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上海光源外景資料圖 新民晚報首席記者 劉歆 攝
新民晚報訊(記者 董純蕾 郜陽)科創上海的頭號地標——被形象地比喻為「鸚鵡螺」的上海光源,今天再添新神光。今天凌晨4時,上海光源線站工程新建16條光束線站中第一條進行調試的線站——在上海光源硬X射線通用譜學線站,成功出光,完成首輪調試目標,這也標誌著上海光源線站工程正式進入了調試出束階段。
2016年11月20日,上海光源線站工程開工,屬於國家「十二五」重大科學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由國家、中科院和上海市共同投資,主要建設內容包括新建16條性能先進的光束線站、實驗輔助系統、光源性能拓展、建安工程及配套公用設施,建設周期6年。預計2020年前使上海光源擁有近40條光束線站。這些線站建成後將極大地提升和拓展上海光源的綜合實驗能力與用戶支撐能力,使其動態研究、原位研究、複雜過程研究和綜合研究的能力實現跨越,實現高指標的空間、時間和能量分辨能力以及多元素分析的靈敏度。對於上海人引以為豪的「鸚鵡螺」大科學裝置新建線站,大家親切地俗稱它為「上海光源二期工程」。在工程經理部領導下,光源團隊克服了用戶開放與新項目建設同步進行、設備裝調時間緊等困難,兩年內完成從設計加工到調束出光。
圖說:光源團隊科研人員連夜調試 採訪對象供圖(下同)
2018年11月1日8時30分,在新建16條光束線站中第一條進行調試的線站——上海光源硬X射線通用譜學線站(BL11B)上,科研人員完成了調束前的一切準備工作。
12時,開始正式調束。
經過16小時不懈的努力,入射X光依次通過準直鏡、單色器、聚焦鏡等關鍵光學元件,隨著前端區螢光靶出光、白光螢光靶出光、第一個單色光螢光靶出光、第二個單色光螢光靶出光,11月2日凌晨4時,在光束線出口鈹窗處觀測到了同步輻射光斑(9keV, Si(111)晶體),證實同步輻射光到達實驗站,成功完成首輪調試目標。
圖說:左大束流調試下的第二個單色光螢光靶出光,右大束流下實驗站曝光的光斑
硬X射線通用譜學線站(BL11B)是一條基於彎鐵光源、以X射線吸收精細結構(XAFS)為主要研究方法的通用線站,能夠對固態、液態、氣態中待測元素的原子近鄰結構和電子結構進行研究,是目前涉及學科面較廣、用戶較多的同步輻射實驗方法。它也是上海光源線站工程首條建設完成光束線站,該線站從前端區,到水冷單色器、單色光狹縫、鏡箱及壓彎機構等,全部由上海光源設計、國內自主加工完成。
BL11B的首輪調試成功,是上海光源線站工程開工建設以來一個重要的裡程碑,標誌著上海光源工程正式進入了調試出束階段。BL11B的主要驗收指標是實現寬溫區(10K-1200K)的原位譜學實驗能力,下一步科研人員將不斷優化線站參數,使線站儘快達到驗收指標。按照計劃的6年工期,上海光源線站工程將於2022年12月竣工完成,爭做質量一流、速度國際領先的先進光源。
圖說:光源團隊今天上午慶祝首條光束線站成功出光
【相關連結】上海光源的「小檔案」
上海光源自2009年開放運行以來,發展勢頭良好,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日益完善。10年來,上海光源主要技術指標處於同類運行裝置的國際先進水平,實現了高效穩定運行,服務了來自全國各地的高校、研究機構、醫院和企業等近500家單位的2萬多名用戶。上海光源每年供光運行約5500小時,裝置運行處於同類裝置的國際先進水平。大規模、高強度的用戶實驗,極大地支持了我國生命科學、材料科學等學科的發展,支撐我國科學家取得了一大批高水平研究成果。
截至2018年7月底,上海光源共接待用戶39257人次,22146人(包括高校、研究所、醫院和公司共計494家單位,2429個課題組),執行課題10180個。來自全國各學科領域的用戶,便捷、及時地利用上海光源開展高水平研究工作,顯著地增強了科研競爭能力,已發表論文4200多篇,在各專業領域內具有高影響力的其中SCI-1區論文約1200篇,其中在《科學》、《自然》、《細胞》三種國際頂級刊物發表論文88篇,產生了重要的國際影響。上海光源還全力支持國家重大項目關鍵科技問題的解決,支撐國家863、973、自然科學基金重大和重大儀器研製以及軍工和航天等項目的科學研究,取得了重要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