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新文科建設:上海師範大學成立數字人文研究中心

2020-12-06 中國青年報

基地之聲④ || 推進新文科建設:我校成立數字人文研究中心

社科處 上師大社科在線 1周前

2020年11月3日,由教育部新文科建設工作組主辦的新文科建設工作會議召開。會議研究了新時代中國高等文科教育創新發展舉措,發布了《新文科建設宣言》,對新文科建設作出了全面部署。

數字人文是國際學術界的前沿領域,也是一個目前正在蓬勃發展的新興交叉學科,旨在以數字、技術方法介入人文學術研究,促進其學術創新與知識生產轉型。2020年11月23日,數字人文國際高峰論壇暨上海師範大學數字人文研究中心成立大會在上海師範大學徐匯校區隆重舉行。來自哈佛大學、倫敦大學學院、臺灣「中研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中山大學、華東師範大學、上海大學、上海博物館等國內外知名高校和研究機構、文博機構的數十名專家學者受邀出席了這一會議。

中心揭牌儀式

社科處處長董麗敏教授主持會議開幕式和中心揭牌儀式。開幕式上,陳恆副校長發言指出,學校在數字人文研究領域已有較強累積,潘悟雲教授率領的計算語言學團隊的研究成果已在Nature等國際頂級期刊發表,而數字人文研究中心正式成立後,除了繼續推進諸多文史專題資料庫建設,還將組織實施搭建「上海師範大學數字人文平臺」,研發數字人文研究工具,支持相關研究成果的發表與出版,推動國內外學術界的交流與合作,構建科學、合理的數字人文人才培養體系。希望通過跨學科、跨專業、跨院系的不懈努力,和與國內外數字人文研究中心的密切協作,將中心建設成為一個集數字人文平臺、專題資料庫、研究工具、學術研究與交流、人才培養為一體的高水平研究機構。

陳恆副校長致開幕詞

董麗敏處長主持開幕式和中心揭牌儀式

哈佛大學原教務長、數字人文項目領導人、東亞系講座教授包弼德先生的致辭,強調了其從建立「中國歷代人物傳記資料庫」(CBDB)、「中國歷史地理信息系統」(CHGIS)等中美合作數字人文項目中所收穫的豐富啟示,指出在數字人文研究、項目的發展過程中應該擁有共享數據的精神,能夠提供一套通用的基礎數據,應該有充足的時間和經費、注重學生培養、重視數據安全並將數據向公眾開放

包弼德教授致辭

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院長鄧小南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原常務副校長、數字人文研究中心主任馮惠玲教授等人也相繼指出,數字人文作為多學科匯聚的學術增長點,為研究方式的深刻轉變創造了條件,稱得上是當今具有引導性且最有活力的重要領域,上海師大一直是國內文史研究的重鎮,在人文學術研究上具有悠久歷史和獨特優勢,在數字人文研究中已有長久的積累和收穫,中心的建立,必將促使人文學科的優勢得以光大,使之成為海內外富於活力的重要領域。

鄧小南教授致辭

在簡短、熱烈的開幕式和中心揭牌儀式之後,倫敦大學學院原數字人文研究中心主任、資深教授西蒙發表了題為《全球的數字人文 中國的數字人文》的主旨演講。西蒙指出:數字人文中心是一個跨學科的研究中心,數字人文的研究領域極為廣泛,需要人文、藝術學者和工程科學、圖書館學、計算機學科和社會學科等多門學科的研究者進行密切協作。西蒙認為,數字人文是人文和技術的連接,兩者之間是平等的夥伴關係,而非一方服從於另一方,二者的聯合能夠讓我們解決一些過去無法解決的問題,使用更多的數據可以讓我們從多個角度提出這些問題,提出更新穎、更高質量的問題,同時也能讓我們擁有更多可以使用的資源,直接獲取數據源或者將各類資源結合起來。而最近四五年也是數字人文中心在中國高速發展的四五年,相信上海師範大學數字人文研究中心的建立,將為其在中國和全球的發展注入新的動能。

其後,數字人文國際高峰論壇隨即拉開序幕。與會的國內外學者圍繞著數字時代如何發揮人文學術優勢,回應時代、社會重大關切,使人文社科研究能夠結合數位技術、方法與人工智慧等前沿領域最新進展,實現科技與人文社會科學的深度融合和協同創新等問題展開了深入交流。學者們還結合各自的研究領域和數字人文研究經驗,就數字人文研究的理論與方法、歷史與現狀、發展方向及數字人文項目發展模式等議題進行了集中研討。

論壇第一場以「數位技術、方法與人文學術」為主題,由浙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學術地圖發布平臺負責人徐永明先生主持。復旦大學張曉虹教授、我校潘悟雲教授、華東師範大學陳子善教授、中山大學黃仕忠教授、武漢大學王曉光教授、上海博物館劉健先生等人依次發表了最新的相關研究成果。

第二場則以「數字人文項目、案例及發展模式」為主題,由數字人文研究中心副主任王賀副教授主持。臺灣「中研院」陳熙遠教授、清華大學劉石教授、浙江大學徐永明教授、復旦大學張計龍教授、華東師範大學許鑫教授、上海大學王麗華副教授等專家報告了各自領導的數字人文研究項目、中心的最新進展和未來發展方向。

潘悟雲教授作報告

閉幕式上,數字人文研究中心主任查清華教授發言強調,作為上海市首家校級數字人文研究中心,中心全體同仁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和挑戰。但從去年11月舉辦「新文科建設高端論壇」,逐步凝聚新文科建設的共識在於不同學科之間的融合、融通,以打破封閉的思想觀念、思維方式、知識結構和技術手段,到由此提出從五個方面加強新文科建設,再到中心前期論證、調研和籌備,到今天中心得以正式成立、國際高峰論壇隆重舉行,倍感欣喜。此次大會的順利召開,不僅將有力地推進中國數字人文的發展,也對中心的發展建設提供了明確的指導意見,今後中心也將在各位專家學者的關心、指導下,進一步結合我校專業特色、特長,從平臺、資源建設,工具開發,人才培養,學術研究和交流以及為社會提供數據服務等方面不斷努力,為推進學校新文科建設、為全社會貢獻智慧和力量。

查清華主任致閉幕詞

本次會議以線上線下混合式會議形式進行,並通過多個網絡平臺向全球直播。全球近30萬觀眾在線同步觀看了會議並參與了線上討論、交流。

來源:上海師範大學社科處「社科在線」公眾號

相關焦點

  • 數字人文國際高峰論壇暨上海師範大學數字人文研究中心成立大會在...
    11月23日,上海師範大學主辦,上海師範大學數字人文研究中心、上海市「中華典籍與國家文明」戰略創新團隊承辦的「數字人文國際高峰論壇暨上海師範大學數字人文研究中心成立大會」在滬召開。  上海師範大學副校長陳恆致開幕詞。
  • 中國人民大學數字人文研究中心院際合作研討會舉辦
    中國人民大學數字人文研究中心主任馮惠玲,《數字人文研究》執行總編、信息資源管理學院院長劉越男,哲學院院長臧峰宇,藝術學術院長牛宏寶,文學院院長陳劍瀾,歷史學院院長黃興濤,歷史學院常務副院長朱滸,國學院黨委副書記華建光,國學院副院長吳洋,中國人民大學數字人文研究中心秘書長、信息資源管理學院錢明輝等參加了研討會。
  • 周星|新文科視域:藝術學科發展點、線、面建設景觀
    周星教育部新文科建設小組成員教育部高等學校戲劇與影視學類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北京師範大學中國藝術教育中心主任、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無疑,2020年是「百年未遇之世界大變局」突顯年,也可以看成是新文科以及藝術學科迎來大變化的學科發展新焦點年。
  • 甘肅省新文科建設研討會召開
    11-26 08:48:44 來源: 金臺資訊 舉報   日前,由甘肅省教育廳主辦,西北師範大學承辦的
  • 新文科視域中的哲學與文化
    新文科的本質是創新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院長蔡勁松教授在致辭中表示,新文科之「新」,應當是研究問題、研究範式、研究內涵和拔尖人才培養深化之新,是哲學社科本質的進一步凸顯與學術視野拓展之新,是歷史傳承與時代使命融合創新之新
  • 南科大成立人文社科學院陳躍紅任院長,曾任北大中文系主任
    本文圖片均來自南方科技大學官網據南方科技大學官網消息:2019年5月7日上午,南方科技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成立大會在行政樓401會議室召開。校長陳十一,黨委副書記李鳳亮,人文社會科學學院負責人,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以及人文科學中心、社會科學中心暨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中心、語言中心、藝術中心全體教職工參加會議。校黨委副書記李鳳亮主持會議。
  • 「主編講堂」什麼是新文科
    、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1]。發展新文科,既是資訊時代的發展需要又源於對文科教育自身價值和意義的認識。文科是「人文社會科學」(或稱哲學社會科學)的簡稱,是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統稱。其中,人文科學主要研究人的觀念、精神、情感和價值;社會科學主要研究各種社會現象及其發展規律。在人類認識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人文社會科學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 數字人文研究 高校圖書館實踐新方向
    合作助力數字人文研究與微服務創新》為題作報告,她從數字人文起源和數字人文的定義入手,通過對學界數字人文研究與服務的調研,提出了就圖書館該如何開展數字人文研究的思考。李副館長認為數字人文研究是對數位化研究環境與內容深度分析,而不是簡單的從索取到獲取的過程,並且這項研究是獨立於圖書館之外的。最後她以華東師範大學圖書館資料庫建設和以微信為基礎的移動微服務為案例,分享了數字人文合作的實踐經驗。
  • 中國高校外語學科發展聯盟語言學跨學科研究委員會成立大會在上外...
    為推進我國語言學的跨學科研究,中國高校外語學科發展聯盟近日成立語言學跨學科研究委員會。2020年6月20日上午,語言學跨學科研究委員會成立大會在上海外國語大學召開。本次大會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由上海外國語大學主辦,上海外國語大學語料庫研究院承辦。
  • 湖北省新時代考古學建設共同體暨長江文明考古研究院成立大會舉行
    湖北省副省長肖菊華,湖北省教育廳黨組書記、廳長陶宏,中南民族大學黨委書記邊境,湖北大學校長劉建平,湖北省教育廳副廳長徐豔國,湖北省文化和旅遊廳副廳長段天玲,華中師範大學副校長任友洲,武漢大學黨委書記韓進、校長竇賢康、副校長吳平、黨委副書記沈壯海,武漢大學人文社科資深教授馮天瑜、胡德坤出席成立大會。會議由武漢大學黨委書記韓進主持。
  • 建設新文科 引領新財經 加快培養新時代財經領域卓越人才
    站在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點上,為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徵程提供人才紅利,是我們面向未來必須思考的重大問題。下面我匯報三點思考。  一、建設新文科關鍵在交叉  11月3日,教育部主辦新文科建設工作會議,發布了新文科建設宣言,吹響了加快建設新文科的號角。
  • [中國社會科學網]顧亞奇、張旭:新文科建設中的「新藝科」之思
    2020年11月3日,教育部發布《新文科建設宣言》對新文科建設作出全面部署。文科教育的振興關乎中國高等教育的未來,升級為門類的藝術學科作為人文學科板塊的重要組成部分,無疑需要站在更高層面進行戰略規劃與頂層設計。從戰略層面看,全面構築「新藝科」,推動藝術學科高質量、高水平發展,是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必要舉措。
  • 上外一周發布 | 7項成果獲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
    12月19日,語料庫、語言數據與智慧教育研討會在上海外國語大學舉行。上海外國語大學數字人文與語言智能實驗室、上外語言數據與智慧教育研究中心揭牌成立。12月17日,上海外國語大學舉行黨委理論學習中心組(擴大)學習,上海市委黨校副校長、上海市委講師團成員朱亮高教授作主題為「奮力奪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化國家新勝利」的報告。
  • 上海師範大學673現代漢語
    ,1958年兩所學院合併成立上海師範學院。1972年至1978年與華東師範大學等五校合併成立上海師範大學。1978年恢復上海師範學院。1984年改名為上海師範大學。1994年10月,與上海技術師範學院合併成立新的上海師範大學。1997年9月至2003年8月,上海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南林師範學校黃陵衛生保健師範部、上海行知藝術師範學校、上海旅遊高等專科學校等先後併入或劃歸我校管理。學校下設17個二級學院、134個研究機構。
  • 欲趕AI熱潮 上外成立語料庫研究院推動翻譯專業教育
    供圖   中新網上海11月16日電 (錢俊妮 許婧)近年來,語料庫愈來愈廣泛地應用於人文科學、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之中,具體包括語言學、文學、翻譯學、輿情研究、國別與區域研究、醫學和人工智慧等領域。16日,上海外國語大學語料庫研究院在該校揭牌。
  • 支部升格為委員會,致公黨上海師範大學委員會成立大會舉行
    11月25日下午,致公黨上海師範大學委員會成立大會在上海師範大學桂林校區會議中心隆重舉行。市政協副主席、市委主委張恩迪,上海師範大學黨委副書記劉曉敏,市委專職副主委兼秘書長馬進,上海師範大學黨委常委、統戰部部長周理出席會議。會前,張恩迪與上海師範大學黨委書記林在勇親切交談。
  • 上海科技館開館19周年 成立「天文研究中心」
    天文研究中心成立。上海科技館 供圖中新網上海12月18日電(鄭瑩瑩)上海科技館開館19周年之際,正式宣布成立天文研究中心,將依託館藏開展特色科研。該中心由中國科學院院士葉叔華擔任特聘顧問,來自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上海天文臺、紫金山天文臺、南京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上海交通大學天文系等單位專家組成高層次專家委員會。早在上海天文館(上海科技館的分館之一,預計明年開放)規劃和建設期間,上海科技館就已前瞻性地提出了建設天文研究中心的構想。
  • 華東師範大學成立醫學合成生物學研究中心 催動原創突破和學科交叉...
    央廣網上海4月20日消息(記者唐奇雲 通訊員戴琪)華東師範大學醫學合成生物學研究中心今天(20日)上午宣布成立,以大健康為主題的中國生物工程學會第四屆青年科技論壇同期開幕,來自海內外生物工程研究領域500餘位青年科技工作圍繞合成生物學與大健康,基因編輯、基因治療與細胞治療,生物材料與納米生物技術,大數據與精準醫療等九大方向開展專題研討
  • 東華大學人文學院第一百〇七期 關於全面推進上海城市數位化轉型的...
    東華大學人文學院「學思先鋒」碩士研究生黨支部自成立以來,始終秉承「博學、思辨、求是、篤行」的建設理念,堅持建設、服務、發展、創新,以育人為核心、以思想為主導、以組織為保障,嚴格對標看齊,勇於改革創新,努力爭創先進。
  • 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外語學科發展研究專業委員會在上海交通大學...
    8月15日,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外語學科發展研究專業委員會通過視頻會議形式舉行成立大會。本次大會由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外語學科發展研究專業委員會主辦,上海交通大學外國語學院承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