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準國家級大科學中心 上海光源點亮"世界科學之光"

2020-11-28 東方網

  浦東張江,坐落著一隻美麗又神秘的國寶級「鸚鵡螺」,上海光源。「螺心」是我國迄今為止已建成的規模最大的同步輻射裝置,內有許多電子以近乎光速晝夜不停放射著「神奇之光」。自2009年5月開放後,僅僅蜿蜒放射出7條幻彩「螺線」——光束線站,已成為世界最炙手可熱的「超級顯微鏡」。耀眼的成績單上,開機率、全球頂級期刊論文等,幾乎完勝日本、英國、法國等同處國際前列的第三代同步輻射裝置。

  目前,神奇「螺心」正在加速擴容,先後建成專供蛋白質研究使用的5條光束線,是即將竣工的國家級科研「鄰居」——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最核心的「科學透視鏡」。到2020年,「鸚鵡螺」將進一步升級,擁有近40條光束線站,夢想著在「大張江」升級為國家大科學中心的「科學風暴」中,「旋轉」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研支點」。

  「極大」「極小」完美合一

  走進張衡路,親身感受上海光源,很難不嘆為觀止:這幢看似冷冰冰的大科學裝置,竟能將「極大」和「極小」奇異又完美地融於一身。

  上海光源是我國迄今建成規模最大的國家重大科學裝置,首期工程總投資14.3億元。工程佔地約3萬平方米的「螺殼」裡,有各類設備3000多臺套,可建設40多條高性能光束線站。作為國家大科學平臺,上海光源在科學界和工業界有著極其廣泛的應用價值,截至目前,上海光源首批線站已累計進行5406個課題研究,用戶累計發表論文1500多篇,全力支持國家重大項目關鍵科技問題的解決,涉及領域涵蓋廣闊,堪稱國內基礎科研「全能王」。

  支撐這個科研「大塊頭」的,卻是最精細入微的「小眼神」。通俗點講,上海光源就是一臺超級顯微鏡,或說高品質的巨型X光機,其成像線站靜態解析度達到0.3納米(比萬分之一的髮絲直徑還小),能觀測到肉眼看不到微觀世界裡的「奇妙景色」:花草樹木的呼吸過程,蠶寶寶肚子裡有一個超現實「絲國」,用皮秒級「快門」給人體內的蛋白質分子「拍寫真」,看穿不同地區來源的H7N9禽流感病毒入侵人體「路線圖」,幫助故宮國寶探幽千年前的傳統製作技藝……

  「上海光源是目前世界上性能最好的中能第三代同步輻射光源之一。」上海光源國家科學中心(籌)主任趙振堂告訴記者,探尋肉眼看不見的微觀世界,同步輻射大科學裝置是不可或缺的尖端儀器裝備。在此之前,中國科學家只能到美國、日本、英國等發達國家的第三代同步輻射裝置上借「光」參與最前沿的科技競爭,令科學家們難以大展身手。

  照亮中國科學家的「全球路」

  雖然深知光源裝置並非用來製造人們肉眼可見的光,但在許多中國科學家心目中,「上海光源」可謂名副其實——當它是一盞照亮科學前路的「明燈」。

  清華大學青年結構生物學家顏寧就感觸至深,因為借力上海光源,基礎科研的「全球路」變亮堂了。去年,她利用上海光源成功破解了生命科學領域最熱門又難解的「蛋白質之謎」——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的結構及工作機理,震動世界結構生物學界,被列為「2014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該蛋白質分子是人體合成葡萄糖的關鍵「開關」,是攻克癌症、糖尿病等重大疾病的重要一步,世界一流科學家們你追我趕想要看清它的結構。

  以前,她和學生要去日本光源收實驗數據,蛋白質晶體樣品運送是大麻煩,到了還得排「國際長隊」。家門口有了大科學裝置後,課題組只需坐幾個小時的高鐵來上海。去年春節前,「上海光源」合理安排節前最後一批機時,給顏寧團隊最新結晶的蛋白質結構研究提供了積極的支持,為成果問世贏得了寶貴時間。若非如此,這個成果問世至少得拖延幾個月。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員李良彬重點研究軟物質的材料結構、性能,大部分實驗需要用到同步輻射光設備。2005年李良彬從荷蘭國家原子和分子物理研究所讀完博士後打算回國之際,就四處打聽中國是否建設類似的設備和平臺。當聽說上海光源在建時,他欣然歸國成為上海光源第一批忠實用戶。「經過五年多的發展,這裡絕對可以和歐洲同類平臺相媲美!」李良彬對上海光源讚不絕口,「我回國的第一篇文章就藉助於此,五年來我百分之八九十的科研都是依託於上海光源。」

  和李良彬一樣,因為光源而「點亮」歸國路的科學家還有很多。以生物大分子線站為例,2009年以前,我國蛋白質結構研究課題組不過40至50個;上海光源開放5年後,專攻蛋白質科學研究的科研團隊已經超過200個,其中有許多團隊放棄國外優厚的生活條件,回國重新開始。生命科學前沿領域,越來越依賴大科學裝置。

  「以前沒有『上海光源』,許多生命科學研究者就不得不跑去國外,因為尖端實驗國內做不了。」上海光源國家科學中心(籌)副主任何建華指出,在結構生物學研究領域,上海光源一經使用立即改變了我國結構生物學家以往主要依賴國外同步輻射裝置開展前沿領域研究的局面,如今上海光源360度解析一個蛋白質分子只需要16分鐘,許多科學家紛紛回歸。

  目前,上海光源已成為我國多個學科領域前沿研究和高科技研發不可或缺的實驗平臺,中國科學家在這裡創造了一批世界級的研究成果。

  科學管理力保一流水平

  大科學裝置初建時各項技術參數全球數一,運營幾年後往往被趕超,不再是「領頭羊」。上海光源卻努力打破了這一「大科學裝置魔咒」。好鋼用在刀刃上!上海光源首批建造的7個光束線站,每天實驗都安排得滿滿的,還有許多課題組在排隊等候實驗,今年下半年的機時早在上半年就全部安排了。

  瞄準世界同類裝置前列,上海光源成立約70位一線專家組成的各線站用戶專家工作組,以及30位科學家組成的用戶專家委員會,負責課題評審、學科方向諮詢和運行狀態監督,支持具有原創性的基礎研究,支撐具有開拓性的技術創新能力。全國各地的用戶,無論是業內資深著名科學家,還是初出茅廬的青年學者,都可以「公平、公正、公開」地共享「上海光源」。

  開機近6年以來,上海光源「開足馬力」全飽和運轉,實驗供光期間開機率已達99%,運行水平處於同類裝置國際先進,上海光源首批7條線站的用戶研究組超過1400個,來自全國除寧夏以外所有省份的340多家單位,做出了一批有國際影響力的科研工作。

  特別是,大生物分子線站覆蓋了國內結構生物學95%以上的相關研究組,先後發表論文620多篇,包括《科學》《自然》《細胞》雜誌論文33篇,《自然》和《細胞》子刊論文近60篇。有研究成果還被美國《科學》雜誌評出的2012年十大進展引用,入選2012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推動中國結構生物學跨入世界一流水平。

  瞄準國家級大科學中心

  在現代科學技術發展中,不同學科交叉與融合是迸發創新的最佳沃土。每天,上海光源聚集著上百名來自不同學科和高技術領域的科學家、工程師,在同一個科學平臺上開展工作,完全不同的創新火花隨時相遇,混合出一簇簇獨特的「創新光源」,點亮新思想、創造新方法、開闢新學科。

  「這種不同學科高度交叉,創新思維高度集聚的科創高地,在上海乃至全國都是不可多得的。有不少生物醫藥企業,正是看中『上海光源』,樂意扎堆張江。」趙振堂發現,上海光源不僅幫助科學家在學科前沿取得重大突破,還成為35家企業的高科技研發「利器」,其中大多數是張江地區的生物醫藥公司。

  例如,上海美迪西生物醫藥有限公司利用上海光源每年不超過100個機時,卻可以創造上千萬人民幣的經濟效益,目前公司已有兩種化合物進入新藥臨床試驗階段;美國歸來的生物醫藥創業公司「維亞生物」,利用上海光源取得的癌症一期臨床的大量結構技術數據,幫助了三家與其合作的新藥研發企業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諾華、羅氏、葛蘭素史克、輝瑞、賽普拉科等多家國際製藥公司利用上海光源獲得的大量結構數據研發新藥。

  而且,閃耀著創新光芒的精美「螺殼」越長越大:上海光源後續工程已陸續啟動,分別是以高溫超導研究為核心的國家重大科研裝備研製項目「夢之線」、以新能源材料研究為核心的「近常壓光電子能譜」等;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正積極開展自由電子雷射新一代大科學裝置的預研……如今,從空中鳥瞰「上海光源」,「鸚鵡螺」周圍環抱著GE中國、上海科技大學、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陶氏化學、中國商飛等諸多知名科創機構,未來還會基於上海光源的打造先進光子科學研究中心。以上海光源為中心,各學科領域間、高校與企業、科研院所與研發中心的「手拉手」創新正在漸入佳境。

  「上海光源所處的張江核心區,匯聚高校、科研院所、中外企業研發中心,若建設綜合性的國家科學中心得天獨厚,有利於先行先試,突破科技原創能力不強,創新活動和成果轉化不足,科技創新活動協同不夠,高端人才缺乏等突出問題。」趙振堂指出,截至目前,上海光源的建設、運行以及後續在建和立項中的大科學設施總投資約50億元,已服務全國各地10多個領域的用戶超過1萬名,產出一批高水平成果,在國內獨具特色。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上海光源作為最具規模的科學裝置和大科學平臺,將成為未來國家大科學中心的重要支點。

  「以『上海光源』為支點的國家級大科學中心,既可以服務全國各地10多個領域的基礎研究和企業應用研究用戶,又能近水樓臺『溢出』至張江核心區,通過探索協同創新的新模式和新機制,將會產生更多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成果,為上海打造世界級『科創高地』。」

相關焦點

  • 上海光源點亮大科學夢想之「光」
    王筱驕 科技日報記者 王春在張江科學城一個外形酷似「鸚鵡螺」的建築裡,光似乎停留了腳步。上海同步輻射光源(以下簡稱上海光源)產生寬波段的同步輻射光,每天供給全世界的前沿科學研究團隊使用。「鸚鵡螺」裡孵出科研結晶上海光源能讓我們「看到」物質的內在結構,洞悉原子分子運動的規律,照亮微觀世界的科學大門。這束光是許多中國科學家心目中照進科學前路的「夢想之光」。上海光源的出現,使得原本無法做或者需要出國排隊做的分析工作,在「家門口」就可以完成。
  • 上海光源:照亮科學之城的「最強光」
    上海光源:照亮科學之城的「最強光」 澎湃新聞 2020-11-11 12:25 來源:澎湃新聞
  • 上海光源 照亮微觀世界科學大門
    2020-10-23 03:03:16 來源:科技日報在張江科學城一個外形酷似「鸚鵡螺」的建築裡,光似乎停住了腳步。上海同步輻射光源(以下簡稱上海光源)產生寬波段的同步輻射光,每天供給全世界的前沿科學研究團隊使用。
  • 「鸚鵡螺」裡孵出夢想 上海光源點亮科技之光丨浦東30年財經30人
    在上海浦東的張江科學城,有一個最具標誌性的建築——「鸚鵡螺」,它就是上海光源,我國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用戶最多、成果產出最多的大科學裝置。上海光源是中國大陸第一臺中能第三代同步輻射光源,在投入使用的十多年時間裡,催生了物理、材料、能源與催化、生命與健康等諸多領域多項國際頂級科研成果,成為照亮科學之城的最強光,點亮科技之光的小太陽。
  • 謝希德楊福家等「大牛」如何匯聚政協力量點亮「上海光源」
    這一暢想如今在方興未艾的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建設中一步步成為現實,上海也正在向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徵程不斷邁進。一路守護上海要爭取一個巨大的科學裝置落戶。全市各界特別是本市科技界人士怎麼看?
  • 多地籌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瞄準國際重大科研前沿
    《經濟參考報》記者從湖北方面獲悉,武漢市正積極爭取申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方案已經初步成型並上報國家部委。武漢有望成為繼上海張江和合肥之後的第三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將主打脈衝強磁場、精密重力測量、光電國家實驗室等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建設。除了湖北武漢之外,包括成都、深圳、西安、北京等城市也有意申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 世界級光子科學中心蓄勢上海
    展望「十四五」,上海將進一步強化科技創新策源功能,為實現科技自立自強提供體制機制保障,其中,被稱為「國之重器」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將發揮巨大作用。目前,一個世界級的光子科學中心正在上海張江蓄勢成形。從空中俯瞰,上海光源的圓形「鸚鵡螺」旁新添了幾棟小建築,每個建築都通過一根管道與「鸚鵡螺」相連。這就是上海光源二期工程的實驗站。
  • 探訪中國第一個國家級實驗室內的「合肥光源」
    「合肥光源」  中新社記者 吳蘭  在安徽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西校區的校園內,有一個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系中國第一個國家級實驗室。作為中國第一臺專用同步輻射裝置,早在1989年4月,「合肥光源」就發出了第一束「神奇之光」。  而同步輻射作為一種先進的光源,其應用具有很高的現代科技融合性和集成性,為幾乎所有的前沿科技研究提供了一個先進的、不可替代的實驗平臺。
  • ...點亮」探尋微觀世界之眸 ——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的「光源夢」
    從我國首個專用同步輻射光源——合肥光源,到正在預研的世界首批第四代低能區同步輻射光源——合肥先進光源,實驗室用「神奇之光」點亮科學之路,努力實現大國崛起的「光源夢」。「合肥光源」發出「神奇之光」在中國科大西區,一幢狀如飛碟的建築物,格外引人注目,這裡是「合肥光源」所在地。
  • 2019張江實驗室上海光源科學中心招聘公告【招20人】
    2019全國事業單位輔導課程上海光源科學中心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和前沿科學問題,統籌上海光源的運行開放、後續工程建設、技術研發、In-house研究等四位一體的工作,致力於在大科學裝置的建設、運行和科學應用方面成為有全球影響力和世界水平的研究中心。
  • 「上海光源」開放試運行9年,有力支撐國家實驗室建設-上海,光源...
    原標題:神奇之光照亮「一微米的世界」第三代同步輻射光源裝置「上海光源」實驗大廳。胡蔚成攝  今年 4月,英文名為「Shine」,寓意「閃耀」的上海硬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裝置在上海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正式開工建設,標誌著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科技創新中心再次按下加速按鈕。「閃耀」的鄰居,正是中國大陸第一臺第三代同步輻射光源裝置「上海光源」。
  • 每年提供5000多小時同步輻射光 上海光源孕育科研新生態
    近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獲悉,我國第三代同步輻射裝置「上海光源」正在擴容:在建的8條線站中有6條即將竣工,包括一條頂級配置的「夢之線」將於今年年底向用戶開放,與之相關的另一大科學裝置「自由電子雷射」也將於今年開工。
  • 科學之光 璀璨之光——「科技列車懷化行」科普活動及「科學之夜」掠影
    科學點燃夢想,創新助力前行。華燈璀璨的「科學之夜」讓科技之光點亮懷化。9月4日,「科技列車懷化行」啟動儀式後,一系列科普活動在我市舉行。當天,市民們在科技館裡探索科學,感受科技魅力,夜晚,「科學之夜」 懷化科技館圓形劇場如約上演,這是一場科技的狂歡。
  • 「點亮」探尋微觀世界之眸
    從我國首個專用同步輻射光源——合肥光源,到正在預研的世界首批第四代低能區同步輻射光源——合肥先進光源,實驗室用「神奇之光」點亮科學之路,努力實現大國崛起的「光源夢」。「合肥光源」發出「神奇之光」在中國科大西區,一幢狀如飛碟的建築物,格外引人注目,這裡是「合肥光源」所在地。
  • 國之重器在此集結,世界級光子科學中心正在上海張江崛起
    在張江,一個世界級光子科學中心正在崛起。俯瞰上海光源 本文圖片均為澎湃新聞記者 張呈君 圖把半小時的實驗縮短到10毫秒內在上海光源主體內,一條黃色軌道穿牆而過,攔腰截斷室內空間,不少來往的研究員都不得不彎腰通過。這是一條讓光流淌的通道。在通道的前端,是我國首臺國產化長時間運行的「液氮冷卻多層膜單色器」,堪稱光源二期核心線站之一的「心臟」。
  • 安徽合肥:非副省級城市,緣何躋身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憑什麼?
    截至目前,中國擁有四大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分別是:上海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北京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深圳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所謂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是指國家科技領域競爭的重要平臺,是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基礎平臺。
  • 合肥,逐夢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家科學中心
    聚焦四大領域,打造原始創新「策源地」《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十三五」規劃》提出,依託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相對集聚的區域,到2020年在全國初步建成若干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2017年1月10日,國家發改委和科技部聯合批覆了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方案。合肥成為繼上海之後,國家正式批准建設的第二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 西安的阿秒光源國家級重大科技設施被東莞搶走!
    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是我們國家級別最高的科研機構或實驗室,是代表中國參與國際科技競爭的重要利器,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不僅科技先進,而且國家會投入大量的資源建設,因此爭取建設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成了國內各省市和高校爭搶的對象,目前的競爭態勢愈演愈烈上圖為國家十一五規劃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目前大部分設施已經塵埃落定,北京、上海
  • ...科學基金「功能介孔材料基礎科學中心」上海啟動—新聞—科學網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功能介孔材料基礎科學中心」上海啟動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功能介孔材料基礎科學中心」9日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啟動,將建成國際領先的功能介孔材料研究中心,為中國能源和材料科學的的發展做出重大貢獻。
  • 追「光」 譜未來 | 大科學裝置背後的企業
    追「光」 譜未來 | 大科學裝置背後的企業 2020-05-13 16:30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