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M調查顯示:面對疫情帶來的種種挑戰,中國民眾視科學為破題路徑

2020-11-16 美通社

全球疫情下,大眾對科學的興趣創新高

上海2020年11月16日 /美通社/ -- 如果要解決全球面臨的重大挑戰,科學無疑將為人們指引方向 -- 這也是過去不平靜的一年為人們帶來的啟示。當下,中國人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關注科學,希望了解科學相關的最新信息,並日益重視STEM教育。3M最新發布的2020科學現狀指數(State of Science Index)年度調查報告顯示,在全球不同國家的受訪者中,中國受訪者對科學的興趣創新高,並認為科學對未來社會的發展大有裨益。

2020科學現狀指數調查報告發現

今年的調查報告顯示,科學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有所上升。2020年,可持續的解決方案仍是公眾首要關注的議題,而這需要更多人投身STEM相關事業,也需要社會各界攜手解決這些問題。

「面臨重大公共健康危機之際,科學對世界各國的人們來說也就顯得更相關、更可信與更重要。」3M公司董事長兼執行長邁克·羅曼(Mike Roman)表示,「倡導科學對3M公司而言是重中之重,但這不僅僅局限於我們公司自身。我們傾力關注人們最為關心的議題,包括:疫情防控、可持續發展、社會正義和STEM教育平等。科學現狀指數調研結果顯示,人們希望並期待科學讓生活變得更好,而3M正致力於從這些大家關注的重要議題著手,以創新科技改善大家的生活,這也正是3M企業願景的核心所在。」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下,全球對科學和科學家的信任達到了科學現狀指數調研啟動三年來的最高水平,89%1的全球受訪者表示他們信任科學。在接受調查的11個國家中,中國民眾對科學的信任度位居第一,93%的中國受訪者表示信任科學。在公共衛生危機面前,人們對科學的重視程度居高不下,調查顯示,中國對科學的認可度常名列前茅。總體而言,92%的全球受訪者認為,人們應該採用科學手段以幫助遏制新冠肺炎疫情的傳播。這一數字也表明,全球受訪者在這一點上都取得了高度一致。尤其是在中國,有96%的中國人認為在這段特殊時期大家應該遵循科學依據。

新冠肺炎疫情使人們更敏銳地感知科學、認可科學的價值

以往的調查顯示,全球公眾對科學仍存有一定疑慮,但近來人們開始越來越意識到科學的價值。今年的調查結果顯示,疫情期間全球對科學的懷疑態度從去年的35%下降了7個百分點至28%。在中國,人們對科學的重視程度也有所回升,但依舊存在阻礙;疫情前後,人們對科學的懷疑態度一直維持在33%的水平。

儘管如此,就中國的調研數據來看,無論是在個人層面還是在社會層面,科學的重要性在今年都得到了極大的提升。首先,77%的中國受訪者認為科學對整個社會非常重要。其次,60%的受訪者認為科學對日常生活非常重要。這兩個維度的受訪數據較去年而言,都取得了兩位數的增長。放眼全球,所有受訪者幾乎一致認為,不重視科學將會帶來負面影響(中國89%對全球82%)。

由於新冠肺炎疫情,約四分之三的中國人傾向於認為科學在解決公共衛生危機中發揮關鍵作用(中國78%對全球80%),並認為科學需要更多的資金支持(中國77%對全球82%)。在中國,79%的受訪者表示,在疫情的影響下,他們更願意倡導科學,這一比例顯著高於全球的54%。由此可見,全球和中國達成了一致共識,即科學有助於解決全球挑戰,在新冠疫情的影響下,人們更樂於去倡導科學。

可持續的解決方案仍至關重要,醫療健康與環境成為首要的社會議題

人們希望科學能夠解決可持續相關的問題,與此同時,醫療健康與環境保護兩個社會議題在調研報告中上升到了前幾位,被認為是亟待解決的問題。當被問及不重視科學帶來的負面影響時,全球最關注的是健康風險(中國52%對全球68%),緊隨其後的是環境影響(中國52%對全球67%)。

在今年的調研中,82%的中國受訪者認為找到應對新冠病毒和未來病毒的治癒方法是當下全世界的首要目標,同時48%的中國受訪者希望能夠找到解決方案,幫助將氣候變化的影響降到最低。在疫情之前的調研中,中國受訪者普遍認為,為打造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科學需要首要關注的兩大問題是改善空氣品質(中國45%對全球37%)和助力循環經濟發展(中國44%對全球35%)。

疫情之前開展的調研中也匯總了人們最希望企業解決的可持續發展優先事項,其中包括:在產品開發中使用可回收和可再生材料、使用可再生能源為設施提供動力、減少產品中的塑料用量,以及減少廢料。總而言之,即使面臨新冠肺炎疫情這樣新的社會議題,人們對環境議題的關注也並沒有降低。

創造獲得STEM教育的機會,為未來的科學進步注入動力

在解決醫療健康和可持續發展等全球挑戰方面,獲得良好的STEM教育機會被認為是解決問題的關鍵之一。中國人認為STEM教育很重要,尤其是在疫情暴發以來,他們認為STEM相關的職業將有益於社會的未來發展。疫情後的調研數據顯示,79%的受訪者更傾向於認為世界需要更多STEM相關工作的從業者,進而為未來社會發展帶來裨益,而為學生提供強有力的STEM教育至關重要。

在中國,9%的受訪者表示,他們在學校時2,學習科學曾受到阻礙。其中,57%的受訪者認為一部分原因是學校課程設置中缺少科學相關課程,這一比例遠高於全球的36%。而就STEM教育而言,社會弱勢群體更有可能對自己的科學知識缺乏信心。針對這一問題,48%的中國受訪者希望企業能著手幫助弱勢群體學生增加獲取高質量STEM教育的機會,這一數據遠高於全球的36%。為此,從2018年起,3M中國不僅在隨遷子女集中就讀學校設立了STEM教育基地,定期邀請員工志願者為學生帶去融合3M創新科技和STEM教學理念的科學互動課堂。在過去數年間,3M還堅持在暑期向學生開放3M中國研發中心,邀請他們參觀與體驗。截至目前,3M中國已累計有900多人次的志願者參與了相關活動,總服務時間超過2300個小時,並累計為5000多名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帶去了溫暖與關愛。

為進一步激發青少年探索科學的熱情,3M在中國發起了「科學總動員」系列創新科普活動,鼓勵孩子們保持好奇心,積極思考,勇於實踐。疫情前的調查顯示, 46%的中國受訪者認為科學應該更多地與日常生活相結合,以激勵學生從事與STEM相關的職業,同樣有46%的受訪者認為科學應當被定位為一個能讓世界變得更美好的平臺。為此,3M在「科學總動員」活動中,融入了互動科學課堂、動手實驗與多元體驗活動,希望以互動體驗的形式更好地培養青少年對科學的興趣。

「3M素以創新聞名於世,並持續以科技改善著大家的生活,與此同時,我們也一直在以實際行動推動中國青少年科普教育的發展,希望將創新精神傳遞給下一代。」3M大中華區總裁瑋莫林表示,「通過『科學總動員』系列活動,3M期待能進一步發揮自身優勢,培養青少年探索科學奧秘的興趣,激發青少年發明創造的熱情,為培養下一代的創造力盡己之力。」

緊密協作,共同解決全球挑戰

政府與企業的合作被視為通過科學解決方案推動社會切實變革的關鍵契機之一。人們期待像3M這樣的企業能夠發揮自身所長。面對2020年的重大挑戰,中國受訪者最希望企業配合政府,共同倡議有助於化解全球性挑戰的政策(57%)。在疫情當下,人們希望企業優先重視對未來流行病、大規模疾病暴發的防控(中國50% 對全球 61%)。協同合作視為解決全球挑戰的關鍵一環,被寄予厚望。在中國,人們希望政府能夠與企業攜手合作,共同制定長遠的解決方案。

大眾希望用科學解決當下全球面臨的重大挑戰,為此,持續倡導科學,投資於科學,緊密協作推動科普教育,培養創新人才,才能共同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欲了解有關2020年3M科學現狀指數疫情前後調查結果的更多信息,請訪問。

1 使用9個國家的全球跟蹤平均數據來比較在所有之前研究中被調查的國家的跟蹤數據。詳細信息請參閱完整的研究方法論。

2不包括大學

相關焦點

  • 3M調查顯示:面對疫情帶來的種種挑戰,中國民眾視科學為破題路徑
    全球疫情下,大眾對科學的興趣創新高如果要解決全球面臨的重大挑戰,科學無疑將為人們指引方向 -- 這也是過去不平靜的一年為人們帶來的啟示。當下,中國人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關注科學,希望了解科學相關的最新信息,並日益重視STEM教育。
  • 調查顯示,美國不同政治群體對於疫情存在明顯認知差別和黨派傾向...
    皮尤研究中心的最新民調數據顯示,在民主黨支持者中,大約76%認為新冠肺炎疫情是美國面臨的一大嚴峻問題,而在共和黨支持者中,只有37%的人持這一觀點。時至今日,戴口罩這樣的公共衛生措施,依然被一些美國政客高度政治化,導致疫情防控形勢雪上加霜。皮尤研究中心此前的一份民調顯示,民主黨支持者中,63%認為公眾外出時應該一直佩戴口罩,共和黨支持者的比例為29%。美國民意調查網站「五三八」日前發表的一份分析指出,「在疫情期間,黨派之爭正在影響人們對自身風險和個人行為的看法」。
  • 校長思政第一課:弘揚科學精神,科學理性應對疫情挑戰(內附全文)
    在近兩個小時的時間裡,高松校長深刻分析了疫情給大學生帶來的挑戰、如何應對挑戰以及科學精神指導下科學防治疫情的原則,回顧了疫情防控以來學校抗疫的「硬核力量」,並激勵學子提升學習力、拓展思考力、增強行動力,持續成長,引領未來。
  • 調查還顯示,僅有48%的義大利民眾表示...
    【「歐洲晴雨表」民調顯示義大利民眾對歐盟信任度下降至28%】據安莎社10月23日報導,歐盟委員會最新發布的「歐洲晴雨表」民意調查顯示,義大利民眾對歐盟機構的信任度在疫情期間下降至28%,相比2019年同期下降了10個百分點,為歐盟27個成員國中最低。調查還顯示,僅有48%的義大利民眾表示對歐盟有歸屬感,遠低於70%的成員國平均水平。
  • 美國疫情防控步履維艱
    不過,作為全球疫情重災區,美國的疫情形勢遠不能因此而樂觀。在種種不利因素影響下,美國疫情防控工作依然步履維艱。  首先,一些美國政客為了政治私利而棄公眾利益於不顧的現象愈演愈烈。自疫情發生以來,美國政府從未把疫情防控工作放在重要位置,而是把大量精力用在甩鍋推責和抹黑、攻擊其他國家和組織上。
  • 白宮失信於民,疫苗反而帶來矛盾與分裂
    這本應讓美國民眾看到結束疫情的希望,然而,由於人們對美國聯邦政府一直以來不作為的失望與不信任加劇,疫苗問世反而帶來的是質疑和恐懼。疫苗來臨 心理不足除了對疫苗分配存在不滿,民眾對政府和疫苗的安全性也持懷疑態度,希望政府人員優先嘗試疫苗,以測試疫苗是否真正安全有效。《紐約時報》調查發現,部分民眾希望總統及其他官員、以及疫苗開發人員首先嘗試,人們普遍擔心疫苗無效,或者帶來未知副作用。不僅如此,即便是被劃分在優先接種人群的醫護人員,也並非完全接受疫苗。
  • 駐日美軍帶來有毒物質和環境汙染 日本民眾苦不堪言
    在美軍給日本帶來額外的新冠肺炎疫情傳播壓力的同時,如此龐大的駐日美軍和關聯人員,要消耗多少能源和糧食,給日本帶來多大的環境汙染等壓力,也一直被議論。甚至有評論說,駐日美軍是「壓在日本民眾心口上的一座大山」。
  • 新冠肺炎疫情下的社會心態調查報告
    面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民眾的個人心理普遍處於應激的憂慮和恐懼狀態,相應地,社會心態也在不斷發生變化。對於疫情防控來說,積極社會心態至關重要。為了解此次疫情防控中的社會心態,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社會心理學研究中心在春節前開始進行社會心態的持續調查。此次社會心態調查的內容包括:疫情認知、疫情下的情緒、疫情中個體需要的滿足、人們在疫情中表現出的價值理念、疫情防控行為等方面。
  • 心理學家呼籲關注疫情「颱風眼效應」—新聞—科學網
    調查顯示,已感染監獄均系獄警在外感染後回到監獄工作時傳染給其他獄警和看押對象。 經過一個多月的努力,近日來確診病例逐漸呈現下降趨勢,治癒病例逐漸呈現上升趨勢。不過別忘了,此時疫情尚未結束,溫州大學溫州模式發展研究院院長、中國科學院大學社會與組織行為研究中心主任時勘特別提示,要關注疫情中的「颱風眼」效應。
  • 環球調查顯示超半數內地民眾不支持引渡斯諾登
    為了了解中國內地民眾對斯諾登事件的關注度,《環球時報》旗下環球輿情調查中心於6月17日至19日以電話調查方式在全國7座城市開展調查。調查結果顯示,七成受訪者因希望斯諾登「站出來揭露美國在網絡領域的雙重標準」而不支持將他引渡回美國;七成受訪者認為中國政府應該「從網絡基礎技術上做到自主創新、自主可控」,以加強網絡安全建設。
  • 疫情給公眾認知及行為帶來哪些改變
    萬國威: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的發生使得各地普遍提升了應急響應預警等級,部分地區還進行了嚴格的交通管制,這在給廣大民眾的復產復工、交通出行、醫療診治、就學擇業及節假日消費等領域帶來諸多不便的同時,也使得民眾深刻感知到重大疫情災害的破壞力及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
  • 肺炎認知調查·報告|疫情影響主觀評價上,男女存在顯著差異
    疫情期間,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教育大學、中國科學院、中國人民大學的學者聯合澎湃新聞和調研家,推出三次「公眾對新型冠狀病毒的認知和個體防疫行為」的網絡問卷調查,持續關注和記錄普通民眾在經歷疫情不同階段的態度、心理、行為等方面的變化。
  • 疫中雜記之二:我們亟需建構科學、理性、獨立思考的文化
    2019-2020年辭舊迎新之交,始於武漢、迅速蔓延全國,給我國經濟社會按下暫停鍵、給廣大民眾一度帶來巨大恐慌不安、令國際社會聞之色變的新冠肺炎疫情,給中國和世界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公共衛生應急挑戰,經濟社會發展挑戰。這隻黑天鵝的翅膀一扇,到底將會改變多少歷史進程,在今天來預測和評價可能還為時過早—-包括全球化發展、地緣政治、大國關係、東京奧運會、中國醫改等等等等。
  • 於丹:正面面對戰場,背面面對牽掛,疫情之下女性依舊在逆流而上
    "這張照片有一個人的兩面,穿著防護服的護士長正面面對的是病毒、是戰場,她背面面對的是家庭、是牽掛。"在第七屆天下女人國際論壇的舞臺上,著名文化學者、北京師範大學於丹教授給大家展示了這樣一張照片。背面的牽掛作為一名醫護工作者,她內心放不下的牽掛,是留在家裡的孩子。
  • 面對疫情,有人送來口罩,有人卻亂噴「口水」
    面對疫情,有人送來口罩,有人卻亂噴「口水」。正當中國全力抗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之時,美國商務部長羅斯卻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宣稱:中國疫情「有助於」製造業加速回流美國。視他國生死疫情為自肥商機,其道德感之匱乏、腦迴路之「怪異」令人嘆為觀止。
  • 調查顯示:澳大利亞民眾並不恐懼鯊魚 反對捕殺
    然而,一項新的調查發現,這個國家的許多人其實並不害怕鯊魚的存在。今年已有45條鯊魚在澳大利亞海岸被捕殺。該國政府計劃利用三年時間繼續獵捕鯊魚。然而調查顯示,參觀海洋生物雪梨水族館的583人中,77%的受訪者「不害怕」或只「適度恐懼」鯊魚。87%的人認為儘管他們具有威脅性,這些動物仍不應該被殺害。
  • 海外網深一度:疫苗要來了,美國民眾卻不信了
    一項由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與SurveyMonkey共同發起的調查顯示,52%的受訪成年人表示,不相信川普有關新冠疫苗即將推出的言論,僅有26%相信。一段時間以來,美媒頻頻爆出白宮審查並修改疾控中心每周發布的疫情報告,甚至要求衛生官員保持與總統一致的「樂觀」解讀。
  • 「疫情爆發該怪誰?」美國民眾對中國抗疫和川普抗疫的真實想法
    thinking1、COVID-19疫情爆發該怪誰 先看一個由民調機構morning consult在前幾天對美國人做的民意調查:對美國的COVID-19的疫情爆發應該怪誰?4)由於對SARS的巨大恐懼,也使得官方在12月時對突發出現的未知病毒是否當被理解為SARS十分警惕:如果真的是類SARS病毒,則可以避免災難;但如果不是類SARS病毒,那就會誇大,並造成不必要的社會恐慌及其他代價。這是面對突發未知病毒時的艱難選擇。
  • 般若堂——疫情帶來的機遇、挑戰與保險業應對策略
    接上一期《保險業抗疫專題一:疫情的本質、長期應對不確定性與突發黑天鵝事件》繼續討論。本篇的重點是面對像這次新型冠狀病毒導致的肺炎疫情這樣的黑天鵝事件,保險行業應該具體怎麼做,大災大難大變往往都蘊含著巨大的機遇,千百年來都如是。
  • 疫情後的全球化與中國對策
    除了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嚴重性是「百年一遇」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其發生於百年未有大變局之下,與諸多推進歷史轉換的因素出現疊加。面對錯綜複雜的形勢,我國應堅持科學應對、以近鑑遠。如在醫療科技方面,動搖了民眾對現代醫療技術水平的信心,當人類面對嚴重傳染疾病、尤其是來自微生物世界威脅時,仍存在諸多未知因素,表現出應對乏力,只能眼看著造成重大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