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星
教育部新文科建設小組成員
教育部高等學校戲劇與影視學類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
北京師範大學中國藝術教育中心主任、
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
無疑,2020年是「百年未遇之世界大變局」突顯年,也可以看成是新文科以及藝術學科迎來大變化的學科發展新焦點年。新文科成為我們談論藝術學科發展的一個新背景,面對新的背景來謀劃現實和將來的發展,成為無法迴避的要求。就規模化建設而言,2020年11月是新文科拉開建設帷幕的時刻。但新文科從提出號召、組建教育部新文科建設小組,到如今已經一年多時間。在新農科、新工科、新醫科轟轟烈烈開展的時候,我們期待一年多的新文科建設終於拉開了帷幕。2020年11月3日,在威海舉行的新文科建設大會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做了一個報告,其標題非常值得琢磨:《積勢蓄勢謀勢 識變應變求變——全面推進新文科建設》。由此可見,一年的「積勢」是為了尋求新文科發展的方向,「蓄勢」待發是需要謀求充分的發展力量,「謀勢」則是求取更為有利的時機施展天地。由此需要「識變」,即認識到時代變化的疾速,要有充分的認識準備和開闊的視野,「應變」是對於世界的變化更需要清晰看到文科變化發展的不可避免。那麼「求變」則是謀求適應時勢和社會大局發展的創造之變。總之,新文科做了充分準備,無論是在理念上還是方向發展上,確實到了尋求全新的變化的發展創造新階段。
如何看待新文科掀開簾幕之後的藝術學科當下發展景觀?我們可以圍繞點、線、面三個層次來透視、把握新文科發展和藝術學科建設所面臨的問題。「點」就是新文科聚焦點;「線」就是藝術學科須臾不可離開的審美精神貫穿學科綿延不絕之線索;「面」則是2020年眾多任務雲集疊加,從學科、專業、課程到教材等多個層次來透視藝術發展景觀。
一、「點」之聚焦,即新文科建設支點
當下影視學科發展的點、線、面景觀中的「點」十分重要。11月3日教育部召開的新文科建設工作會議,有130餘所高校的300餘位院校長、專家,匯聚山東大學威海主會場參與會議,全國各大學同時設有分會場,相關教育部門也組織了分會場,凸顯出新文科建設的重要性以及人們高度關注新文科發展。可以說,新文科必然成為高校文科建設發展的聚焦點。
此次會議除了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報告全面謀劃新文科狀貌外,重點發布了新文科精神開啟的宣言和延續的改革項目指南。兩項主要內容:第一,發表「新文科建設宣言」。第二,論及「新文科研究與改革項目的指南」。關於前者「新文科建設宣言」,主要目標是新時代新使命下要求文科教育必須加快創新發展,其重要性與必要性在於強調提升綜合國力需要新文科、堅定文化自信需要新文科、培養時代新人需要新文科、建設高等教育強國需要新文科、文科教育融合發展需要新文科等指向。
(一)重要性理解
事實上,文科的確舉足輕重。從國家層面看,文科如此重要必須有戰略上重視的背景,因為文科是體量巨大的學科聚合。比如,在國家的13個學科門類之中,文科佔有8個,其佔比是61.5%。全國專業類總數有92個專業,而文科佔有31個,佔比是33.7%。以具體的專業設置來看,全國共有703個專業,文科佔有331個,其佔比為47.1%。至於延伸到專業設置的點數而言,全國總量是60064個專業點,而文科佔據的比重是30913個,佔比高達51.4%。換一個角度來看,就在校學生數而言,全國在校學生數在2020年1月統計的數字中,總量是1750.5萬人,而文科佔有877.9萬人,佔據了50.2%的比例。這是概觀文科的重要性所在。
文科重要,藝術學科也越來越重要,時代需要催生了文科在社會文化中佔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比如,其中的影視學科最具代表性。近年來,影視學科研究分量和影響力超越藝術友鄰,躍升成為理論熱點而成就更大的影響力。以數據來佐證影視成為「顯學」,在2017年公布的2016年全國人文社會科學的高轉載學者數據顯示,上榜的525位學者中藝術學科佔據了18個席位,而在這18人中至少11個人來自影視學科。再看2019年6月發布的全國藝術學者核心期刊發文影響力的數據,2006-2018年間,中文核心期刊的發表量情況顯示,前20名榜單中(以被引頻次、國內期刊論文數量、綜合指數為排名指標),影視研究者在全部藝術研究者中佔據了13個席位,其他藝術學科領域學者共佔據了7個席位;在前10名中,影視學者佔據了7個席位;前5名學者中,有4人來自影視學科。由近兩年數據所得出的結論,恰恰印證了在理論上影視學科在整個藝術學科中的地位已經今非昔比,影視學科不僅熱點頻出,其學術影響力也愈發深遠。這是傳播時代和圖像時代朝向網際網路融媒體時代發展過程中必然出現的現象。
(二)新文科指向概括
新文科的新使命在於文科教育必須加快創新發展。為了便於理解,可以用1、2、3、4、5、6來概括說明新文科建設的包容所在。
「1」就是新文科建設凸顯了一個重要價值。在遲於其他三個「新」的疑惑之後,迎來了新文科價值的高度認定,即很明確地提出新文科的重要性是為其他三個新(新工科、新農科、新醫科)提供發展方向、標準所要的闡釋、價值判斷和素養。也就是說,新文科的價值不僅在於自身,而且在於更為廣闊的學科建設。所謂時代要求文科應該產生理論並且產生思想,而且必然要產生理論和產生思想,這是何其重要的判定。在這裡藝術的重要目標則是起著「化人」與「美人」的獨特作用,即以藝術情感的方式來使人成為更完善的人。同時,以審美的精神價值來提升人的素養。
「2」即兩個核心要求,新文科建設既要銜接高科技,更要有創造性的要求。新文科和高科技在智能時代必須形成緊密的結合,這是新文科非常重要的發展新背景,智能時代使我們對於世界的認知和我們的教育都發生了極大的變化。不能適應智能時代教育的發展,文科顯然會遭遇到人才培養適應性差距的極大問題。由此,文科應該強化創造性,藝術源於創造性而形成自身的特點。
「3」指三個層面融合。首先是新文科內學科領域之間,在相近的學科中要進行融合,比如戲劇與影視學之間的融合,戲劇與影視學和音樂、美術、舞蹈等藝術內部學科之間的融合。其次,藝術學科要和文學、歷史、哲學、經濟等人文社會科學進行更好的融合。再次,新文科要跨越文科領域,和理工科、醫科、農科等進行融合。如果說,創新融合相近學科,可以解決藝術學科綜合性構建的難題,那麼跨學科的人文學科彼此之間的融合、人文社會科學之間的融通,則對於文科之間的借鑑參照必然有利。而與理工科的融合,體現出適應智能時代的創新性。
「4」指新文科四個培養目標。第一,新文科要培養新的文科人才、適應智能時代的新型文科創造型人才。第二,新時代需要培養新的社會科學家,這是具有思想創造力的人文社會科學的優秀高端人才。第三,要創立中國藝術的中國學派,擺脫依賴域外話語和邏輯標準構建學科體系,創造具有本土特色和價值觀構成的中國文化學派,比如中國電影學派、中國樂派、中國動畫學派等。第四,要對於中華文化精髓做出創造性的呈現等。
「5」是有五個需要催發新文科的理由。包括提升綜合國力需要新文科,堅定文化自信需要新文科,培養時代新人需要新文科,建設高等教育強國需要新文科,文科教育綜合發展需要新文科。這五大理由核心在於新文科建設時不我待,從大方向宏觀需求上強調新文科不僅成立,而且事實上從思想觀念到價值意義都必須進行新文科建設。
「6」即有六項明顯的任務,其中包括關切藝術的具體建設。第1項是總體目標:新文科建設要推動文科的創新發展。第2項任務是要強化價值觀的引導,中國的文科不能沒有中國的價值觀,尤其在2020年讓我們看到世界發展的複雜狀況下,更要強化我們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而我們的價值觀將成為文科建設非常重要的定力所在。第3項任務是要促進專業優化,這裡的專業優化包括推動人工智慧、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使得文科專業創新深入。還要發展文科類的新興專業,要推動傳統文科專業的改造和升級,要實現文科和理工農醫的深度交叉。第4項任務是要夯實課程體系,推動支持開設跨學科、跨專業的新型交叉課程和實驗教學的課程等。比如,中國傳媒大學所開設的交叉學科「藝術與科學」,將信息通訊工程、藝術學理論、音樂與舞蹈學、戲劇與影視學、設計學等融合,構成了「藝術與科學」。同時,中國傳媒大學設置的「文化產業」學科,是新聞傳播學、藝術學理論、音樂與舞蹈學、戲劇與影視學、設計學等學科相互交融而得以形成的。第5項任務是要推動模式創新,包括建設一批文科基礎學科,要聚焦應用型文科人才的培養,開展包括新聞和藝術領域等的系列大講堂。第6項任務是要打造學科質量文化,這也是時代的要求。
(三)實施課題研究
按照新文科發布的宣言,需要做好施工圖,緊接著要推出四大講堂,也就是抓好關鍵點,這是發布會即將開始立項新文科研究與改革實踐的項目,為的是打好全局戰略。新文科建設是前所未有的文科發展的新機遇,在新的圖景面前,人們的疑惑和期望,與人們需要一種指向性的引導都呼喚更為深入、細緻的研究。因此,需要倡導做更多、更擴展的探討。國家意識到廣泛徵求意見的重要性,給予這種探討以課題的方式徵求各種意見,使得關於新文科建設的宏大建構既能夠獲得更大程度、更廣泛的認同,又能夠徵集各種意見對新文科的發展給予多方向和多角度的思考,提供深化和珍貴的建議。本人也為此在前期做過一些努力。圍繞新文科和藝術學科發展,從去年到目前在《戲劇》《南京師範大學學報》《藝術百家》《北京舞蹈學院學報》《藝術教育》等刊物上已經發表8篇關於新文科建設思考的文章,如《新文科建設語境中「戲劇與影視學」學科建設的得失與改進》《開啟新局面:新文科建設動力下的新型戲劇與影視類專業發展》等。
關於「新文科研究與改革項目指南」,是布排和探測新文科重要命題的指向性倡導,與文科教育從業者息息相關。項目指南全面涉及新文科建設概念、內容、建設形態等,主要包括六個方面:第一,新文科建設發展理念研究與實踐;第二,新文科專業優化研究與實踐;第三,新文科人才培養改革實踐;第四,分類推進新文科建設重點領域研究;第五,新文科教師隊伍建設改革實踐;第六,新文科特色質量文化建設綜合改革實踐。其中,特別要提到的是,第四點關涉藝術學科的內容——分類推進新文科建設重點領域研究,其觀照、聚焦到了藝術學科,給予我們關於藝術學領域新文科建設實踐的啟發與立項要點的提示:深入分析應對技術變革和產業革命對藝術教育帶來的挑戰,總結藝術教育與科技有機融合的典型經驗,調研分析行業市場需求,特別關注文化科技融合、文化創業等產業新需求新變化,預測相關產業人才的需求,優化藝術門類專業結構和人才培養的體系,整體設計、整合優化藝術學科課程與教材體系,開展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專業課程體系建設研究等。其預期成果主要包括建設體現新文科要求的藝術類公共基礎課程、核心專業的課程群、跨學科交叉系列課程、新形態教材等。
也許隨著研究與建設的深入,還會拓展出更為開闊的思路,但關於新文科建設問題進行探索與揣度的架勢已經呈現。國家層面的關於新文科建設的規劃至少提醒我們:新文科首先謀求開拓觀念、打破傳統、銜接高科技、創設文理融合;其次,強調尊重既有學科傳統基礎上的創新,這也是目前的重、難點之一;最後,藝術學科包括戲劇與影視學科在藝術各領域之間要融通,在超越藝術領域的人文社會科學之間要相互借鑑,要在更大規模的理工科、計算機高科技學科進行交叉融合。但千萬要注意,自身的藝術學科存留基礎不變,這是我們千萬不能丟掉的審美根基。
(四)藝術學科何為?
在新文科建設背景下,藝術學科站在重要的位置上,我們當然要思考藝術學科對於新文科的理解,首先文科的新到底是指什麼?其次,藝術學和藝術學理論是否具備一種引領性?還有,藝術學和藝術學理論能夠給予其他學科及他者的是什麼?既有的藝術學科如何認知這種新和舊之間的關係?藝術學理論中的一些理論是否需要面對新文科的新拓展而給予自身新的解釋?以及面對智能時代的藝術學,將來如何進行新建構和新拓展?我們以往對於傳統分割性的藝術專業理論的合理性顯然需要調整,在過去境況中議論不休的「藝術學理論」曾經遭遇到極大的質問,以為無法涵蓋分科性藝術的理論適應性,而新文科背景下理應有更大的理解認知餘地。此外,綜合性地認識藝術學理論應該得到加強,而建構和實施需要藝術學整體有一種理論的支撐,同時彼此之間的融合也要有理論的指導。
按照新文科創造性發展趨向,需要擴展藝術的交叉學科的力度。事實上,近年來藝術學科拓展有跡可循。在關於發展新興學科的目標下,吳巖司長的報告論及新設專業中布點數排名前8的文科專業,其中有和藝術學相關的「藝術管理」,發展急速正是適應時代發展所需。該專業2016年批覆,而2016年當時只有2個文科專業,2017年增加7個,2018年再增加12個,2019年又增加了8個,3年時間總量就達到29個。由此可以看到新文科的一種趨向,即建設交叉的新專業不可避免。可以從多角度開拓,比如工科加文科,諸如已經出現的設計藝術;哲學、新媒體等結合就是藝術加其他文科,有如生命倫理學、健康管理等;而農業加文科有可持續發展與鄉村建設、生態文明建設與管理等;理科加文科,就出現了計算法學;而體育旅遊、音樂教育等都是跨門類或者學科的交叉。近年的航空服務藝術與管理也是一個典型,在2018年才有12個單位,現在有42個專業設置。
二、「線」,即藝術審美之線
基於上述新文科建設布排的新背景,如何看待藝術學科發展,必然涉及對於既往歷史和學科存在理由的認知。顯然,藝術有自己無法隔離的要素,也必然具有存留發展的重要基礎,於是,我們需要再來談新文科背景下影視學科發展之「線」。「線」意味著綿延不可斷絕,不能離開藝術之本的審美之線。換言之,無論藝術學科如何變、如何改,審美是綿延不可斷絕的,這是我們對於理工農醫等學科,對於中文、歷史、哲學、法學、教育學等其他文科學科所能做出的最重要的貢獻。
(一)向上之線
在「新文科建設宣言」擬訂之前,教育部高等學校藝術學科五大教指委主任也按照教育部高教司和新文科建設小組的要求,各自擬訂了自身一級學科的宣言草案。比如,我們擬定的是藝術學科中戲劇與影視學科的新文科宣言概要:藝術學科最需要堅守的是藝術審美這一獨有精神。藝術價值生發於期望超越物質實在的精神追求,以豐富多彩的藝術表現手段,實現人類情感審美理想。藝術學科依存藝術審美精神的複合表現,構成其生存基礎而具有影響人生的情感偉力。藝術應當在審美構架上吸納人文社會科學多方長處而豐厚審美理想;藝術創新的前提是藝術多領域自身相互融通的綜合性;借鑑理工科思維提升藝術思維凝聚力。拓展藝術綜合思維與創作實踐的融會貫通,尊重藝術既有規律,同時注重網際網路思維與媒體綜合性對藝術的增益和傳播效應。把握藝術精神之「義理」和技巧之「術法」的交融關係,必須強化以美化人的獨特功能,凸顯審美本質和藝術審美理想是終極要求。在美育為目標的以德育人方向上,更為寬闊地擴展藝術學科服務人民的時代要求。
顯然,最新強化審美教育的中央文件就是2020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而在5年前,國務院辦公廳也曾印發相關文件。值得注意的是,原先由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文件,此次升格為由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共同發布的文件,它向我們昭示:審美在學科發展中的地位愈發重要,它不僅是針對藝術學科;同時也應看到,與時代發展對於審美的要求相比,還未盡如人意。5年以來,對於審美的實施難度也得以相應的強化,必須再加推進。由此說,審美教育的實施既在戰略上具有重要價值,又在實施上具有相當大的難度,所以國家需要再提升一個層面來進行強化,意味著藝術學科必須要肩負美育的責任。
(二)向下之線
2017年,我參與了普通高中的藝術課程標準的制定,當前,彭吉象教授正在實施的是基礎藝術教育的藝術課程標準制定,都強調了藝術的綜合性審美價值。無論是基礎教育還是高中階段,都倡導跨越只有音樂、美術的單一性而朝向包括音樂、美術、設計、戲劇、舞蹈、電影、電視等渾融的立體藝術審美感化素養,將其稱為「向下之線」(或向下的審美線)恰如其分。在基礎教育中打好基礎,對一個人的全面成長至關重要。既往對藝術的狹隘理解,只把音樂和美術作為基礎教育階段美育的重要途徑。事實上,藝術的全面性不能忽視,包括戲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戲曲和書法、電影和電視,以及學生們越來越熟能生巧的網際網路藝術形式。藝術的媒介素養訓練是綜合性的訓練,藝術審美應該與藝術技能技巧的學習相結合,從而能夠通達到對待藝術形式、對待歷史對象、對待生活和社會的人的審美感知。綜合性的藝術審美越來越得到認可,因為這讓人們認識到,藝術不僅是技巧,而更多的是人與生俱來的對美好事物的感受。所以,綜合性藝術課程的實施,將大大有利於學生技能培養,可根據自己的喜好多接觸各種藝術形式。
(三)新文科促發藝術學科注重審美特性發揮
無論是向下培育年輕人的審美感受,還是面向社會大眾強化審美對人的價值意義,都離不開面向學科的審美精要的弘揚。「向上之線」體現著新文科宣言中的主要觀念——堅持分類推進,基於文科門類眾多、特色各異的特點,新文科建設必須分類推進,要根據各學科專業特點,結合行業領域特定問題,促進八大學科門類特色發展。按照新文科建設小組領導、專家的建議,我們意識到新文科的各自特色優長可以互相借鑑助力:所謂文史哲助人修身鑄魂,經管法助力治國理政,教育學培元育才,藝術美人化人。也就是說,新文科對於藝術的準確提法即藝術要美人化人,足見對於「審美」的強化為宣言所吸納。2019年,教育部頒布了《教育部關於切實加強新時代高等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提出全面提高普及藝術教育教學質量、切實推進專業藝術教育和專業師範教育的改革發展,形成充滿活力、多方協作、開放高效的高校美育新格局。在這裡「審美」貫穿了始終,是核心所在。同時,對於戲劇與影視學科而言,仍要以「審美」為重心進行創新發展。高等院校的學科建設,就藝術學科來說,必須大力弘揚審美對於藝術學科發展的重要性,無論是舊有的藝術學科還是新文科背景下的藝術學科的新拓展,都須臾不可離開藝術審美的價值。
三、「面」,即當下新文科背景下影視學科的發展之多樣寬泛建設的「面」
新文科背景下的藝術景觀,需要注意漸次展開,匯聚為立體質量提升的舉措,尤其是在學科、專業、課程、教材四位一體的建設大勢上,對於藝術發展有多方面促進的意義。
第一,就「學科」而言,第五輪學科評估即將展開,新一屆學科評議組成員已經產生,專業學位評估呼之欲出,標準制定基本成型,而且有其自身的一套體系,這是學科層面。第四輪學科評估4年來起到促進高校學科建設的積極作用,隨之而來的第五輪評估將帶來國家層面的學科洗牌。第五輪評估方案發布,12月報名時間表也確定,其發布總體方案強調:在深入總結前四輪學科評估經驗基礎上,第五輪學科評估立足新時代,堅持繼承創新、與時俱進,按照「改革結果評價、強化過程評價、探索增值評價、健全綜合評價」要求,十個方面改革完善——進一步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進一步破除「五唯」頑瘴痼疾;進一步強化師德與師能相統一;進一步突出質量、貢獻和特色;進一步強化分類評價;進一步完善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評價體系;進一步提升評估信息可靠性;進一步提高專家評議質量和評價科學性;進一步完善結果發布方式;進一步強化評估診斷功能。值得注意的是,這次評估在評估指標體系設計上,堅持以「立德樹人成效」為根本標準,以「質量、成效、特色、貢獻」為價值導向,以「定量與定性評價相結合」為基本方法,以破除「五唯」頑疾為突破口,在保持一級學科整體水平評估基本定位和評估體系框架基本穩定的基礎上,進一步強化人才培養中心地位,堅決破除「五唯」頑疾,改革教師隊伍評價,突出質量、貢獻和特色。第五輪評估將決定今後5年在「雙一流」中的排名和其他的相對排名,所以它非常重要。
與此同時,博士碩士學科點的申報與建設也極其重要。今年的新一輪學術博士點的申報競爭極其激烈,對於新一輪學術碩士點的申報許多學校也都摩拳擦掌,其申報競爭態勢十分明顯。2017年,藝術類新增的博士點只有10個學校,包括藝術學理論學科有河北大學、東北大學和河南大學;音樂與舞蹈學學科增加了一所華南師範大學;戲劇與影視學學科也只有一所西北大學;美術學學科增加3所學校,華東師範大學、山東師範大學、西北師範大學;設計學學科增加2所,東華大學和陝西科技大學。而今年我們迎來了很好的態勢,申報學科大大增多,也意味著藝術學門類的博士點和碩士點應當大幅度增加,這對於提升藝術學的理論和高端學位顯然增益。
遺憾可惜的是,藝術學曾經試圖突破的藝術專業博士學位建設,因為藝術學領域專家的意見一度分歧,而導致功敗垂成,不能進入2020年可能大幅度增多的全國專業博士學位點和招生名額受益的行列。
第二,就「專業」來說,一流專業的申報如火如荼。2020年除了學科評估和學科點申報的競爭大勢外,更為廣泛性的競爭聚焦在國家「雙萬」計劃的一流專業競爭上,從現有態勢來看,爭奪第二輪一流專業將更為火熱,畢竟無論是哪一類高校都有專業點,而前述的全國文科專業有30913個。專業建設對於任何一種類型大學來說都是兵家必爭所在。以我所在的戲劇與影視學而論,可能競爭申報主要集中在廣播電視編導、播音主持藝術以及戲劇影視文學等。戲劇與影視學類專業,國家確認在3年給出216個一流專業名額,但2019年只獲批了中央賽道11個、地方賽道25個名額,總數僅36個,也就是說從今年到明年,要完成216個指標,仍有巨大的空間。目前的狀況是省級推薦仍在進行中,國家評審和數量仍然處於待定狀態,在今年11月底到12月初,國家一流專業將會進行評審,希望更多的優秀專業進入藝術學「雙萬」行列。
第三,在一流學科、一流專業之中,還有必不可少的「課程」,從學科到專業,再到所支撐的課程共同構建了教學質量的點、線、面的全局景觀。在剛剛公布的國家首批一流本科課程認定結果中,共頒布了3560門課程為國家首批一流課程。具體而言,線上一流課程頒布了710門,但值得注意的是,最終布局評審完成計劃是頒布4000門,因此還有很大的空間;虛擬仿真實驗課程頒布的首批一流課程數量為327門,計劃也是4000門;線下一流課程頒布了1464門,計劃是6000門,還有2/3的空間;線上線下混合課程此次頒布了860門,計劃是1500門,還有一半的計劃沒有執行;最後,社會實踐的一流課程184門,計劃是1000門,仍有巨大的空間,這是「課程」的維度。
第四,和課程相關的還有一項很重要的舉措,包括對於國家教材的制定,從義務教育到高中教育的藝術類課程標準都要實施國家標準,並且國家組織課標、教材和教學輔助教本的編撰。對於高校而言,需要制定國家級別的通用教材,最為嚴格的國家教材莫過於既往完成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的重點教材的建設」,國家主流價值觀和嚴格的編撰制度保證了教材的質量。可以預期,新一輪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的重點教材的建設(2021—2025)」的實施,或者稱為馬工程教材的擴容計劃也勢在必行。其旨在全面推進高校專科、本科、研究生不同學段,並且在各學科基礎課、核心課和相關通識課教材建設上打開國家級教材建設的新局面。教材編撰採用國家組織編寫和公開遴選認定相結合的方式,最大限度地保證高端和主流價值觀的實現。
此外,首次國家級教材評審——國家教材委員會2020年啟動全國優秀教材、全國優秀教材先進集體、全國教材先進個人,教材建設的國家級認定已經展開,足以見其意義。首屆國家級教材評選設定全面,其中包括基礎教育、職業教育與繼續教育、高等教育三個大類,高等教育有400項,職業教育與繼續教育也有400項,基礎教育是200項。教材建設顯然走向國家掌控提升質量的快車道。藝術必須在其中積極爭取,畢竟每年高考報名藝術專業的學生佔到15%左右,而每年錄取的藝術專業學生近1/10,教材使用面之廣可見一斑。
結語
總之,在新文科視域下,中國的教育包括藝術教育,都迎來了一個新階段。不管是學科、專業還是課程建設,都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2020年馬上就要過去,我們將迎來美好的春天。人生沒有四季,只有兩季,努力就是旺季,不努力就是淡季,在此祝福大家,迎來的全部都是旺季。
[註:本文為作者在2020年全國藝術院校院(校)長論壇上的發言,北京師範大學中國藝術教育中心副主任任晟姝對本文亦有貢獻]
|本文刊於《藝術教育》2020年12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