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流浪地球》還有什麼?聽科學家談他們喜歡的科幻電影

2021-01-11 中國日報網

新華社上海3月10日電(記者有之炘)科幻電影《流浪地球》驚豔登場讓眾多影迷欣喜,其原著作者劉慈欣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科學的想像力比科幻要瘋狂得多。」那麼,你想知道「較真兒」的科學家愛看什麼科幻電影嗎?科學家所預見的未來有多「瘋狂」呢?來聽聽這幾位參加今年全國兩會的科學家怎麼說。

「大膽想像是值得稱道的」

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研究員何建華,是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上海光源二期工程總工程師。

作為上海光源建設的元老,這位洞察微觀世界的科學家喜愛的科幻電影是哪一部呢?

「我平時看電影的機會少,但鑑於《流浪地球》這部電影評價高,我也走進了電影院觀看。這部電影拍得非常好,視覺效果和故事情節引人入勝,融入了很多科學的元素。」何建華說,「雖然有些情節從科學角度推敲存在一些漏洞,但作為一部科幻電影,它的大膽想像是值得稱道的。」

何建華期待,隨著我國經濟和科技日益發展,有更多科學題材被挖掘開發成精彩的科幻電影,例如在生命的奧秘、人工智慧等領域。

展望未來,何建華預計,人類將對生命過程、神經感知等有新的認知。「許多年以後,隨著技術的發展,人類對很多疾病能夠有很好的預判和預防,癌症和流行性疾病或將被消滅在萌芽狀態。」

「好的科幻小說家挺偉大的」

科幻片《火星救援》講述了由於一場沙塵暴,一名太空人與他的團隊失聯,孤身一人置身火星,並想方設法回到地球的故事。這是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院長王建宇最喜歡的科幻電影。

作為「墨子號」衛星工程常務副總設計師和衛星總指揮,只要聊到科學話題,他總是異常興奮,滔滔不絕。

「我們利用光子實現了量子隱形傳送,有人想像未來可以利用這個原理進行『大變活人』,當然這個要運用到生物體上還只是美好的願景。」王建宇表示,「但有時候往往是先有美好的科幻概念,再有科技的突破,所以好的科幻小說家挺偉大的,他們善於想像,但並不是亂想,而是遵循一定的科學依據和客觀規律。」

王建宇說,《火星救援》雖然是科幻片,但電影中用到了物理學、植物學、化學等領域的知識,如在火星上種植土豆的細節,具有科學依據。

王建宇欣賞天馬行空且富有科學內涵的想像。他認為,好的科幻作品可以啟迪科技發展的未來。「在量子領域,可以挖掘出很多科幻題材,因為這個領域有著太多可能性,並且中國和歐美在量子技術方面在國際舞臺上交替領先。」

「關於腦科學的幻想將逐漸變成現實」

大腦是人體的司令部,人類的大腦大約有1000億個神經元,目前人類尚未參透大腦的奧秘。

「十三五」規劃把「腦科學和類腦研究」列入國家重大科技項目,我國「腦計劃」蓄勢待發。

「如何感知世界,如何產生記憶,如何產生意識和思想」,這些問題是全國人大代表、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院長馬蘭所一直關注的。她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學習記憶和精神藥物成癮的機理。

在這位探索人類大腦奧秘的科學家眼中,最「硬核」的科幻電影非《盜夢空間》莫屬。這部電影講述了一位造夢師和他的團隊進入他人夢境,從他人潛意識中竊取秘密,並重塑他人夢境的故事。

「這部影片的劇情遊走於夢境與現實之間,可以說是發生在意識結構內的動作科幻片,很多情節從學術上看非常前瞻,這部影片的編劇太厲害了。」馬蘭說。

馬蘭表示,當下腦科學正處於一個重要的跨越式發展時期,一些電影裡關於腦科學的幻想,如記憶的移植、改變、消除等,將逐漸變成現實。

在馬蘭看來,對大腦結構和工作原理的理解將促進類腦智能等技術的發展。隨著人類對大腦認識的深入,有望找到治療腦疾病的辦法,未來的老年人將生活得更加健康。

來源:新華網

相關焦點

  • 除了《流浪地球》 ,還有這些科幻小說值得改編成電影
    借著《流浪地球》《復仇者聯盟4》等科幻電影大熱的勢頭,今年首場上海文學影視創投峰會將目光聚焦在科幻題材的文學作品上。6月5日,上海文學影視創投峰會科幻題材專場在上海市作家協會召開,通過作協專業作家自薦和閱文集團、谷臻故事工場的多重推薦,共選出8部不同類型、不同主題、適宜改編為科幻電影或網絡劇的佳作。
  • 劉慈欣談《流浪地球》:科幻電影不能照葫蘆畫瓢
    劉慈欣談《流浪地球》:科幻電影不能照葫蘆畫瓢 19-03-12 新華社 「科幻小說把未來的各種可能性排列出來,讓我們擁有一個更開放的頭腦,能夠面對未知世界的各種可能性。」中國科幻作家劉慈欣8日在阿聯杜拜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說。
  • 《流浪地球》:只能算作中國科幻電影裡程碑的電影
    當郭大導演說出,希望《流浪地球》能為中國孩子童年埋下科幻的種子,我還是挺感動的。我們真的太缺這樣題材了。其次是當西方科幻題材不管是《星球大戰》、《星際迷航》、《火星救援》、《終結者》都是向外尋求發展,或者以太空背景為主,而誰又曾大膽想過把地球帶走。這和西方的大航海時代一樣,喜歡冒險,向外殖民,那就向外太空重新尋找家園。而中國喜歡精耕細作,安土重遷,要帶乾脆連地球也帶走。
  • 《流浪地球》:讓中國科幻電影不再「流浪」
    2019年春節檔第三日,科幻電影《流浪地球》便逆勢而上,截至2月9日發稿前,累計票房已達14億元,排片佔比和上座率在各大數據平臺均排列第一。票房證明觀眾的選擇核心依然是電影品質,因為《流浪地球》的電影觀感超出了大家的心理預期,情節、畫面、音效都足以用震撼來形容。
  • 《流浪地球》沒法複製,但科幻電影的未來是星辰大海
    在《流浪地球》之後,《拓星者》《上海堡壘》《明日戰記》等多部科幻電影都在進展當中。相對於之前科幻電影導演們對於市場反應的不確定,《流浪地球》的成功已經為後來者們探索了前路。姬少亭:我覺得有兩種人是消費科幻產品的主力,一種是對科技非常感興趣的人。我做記者的時候,接觸到大量科技工作者,從技術人員到投資者各個圈層,他們很少有人說自己不喜歡科幻,不接受科幻產品。因為這部分人是高知群體,他們願意消費高定價產品。
  • 《流浪地球》拯救中國的科幻電影?最後的飽和式救援有什麼原因?
    《流浪地球》拯救中國的科幻電影?最後的飽和式救援有什麼原因?這裡面很講究集體呀。裡面提到一個飽和式救援。我覺得很棒覺得這點做的很反一貫的套路 這裡面提到的很多國家細節我就不一一講了,你可以去看,也可以去查,像他們與其他國家的對話,也都是各說各的語言,不過是戴了同聲傳譯而已,點火的時候,除了中國,還有兩個國家呀,至於他們是因為聽到了中國的廣播,還是他們那裡也有人有一樣的想法我們也不能確定,像那個之前他們與隊長運送火石的時候,也是歷經了一大番波折,結果被其他的隊搶先,讓我意外了一番,這明明很有集體感的好嗎
  • 《流浪地球》為什麼引發「中國科幻電影元年」大討論
    本文將回顧並梳理以下問題:中國科幻電影元年概念的提出及其背後的時代脈絡;為什麼大家都在期待中國科幻電影元年;為什麼普遍認為是《流浪地球》而不是《瘋狂的外星人》開啟了新的時代,這種觀點是否具有合理性,並分析當下對《流浪地球》《瘋狂的外星人》評論兩極分化的原因。《流浪地球》劇照。
  • 電影推薦丨除了《流浪地球》,這8部星際科幻電影同樣不可錯過!
    這個春節除了吃喝玩樂,是不是也被《流浪地球》(The Wandering Earth)刷屏(flood the screen)了?作為中國首部科幻大片,《流浪地球》成為了2019春節檔的王炸,實現票房口碑雙豐收!那麼《流浪地球》到底講了一個什麼故事呢?小天來給大家劇透一下(並沒有)。
  • 《流浪地球》之後,中國科幻小說不再流浪?
    《流浪地球》劇照。圖/《流浪地球電影製作手記》《流浪地球》之後科幻不再「流浪」本刊記者/毛翊君本文首發於總第891期《中國新聞周刊》在剛剛過去的這個春節裡,親戚朋友忽然意識到飛氘似乎從事了一個能發財的行業。
  • 《流浪地球》《瘋狂的外星人》《上海堡壘》,中國科幻電影得與失
    西夏:從《流浪地球》上映大火以後,有一個現象,因為我供職的成都八光分是一家以傳播科幻文化為主的公司,我們代理國內很多優秀科幻作家和作品,在《流浪地球》火了以後,很多電影公司找我們,問有沒有更多的《流浪地球》那樣的科幻作品,要買改編權。像芒果娛樂什麼的,很多公司問我們要,指定要「宇航題材、青春、愛情、正能量」那種。
  • 票房奔40億,《流浪地球》讓中國科幻進入主流視野
    劉慈欣進而提出:「宇宙的全部文明集中在他們手上……不吃的話,文明就湮滅了。現在不選擇人性,將來人性才有可能得到重新萌發。」江曉原認為,吃人就丟失了人性:「一個丟失了人性的人類……還有什麼拯救的必要?」江曉原注意到,十年前和十年後,網絡輿論情形完全不同,如今支持他的聲音佔了上風。「以十年為一個單位,用戶的情緒真的變了。
  • 《流浪地球》的改編:理性屬於科幻文學,感性屬於科幻電影?
    欣賞完《流浪地球》的觀眾,大多是激動的。「中國人也能把科幻電影拍好」,這是影迷的心聲,也是對《流浪地球》最有力的肯定。談到電影的成功,當然不可能繞開劉慈欣的原作。那麼,我們應該把功勞歸於出色的文本,還是導演的改編?科幻文學的影像化,到底有沒有訣竅?電影《流浪地球》,幾乎顛覆了小說的主題《流浪地球》的原作篇幅很短小,不過20來頁。
  • 蚯蚓幹,蟑螂塊……科幻電影中還有哪些重口味?
    《流浪地球》:蚯蚓幹萬萬沒想到,今年春節的票房黑馬竟然是一部科幻災難片《流浪地球》,觀眾們的口味真是越來越難以捉摸了。不過還有比觀眾的口味更難捉摸的,那就是片中人物的口味!《流浪地球》海報蚯蚓幹在本片中存在感極高,除了新上市的榴槤味蚯蚓幹,串串店賣的都是蚯蚓串,爺爺試圖收買看守人員時送上的精緻禮盒竟然也是「陳年蚯蚓幹」,由此可以看出,蚯蚓幹就是《流浪地球》中地下城居民的主食。《流浪地球》電影劇照為什麼不種點糧食、蔬菜、水果換換口味呢?
  • 電影《流浪地球》靠什麼在科學技術界圈粉無數?
    因為由劉慈欣同名小說改編的科幻電影《流浪地球》將在大年初一公映。影片還沒上映,原作粉早就按捺不住激動,科幻迷們也紛紛聲援支持……網上掀起了一陣陣熱潮。國內喜歡科幻的人這麼多,《流浪地球》可是中國科幻史上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大片,大家能不沸騰嗎?
  • 國產科幻電影的巔峰?還是國產電影的起步?深度解析《流浪地球》
    相對於西方的一些英雄主義情結常常鮮明地體現在西方科幻電影的製作之中,與西方電影價值觀不同的是,該電影並沒有什麼特別深刻的英雄主義情結。更多的是弘揚民族精神滲透東方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從姥爺為了保護夥食而犧牲,以及劉培強為大局獨自撞向木星的犧牲,這都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犧牲精神。
  • 電影《流浪地球》特效厲害,畫面精緻,看完讓人熱淚盈眶
    昨天看了《流浪地球》電影,就衝著是劉慈欣的原著,就非常值得看,他的想像力,他的格局真的是太大了。看了電影,感覺非常震撼,畫面,特效,宇宙,地球,木星,空間站,比之前看過的那些國際大片我認為有過之而無不及。小編今天就對這部電影談一些自己的觀點。
  • 流浪地球小說的結局是什麼 電影流浪地球結局彩蛋是什麼意思
    流浪地球真的是一部很不錯的電影了,製作精良,畫面感很強,完全讓人融入到地球末日那種絕望卻又被人們對地球和家鄉的熱愛帶來的希望中,對於被稱為是中國近代科幻片的代表作當之無愧,當然這是一部小說改編的電影,看完後小編對劉慈欣的崇拜更加提升了,而很多人想知道小說的結局是什麼呢?讓小編來告訴你們吧。
  • 《流浪地球》國產科幻電影走向新紀元
    這幾天終於去看了網絡輿論兩極分化的科幻巨作《流浪地球》,在二刷之後暫且中立的對這部電影發表一些感受電影講述了在2075年,太陽發生了不可控制的反應,地球面臨被摧毀的局面。為了人類生存,集結全球各國之力在地球表面建造了上萬座行星發動機,推動地球離開太陽系尋找新家園。
  • 他叫做「中國科幻電影之光」,《流浪地球》,有家族跑路
    可以說,粉絲和科幻小說都很滿意,我認為這部電影更適合小夥伴們和想像力,我相信有些人應該知道我說的是哪部電影,是的,是《流浪地球》,如果我們把這張膠捲和好萊塢膠捲作比較,肯定有差距,從肉眼可以看出,但每部電影之間都有一個間隙,相信一定有機會及時趕上你!在我看之前,我的朋友圈已經清楚地分析了這齣戲,像「中國科幻電影之光」這樣的詞是最謙虛的表達方式。
  • 專訪《流浪地球》導演郭帆:科幻電影的土壤是這個時代
    《流浪地球》「橫空出世」,成為電影春節檔口碑第一的黑馬,刷爆了社交媒體。《流浪地球》改編自劉慈欣同名科幻小說,在上映前,劉是其最大、也幾乎是唯一的IP。儘管自2015年,劉慈欣小說《三體》獲得世界科幻文學最高獎雨果獎,國內掀起科幻熱潮。但實際上,國內真正的科幻粉絲數量尚且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