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聞網】科學家何建華:參與上海光源建設改變了我的研究生涯

2020-11-28 中國科學院

  何建華在實驗室做實驗。

  走近上海浦東新區張江高科技園區,科創上海的頭號地標——被形象地比喻為「鸚鵡螺」的上海光源頗為引人注目。今年11月,上海光源二期工程首條光束線站出光,引出更多洞察微觀世界的科學之光。

  從1996年開始參與上海光源前期立項、預製研究、工程建造、運行開放到今天的持續發展,何建華見證了中國科技近幾十年的快速發展。

  從2009年開放以來,上海光源主要技術指標處於同類運行裝置的國際先進水平,實現了高效穩定運行,服務了來自全國各地的高校、研究機構、醫院和企業等近500家單位的2萬多名用戶。上海光源每年供光運行約5500小時,裝置運行處於同類裝置的國際先進水平。大規模、高強度的用戶實驗,極大地支持了中國生命科學、材料科學等學科的發展,支撐中國科學家取得了一大批高水平研究成果。

  能取得這樣的成績,與在這個外周長800米左右的「螺殼」裡,從早到晚忙碌著一大群科研人員分不開。上海光源二期總工程師、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生命科學研究部主任何建華就是其中一員。

  在何建華看來,上海光源的建設與發展歷程,是中國在科技領域改革開放、向國際前沿進軍的一個縮影。沒有改革開放,當然也不會有上海光源這樣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

  作為上海光源建設的「元老」,何建華感慨,深刻改變自己研究生涯的事情就是參與上海光源國家重大科學工程建設。

  「改革開放40年,正好是我們這一代人完完全全經歷了、貫穿著自己從成長到成年的整個過程。」出生於1964年的何建華說,改革開放是中國走向振興、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步。幾十年來國家的快速發展、經濟與科技實力的大幅度增長、民眾生活的極大改善都得益於改革開放。「我個人的生活與工作發展也都極大地得益於改革開放,有幸隨著國家和社會的改革開放大潮,得以在科技領域向世界前列進軍,為國家、為人類科技發展做出一份貢獻」。

  在項目醞釀之初,國內在這方面的基礎很薄弱,何建華所在的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原中科院上海原子核研所)更是沒有什麼直接基礎,大部分人包括他本人都是從其它研究領域轉到同步輻射這個新領域,但大家滿懷激情,通過學習、借鑑、鑽研、創新發展,歷經十幾年,終於走到了國際前列,最終建成了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上海光源裝置。

  談及如何與上海光源「結緣」,還要追溯到1995年上海原子核所在爭取第三代同步輻射光源項目的國家立項時。當時,何建華正在義大利訪問進修、參與合作研究,得知此信息,便產生了強烈的興趣,「我感到,這是一個既可以支撐開展眾多學科前沿研究、又具有實際應用前景的平臺裝置,相比於純粹基礎性的實驗核物理學科研究,具有更加廣泛的用途,也是國家科技發展更迫切的需求。因此,在原計劃的兩年期合作研究完成後,我謝絕了項目負責人希望我留在義大利繼續研究的建議,於1996年4月回到了國內,參與到上海光源裝置的科學目標與應用方面的立項前期工作中」。

  2004年12月25日,上海光源夯下了開工的第一樁。此時,何建華擔任上海光源工程實驗分總體負責人,負責上海光源首批7條光束線站的建設,包括技術方案把關、技術問題協調、組織調試測試等,並直接負責設計、建造了上海光源首批線站中的生物大分子晶體學光束線站。2009年5月,上海光源首批7條光束線站向用戶開放,其建設速度在國際上是最快的。

  截至2018年7月底,上海光源共接待用戶39257人次,22146人(包括高校、研究所、醫院和公司共計494家單位,2429個課題組),執行課題10180個。來自全國各學科領域的用戶,便捷、及時地利用上海光源開展高水平研究工作,顯著地增強了科研競爭能力,已發表論文4200多篇,在各專業領域內具有高影響力的其中SCI-1區論文約1200篇,其中在《科學》《自然》《細胞》三種國際頂級刊物發表論文88篇,產生了重要的國際影響。上海光源還全力支持國家重大項目關鍵科技問題的解決,支撐國家863、973、自然科學基金重大和重大儀器研製以及軍工和航天等項目的科學研究,取得了重要進展。

  何建華告訴記者,這些年來全身心投入到這項工程中,每天都工作十小時以上,上海光源已經成為他生命中最為重要的一部分。現在上海光源二期工程已經全面鋪開,擔任二期總工程師的他負責總體技術方案。按照上海光源線站工程(上海光源二期)計劃的6年工期,上海光源線站工程將於2022年12月竣工完成,並爭做質量一流、速度國際領先的先進光源。

  雖然這樣的使命壓力巨大,但何建華和全體工程技術人員都有信心,使二期項目早日建成並投入使用,為民眾造福。

  為上海光源傾注了無數心血和汗水的何建華也收穫了不少榮譽:他先後獲得2011年度中國科學院傑出科技成就、2012年度上海市科技進步特等獎、上海市2013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集體獎)的重大貢獻者之一(由上海應用物理所頒發重大貢獻獎證書)……

  與此同時,受同在研究所工作、充滿工作熱情的致公黨員影響和感染,何建華加入了致公黨。憑著一份真誠和認真,贏得了大家的信任,成為致公黨基層組織負責人,還擔任了上海市政協委員,多了一份參政議政的責任。還是憑著這份真誠和認真,何建華如今帶著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努力在統一戰線的平臺上儘自己的一份力。

  「40年來,中國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作為科技工作者,如今更多的是思考如何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做出重大科技成果」,何建華希望未來中國能實現民族復興,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國家統一、強盛,社會和諧發展、民眾生活幸福。一想到此,他便十分快慰。

相關焦點

  • 何建華委員:支持武漢籌建第四代同步輻射光源
    湖北日報訊(記者張輝)「支持武漢籌建第四代同步輻射光源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住鄂全國政協委員、武漢大學教授何建華對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說,這次參加全國兩會,他帶上了這一提案,希望得到國家及相關部門的重視。住鄂全國政協委員徐旭東、黃立、袁志明、高宗餘、童金南為聯名提案人。
  • 謝希德楊福家等「大牛」如何匯聚政協力量點亮「上海光源」
    10年來,上海光源圍繞科學前沿、國家重大需求與產業核心問題支撐用戶開展創新研究,為我國科學家參與國際競爭提供了強大助力。「上海光源」的建設者常說,這個「鸚鵡螺」在張江安家是政協委員首倡的。政協委員的建言,成為射向「上海光源」的第一束光芒。
  • 【中國新聞網】中國科研儀器「大連光源」揭示星際中羥基自由基來源
    【中國新聞網】中國科研儀器「大連光源」揭示星際中羥基自由基來源 2019-03-26 中國新聞網 楊毅 【字體:大 中 小】
  • 「上海光源」開放試運行9年,有力支撐國家實驗室建設-上海,光源...
    胡蔚成攝  今年 4月,英文名為「Shine」,寓意「閃耀」的上海硬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裝置在上海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正式開工建設,標誌著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科技創新中心再次按下加速按鈕。「閃耀」的鄰居,正是中國大陸第一臺第三代同步輻射光源裝置「上海光源」。
  • 中國石化投資建設光源實驗室項目
    中國石化投資建設光源實驗室項目 2021-01-13 18: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上海光源二期光束線站研討會召開
    6月28日至30日,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上海光源國家科學中心(籌)在江蘇常熟召開了上海光源二期光束線站研討會,邀請國內相關專家研討同步輻射發展趨勢及用戶需求,對上海光源二期光束線站總體規劃、線站科學目標及主要技術指標等提出意見和建議。
  • 多位全國政協委員聯名提案:支持武漢籌建第四代同步輻射光源
    「目前全世界還沒有一臺第四代同步輻射光源,如果我們現在搶先布局,就是趕超國際前沿、彎道超車的最好時機。」5月25日,全國政協委員、武漢大學教授何建華向長江日報記者介紹一份聯名提案,建議武漢籌建第四代同步輻射光源重大科技基礎設施。
  • 青年科學家王勇:歷經三種角色 守護「上海光源」
    光的這頭是末端,站著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勇,往前45米的那頭,是這個光束線站起始的光源點。這個中間空心的建築是中國這幾年興起的知名大科學裝置之一——上海光源,它是中國第一臺第三代同步輻射裝置,產生寬波段的同步輻射光,每天供給全世界的前沿科學研究團隊使用。
  • 聽科學家談他們喜歡的科幻電影
    新華社上海3月10日電(記者有之炘)科幻電影《流浪地球》驚豔登場讓眾多影迷欣喜,其原著作者劉慈欣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科學的想像力比科幻要瘋狂得多。」那麼,你想知道「較真兒」的科學家愛看什麼科幻電影嗎?科學家所預見的未來有多「瘋狂」呢?來聽聽這幾位參加今年全國兩會的科學家怎麼說。
  • 光源介紹 - 中國:上海同步輻射光源
    上海光源的用戶數量和成果產出都超過了國際同類裝置建成同期的水平。2014年12月25日,上海光源迎來了第10000名用戶。上海光源用戶分布基本覆蓋全國,並已有部分國際用戶。來自各學科領域的用戶利用上海光源開展科學研究,此外,還有多家企業利用上海光源進行技術開發。
  • 【中國新聞網】中國科學院與上海市政府共建三家研究平臺
    【中國新聞網】中國科學院與上海市政府共建三家研究平臺 2018-07-18 中國新聞網 鄭瑩瑩 【字體:大 中 小】
  • 上海光源工程建設:2021年將擁有近40條光束線站
    2004年,我國大陸第一臺第三代同步輻射光源裝置,上海光源正式開工建設。2009年,這隻美麗的巨型「鸚鵡螺」,在浦東張江翩然落成,為中國科技創新再添利器。  高速運行中的電子在轉彎時,會放出超出普通X光上億倍的同步輻射光,能夠照亮普通技術無法洞察到的微觀世界。當今世界,同步輻射光源早已是科研創新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 瞄準國家級大科學中心 上海光源點亮"世界科學之光"
    上海光源國家科學中心(籌)主任趙振堂告訴記者,探尋肉眼看不見的微觀世界,同步輻射大科學裝置是不可或缺的尖端儀器裝備。在此之前,中國科學家只能到美國、日本、英國等發達國家的第三代同步輻射裝置上借「光」參與最前沿的科技競爭,令科學家們難以大展身手。
  • 支持武漢建設國家(中部)科技創新中心
    住鄂全國政協委員郭躍進、舒紅兵、王焰新、何建華、張文彤、袁志明為聯名提案人。發展潛力大、韌勁強,武漢優勢突出「把武漢建設成國家(中部)科技創新中心,對於湖北乃至全國都具有戰略意義。」郭躍進委員接受湖北日報全媒記者採訪時說。
  • 上海光源 照亮微觀世界科學大門
    上海同步輻射光源(以下簡稱上海光源)產生寬波段的同步輻射光,每天供給全世界的前沿科學研究團隊使用。2004年12月開工建設,2009年5月6日對用戶開放,這一科學地標的崛起,使得中國以同類裝置最少的投資和最快的建設速度,加入到世界第三代同步輻射光源裝置的第一方陣。
  • [大國重器-中科院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上海光源及其線站工程
    綜述及基本情況上海光源(Shanghai Synchrotron Radiation Facility,SSRF)是中國大陸第一臺第三代同步輻射光源,由國家、中國科學院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投資建設。2004 年底開工,2009 年 5 月開放運行,總體性能位居國際同類裝置先進水平。
  • 中國首臺高能同步輻射光源在北京懷柔啟動建設
    中國首臺高能同步輻射光源在北京懷柔啟動建設,圖為其建成後的效果圖。 中科院高能所 供圖 攝   記者29日從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科院高能所)獲悉,建成後將成為中國第一臺、也是世界上亮度最高的第四代同步輻射光源之一的高能同步輻射光源(HEPS),當天在北京懷柔科學城正式開工啟動建設,其整體建築外形似一個放大鏡,寓意為探測微觀世界的利器。
  • 每年提供5000多小時同步輻射光 上海光源孕育科研新生態
    近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獲悉,我國第三代同步輻射裝置「上海光源」正在擴容:在建的8條線站中有6條即將竣工,包括一條頂級配置的「夢之線」將於今年年底向用戶開放,與之相關的另一大科學裝置「自由電子雷射」也將於今年開工。
  • 「上海光源」開放十年 為世界前沿科研作「光嫁衣」
    這個建築就是海內外知名的大科學裝置之一——上海光源,它是中國大陸第一臺中能第三代同步輻射裝置,產生寬波段的同步輻射光,每天供給全世界的前沿科學研究團隊使用。5月6日,上海光源迎來開放十周年。資料顯示,上海光源於2004年12月25日開工建設,2009年4月29日竣工,同年5月6日正式對用戶開放。
  • 探訪中國第一個國家級實驗室內的「合肥光源」
    作為中國第一臺專用同步輻射裝置,早在1989年4月,「合肥光源」就發出了第一束「神奇之光」。  而同步輻射作為一種先進的光源,其應用具有很高的現代科技融合性和集成性,為幾乎所有的前沿科技研究提供了一個先進的、不可替代的實驗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