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聞網】中國科學院與上海市政府共建三家研究平臺

2021-01-19 中國科學院
【中國新聞網】中國科學院與上海市政府共建三家研究平臺

2018-07-18 中國新聞網 鄭瑩瑩

【字體:大 中 小】

語音播報

儀式現場。張春海 攝

儀式現場。張春海 攝

  中國科學院與上海市政府共建相關研究平臺籤約和揭牌儀式7月17日舉行。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和上海市委副書記、市長應勇共同為張江藥物實驗室、G60腦智科創基地、傳染病免疫診療技術協同創新平臺揭牌,並見證了上海市松江區政府與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籤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以及上海市奉賢區政府和中科院上海巴斯德所籤署傳染病免疫診療技術協同創新平臺共建協議。

  上海市副市長翁鐵慧、上海張江科學中心辦公室常務副主任施爾畏、中科院在滬相關科研院所院士專家代表出席。

  白春禮在講話時指出,生命健康領域是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最重要方向之一。中科院在上海地區集聚了一批生命科學、藥學、化學等具有領先水平的科研院所,擁有一支面向國際前沿的優秀科學家隊伍,在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關係民生的重要領域產出了一大批重大創新成果。三家研究平臺的成立和相關合作協議的籤署,是院市共建上海科創中心和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重要舉措。中科院將繼續發揮「國家隊」的骨幹引領作用,全力支持各共建機構與平臺的建設。下一步,要深化對新時代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使命定位的認識,努力提供高質量的科技供給。要引進和培養全球頂尖科學家團隊,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人才高地。要積極探索和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激發創新活力、提升創新效能,更好地讓科技成果服務國民經濟主戰場。

  應勇在講話時說,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上海必須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強化科技創新的前瞻布局和融通發展,努力成為全球學術新思想、科學新發現、技術新發明、產業新方向的重要策源地。生命科學是世界重要前沿科學領域,三家研究平臺的揭牌成立,將進一步充實上海生命科學高端創新力量,也有利於上海更好服務國家戰略、加快成為全球生命科學創新網絡的重要節點。希望三家研究平臺對標國際先進水平,加快向世界一流研究平臺邁進。要樹立全球視野,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創新資源,加快形成開放高效的協同創新網絡。要提升創新策源力,努力取得更多填補國內空白的重大原創性成果。要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探索符合創新規律、人才成長規律的組織模式、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上海將繼續大力支持研究平臺的建設發展。

  張江藥物實驗室以「出原創新藥」和「出引領技術」為目標,瞄準領域前沿,部署實施疾病機制研究及原創新藥研發重大項目,致力於研發人民群眾吃得起、療效好、副作用小的原創新藥。G60腦智科創基地將以克隆猴技術為基礎,推動重大腦疾病模型研發和產業化,服務「健康中國2030」國家重大需求,解決腦重大疾病診斷、幹預和治療的關鍵技術。傳染病免疫診療技術協同創新平臺著眼於打通從原創發現到創新疫苗和抗體藥物的研製路徑,研製抗感染抗體和新型疫苗,提升中國傳染病相關生物醫藥領域的國際競爭力。


儀式現場。張春海 攝

儀式現場。張春海 攝
  中國科學院與上海市政府共建相關研究平臺籤約和揭牌儀式7月17日舉行。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和上海市委副書記、市長應勇共同為張江藥物實驗室、G60腦智科創基地、傳染病免疫診療技術協同創新平臺揭牌,並見證了上海市松江區政府與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籤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以及上海市奉賢區政府和中科院上海巴斯德所籤署傳染病免疫診療技術協同創新平臺共建協議。
  上海市副市長翁鐵慧、上海張江科學中心辦公室常務副主任施爾畏、中科院在滬相關科研院所院士專家代表出席。
  白春禮在講話時指出,生命健康領域是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最重要方向之一。中科院在上海地區集聚了一批生命科學、藥學、化學等具有領先水平的科研院所,擁有一支面向國際前沿的優秀科學家隊伍,在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關係民生的重要領域產出了一大批重大創新成果。三家研究平臺的成立和相關合作協議的籤署,是院市共建上海科創中心和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重要舉措。中科院將繼續發揮「國家隊」的骨幹引領作用,全力支持各共建機構與平臺的建設。下一步,要深化對新時代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使命定位的認識,努力提供高質量的科技供給。要引進和培養全球頂尖科學家團隊,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人才高地。要積極探索和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激發創新活力、提升創新效能,更好地讓科技成果服務國民經濟主戰場。
  應勇在講話時說,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上海必須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強化科技創新的前瞻布局和融通發展,努力成為全球學術新思想、科學新發現、技術新發明、產業新方向的重要策源地。生命科學是世界重要前沿科學領域,三家研究平臺的揭牌成立,將進一步充實上海生命科學高端創新力量,也有利於上海更好服務國家戰略、加快成為全球生命科學創新網絡的重要節點。希望三家研究平臺對標國際先進水平,加快向世界一流研究平臺邁進。要樹立全球視野,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創新資源,加快形成開放高效的協同創新網絡。要提升創新策源力,努力取得更多填補國內空白的重大原創性成果。要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探索符合創新規律、人才成長規律的組織模式、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上海將繼續大力支持研究平臺的建設發展。
  張江藥物實驗室以「出原創新藥」和「出引領技術」為目標,瞄準領域前沿,部署實施疾病機制研究及原創新藥研發重大項目,致力於研發人民群眾吃得起、療效好、副作用小的原創新藥。G60腦智科創基地將以克隆猴技術為基礎,推動重大腦疾病模型研發和產業化,服務「健康中國2030」國家重大需求,解決腦重大疾病診斷、幹預和治療的關鍵技術。傳染病免疫診療技術協同創新平臺著眼於打通從原創發現到創新疫苗和抗體藥物的研製路徑,研製抗感染抗體和新型疫苗,提升中國傳染病相關生物醫藥領域的國際競爭力。

列印 責任編輯:侯茜

相關焦點

  • 中科院與上海共建生命科學研究平臺
    原標題:中科院與上海共建生命科學研究平臺 日前,中國科學院與上海市政府共建的張江藥物實驗室、G60腦智科創基地、傳染病免疫診療技術協同創新平臺等3個研究平臺揭牌。
  • 【中國新聞網】重慶市與中國科學院籤署戰略合作協議
    【中國新聞網】重慶市與中國科學院籤署戰略合作協議 2020-12-16 中國新聞網 鍾旖 【字體:大 中 小】
  • 中國科學院好於中國工程院,中科院院士含金量高於中國工程院?
    「中國科學院院士」數量與「中國工程院院士」基本一致,均800人左右,且兩年增選一次,增選人數也均在60人左右。中國科學院是我國自然科學領域最高榮譽性、諮詢性學術機構。中國工程院是中國工程科技界最高榮譽性、諮詢性學術機構。然而,科研無高低,無論基礎自然科學研究還是應用工程研究的每一名院士均是其領域的頂尖人才、集大成者。從院士規模而言,兩家單位並無高低之分。
  • 【中國科學院院刊】中國科學院共建「一帶一路」國際科技合作行動...
    中國與這些國家(地區)產業結構不同,互補性強,具有攜手共建「一帶一路」的一致需求。從科技合作入手,組織「一帶一路」有關國家(地區)共同研究解決其發展中的重大挑戰和問題,無疑將得到「一帶一路」國家的廣泛支持與高度認同,並將從戰略層面助推共建「一帶一路」的願景與行動。
  •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細胞研究所考研簡章複試分數真題答案考研經驗
    十三五期間,研究所將圍繞「表觀遺傳調控與功能」、「細胞譜系建立與細胞命運調控」、「重大疾病機理及相關轉化應用」等三個重大科學問題,並在「RNA代謝與功能調控」、「跨膜動態生物過程」、「精子發生與成熟調控」、「幹細胞再生醫學基礎」、「分子細胞科學前沿技術方法」等五個重點培育方向開展科學研究。
  • 訪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原所長丁健
    「要做百姓吃得起的好藥」——訪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原所長丁健丁健院士(左)接受採訪    從上海抵達井岡山機場已是12月16日11時許,短暫休息後丁健決定前往位於井開區的普正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總部看看,畢竟院士工作站就設在那裡。
  • 中國科學院大學新聞網 - 中國科學院大學新聞網
    2019年11月24日,「空間引力波探測太極聯盟2019年會」在中國科學院大學(簡稱:「國科大」)中關村校區召開。本次太極聯盟年會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理論物理中心-亞太地區(ICTP-AP)和太極計劃聯盟聯合主辦,會議聚焦引力波物理以及引力波探測技術相關研究,吸引了來自36家單位的160餘名專家學者的積極參與,共同探討空間引力波探測最新研究成果及未來發展。
  • 中國科學院院士郭華東:攜手共建「數字絲綢之路」
    中國科學院院士郭華東:攜手共建「數字絲綢之路」 2018-04-23 15:01:12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上海市政府:滬磁懸浮項目仍處在聽取意見階段
    上海市政府:滬磁懸浮項目仍處在聽取意見階段 2008年02月27日 19:44 來源:中國新聞網 發表評論   中新社上海二月二十七日電 (記者 許曉青)上海市政府新聞發言人陳啟偉二十七日在此間回答境外記者提問時稱,上海的磁懸浮項目仍處在聽取意見階段。
  • 【中國新聞網】中科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杭州灣研究院揭牌
    【中國新聞網】中科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杭州灣研究院揭牌 2018-12-27 中國新聞網 李佳贇 杭州灣研究院是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打通「從材料研究到產業應用工程化」技術鏈的重要工程化平臺,初步規劃用地300餘畝,首期5年總投入15億元。
  • 重慶將與中科院共建中國科學院重慶科學中心
    12月15日,重慶市人民政府與中國科學院在北京籤署戰略合作協議。根據協議,我市將與中國科學院在西部(重慶)科學城按照1個法人機構加若干科研單元的「1+N」的模式共建中國科學院重慶科學中心,統籌中國科學院科研院所、科研人才等創新資源在渝集約發展,聚焦大數據智能化、生物醫學、新材料、生態環境等領域,重點建設面向產業創新、聚焦基礎科學前沿、培育建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為主要定位的三類高水平研究平臺,實現科教資源融合、體制機制創新、重大科研產出的一體化推進。
  • 籌建空天信息大學寫入市政府工作報告 科創濟南發力空天信息
    1月12日,濟南市第十七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開幕,市長孫述濤代表市政府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報告提到,濟南將積極籌建空天信息大學。空天信息大學將落戶濟南早已不是秘密。2020年6月29日,在濟南市教育局發布的《濟南市人民政府關於提質培優建設職業教育創新發展高地的實施方案》中,便提到推動濟南市與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合作共建中國空天信息工程大學。
  • 鵬城實驗室籤約14家單位
    原標題:鵬城實驗室籤約14家單位深圳新聞網訊 作為廣東省網絡信息基礎研究領域的重要創新載體,鵬城實驗室(深圳網絡空間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迎來新進展。10月11日下午,鵬城實驗室舉行了首批共建合作單位籤約儀式,分別與6所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及計算機信息領域的8家國家重點實驗室和開發創新平臺代表籤約。鵬城實驗室是廣東省首批四家省實驗室之一,是由廣東省政府批准、深圳市政府投資組建的廣東省實驗室,於2017年12月22日正式啟動。該實驗室也是深圳在網絡與通信、信息處理和網絡信息安全三大領域高標準、高質量建設的創新載體之一。
  • 【中國新聞網】科學家何建華:參與上海光源建設改變了我的研究生涯
    走近上海浦東新區張江高科技園區,科創上海的頭號地標——被形象地比喻為「鸚鵡螺」的上海光源頗為引人注目。今年11月,上海光源二期工程首條光束線站出光,引出更多洞察微觀世界的科學之光。  從1996年開始參與上海光源前期立項、預製研究、工程建造、運行開放到今天的持續發展,何建華見證了中國科技近幾十年的快速發展。
  • 市政府與浙大籤訂戰略合作協議:共建浙江大學溫州研究院 打造政...
    2005年,市政府和浙江大學在溫共建技術轉移中心,正式開啟雙方合作。中心建立以來,累計啟動合作項目1500多項,與溫州800多家企業開展產學研合作,幫助企業新增產值達300多億元。近年來,溫州與浙大頻頻擦出合作「火花」——2015年,雙方籤訂《深化技術轉移中心建設合作協議》;2017年,浙江大學參與共建樂清市智能裝備與製造研究院。
  • 東莞聯手中科院共建松山湖科學城 打造「一軸、一區、兩心、三組團...
    當前,東莞市政府正積極聯手中科院共建松山湖科學城,雙方將採取「院地合作、所企對接」的模式,由中國科學院著力整合優勢創新資源,由東莞市人民政府在土地、資金、政策上給予全方位的支持和保障,以松山湖科學城為抓手,共建粵港澳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構建院地合作與發展新格局。
  • 中國科學院和上海共建張江實驗室
    新華社上海9月27日電(記者王琳琳)由中國科學院和上海市共同打造的張江實驗室26日揭牌,將為上海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增添新的重要支撐。張江實驗室位於張江科學城核心區域,將聚焦具有緊迫戰略需求的重大創新領域和有望引領未來發展的戰略制高點,以重大科技任務攻關和大型科技基礎設施建設為主線,實現重大基礎科學突破和關鍵核心技術發展,建成跨學科、綜合性、多功能的國家實驗室,力爭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大型綜合性研究基地。
  • 張江實驗室在上海成立 計劃2030年躋身世界前列
    26 22:07:14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左盛丹     9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韓正,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共同為張江實驗室揭牌。
  • 萬字整理:中國腦科學研究主要研究機構概覽
    由北京市政府與中國科學院、軍事科學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國醫學科學院、中國中醫科學院等單位聯合共建,實行理事會領導下的主任負責制,將重點圍繞共性技術平臺和資源庫建設、認知障礙相關重大疾病、類腦計算與腦機智能、兒童青少年腦智發育、腦認知原理解析五方面開展攻關,實現前沿技術突破。
  • 上海正加快生產自主研發的高性能紅外溫度傳感器|上海新聞發布會
    2月13日下午,上海舉行新聞發布會,邀請上海市衛生健康委新聞發言人鄭錦,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凱先,上海市政府辦公廳副主任、上海市大數據中心主任朱宗堯,上海市科委總工程師陸敏,聯影集團聯席總裁張強介紹上海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