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科創上海點讚!上海光源二期工程首條光束線站今晨出光

2020-12-08 央廣網

  圖說:上海光源外景資料圖 新民晚報首席記者 劉歆 攝

  新民晚報訊(記者 董純蕾 郜陽)科創上海的頭號地標——被形象地比喻為「鸚鵡螺」的上海光源,今天再添新神光。今天凌晨4時,上海光源線站工程新建16條光束線站中第一條進行調試的線站——在上海光源硬X射線通用譜學線站,成功出光,完成首輪調試目標,這也標誌著上海光源線站工程正式進入了調試出束階段。

  2016年11月20日,上海光源線站工程開工,屬於國家「十二五」重大科學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由國家、中科院和上海市共同投資,主要建設內容包括新建16條性能先進的光束線站、實驗輔助系統、光源性能拓展、建安工程及配套公用設施,建設周期6年。預計2020年前使上海光源擁有近40條光束線站。這些線站建成後將極大地提升和拓展上海光源的綜合實驗能力與用戶支撐能力,使其動態研究、原位研究、複雜過程研究和綜合研究的能力實現跨越,實現高指標的空間、時間和能量分辨能力以及多元素分析的靈敏度。對於上海人引以為豪的「鸚鵡螺」大科學裝置新建線站,大家親切地俗稱它為「上海光源二期工程」。在工程經理部領導下,光源團隊克服了用戶開放與新項目建設同步進行、設備裝調時間緊等困難,兩年內完成從設計加工到調束出光。

  圖說:光源團隊科研人員連夜調試 採訪對象供圖(下同)

  2018年11月1日8時30分,在新建16條光束線站中第一條進行調試的線站——上海光源硬X射線通用譜學線站(BL11B)上,科研人員完成了調束前的一切準備工作。

  12時,開始正式調束。

  經過16小時不懈的努力,入射X光依次通過準直鏡、單色器、聚焦鏡等關鍵光學元件,隨著前端區螢光靶出光、白光螢光靶出光、第一個單色光螢光靶出光、第二個單色光螢光靶出光,11月2日凌晨4時,在光束線出口鈹窗處觀測到了同步輻射光斑(9keV, Si(111)晶體),證實同步輻射光到達實驗站,成功完成首輪調試目標。

  圖說:左大束流調試下的第二個單色光螢光靶出光,右大束流下實驗站曝光的光斑

  硬X射線通用譜學線站(BL11B)是一條基於彎鐵光源、以X射線吸收精細結構(XAFS)為主要研究方法的通用線站,能夠對固態、液態、氣態中待測元素的原子近鄰結構和電子結構進行研究,是目前涉及學科面較廣、用戶較多的同步輻射實驗方法。它也是上海光源線站工程首條建設完成光束線站,該線站從前端區,到水冷單色器、單色光狹縫、鏡箱及壓彎機構等,全部由上海光源設計、國內自主加工完成。

  BL11B的首輪調試成功,是上海光源線站工程開工建設以來一個重要的裡程碑,標誌著上海光源工程正式進入了調試出束階段。BL11B的主要驗收指標是實現寬溫區(10K-1200K)的原位譜學實驗能力,下一步科研人員將不斷優化線站參數,使線站儘快達到驗收指標。按照計劃的6年工期,上海光源線站工程將於2022年12月竣工完成,爭做質量一流、速度國際領先的先進光源。

  圖說:光源團隊今天上午慶祝首條光束線站成功出光

  【相關連結】上海光源的「小檔案」

  上海光源自2009年開放運行以來,發展勢頭良好,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日益完善。10年來,上海光源主要技術指標處於同類運行裝置的國際先進水平,實現了高效穩定運行,服務了來自全國各地的高校、研究機構、醫院和企業等近500家單位的2萬多名用戶。上海光源每年供光運行約5500小時,裝置運行處於同類裝置的國際先進水平。大規模、高強度的用戶實驗,極大地支持了我國生命科學、材料科學等學科的發展,支撐我國科學家取得了一大批高水平研究成果。

  截至2018年7月底,上海光源共接待用戶39257人次,22146人(包括高校、研究所、醫院和公司共計494家單位,2429個課題組),執行課題10180個。來自全國各學科領域的用戶,便捷、及時地利用上海光源開展高水平研究工作,顯著地增強了科研競爭能力,已發表論文4200多篇,在各專業領域內具有高影響力的其中SCI-1區論文約1200篇,其中在《科學》、《自然》、《細胞》三種國際頂級刊物發表論文88篇,產生了重要的國際影響。上海光源還全力支持國家重大項目關鍵科技問題的解決,支撐國家863、973、自然科學基金重大和重大儀器研製以及軍工和航天等項目的科學研究,取得了重要進展。

相關焦點

  • 上海光源二期首條光束線站出光
    《解放日報》報導 11月2日凌晨4時,上海光源二期首條光束線站順利出光。幾天前,在李政道研究所第一次國際諮詢委員會上,日本理論物理學家Yana Gida確認出任該所教授。半個月前,華虹集團六廠的首批12英寸矽片進入工藝機臺,開始28納米晶片產品的製造流程。
  • 上海光源二期首條光束線站11月2日調試成功
    11月2日凌晨4點,上海光源線站工程首條光束線站成功完成首輪調試。這意味著上海光源二期工程正式進入了調試通光階段。硬X射線通用譜學線站(BL11B)是一條基於彎鐵光源、以X射線吸收精細結構(XAFS)為主要研究方法的通用線站,是上海光源線站工程首條建設完成光束線站,該線站從前端區,到水冷單色器、單色光狹縫、鏡箱及壓彎機構等,全部由上海光源設計、國內自主加工完成。BL11B的首輪調試成功,是上海光源線站工程開工建設以來一個重要的裡程碑,標誌著上海光源工程正式進入了調試出束階段。
  • 上海光源二期光束線站研討會召開
    6月28日至30日,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上海光源國家科學中心(籌)在江蘇常熟召開了上海光源二期光束線站研討會,邀請國內相關專家研討同步輻射發展趨勢及用戶需求,對上海光源二期光束線站總體規劃、線站科學目標及主要技術指標等提出意見和建議。
  • 【中國新聞網】科學家何建華:參與上海光源建設改變了我的研究生涯
    走近上海浦東新區張江高科技園區,科創上海的頭號地標——被形象地比喻為「鸚鵡螺」的上海光源頗為引人注目。今年11月,上海光源二期工程首條光束線站出光,引出更多洞察微觀世界的科學之光。  從1996年開始參與上海光源前期立項、預製研究、工程建造、運行開放到今天的持續發展,何建華見證了中國科技近幾十年的快速發展。
  • [大國重器-中科院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上海光源及其線站工程
    10 年來,上海光源已發展成為我國用戶最多的大科學裝置,運行線站累計為用戶提供實驗機時超過 35 萬小時,執行通過專家評審的研究課題 12 619 份,用戶遍布全國 537 家單位(其中高校 274 家、研究所 166 家、醫院 36 家、公司 61 家),2 557 個研究組利用上海光源開展了科學研究,實驗人員達 53 675 人次,共計 25 279 人;產生了一批有國際影響力的重大科研成果,發表
  • 上海光源硬X射線微聚焦光束線站首輪調試暨首臺真空波蕩器自主研製...
    硬X射線微聚焦及應用光束線站(BL15U1)是上海光源工程首批光束線站中,第一條進行調試的真空波蕩器光束線站。隨後,科研人員連續奮戰,測量了波蕩器光源3-11次諧波輻射光譜,完成Cu的近邊吸收譜的測量和單色器能量標定,測量了微量元素標準樣品SRM610(500ppm)和SRM614(1ppm)的螢光譜。BL15U1線站使用的真空波蕩器由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自行設計和研製,是國內第一臺真空波蕩器。
  • 上海光源線站工程納米自旋與磁學線站BL07U、動力學研究線站BL05U
    上海光源線站工程(光源二期)中的納米自旋與磁學線站(BL07U)、動力學研究線站(BL05U射線光束線,研究局域納米尺度上材料的電子性質。光束線站近90%的關鍵設備由上海光源自主研製,包括雙橢圓極化波蕩器、單色儀、各鏡箱系統和單色光狹縫等。
  • 上海光源工程建設:2021年將擁有近40條光束線站
    上海光源工程建設:2021年將擁有近40條光束線站 原標題:   國際科技前沿的競爭,早已告別紙筆時代,誰擁有更先進的大科學裝置,誰就有更多可能探知未知世界。同步輻射光的應用,使全世界科學家收穫了一項又一項最新科技成果。
  • 大連相干光源首次出光
    9月24日,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資助的基於可調極紫外相干光源的綜合實驗裝置的主體——大連相干光源的安裝工程全部完成。
  • 「上海光源」開放十年 為世界前沿科研作「光嫁衣」
    上海光源鳥瞰圖 上海光源 供圖 攝中新網上海5月6日電 題:「上海光源」開放十年 為世界前沿科研作「光嫁衣」作者 鄭瑩瑩在上海浦東張江高科技園區一個外形酷似「鸚鵡螺同步輻射光源被形容為「高品質的巨型X光機」或者「超級顯微鏡」。同步輻射光源以其高亮度、高準直性及波長同步輻射光源可調等優點,成為支撐眾多學科前沿基礎研究與高新技術研發不可或缺的實驗手段。自上世紀40年代,人類在電子同步加速器上首次觀測到同步輻射光以來,同步輻射光源70多年間已歷經三代發展。
  • 光源介紹 - 中國:上海同步輻射光源
    ,坐落在浦東張江高科技園區,包括一臺150MeV電子直線加速器、一臺全能量增強器,一臺3.5GeV電子儲存環和首批建造的7條光束線和實驗站。         上海光源工程於2009年5月6日開始對國內用戶正式開放運行,至2014年,上海光源迎來了開放五周年。
  • 上海光源自主研製成功首臺真空波蕩器
    硬X射線微聚焦及應用光束線站(BL15U1)是上海光源工程首批光束線站中,第一條進行調試的真空波蕩器光束線站。隨後,科研人員連續奮戰,測量了波蕩器光源3-11次諧波輻射光譜,完成Cu的近邊吸收譜的測量和單色器能量標定,測量了微量元素標準樣品SRM610(500ppm)和SRM614(1ppm)的螢光譜。 BL15U1線站使用的真空波蕩器由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自行設計和研製,是國內第一臺真空波蕩器。
  • 青年科學家王勇:歷經三種角色 守護「上海光源」
    光的這頭是末端,站著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勇,往前45米的那頭,是這個光束線站起始的光源點。這個中間空心的建築是中國這幾年興起的知名大科學裝置之一——上海光源,它是中國第一臺第三代同步輻射裝置,產生寬波段的同步輻射光,每天供給全世界的前沿科學研究團隊使用。
  • 上海光源 照亮微觀世界科學大門
    在上海光源的生物大分子晶體學線站,有30多家藥物研發企業在此開展研發工作。該站提供國內藥物研發企業一種基於結構的新的藥物研發手段。與傳統手段相比,基於結構的研發手段更高效、更精準,第一個成功上市的藥物僅用時6年,促進了上海及周邊地區的新藥研發工作。
  • 上海光源:微觀探索從「分子照片」時代進入「分子電影」時代
    國家大科學裝置上海光源是上海張江國家科學中心的「老大哥」。開放8年來,這臺「超級顯微鏡」,以光為媒,持續升級:上海光源二期擴容工程、軟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用戶裝置與活細胞結構與功能成像平臺去年底開工建設,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試驗裝置正在出光調試。在這片科技創新的高地,一個觸及世界前沿的「中國光谷」已然雛形初現。
  • 世界級光子科學中心蓄勢上海
    展望「十四五」,上海將進一步強化科技創新策源功能,為實現科技自立自強提供體制機制保障,其中,被稱為「國之重器」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將發揮巨大作用。目前,一個世界級的光子科學中心正在上海張江蓄勢成形。從空中俯瞰,上海光源的圓形「鸚鵡螺」旁新添了幾棟小建築,每個建築都通過一根管道與「鸚鵡螺」相連。這就是上海光源二期工程的實驗站。
  • 上海光源點亮大科學夢想之「光」
    在上海光源的生物大分子晶體學線站,有30多家藥物研發企業在此開展研發工作。該站提供國內藥物研發一種基於結構的新的藥物研發手段。與傳統手段相比,基於結構的研發手段更高效、更精準,第一個成功上市的藥物僅用時6年,促進了上海及周邊地區的新藥研發工作。
  • 瞄準國家級大科學中心 上海光源點亮"世界科學之光"
    目前,神奇「螺心」正在加速擴容,先後建成專供蛋白質研究使用的5條光束線,是即將竣工的國家級科研「鄰居」——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最核心的「科學透視鏡」。到2020年,「鸚鵡螺」將進一步升級,擁有近40條光束線站,夢想著在「大張江」升級為國家大科學中心的「科學風暴」中,「旋轉」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研支點」。
  • 「上海光源」開放試運行9年,有力支撐國家實驗室建設-上海,光源...
    胡蔚成攝  今年 4月,英文名為「Shine」,寓意「閃耀」的上海硬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裝置在上海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正式開工建設,標誌著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科技創新中心再次按下加速按鈕。「閃耀」的鄰居,正是中國大陸第一臺第三代同步輻射光源裝置「上海光源」。
  • 上海研發投入佔GDP的4%,《2019上海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報告》新鮮出爐
    2020年是形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科創中心基本框架的一年,《報告》的發布,將成為展示上海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成效的重要平臺。【建成和在建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達14個】上海瞄準世界科技前沿,不斷增強原始創新能力,加快科技創新前瞻布局。以大科學設施集群為載體,搭建與全球科技對話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