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科學家王勇:歷經三種角色 守護「上海光源」

2020-11-28 中國網

王勇在上海光源軟X射線譜學顯微光束線站 鄭瑩瑩 攝

在上海浦東一個外形像「甜甜圈」的建築裡,光似乎停住了腳步。光的這頭是末端,站著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勇,往前45米的那頭,是這個光束線站起始的光源點。

這個中間空心的建築是中國這幾年興起的知名大科學裝置之一——上海光源,它是中國第一臺第三代同步輻射裝置,產生寬波段的同步輻射光,每天供給全世界的前沿科學研究團隊使用。

自上世紀40年代,人類在電子同步加速器上首次觀測到同步輻射光,70多年來,同步輻射光源已經歷了三代發展,上海光源的建成,標誌著中國加入了「第三代同步輻射光源俱樂部」。

如果將上海光源比喻成一個周長達432米的「甜甜圈」,將其截成數十段,每隔一段距離伸出一條長長的線,就是一個光束線站,像這樣的光束線站,上海光源一共有32條,其中16條自2009年起陸續建成投用,二期工程的16條光束線站正在建設中。

王勇在上海光源的光束線站內 鄭瑩瑩 攝

40歲的王勇,是一期其中一條光束線站——軟X射線譜學顯微光束線站的負責人。

一年有8760個小時,王勇說,上海光源每年開機運行7300多個小時,除去維護時間,一年對用戶開放多達4500個小時。

伴隨著中國科學發展,這些年,使用上海光源的用戶數量越來越多了。王勇回憶,2009年上海光源剛開始運行的時候,使用同步輻射光源的課題組還比較少,當時申請的通過率很高,大概在90%以上,也就是100個人來申請,大概90多個都能通過。後來,伴隨申請人數越來越多,設備運行時間固定,因而通過率逐漸下降,目前大概在50%至60%。

上海光源的用戶除了數量越來越多,範圍也越來越廣。王勇介紹,目前上海光源的用戶基本覆蓋了除寧夏之外的中國大陸版圖,還有很多國際實驗團隊。

自2006年起,這已是王勇來到上海光源的第13個年頭,而他和這一束束光線的結緣,還得從三種角色說起。

第一種,用戶。1999年至2004年,彼時,王勇尚在北京的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攻讀博士,他以用戶身份去北京同步輻射裝置做實驗。

第二種,運行人員。2004年畢業後,王勇去了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做了兩年博士後,那時候他是以運行人員的角色,參與北京同步輻射裝置的運行,除了做實驗外,還進行了實驗站的設備維護等。

第三種,建設者。2006年,王勇博士後出站,那時,上海光源正在建設期間(上海光源一期從2004年開始建設,2009年建成),他正好加入了團隊,開始作為一個建設人員,來參與同步輻射。2006年至2009年,他參與了軟X射線譜學顯微光束線站的建設,在項目中擔任光束線負責人,負責光束線的物理設計與整體調試。2010年至2014年,他參與了世界上能量解析度最高的軟X線站「夢之線」的建設,在項目中擔任實驗分總體負責人,負責光束線的物理設計、初步設計與整體調試。

總結這三種角色,王勇說,每個階段對同步輻射領域的認識逐步加深,從只會皮毛到深入理解,「相當於剛開始只會開車,後面會修車,最後會造車。」

從開始接觸同步輻射,一直到現在,王勇說自己沒有做過特別多的選擇,與同步輻射的結緣也比較自然而然,「大概是興趣吧,我覺得挺有意思的,它能夠探測未知,而且是細微之處的未知,肉眼看不到的物質微觀結構,卻能用同步輻射探測到,這個很有意思。」

以軟X射線譜學顯微光束線站為例,王勇介紹,這條線的特點是把X光進行單色化和聚焦,聚成30納米的尺度,然後再對樣品進行成像,「生物細胞的尺寸大概是幾個微米,這條光束線的空間解析度可以達到30納米,因此可以用來看清細胞,還可以看清細胞內部的某種特定元素,比如鐵元素的分布情況。」

接下來,王勇又有了新任務。上海光源二期從2016年啟動,預計將於2022年建設完成。這次,王勇負責4條線站的建設,「技術在發展,性能指標要求會更高」。

相關焦點

  • 【中國新聞網】科學家何建華:參與上海光源建設改變了我的研究生涯
    從2009年開放以來,上海光源主要技術指標處於同類運行裝置的國際先進水平,實現了高效穩定運行,服務了來自全國各地的高校、研究機構、醫院和企業等近500家單位的2萬多名用戶。上海光源每年供光運行約5500小時,裝置運行處於同類裝置的國際先進水平。大規模、高強度的用戶實驗,極大地支持了中國生命科學、材料科學等學科的發展,支撐中國科學家取得了一大批高水平研究成果。
  • 「上海光源」開放試運行9年,有力支撐國家實驗室建設-上海,光源...
    胡蔚成攝  今年 4月,英文名為「Shine」,寓意「閃耀」的上海硬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裝置在上海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正式開工建設,標誌著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科技創新中心再次按下加速按鈕。「閃耀」的鄰居,正是中國大陸第一臺第三代同步輻射光源裝置「上海光源」。
  • 「上海光源」開放十年 為世界前沿科研作「光嫁衣」
    上海光源鳥瞰圖 上海光源 供圖 攝中新網上海5月6日電 題:「上海光源」開放十年 為世界前沿科研作「光嫁衣」作者 鄭瑩瑩在上海浦東張江高科技園區一個外形酷似「鸚鵡螺同步輻射光源被形容為「高品質的巨型X光機」或者「超級顯微鏡」。同步輻射光源以其高亮度、高準直性及波長同步輻射光源可調等優點,成為支撐眾多學科前沿基礎研究與高新技術研發不可或缺的實驗手段。自上世紀40年代,人類在電子同步加速器上首次觀測到同步輻射光以來,同步輻射光源70多年間已歷經三代發展。
  • 探索新型冠狀病毒的「花冠」,上海光源在行動--中國數字科技館
    《科學畫報》在80年的辦刊歷程中,形成了通俗生動、圖文並茂地介紹最新科技知識,形式多樣地普及科學技術的特點,對提高廣大群眾的科學水平,啟發青年愛好科學、投身科學事業起了很大的作用,當今的不少著名學者、教授、科學家,青少年時代都曾受到它的薰陶和啟發。
  • 光源介紹 - 中國:上海同步輻射光源
    上海光源工程於2009年5月6日開始對國內用戶正式開放運行,至2014年,上海光源迎來了開放五周年。上海光源的用戶數量和成果產出都超過了國際同類裝置建成同期的水平。2014年12月25日,上海光源迎來了第10000名用戶。上海光源用戶分布基本覆蓋全國,並已有部分國際用戶。來自各學科領域的用戶利用上海光源開展科學研究,此外,還有多家企業利用上海光源進行技術開發。
  • 上海光源:微觀探索從「分子照片」時代進入「分子電影」時代
    讓科學研究從「月光下」走到「日光下」專家比喻,在上海光源這個大科學設施的支持下,我國科學家已從原來在「月亮光」下看微觀世界,走向在「太陽光」下看微觀世界。這對推動基礎科學研究、吸引國內外一流科研團隊的意義作用巨大。
  • 瞄準國家級大科學中心 上海光源點亮"世界科學之光"
    照亮中國科學家的「全球路」  雖然深知光源裝置並非用來製造人們肉眼可見的光,但在許多中國科學家心目中,「上海光源」可謂名副其實——當它是一盞照亮科學前路的「明燈」。  清華大學青年結構生物學家顏寧就感觸至深,因為借力上海光源,基礎科研的「全球路」變亮堂了。
  • 上海同步輻射光源
    上海光源能量居世界第四(僅次於日本SPring-8、美國APS、歐洲ESRF),性能超過同樣能量區間現有的第三代同步輻射光源,是世界上正在建造或設計中的性能最好的中能光源之一。
  • 上海光源工程建設:2021年將擁有近40條光束線站
    上海光源工程建設:2021年將擁有近40條光束線站 原標題:   國際科技前沿的競爭,早已告別紙筆時代,誰擁有更先進的大科學裝置,誰就有更多可能探知未知世界。同步輻射光的應用,使全世界科學家收穫了一項又一項最新科技成果。
  • 謝希德楊福家等「大牛」如何匯聚政協力量點亮「上海光源」
    10年來,上海光源圍繞科學前沿、國家重大需求與產業核心問題支撐用戶開展創新研究,為我國科學家參與國際競爭提供了強大助力。「上海光源」的建設者常說,這個「鸚鵡螺」在張江安家是政協委員首倡的。政協委員的建言,成為射向「上海光源」的第一束光芒。
  • 上海光源二期首條光束線站出光
    《解放日報》報導 11月2日凌晨4時,上海光源二期首條光束線站順利出光。幾天前,在李政道研究所第一次國際諮詢委員會上,日本理論物理學家Yana Gida確認出任該所教授。半個月前,華虹集團六廠的首批12英寸矽片進入工藝機臺,開始28納米晶片產品的製造流程。
  • 為科創上海點讚!上海光源二期工程首條光束線站今晨出光
    攝  新民晚報訊(記者 董純蕾 郜陽)科創上海的頭號地標——被形象地比喻為「鸚鵡螺」的上海光源,今天再添新神光。今天凌晨4時,上海光源線站工程新建16條光束線站中第一條進行調試的線站——在上海光源硬X射線通用譜學線站,成功出光,完成首輪調試目標,這也標誌著上海光源線站工程正式進入了調試出束階段。
  • [大國重器-中科院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上海光源及其線站工程
    上海光源榮獲 2012 年上海市科技進步獎特等獎,2013 年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上海光源建成以來,聚焦重大基礎科學前沿問題和關鍵核心技術問題,在物理、材料、能源與催化、生命與健康等諸多領域,產生了一大批具有世界影響力的重大成果。
  • 上海光源 照亮微觀世界科學大門
    上海同步輻射光源(以下簡稱上海光源)產生寬波段的同步輻射光,每天供給全世界的前沿科學研究團隊使用。2004年12月開工建設,2009年5月6日對用戶開放,這一科學地標的崛起,使得中國以同類裝置最少的投資和最快的建設速度,加入到世界第三代同步輻射光源裝置的第一方陣。
  • 視頻|還看今朝《上海篇》:上海光源,看見一微米的世界
    視頻|還看今朝《上海篇》:上海光源,看見一微米的世界 看看新聞Knews綜合 2017-10-01 18:32
  • 在綠色硫化學研究中找到突破口 上海青年科學家成為世界硫元素「代言人」
    開欄的話: 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將於本月30日在上海召開。一年一度的盛會,是上海與科學、與世界、與未來的「秋日之約」。在論壇開幕前夕,新民晚報推出「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大咖說」欄目,專訪包括諾貝爾獎得主在內的世界頂尖科學家,以及中國優秀青年科學家,暢談自己的科研經歷、感悟和思考。
  • 科技人才如何「引」和「留」 上海的青年科學家們有話說
    東方網記者解敏1月7日報導:上海如何培養和造就一批具有全球視野和創新影響力的科學家?與國際一流科學中心、國內其他地區相比上海在青年人才引進方面分別有哪些優勢和劣勢?今天下午,上海各大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型企業的優秀青年科學家代表在一場新年茶話會上道出他們對於上海科技創新以及青年人才工作的意見建議。  基礎研究需要持續穩定的投入  來自中科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的陳玲玲曾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回國後帶研究組開展了十年工作。她認為,上海應加大對基礎研究的持續穩定的投入,鼓勵前沿基礎科學探索研究。
  • 上海光源點亮大科學夢想之「光」
    上海同步輻射光源(以下簡稱上海光源)產生寬波段的同步輻射光,每天供給全世界的前沿科學研究團隊使用。2004年12月開工建設,2009年5月6日對用戶開放,這一科學地標的崛起,使得中國以同類裝置最少的投資和最快的建設速度,加入到世界第三代同步輻射光源裝置的第一方陣。
  • 讓更多青科人才選擇上海!優秀青年科學家新年茶話會舉行
    本次會議由市人才辦主辦,市科技黨委承辦,團市委、市青聯協辦,旨在聚焦上海全力做強創新引擎,打造自主創新新高地的目標,把握當前青年科技人才工作形勢,率先實行更加開放更加便利的人才引進政策,積極引進高層次人才、拔尖人才和團隊特別是青年才俊,讓更多優秀青年人才選擇上海、紮根上海、書寫夢想、成就事業。
  • 帶你深入了解投影機常用的三種光源
    01投影機的光源分為哪三種?  一般來說投影機常用的光源可分為三種:傳統光源、LED光源和雷射光源。  傳統光源主要是指即UHP(超高壓汞燈泡)、UHE(超高壓汞燈泡)、氙燈、滷素光等高壓氣體放電光源,相較於LED光源和雷射光源來說,傳統光源的使用壽命很短,一般也就是幾千個小時左右,且長時間使用後亮度較之前會有所下降。傳統光源還沒有被淘汰掉主要是因為傳統光源亮度高,可以達到3000流明以上,價格上又比雷射光源低很多,所以很多人明知道使用壽命短還會去選擇購買使用傳統光源的投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