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3日下午,上海舉行新聞發布會,邀請上海市衛生健康委新聞發言人鄭錦,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凱先,上海市政府辦公廳副主任、上海市大數據中心主任朱宗堯,上海市科委總工程師陸敏,聯影集團聯席總裁張強介紹上海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情況。
陸敏透露,市科委聚焦疫情防控需求,協調匯聚各方資源,全力為疫情防治提供科技支撐,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建立健全應急協同工作機制
一是強化了與國家部門之間的溝通機制。持續跟蹤和落實國家應對疫情聯控機制科研攻關任務,結合上海科研優勢和防控工作需要,做好科研布局。
二是建立了跨部門的科技攻關工作組。由市衛生健康委、市科委、市教委、市經濟信息化委、市藥品監管局等部門組成,主要負責布局實施市級應急科技研發任務,組織科研團隊開展協同攻關,加快臨床研究成果的轉化和應用;同時,成立專家委員會,負責對流行病學、病毒病原學、藥物和疫苗研發、臨床診療等領域的科研任務布局進行科學指導和支持。
三是拓展了市區聯動工作機制。
在原有市區聯動的科技工作機制基礎上,協調各區通過加強科技資源整合、應急信息共享、創新平臺共建等工作,全面參與科技支撐疫情防控工作。
二、強化科研攻關力度和保障作用
緊急啟動了應急科技攻關專項,聚焦流行病學研究、檢測試劑研發,藥物和疫苗研發、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方向,加大科研攻關力度。
目前,已實施6個應急科技攻關項目,首批科研資金已撥付到位。
其中,在流行病學研究方面,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團隊圍繞新冠肺炎的傳播模式,發展和擴散趨勢等開展研究,分析傳播規律,預測疾病流行趨勢,研究制定科學的預防控制策略,為疫情防控決策提供了科學依據。
在檢測試劑研發方面,之江生物等三家企業開展的相關檢測試劑攻關項目快速研發出檢測產品,並獲得國家藥監局首批生產批件(佔全國首批獲批企業的50%)。截止到2月11日,3家企業累計提供核酸檢測試劑盒232.5萬人份。
在應急藥物和疫苗研發方面,中科院上海藥物所對一批已上市藥物抗新冠肺炎的新適應症開展拓展研究,取得一定進展;同時,藥物所通過體外評價模型的建立和高通量篩選體系的優化,已初步篩選4萬樣次化合物,加快活性化合物發現速度;斯微生物與東方醫院合作開展了mRNA候選疫苗的研發工作,第一批小樣已於近日送達國家有關部門開展藥效實驗。
在人工智慧等技術應用方面,上海微技術工業研究院正加快生產自主研發的高性能紅外溫度傳感器,以支撐國內有關廠商生產;依圖醫療開發出新冠肺炎智能影像評價系統,已在上海、武漢、北京等多地運用,全面提高了篩查效率;優刻得(UCloud)安全屋技術為疫情重點地區往來人員信息排查提供了支持;雲知聲推出「疫情防控機器人」,有效幫助了基層街道社區開展健康情況追蹤和流動情況排查。
三、支持科技企業抗疫情穩發展
為貫徹落實《上海市全力防控疫情支持服務企業平穩健康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簡稱「28條」),2月10日市科委發布《關於全力支持科技企業抗疫情穩發展的通知》(簡稱「16條」),全力支持科技企業渡難關、穩發展,促轉型。
重點突出了「三個聚焦」:
一是聚焦減輕企業負擔,調整本市創新創業載體考評體系,落實市政府「減免企業房屋租金」要求,對本市國有創新創業載體未落實的,取消考評資格(受惠企業力爭達到近10000家左右,每月可免除房租超過5億元);本市科技創新券使用額度上限由30萬元提高至50萬元,並拓寬創新創業孵化類服務內容。
二是聚焦降低創新創業門檻,加快啟動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資金(「創業在上海」國際創新創業大賽)申請工作,取消現場路演,實行網上評審,力爭5月底下達資金(今年覆蓋企業預計達到2000多家,市區共同支持企業創新資金超過4億元,同往年相比均會有較大提高)。
三是聚焦服務企業效能,在創新資金、科技金融、科技創新券等政策方面最大程度壓縮辦理時間、加速資金到位;高企認定、高轉認定等行政審批事項根據疫情需要調整服務方式。積極推進市科技政務「一網通辦」,已實現技術合同、外國人才服務等9個「不見面」審批,其中2月3日實施外國人來華工作許可相關業務「不見面」審批以來,辦理量累計854份,日均107份。
下一步,科委將在各方的共同支持下,同時間賽跑、與病魔較量,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貢獻上海科技的力量。
【來源:周到客戶端】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