略規劃、南京市溧水濱淮新城、蘇州市相城區蓮花島旅遊發展策劃等項目。

什麼是海洋科學促進可持續發展十年?

海洋科學促進可持續發展十年計劃(Decade of Ocean Scienc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源自於2015年9月25日召開的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峰會上,正式通過的《2030年議程》中,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中的第14項——「水下生物」目標。

這17項可持續發展目標旨在從2015年到2030年間以綜合方式徹底解決社會、經濟和環境三個維度的發展問題,轉向可持續發展道路。其中的「水下生物」目標則是聚焦於海洋生態領域。

2019年7月,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IOC)通過,在2021-2030年期間施行國際海洋科學促進可持續發展十年計劃(下簡稱海洋十年計劃)。海洋十年計劃將會協議動員全球相關力量,支持海洋可持續發展,並促進海洋學研究和技術發展聚焦於海洋學的重大問題上。

動機·統籌全球力量,更好利用海洋

為了可以持續從海洋受益

海洋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態資源,同時也是人類了解最少、利用最少的生態資源。為了繼續從海洋中受益,需要一個全球共享的信息和知識系統,該系統一方面為恢復和維護海洋健康提供信息;另一方面,利用海洋空間和資源來實現全球可持續發展。

全球的歷次海洋協議,是走向未來的基礎

目前,世界上已經存在有許多旨在以條約或框架形式保護海洋的國際協定,尤其是近十年來的眾多國際海洋相關協議的出臺,它們具有不同程度的法律約束力。如前文提到的2015年聯合國大會通過的《2030年議程》及其17項可持續發展目標在內,這些國際協議長期以來奠定了人類社會共同應對海洋可持續發展的合作基礎,較為重要的如:

1. 國際海事組織監督《聯合國海上人命安全公約》(1974年SOLAS公約)一直都在實施當中;

2. 1982年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UNCLOS)提供了保護和可持續利用海洋和海洋的總體監管框架;

3. 1995年在華盛頓通過的《保護海洋環境免受陸上活動影響全球行動綱領》,旨在減緩和防止沿海和海洋環境因陸地活動而惡化,促進「國家履行保護和保存海洋環境的責任」;

4.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區域海洋公約》和區域漁業管理組織提供了維護海洋健康及其海洋生物資源的區域框架;

5. 世界糧農組織在2009年通過的《預防、制止和消除非法、不報告、不管制 捕魚港口國措施協定》,確立了五項重要全球文書是使漁業可持續的關鍵;

6. 2010年,《生物多樣性公約》確立了「愛知生物多樣性目標」,激勵所有國家和利益相關方在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十年期間採取措施,促進海洋生物多樣性;

7. 2014年在薩摩亞舉行的第三次小島嶼發展中國家國際會議上,通過名為《小島嶼發展中國家快速行動方式》(又名《薩摩亞途徑》)的成果,為小島嶼國家通過可持續發展應對所面臨的挑戰提供建議和指導;

8. 2015年仙臺世界減災大會,確定了包括到2030年大幅降低災害死亡率、減少全球受災人數及直接經濟損失等全球性七大目標和四項優先行動事項,呼籲全球各國加大減災投入力度,加強能力建設,減少自然災害帶來的損失;

9. 根據《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2015年《巴黎協定》提到「確保包括海洋在內的所有生態系統的完整性的重要性;

等等……

是時候把全球海洋力量統籌起來了

在此之前,全世界沒有一個合併的系統,用來統籌全世界的海洋可持續發展力量。但是,許多可能以更協同的方式連接以構建這樣的系統的元素已經存在,正在設計或正在研究中。這些增長的種子存在於海洋觀測系統,研究和開發活動,技術和海洋學信息服務領域的進步、科學評估、國家和國際立法和政策之中。

當前全球對海洋科學的投資,不到全球自然科學資金的4%,而且各國之間的差異很大。就海洋的物理和動力學而言,目前對海洋的了解可能足以使社會和政府警惕許多現有或正在出現的威脅。

但是,人類真正有能力去克服海洋威脅並利用好海洋生態的話,迫切需要更具體的知識及其系統的傳遞和應用,以在全球和區域層面上採取有效而高效的行動來實現可持續發展。因此,將海洋學納入世界合作的主流,並將其與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中與海洋有關的部分相結合,以切實協助可持續發展議程,這就是聯合國組織海洋科學十年計劃的主要動機。

兩大主要目標·生產知識與信息

海洋科學十年計劃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實現對海洋知識和管理的重大改變。它體現在以下兩個總體目標上:

目標1:產生海洋可持續發展所需的科學知識並加強相關基礎設施建設,強化夥伴合作關係;

目標2:提供海洋科學,數據和信息,為海洋功能政策的完善提供信息,以支持《2030年議程》的所有可持續發展目標。

六大社會成果

海洋科學十年計劃將會在許多研究和技術開發領域取得可觀的進展,以期產生以下6個社會成果:

清潔的海洋

可以有效地識別、量化和減少汙染源,並從海洋中清除汙染物。綜合研究將持續評估未來海洋汙染對人類和環境造成的短期和長期風險,並就如何通過循環利用、改善廢物管理以及加強更可持續發展的治理制度等方式,來減輕海洋壓力,從而產生新思路、新生產和新消費。

一個健康而有彈性的海洋

對海洋生態系統進行保護,對包括氣候變化在內的多種生態系統進行量化,並在可能的情況下減少並維持海洋生態系統服務的提供。

同時,也將促進旨在解釋生態壓力源對海洋,海洋,生態系統和資源的影響的研究,從而提供必要的信息,對採取行動提供支撐,最終扭轉海洋生態系統的退化,改進對海洋及其生態系統的經濟和社會價值的評價和認識,也將有助於刺激海洋空間規劃、海洋保護區、沿海地區管理和其他基於生態系統的管理方法的改進。

可預測的海洋

讓社會有能力了解當前,並能夠預測未來的海洋狀況及其對人類福祉和生計的影響。在十年計劃期間,持續和系統地海洋觀測將擴展到所有海洋深處,以記錄海洋變化。了解當前和未來狀況是制定可持續海洋經濟政策和基於生態系統的管理的先決條件。

對海洋過程的更詳細和完整的描述可以極大地改善氣候預測。此外,海洋機器人技術的進步以及遠程為基礎的海洋觀測,提供了新的研究機會並降低了研究成本;它還將促進政府,私營部門和公民的多方利益相關者的貢獻。

安全的海洋

更好地保護人類社區免受海洋危害,並確保海上和海岸作業的安全。支持在所有流域開發綜合多災種預警系統(MHWS),從而有助於加強對海洋風險的社會準備和認識。強化社區的應變能力和適應能力,以及對使用觀測和數據的教育和意識的提高,也將有助於減少對自然和人為危害的預警系統的影響並提高其效率。保險和再保險行業將對該領域的研究產生很大聯繫,並得到促進。

可持續生產性的海洋

確保提供糧食供應和能夠替代生計的辦法。應使人們更好地了解海洋生態系統與環境條件,也包括資源利用和經濟之間的相互作用與依存關係。

海洋經濟發展的一項主要任務是記錄環境變化對既有和新興海洋產業的潛在影響及其產生增長的能力,特別是對最不發達國家和小島嶼發展中國家而言。

定義海洋經濟活動的安全和可持續門檻,這是為了有助於決策者和利益相關者實施真正可持續的藍色經濟。新的研究應制定並充實可持續的藍綠色增長議程,並將其與生態系統保護工作聯繫起來。

一個「透明且可達」的海洋

所有國家,利益相關者和公民都可以使用海洋數據和信息技術,並有能力為其決策提供信息。

在科學,政府,私人和公共部門對更多海洋信息的巨大需求,要求在各級海洋教育中進行逐步改變。新技術和數字革命正在改變海洋科學,這些將被利用來向所有利益相關者提供數據和信息。

海洋的科學政策互動機制也應得到加強。開放獲取海洋信息,加強學術和社會社區之間的互動以及所有人的海洋素養,使所有公民和利益相關者有能力對海洋及其資源採取更負責任和知情的行為。

七大重點研究領

海洋綜合地圖(地理數字地圖集)

該研發領域包括並超出了海底地形圖的繪製範圍,其重要性可以通過當前全球海洋深度圖的嚴重不足來說明。

研究意義

目前,全球主要基於衛星的全球海洋測繪可提供2至5公裡的水平解析度。在這種解析度下,許多特徵是無法檢測到的,只會形成對海底的粗略了解。

目前,世界海洋的多波束回聲覆蓋率幾乎不超過5%,還有很多工作要做,僅是對海底真實細節的草圖,其工作量就是巨大的。因此,當前的海洋地圖並不代表許多重要的水下特徵。以目前的知識水平,最近搜尋失蹤飛機的搜索者根本不知道其運行的真實初始水深。

研究內容

海上空間規劃是一種將許多相互依賴的海上活動在一張地圖上最優化集成的方法。建立海洋保護區也是基於測繪。沿海地區的管理也有類似的要求。為了應對海洋上當前和未來的社會壓力,必須有一套共同的海洋信息數字地圖集。這樣的地圖集的高級原型已經在世界許多地區存在,有時包括高解析度地圖。

國際水文組織的項目「海洋總測深圖」(GEBCO)13)及其由日本基金會(Nippon Foundation)贊助的旗艦項目「海床2030」(Project Seabed 2030),解決了為全球大部分海洋繪製海洋深度的艱巨任務。

因此,設計一種數字地理參考海洋地圖集將滿足海洋的許多未來用途,並對其進行保護,這是一項必要的創新性科學事業。

完善的海洋觀測系統

研究意義

海洋觀測是了解天氣,氣候以及海洋生態系統和資源的未來狀態的關鍵。全球海洋觀測系統(GOOS)能力範圍是水面以上2 km和地表的物理狀態變量。應採用新的變量,使觀測範圍能夠幫助監測和管理大型海洋生態系統(LME)以及沿海和近海地區。

研究內容

聯合國會員國需要進一步參與以建立和維持一個全球海洋觀測系統,該系統涵蓋世界上所有主要的海盆,也涉及沿海和地方利益。該系統應定期維護,並以統一的通用基礎或基本數據標準收集觀測資料,並向所有人公開提供收集的信息,並應易於適應新出現的情況和優先事項以及地方或區域需求。

應建立一種國際合作機制,以全面監測世界各個主要海域的各個深度,將對GOOS的投入融合在一起,並由相關地區的國家加以維護。它應協同使用定位和遙感觀測,並應從新興的觀測技術中受益。

應為下遊受益者(例如私營企業)參與海洋觀測創造條件。

對海洋生態系統,及其作為管理基礎的功能的定量理解

研究意義

《海洋生物普查》編制了一份海洋中物種的清單,從而增強了有關海洋中生物的生存,生活和將要生存的科學知識。在海洋生物地理信息系統(OBIS)下,這項工作正在成功地繼續進行。GOOS的生物學成分正接近試驗階段。新興技術將豐富更成熟的分子方法,並共同創造近乎實時的海洋生物成像能力,將揭示過去無法測量或理解的許多內容。

研究內容

對海洋生態系統清單的微觀到宏觀和特大組成部分進行持續測量,並評估其狀況。研究人員更好地了解深海生態系統的功能,測量海洋壓力源的累積影響並確定海洋生態系統維持人類影響和經濟發展的承載能力。這將是歷史上第一次,有可能有意義地預測海洋生態系統的演變。

環境預測的可利用性還提供了指導某些有價值的生態系統(不僅是單個物種),例如某些珊瑚礁生態系統適應新的氣候和環境條件的潛力。該方法可能包括在受控水域中選擇性繁殖生態系統條件,全世界的水族館都對此研究具有巨大的需求潛力。

數據和信息系統

研究意義

國際海洋數據和信息交流計劃(IODE15)致力於發現,交換和訪問海洋數據和信息,包括元數據,產品和信息。它在該領域設定了國際標準。該系統由大約100個數據中心和相關的數據單元組成,能夠提供海洋數據和信息產品的長期歸檔,保存和文檔記錄,並促進相關的能力開發和最佳實踐的使用。

研究內容

在十年計劃期間,海洋信息系統需要大大擴展,升級並真正向全世界開放,以確保不同級別的提供者和用戶之間的數據和產品流動。未來,海洋數據和信息系統的設計和構建成本很高,但可以根據現有元素以及數據處理,包括數據和產品來源的分類進展逐步創建。大數據和雲數據處理和計算方法提供了新的視角。

在十年計劃期間,應大大加強對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數據政策的開放數據訪問導向。需要一個有關海洋數據和信息系統開發的大型國際項目,並且需要召開全球會議,以使海洋數據學科的知名和新合作夥伴真正開始合作。

綜合海洋多災種預警系統的體系

研究意義

當前,有許多針對海洋相關危害的警告系統。其中的一些是可操的,例如對於地震引起的海嘯,某些是不可操的,例如對於風暴潮,而另一些則是新興的,例如對於有害藻類蔓延。總體來講,人們現在應對來自海洋的危機預警速度,還是太晚了。

研究內容

在《仙臺減少災害風險框架》中得到廣泛認可的是,需要加強和協調預警系統。需要準備好通知可能受到影響的社區,以便對警告採取適當的行動。必須檢測,跟蹤和/或預測危害。然後需要生成警告,並及時,全面,正確地傳輸,接收警告並採取措施。

開發能夠應對多種風險的MHWS具有很大的優勢。在十年計劃期間,應將海洋成分納入正在出現的或現有的MHWS中,並且還應更有效地利用海洋信息在各種時間尺度上預警來自海洋等威脅的海洋相關危害。

與海洋有關的預警系統,特別是海嘯預警系統,仍需要進行重大的方法開發。最重要的是,該系統需要加強和擴大處於危險之中的社區的提前準備,這需要通過適當的政府機構和國際機制的參與來解決。此外還需要解決「最後一英裡」的問題,以使警告到達準備採取正確行動的當地社區,而社區也要這樣執行才行。

一個可觀測、研究和預測的海洋系統

研究意義

為了對緊急問題採取行動,包括陸地汙染源,不可持續地捕魚和水產養殖方式,以及確保保護水下文化遺產,需要對有形收益和與海洋有關的無形資產的升值進行定量評估。

研究內容

全球海洋觀測系統(GOOS)是全球氣候觀測系統的重要部分。需要將其納入各種類型的地球系統模型中。行業,人類活動行為和社會變化以及經濟指標,最終都需要納入觀察和預測建模範圍。

此外,在海洋觀測和建模方面還存在未開發的潛力,可以幫助改善對人類的許多重要服務。

社會收益領域包括天氣預報的多種類型和範圍,氣候信息服務,各種主題評估以及海洋空間和資源管理。沿海地區的活動和海上活動越來越相互依存,需要進行相應的監管。人類的相關活動需要實時的決策制定和制定計劃。目前尚不存在可以滿足此類新興要求的海洋建模和預測能力。

培訓,教育和海洋掃盲等技術能力建設,以及加速技術轉讓

研究意義

當前,世界海洋能力不僅在促進研究的能力方面,而且在從科學知識和技術中受益的能力方面也高度不平衡,科學知識和技術的定義還包括海洋數據和信息。基於道德考慮和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所有國家和社區都應能夠受益於海洋生物支持服務,這需要以科學合理的方式採取行動的能力。

研究內容

應加強現有的計劃能力建設,培訓和教育工作,並推動海洋技術機制(TMT)的轉讓。一旦建立了TMT交換所,他們的潛力將得到更好的維持,並有可能成倍增長,從而將能力發展。培訓和教育中的供需需要聯繫起來,這需要以科學合理的方式進行。

結語

海洋科學十年計劃是迄今為止,人類社會最高層級的海洋可持續發展計劃。這個計劃雖然誕生不久,且已經被目前肆虐全球的新冠疫情打亂了初步議程的開展工作,但依然可期的是,未來一定可以成為實現全世界海洋科研與利用資源的巨大平臺,所有國家的相關力量都被納入其中,從而實現技術的合作、共享,進而實現廣泛的利用,惠及全球。其中我國的青島市等地方就已經開始行動起來,參與進這個議程的相關領域當中。

而海洋科學十年計劃要想實現,從其主要的目標和研究領域來看,最核心的技術,毫無疑問就是——海洋監測技術及海洋信息系統,這方面將是未來海洋科學開展的最關鍵領域。海洋監測能力強的國家,將可以更好的利用和參與這個平臺與機制,同時,通過海洋監測實現的海洋信息系統等信息,就是未來海洋科學世界的「硬通貨」。

華高萊斯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及作者姓名和作品名稱。不得擅自修改、歪曲或篡改,侵權必究。我們尊重原創,也注重分享。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圖片影像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

相關焦點

  • XMAS-V特別論壇 | 聯合國海洋科學促進可持續發展十年
    The science we need for the ocean we want,科學至實,The ocean we need for the future we want.海洋可期。We care about the oceans,我們心系海洋,and every shore they touch.以及它所及的每一個海岸。The oceans gave birth to life.海洋曾經孕育了生命。Let us in this decade give it back.
  • 大家手筆:利用地球大數據促進可持續發展
    中國高度重視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以實際行動為應對全球挑戰、實現共同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是一項宏偉的戰略行動計劃,包含經濟、社會和環境三個方面,由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和169個具體目標組成。要實現這些目標,需要全面發揮科學技術在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中的作用。在眾多技術中,大數據技術無疑正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 海洋狀況將最終決定我們的生存
    「海洋科學十年」計劃 這項被稱為「聯合國海洋科學促進可持續發展十年」(2021-2030)的活動從很早之前就開始進行籌備,還有很多有待敲定的事項,比如正式選擇要解決哪些具體問題、以及如何解決這些問題。近日,該計劃首次發出號召,徵集有關課題和項目開展活動的意見,正式拉開了序幕。
  • 開採海洋礦產資源的可持續之道
    深海研究與創新是實現可持續開發海洋的關鍵。它同樣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的關鍵,並且對履行發展藍色經濟(Blue Economy)的承諾至關重要。
  • 中國利用地球大數據服務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
    中新社北京8月18日電 題:中國利用地球大數據服務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中新社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A類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科普名稱為「廣目」專項)負責人郭華東近日在中國科協年會上做大會主旨報告透露,中國利用地球大數據技術服務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取得顯著成效,在聯合國可持續發展技術促進機制的框架下,實現科技創新對可持續發展目標
  • 華高萊斯丨知識簡報:日本·利根川沿線食品產業帶
    原標題:知識簡報丨世界工業谷之食品谷系列(一):龍頭企業引領的「食品谷」—— 日本·利根川沿線食品產業帶文/張文暉曾先後主持或參與廣饒縣全域旅遊策劃編制、夏墊非遺產業小鎮拓展打單策劃、鄭州上街產業新城戰略策劃、開封市祥符區域戰略策劃
  • 聯合國《2019年全球可持續發展報告》:氣候變化與生物多樣性喪失給...
    然而,形勢並非不可逆轉,根據聯合國在2019年9月11日發布的這份《2019年全球可持續發展報告》,科學有能力幫助減輕為實現相互關聯的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所帶來的權衡,並使我們重新走上正軌,在2030年以前為所有人創造一個更美好的世界。該報告由聯合國秘書長根據聯合國成員國的授權任命的一個獨立的科學家小組編寫,是第一份四年期全球可持續發展報告。
  • 郭華東:地球大數據促進一帶一路可持續發展
    如何利用大數據在「一帶一路」國家實現聯合國的可持續發展?5月7日,第二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重要活動之一,以「數字海絲為高質量發展賦能」為主題的數字海絲分論壇舉辦。在論壇上,國際數字地球學會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郭華東圍繞三個關鍵詞:「地球大數據」、「一帶一路」、「可持續發展」做了報告。》》》點擊進入專題
  • 地球大數據專項入列聯合國可持續發展技術促進機制在線平臺
    新華社北京9月15日電(記者董瑞豐)記者15日從中國科學院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專項辦公室獲悉,聯合國可持續發展技術促進機制在線平臺已將地球大數據專項列為其合作夥伴和技術支持機構。該進展彰顯了我國科研機構服務全球可持續發展的貢獻。
  • 地球大數據專項入列聯合國可持續發展技術促進機制在線平臺
    來源:新華網新華社北京9月15日電(記者董瑞豐)記者15日從中國科學院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專項辦公室獲悉,聯合國可持續發展技術促進機制在線平臺已將地球大數據專項列為其合作夥伴和技術支持機構。該進展彰顯了我國科研機構服務全球可持續發展的貢獻。
  • EIU研究強調印度洋支持可持續海洋發展的計劃
    先進的技術正幫助解決海洋問題,如打擊印度尼西亞的非法捕魚。 經濟學人智庫(EIU)今天發表了一份研究報告,第二部分強調了印度洋地區正在採取一系列措施來支持海洋的可持續發展。這份研究的積極成果令人欣喜,並為該地區提供了一份整體發展藍圖。」 經濟學人集團的世界海洋計劃(World Ocean Initiative)的副總編輯Klaas de Vos表示:「這份研究令人鼓舞,它提供了企業家、政府與商業機構如何攜手制定可持續發展海洋解決方案的事例。這是世界海洋計劃的核心信息。」
  • 英國普利茅斯海洋實驗室實施海洋未來發展新戰略
    PML的願景是提供研究方面的優勢以支持可持續的海洋,《普利茅斯海洋實驗室2020—2025年新戰略》則為PML的願景實施設定了議程。在國際層面,PML戰略與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和「兩個十年行動計劃」高度契合,即「海洋科學促進可持續發展十年行動計劃與生態系統恢復十年行動計劃」。
  • ...助推世界可持續發展——訪「數字絲路」國際科學計劃主席郭華東
    新華社福州4月23日電 專訪:「數字絲路」助推世界可持續發展——訪「數字絲路」國際科學計劃主席郭華東  新華社記者 黃堃 杜健  「古代絲綢之路推動了中國與世界的交流和發展,在今天的信息社會,『數字絲路』又將助推中國與沿線各方共同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
  • 彭麗媛聯合國英文演講 倡導"可持續發展教育優先"
    年3月任命彭麗媛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促進女童和婦女教育特使。中國網9月27日訊 據聯合國網站消息,當地時間9月26日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夫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促進女童和婦女教育特使」彭麗媛在紐約聯合國總部出席「可持續發展教育優先(Education First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高級別會議」上表示,教育事關婦女和女童,教育事關平等,教育事關年輕人。
  • 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向世界發出「共建透明海洋計劃共同體」的倡議
    據悉,世界海洋觀測大會自1999年開始,每十年舉辦一屆,匯聚全球從事海洋觀測的國家機構、大學、科研部門及企業精英,共同探討近十年來海洋觀測的發展,並制定符合未來十年海洋新興需求的解決方案,是全方位、多領域、大規模、高層次的海洋科技盛會。本次大會主題致力於優化海洋觀測數據與社會需求的關係。
  • 世界海洋科技大會發布海洋領域前沿科學和工程技術十大難題並達成...
    其中包括,「海洋多尺度能量串級與輸運」「深海大洋與地球宜居性」「海洋觀測與探測技術」「海洋與地球系統變化預測」「海岸帶可持續發展」「深海與地球生命起源」「海底多圈層相互作用與板塊俯衝」「深海戰略性礦產資源」「變化中的極地海洋」「大型深海工程安全保障」等。
  • 前沿研究丨控制水汙染,促進可持續發展
    為了確保有效的水汙染控制,需要進一步發展這些技術以提高效率並降低成本。三、政策措施與生態恢復為了平衡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世界各國採取了許多生態恢復措施來改善環境。例如,自20世紀90年代末發生多起自然災害以來,中國已經實施了一系列大規模的政策計劃,以減輕水土流失、保護森林和生物多樣性。
  • 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及科學定義
    最先是在一九七二年在斯德哥爾摩舉行的聯合國人類環境研討會上正式討論。這次研討會雲集了全球的工業化和發展中國家的代表,共同界定人類在締造一個健康和富生機的環境上所享有的權利。自此以後,各國致力界定「可持續發展」的含意,現時已擬出的定義已有幾百個之多,涵蓋範圍包括國際、區域、地方及特定界別的層面,是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之一。
  • 聯合國及多國政府官員、專家探討促進海洋塑料垃圾消減-中新網
    聯合國及多國政府官員、專家探討促進海洋塑料垃圾消減 2019-11-07 20:50:18芊燁 攝   中新網上海11月7日電 (記者 陳靜)華東師範大學7日披露,在「消減海洋塑料垃圾-2019上海論壇」上,來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聯合國環境署等機構專家;法國、泰國、中國等國政府官員等共同探討解決海洋塑料垃圾問題的挑戰、機遇和戰略,以及促進塑料垃圾消減等話題。
  • 從聯合國2030年教育可持續發展目標與監測看中國教育丨公開課筆記33
    03國際社會通過教育指標監測全球教育進展的發展脈絡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致力於推動各成員國在教育、科學、文化及信息方面的合作,積極參與全球教育事務,在教育理念、國際教育數據統計等方面都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