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上海3月10日電(記者有之炘)科幻電影《流浪地球》驚豔登場讓眾多影迷欣喜,其原著作者劉慈欣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科學的想像力比科幻要瘋狂得多。」那麼,你想知道「較真兒」的科學家愛看什麼科幻電影嗎?科學家所預見的未來有多「瘋狂」呢?來聽聽這幾位參加今年全國兩會的科學家怎麼說。
「大膽想像是值得稱道的」
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研究員何建華,是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上海光源二期工程總工程師。
作為上海光源建設的元老,這位洞察微觀世界的科學家喜愛的科幻電影是哪一部呢?
「我平時看電影的機會少,但鑑於《流浪地球》這部電影評價高,我也走進了電影院觀看。這部電影拍得非常好,視覺效果和故事情節引人入勝,融入了很多科學的元素。」何建華說,「雖然有些情節從科學角度推敲存在一些漏洞,但作為一部科幻電影,它的大膽想像是值得稱道的。」
何建華期待,隨著我國經濟和科技日益發展,有更多科學題材被挖掘開發成精彩的科幻電影,例如在生命的奧秘、人工智慧等領域。
展望未來,何建華預計,人類將對生命過程、神經感知等有新的認知。「許多年以後,隨著技術的發展,人類對很多疾病能夠有很好的預判和預防,癌症和流行性疾病或將被消滅在萌芽狀態。」
「好的科幻小說家挺偉大的」
科幻片《火星救援》講述了由於一場沙塵暴,一名太空人與他的團隊失聯,孤身一人置身火星,並想方設法回到地球的故事。這是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院長王建宇最喜歡的科幻電影。
作為「墨子號」衛星工程常務副總設計師和衛星總指揮,只要聊到科學話題,他總是異常興奮,滔滔不絕。
「我們利用光子實現了量子隱形傳送,有人想像未來可以利用這個原理進行『大變活人』,當然這個要運用到生物體上還只是美好的願景。」王建宇表示,「但有時候往往是先有美好的科幻概念,再有科技的突破,所以好的科幻小說家挺偉大的,他們善於想像,但並不是亂想,而是遵循一定的科學依據和客觀規律。」
王建宇說,《火星救援》雖然是科幻片,但電影中用到了物理學、植物學、化學等領域的知識,如在火星上種植土豆的細節,具有科學依據。
王建宇欣賞天馬行空且富有科學內涵的想像。他認為,好的科幻作品可以啟迪科技發展的未來。「在量子領域,可以挖掘出很多科幻題材,因為這個領域有著太多可能性,並且中國和歐美在量子技術方面在國際舞臺上交替領先。」
「關於腦科學的幻想將逐漸變成現實」
大腦是人體的司令部,人類的大腦大約有1000億個神經元,目前人類尚未參透大腦的奧秘。
「十三五」規劃把「腦科學和類腦研究」列入國家重大科技項目,我國「腦計劃」蓄勢待發。
「如何感知世界,如何產生記憶,如何產生意識和思想」,這些問題是全國人大代表、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院長馬蘭所一直關注的。她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學習記憶和精神藥物成癮的機理。
在這位探索人類大腦奧秘的科學家眼中,最「硬核」的科幻電影非《盜夢空間》莫屬。這部電影講述了一位造夢師和他的團隊進入他人夢境,從他人潛意識中竊取秘密,並重塑他人夢境的故事。
「這部影片的劇情遊走於夢境與現實之間,可以說是發生在意識結構內的動作科幻片,很多情節從學術上看非常前瞻,這部影片的編劇太厲害了。」馬蘭說。
馬蘭表示,當下腦科學正處於一個重要的跨越式發展時期,一些電影裡關於腦科學的幻想,如記憶的移植、改變、消除等,將逐漸變成現實。
在馬蘭看來,對大腦結構和工作原理的理解將促進類腦智能等技術的發展。隨著人類對大腦認識的深入,有望找到治療腦疾病的辦法,未來的老年人將生活得更加健康。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