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下的社會心態調查報告

2020-11-26 人民論壇網

調查發現:

·多數民眾較早開始關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但重視時間較晚,重視程度不足

·人們對疫情風險的認知比較客觀、理性,疫情之下人們整體的安全感並未出現大幅下降

·民眾普遍存在擔憂情緒,較高比例的人存在恐懼、憤怒、悲傷和恐慌情緒

·社交媒體成為疫情信息主要傳播渠道,官方媒體信任度高於民間渠道

·民眾對抗擊疫情的信心很高,信心主要來自於醫護人員、醫學科研人員和政府相關部門

·多數民眾能夠認識到疫情防控措施的必要性,多數人不存在過度防範行為

社會心態是在不同個人心理交匯、融合、相互影響、交互感染的基礎上形成的,它以個體心理為基礎,但又與個體心理有著本質上的差異。社會心態就像一個無形的能量場,影響著個人和全社會的心理和行為。面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民眾的個人心理普遍處於應激的憂慮和恐懼狀態,相應地,社會心態也在不斷發生變化。對於疫情防控來說,積極社會心態至關重要。為了解此次疫情防控中的社會心態,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社會心理學研究中心在春節前開始進行社會心態的持續調查。此次社會心態調查的內容包括:疫情認知、疫情下的情緒、疫情中個體需要的滿足、人們在疫情中表現出的價值理念、疫情防控行為等方面。

本次調查使用在線調查平臺「問卷寶」進行,調查進行的時間為除夕和春節(2020年1月24日-25日)兩天,共回收11055份有效成人問卷,其中男性3811人,佔34.5%,女性7244人,佔65.5%。受訪者年齡範圍在18-70歲之間,平均年齡27.36±8.91歲。調查對象來自全國31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

疫情關注與風險認知

疫情關注與重視程度

民眾對疫情關注度高,長時間關注相關新聞。在此次調查中,99.2%的民眾都表示關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其中79.1%的人表示非常關注,僅有0.8%的民眾表示不太關注和完全不關注疫情。40.8%的民眾每天會有1-2個小時左右關注疫情相關信息,45.6%的民眾每天會用3-4個小時甚至4個小時以上的時間關注疫情。

受教育程度越高,收入越高的調查對象,關注程度會越強。初中畢業及以下學歷的調查對象有55.7%對疫情非常關注,高中畢業的調查對象有69.6%非常關注,76.5%受教育程度為大專的調查對象非常關注疫情,大學本科和研究生及以上學歷的調查對象,則分別有79.2%和81.8%的人非常關注。中等收入及以下的調查對象有七成多的人表示非常關注,而中高收入和高收入的調查對象分別有84.2%和87.4%的人表示非常關注。此外,疫情最為嚴重的湖北省民眾關注度高於其他地區的受訪者,87.3%的人表示非常關注(其他省市78.6%)。

民眾對疫情的重視程度不足。67.6%的民眾認為周圍人比較重視和非常重視疫情,有超過三成的民眾感覺周圍人對疫情並不重視(見圖1)。另有共計40.2%的人表示其所在地公共場所很少或沒有人戴口罩。

與其他地方的居民相比,湖北省居民感知到周圍人的重視程度明顯更強,30.7%的人都表示周圍人對新型冠狀病毒非常重視,而其他城市只有16.1%感覺如此。31.6%的湖北居民表示公共場所人們幾乎都戴口罩,而其他省市調查對象只有10.0%的選擇比例。

民眾對疫情關注的時間較早,但開始重視的時間較晚(見圖2)。從事件發生的節點看, 33.8%民眾在2019年12月底,武漢衛健委首次通報27人感染病毒肺炎的病例時就開始給予關注,但那時只有9.8%的人給予了重視。2020年1月11日武漢衛健委通報出現首例死亡病例的時候,有21.5%的人開始關注,這時有19.7%的人開始重視起來。隨著疫情的發展,在2020年1月19日和1月20日,深圳市和北京市相繼出現感染病例之後,23.9%的民眾由此開始關注,30.1%的人開始真正重視這次疫情。2020年1月20日晚,鍾南山肯定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人傳人,有醫務人員感染,16.7%的人這時開始關注疫情,33.1%的人由此開始重視疫情。雖然有超過半數的人(55.3%)在2020年1月11日和這之前就開始關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但是70.5%的人是在2020年1月19日之後,有了異地傳染性病例和專家論斷之後,才給予重視。

年齡較大的調查對象開始重視的時間相對較早。50後、60後群體中40.5%的人都是在2020年1月11日和這之前開始重視,同一時間段,其他年齡段調查對象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給予重視的比例為:70後有35.3%,80後有29.2%,90後有27.5%,00後有33.0%。

疫情嚴重的湖北省居民開始重視的時間相對較早,40.1%的人在2020年1月11日和之前開始重視(全國為29.5%),但大部分人(59.9%)是在2020年1月19日之後才開始重視(全國70.5%)。

民眾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風險認知

對疫情風險的認知包含幾個方面,一是風險與自己的距離,包括自己感染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可能性、自己社區出現感染者的可能性,以及這個病毒感染後的危害性,也就是治癒的可能性;二是疫情環境下的安全感;三是與以往經歷參照下的危險性,也就是與2003年SARS相比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危險性。

民眾認為疫情擴散到自己社區的可能性較高,自己感染的可能性相對較低。調查中,超過六成的調查對象認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有可能(57.3%)或非常有可能(9.2%)在自己所在的社區擴散,少部分人認為疫情不太可能(32.3%)或不可能(1.2%)在自己所在的社區擴散。不過,人們認為自己感染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概率比較低,超過七成的人認為不太可能(69.4%)或完全不可能(5.8%),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人認為自己可能(23%)或非常可能(1.8%)感染新型冠狀病毒肺炎。

對於感染風險的認知在不同人群中的地區差異比較明顯。湖北省調查對象中24.1%的人認為疫情非常可能擴散至自己所在社區,而其他地區只有8.4%。湖北省有共計41.7%的調查對象認為自己可能感染,而其他地區只有23.9%。

民眾對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可治癒性比較樂觀。對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七成多的調查對象都認為治癒的可能性比較大(60.4%)或非常大(14.5%),21.7%的人認為治癒的可能性比較小,僅有少數人(3.3%)認為治癒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可能性非常小。

在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治癒可能性的感知上,不同人群中也存在一定地區和年齡上的差異。疫情較嚴重的湖北省受訪者對治癒可能性的評估相對較低,共65.6%的人認為能治癒,其中9.7%認為非常可能。而其他地區調查對象則有75.4%的人認為能治癒,其中14.8%認為非常可能。

疫情當前,民眾安全感較高。調查中,面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接近六成的調查對象認為比較安全(55.0%)或非常安全(4.1%),有37.1%的人認為不太安全,3.9%的人認為非常不安全。

不同人群對比發現,受教育程度不同、收入不同、地區不同、年齡不同的民眾安全感均有一定差異。受教育程度較高的調查對象安全感較低,收入較高、年齡較大的調查對象安全感較強,湖北省調查對象安全感低於其他省市居民。具體而言,大專及以下學歷調查對象認為自己安全的人數百分比為64.1%-65.1%,大學本科和研究生及以上學歷的調查對象則分別有58.3%和58.0%認為自己安全。中等收入調查對象認為安全的比例最高,合計61.8%。中高收入和高收入調查對象認為安全的比例也都在六成以上。而低收入和中低收入的調查對象分別有55.8%和57.3%的人認為安全。湖北省的調查對象只有41.1%的人覺得安全,其他省市則有59.9%的人覺得安全。

受訪者對新型冠狀病毒的危險性評估比較高。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出現的時候,很多人會和2003年的「非典」(SARS)相比,那麼人們眼中新型冠狀病毒的危險性如何?結果表明人們對新型冠狀病毒的危險性評估比較高。40.37%的民眾認為此次疫情同SARS疫情一樣危險,有18.63%和17.39%的人認為新型冠狀病毒危險程度超過或遠遠超過SARS疫情,只有23.61%的民眾認為其危險程度低於SARS。

不同人群對比發現,收入越高、年紀較大的調查對象,越是認為新型冠狀病毒比SARS危險;低收入的調查對象認為新型冠狀病毒比SARS危險很多的人數比例最少,佔13.2%,隨著收入增加,高收入調查對象持此觀點的人數比例最高,達到25.7%。50後、60後有41.3%的人認為新型冠狀病毒比SARS危險,而00後的調查對象危險感知則較低,有28.9%的人認為比SARS危險。湖北省調查對象對於危險性的估計也強於其他省市居民,23.6%的人認為新型冠狀病毒比SARS危險很多(其他省市17.0%)。

疫情下的社會情緒

從民眾的情緒反應來看,整體上最普遍的情緒體驗是擔憂,79.3%的人都有較為強烈的體驗,其次是恐懼(40.1%)、憤怒(39.6%)、悲傷(38.6%)和恐慌(33.4%)。積極的情緒體驗較少,只有21.6%的人感到樂觀,14.2%的人感到平靜(見圖3)。

進一步比較普遍擔憂情緒的人群特點,受教育程度較高的和湖北省的調查對象擔憂情緒較強烈,不同年齡的調查對象擔憂程度也不同。具體而言,擔憂程度隨受教育程度升高而增強,高中及以下受教育程度調查對象表示擔憂的比例低於百分之七十,大專受教育程度的人72.9%表示擔憂,本科受教育程度的人79.7%表示擔憂,研究生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人82.0%表示擔憂。湖北省調查對象86.8%體驗到較強的擔憂,其他省市78.9%有此體驗。

疫情信息獲取和評價

民眾疫情信息的關注與評價

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人們最希望及時了解的信息排名前三位的是自己、家人、親友所在區域的疫情或潛在風險;關於疫情感染、擴散情況的信息與統計數據;政府部門、有關機構採取的應對、防控、治理等措施(見圖4)。

在面對不確定和危險的時候,人們渴望獲取有效信息,對於當前有關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各種信息公布狀況,從民眾的評分看,超過半數的調查對象認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信息公開比較滯後(37.6%)或非常滯後(13.8%),41.4%的民眾認為公開比較及時,7.2%的民眾認為比較及時。總計49.9%的調查對象認為信息公開透明程度比較低,50.1%的調查對象認為信息公開透明程度比較高。

對比不同人群發現,受教育程度越高的調查對象越是認為信息公開不及時、不透明,湖北省調查對象與其他省市居民相比,也更多認為信息公開不夠及時和透明。具體來說,初中及以下學歷調查對象有70.3%認為信息公開及時;隨著受教育程度增加,認為及時的人數比例逐漸減少,研究生及以上學歷的調查對象有43.0%認為信息公開及時。信息透明度評價呈現相同變化模式,初中及以下受教育程度調查對象認為信息公開透明程度高的人數比例為66.4%;研究生及以上受教育程度調查對象對此的選擇比例為45.6%。

湖北省受訪者有33.0%的人認為信息公開及時,其他省、自治區和直轄市則有共計49.5%的人認為信息公開及時。湖北省有34.2%的受訪者認為信息公開透明程度非常高(2.3%)或比較高(31.9%),其他地區則有51.0%的人認為透明度非常高(5.0%)或比較高(46.0%)。

民眾疫情信息獲取渠道與信任程度

民眾獲取疫情信息的渠道以社交媒體為主。在疫情期間,社交媒體微信(82.4%)和微博(75.8%)成為民眾了解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最主要的渠道,其次是傳統的電視渠道(42.9%),然後是網站(41.1%)和新聞客戶端(40.8%),周圍人口口相傳的形式也有部分人使用(29.0%),報紙(7.9%)和本地論壇(7.7%)使用的人很少。

對比不同人群發現,信息渠道的使用具有比較鮮明的人口學特點。微信的使用幾乎沒有年齡、受教育程度或收入的明顯差異。使用微博獲取信息的則較多是90後和00後,以及受教育程度較低,收入偏低群體。使用電視獲取相關信息的主要是50後、60後和70後。使用網站較多的是70後。使用新聞客戶端獲取信息的以70後和80後為主,以及受教育程度中等,收入較高群體。周圍人口口相傳獲取信息的以00後和90後居多。

在各個渠道的各種消息源中,人們最信任的消息來源還是官方渠道,中央媒體如央視、人民網等,有共89.5%的人認為可靠。排在第二位的是公益組織發布的消息,有77.5%的人覺得可靠。緊隨及後分別是地方新聞媒體(75.6%)、類似新浪網和鳳凰網這樣的商業網站(71.8%)。人們對微博大V發布的信息和熟人內部消息信任度最低,有超過六成的人質疑熟人發來的內部消息(61.3%)和微博大V信息的可靠性(60.7%)。

疫情發展的估計和疫情防控信心

民眾對疫情發展的估計

民眾對於疫情未來一個月的發展勢態並不樂觀。43.7%的人認為會變得嚴重一些,30.9%的人認為會變得嚴重很多。只有20.0%的人認為未來一個月疫情會緩解一些,3.7%的人認為會得到較大緩解。

受教育程度越高,收入越高的調查對象,越傾向於預期未來一個月疫情發展會更嚴重,80後和90後的發展預期更偏向為嚴重。具體來說,初中學歷的調查對象合計58%認為未來一個月疫情會更嚴重,隨受教育程度增加,認為疫情會更嚴重的人數比例增加,研究生及以上學歷的調查對象81.2%都認為疫情會更嚴重。72.4%的低收入調查對象認為疫情未來一個月內會更嚴重,82.0%的高收入調查對象認為疫情會更嚴重。80後和90後調查對象認為疫情會更嚴重的人數比例要高於其他年齡段的人,分別有74.3%和76.9%。

對於抗擊疫情,民眾對科研人員和醫護人員信心最強,分別有51%和47.6%的人表示非常有信心,43.3%和46.3%的受訪者表示比較有信心。對政府部門非常有信心的比例(16.9%)低於科研及醫護人員,比較有信心的比例為53.6%。對於廣大民眾的信心程度相對低些,42.7%表示比較有信心,13.4%表示非常有信心。

疫情防控行為

民眾關於防範措施的態度和行為

對於戴口罩、勤洗手、酒精消毒、少外出等防範措施,絕大多數人都認為有必要,並且採取了相關的行動。具體如下:

只有0.8%的民眾認為沒必要出門戴口罩應對疫情。99.2%的民眾都認為有必要,而這些人中,佔所調查者整體的6.7%沒有出門戴口罩,92.5%採取了出門戴口罩應對行為。

只有0.8%的民眾認為沒必要外出回家後洗手,99.2%的民眾認為有必要,而這些人中,佔整體5.2%沒有外出回家後洗手,94.0%外出回家後洗手。

只有0.9%的民眾認為沒必要減少外出次數應對疫情,99.1%的民眾認為有必要,這些人的具體行為上,佔全體1.8%沒有減少外出次數,97.3%減少外出次數。

只有1.5%的民眾認為沒必要少乘坐公共運輸,98.5%的民眾認為有必要,這其中,佔全體2.5%的人沒有少乘坐公共運輸,96.0%少乘坐公共運輸。

只有0.8%的民眾認為沒必要不去人流較多的場所,99.2%的民眾認為有必要,這些人中,佔整體3.4%沒有不去人流較多的場所,95.8%不去人流較多的場所。

對於外出回家換衣服應對疫情,81.5%民眾認為有必要外出回家後換衣服,其中佔全體的21.2%沒有採取相應的行為,而60.3%的民眾外出回家後換衣服。18.5%的人認為沒有必要外出回家後換衣服應對疫情,其中佔全體的16.7%也沒有採取相應的行為,而1.7%的民眾外出回家後換衣服。

28.8%的民眾認為沒必要用酒精消毒家中物品,其中佔全體的27.7%沒有相應的行為,而1.1%的民眾有相應行為。71.2%民眾認為有必要用酒精消毒家中物品應對疫情,其中佔全體的37.6%沒有相應行為,而33.6%的民眾用酒精消毒家中物品。

關於過度防範措施的態度和行為

對於用醋消毒空氣、用鹽水漱口、服用抗生素等不恰當的預防措施,民眾大多認為沒有必要,也較少有人如此做。

77.9%民眾認為沒有必要服用抗生素,其中76.1%沒有服用抗生素,1.8%服用抗生素。22.1%民眾認為有必要服用,其中佔整體的10.9%服用抗生素,而佔整體的11.2%沒有服用。

超過一半民眾(56.5%)認為鹽水漱口是沒必要措施,其中佔全體55.2%沒有鹽水漱口行為,只有佔全體1.3%有鹽水漱口行為。而低於一半佔43.5%認為鹽水漱口有必要,其中21.5%沒有相應的行為,而22.0%使用鹽水漱口。

59.0%認為沒必要在家用醋消毒空氣,其中佔全體的57.5%沒有相應行為,而1.5%的民眾在家用醋消毒空氣。41.0%民眾認為有必要在家用醋消毒空氣,其中佔全體的22.8%沒有相應的行為,而18.2%的民眾用醋消毒空氣。

為了防範新型冠狀病毒而取消計劃行為

由於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出現,不少人為了防範病毒,取消了原有計劃,減少接觸病毒的可能。具體如下:

1.9%的民眾認為沒必要取消原有的異地探親計劃;98.1%的民眾認為有必要,其中佔整體6.5%並沒有取消、69.5%取消原有的異地探親計劃。

1.6%的民眾認為沒必要取消原有的旅遊計劃;98.4%的民眾認為有必要,而再進一步詢問相應個人行為時,佔整體2.5%並沒有取消、74.7%取消原有的旅遊計劃。

3.3%的民眾認為沒必要取消原有聚餐計劃;96.7%的民眾認為有必要取消原有的聚餐計劃,佔整體8.1%並沒有取消、77.5%取消原有的聚餐計劃。

主要結論

多數民眾較早開始關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但重視時間較晚,重視程度不足。由於調查時間為大年三十至大年初一,這個時間多數民眾的關注點是春節的團聚和慶祝,對於疫情的關注和重視程度並不高,存在過度樂觀認知偏差,對於疫情不夠重視。

人們對疫情風險的認知比較客觀、理性,疫情之下人們整體的安全感並未出現大幅下降。人們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危險性和疫情發展嚴峻形勢的判斷較為客觀,66.5%的人認為疫情可能在自己所在社區擴散,24.8%的民眾認為自己可能感染新型冠狀病毒肺炎。74.9%的民眾認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治癒的可能性比較大或非常大,只有少數(3.3%)的民眾認為治癒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可能性非常小。基於疫情較為客觀的判斷,人們的安全感並未大幅度下降,59.1%的人感到非常安全或比較安全。

民眾普遍存在擔憂情緒,較高比例的人存在恐懼、憤怒和悲傷和恐慌情緒。擔憂情緒在當前最為普遍,其次是恐懼、憤怒和悲傷,也存在一定比例的恐慌情緒。相對來說積極情緒比例較低,如樂觀和平靜。

社交媒體成為疫情信息主要傳播渠道,官方媒體信任度高於民間渠道。在疫情期間,社交媒體微信和微博成為民眾了解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最主要的渠道。人們更信任官方權威媒體,民眾認為最可靠是中央媒體(如央視、人民網)發布的信息,其次是公益組織、地方新聞媒體和商業網站(如新浪網、鳳凰網)發布的信息。

民眾對抗擊疫情的信心很高,信心主要來自於醫護人員、醫學科研人員和政府相關部門,對醫護人員、醫療機構和疾控人員抗擊疫情的表現非常滿意。民眾的信心非常關鍵,民眾的信心來自於各方面疫情防控工作的表現和成效,調查發現,民眾對於醫學科研人員和醫護人員的信心程度最高,對政府部門的信心較高。

多數民眾能夠認識到疫情防控措施的必要性,多數人不存在過度防範行為。對於戴口罩、勤洗手、酒精消毒、少外出等防範措施,絕大多數人都認為這些措施有必要,並且採取了相關的行動。對於用醋消毒空氣、用鹽水漱口、服用抗生素等不恰當的預防措施,民眾的態度大多認為沒有必要,也較少有人如此做。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社會心理建設:社會治理的心理學路徑」(16ZDA231)階段性成果】

執筆:

王俊秀,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社會心理學研究室主任,研究員

高文珺,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社會心理學研究室助理研究員

陳滿琪,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社會心理學研究室副研究員

應小萍,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社會心理學研究室副研究員

譚旭運,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社會心理學研究室助理研究員

劉曉柳,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社會心理學研究室博士後

責編:董惠敏 / 董 楠

相關焦點

  •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調查問卷反饋報告
    活動時間:2020年3月5日—2020年3月31日 自新冠肺炎疫情阻擊戰開展以來,全市上下眾志成城、共克時艱。為更好打贏此次疫情戰役,做好企業復工復產、學校複課復學工作,南通市政府網站於2020年3月5日至2020年3月31日開展了此次問卷調查,現將本次調查結果反饋如下: 一、調查結果 1.您對新冠肺炎疫情的關注程度?
  • 世衛組織新冠調查報告全文出爐!看清疫情六大真相
    本期的智能內參,我們推薦世界衛生組織的報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聯合考察報告》,就中國及國際社會如何進一步應對新冠肺炎1(COVID-19)疫情提供信息,並為尚未受疫情影響的國家和地區如何做好應對準備提出意見。如果想收藏本文的報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聯合考察報告),可以在智東西(公眾號:zhidxcom)回復關鍵詞「nc441」獲取。
  • 心理學家解讀疫情引發三大心態 呼籲預防「颱風眼效應」
    這次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暴發後,他立即領導組建抗擊疫情課題組,對湖北、廣東、北京、重慶、浙江等26個省市和港澳臺地區逾1.75萬人展開應對疫情的心理調查,並將調查研究結果與2003年進行對比。  他介紹說,在疫情初期,突發的新冠病毒給民眾帶來極大恐慌。
  • 新冠肺炎疫情下的科學教育變革
    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世界範圍內大規模的學校停課導致教育環境、教育方式、教育效果都受到巨大的影響。本文聚焦科學教育領域,參考經合組織(OECD)和美國科學教師協會(NSTA)相關報告,關注全球科學教育在這一罕見重大公共衛生安全危機下的最新變革和應對策略。
  • 河北省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工作會議召開
    王東峰在河北省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工作會議上強調堅決防止疫情擴散蔓延確保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許勤主持會議1月3日上午,河北省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工作會議在石家莊召開。河北日報記者趙威攝省長、省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領導小組組長許勤主持會議,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袁桐利傳達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有關要求,通報近期河北省疫情防控形勢和情況,安排部署下一階段工作。王東峰指出,去年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省上下齊心協力、眾志成城,推動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
  • 新冠肺炎疫情下,「一帶一路」發展危中有機
    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大流行導致世界經濟前景黯淡。疫情背景下,「一帶一路」建設的未來發展也受到多方關注。  然而,就在世界各國都在致力於戰勝病毒以及減輕疫情帶來的影響之時,國際社會一些「有心之士」卻開始藉機抹黑和唱衰「一帶一路」倡議,渲染其為新冠病毒的幫兇,指責其成為病毒傳染的主要渠道,並誇大其未來發展的脆弱性。自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已有多家西方媒體和智庫機構發布所謂新聞評論或報告,惡意唱衰「一帶一路」的未來發展。
  • 【英國最新疫情播報】英國報告新增21363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報告...
    【英國最新疫情播報】英國報告新增21363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報告新增213例新冠肺炎死亡病例。爾東琛2020-11-17 02:34:17來源:FX168 2020亞洲交易博覽 【英國最新疫情播報
  • 方曉義:疫情面前,大眾心態面臨巨大挑戰
    新冠肺炎疫情威脅到的,不僅是人類的生命安全,還有心理健康。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過程中,患者、隔離觀察者、醫務人員乃至社會大眾都面臨著不同程度的心理壓力。國際權威期刊《柳葉刀·精神病學》最近刊文指出,面對當前新冠肺炎疫情,開展全面的心理援助非常重要。
  • 化工高等教育|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工程倫理教育的教學探究與實踐延伸
    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工程倫理教育的教學探究與實踐延伸秦若時,趙勁松(清華大學化學工程系,北京100084)摘要關鍵詞工程倫理;教學探究;實踐延伸;新冠肺炎疫情工程活動是科學技術影響社會發展的重要途徑,是指從設計決策到實施管理的全過程,其結果同社會的經濟、文化、法律以及生態環境等諸多方面相互作用,密不可分[1]。
  • 海口市舉行新冠肺炎疫情應急處置實戰全流程演練
    海口市舉行新冠肺炎疫情應急處置實戰全流程演練近期上海、天津、內蒙古呼倫貝爾、四川成都相繼出現疫情,防疫形勢嚴峻。為積極應對當前可能出現的新冠肺炎疫情,今天(11日)上午,海口市採取實景設置、實人參演、實裝操作的方式,組織了新冠肺炎疫情應急處置實戰全流程演練,以檢驗全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能力,統一和規範應急處置工作程序,確保應急指揮體系及應急隊伍充分有效地發揮作用。
  • 昨日黑龍江省無新增新冠肺炎疫情信息報告
    2021年1月6日0-24時,黑龍江省無新增新冠肺炎疫情信息報告。國際新冠肺炎疫情形勢依然複雜嚴峻且病毒傳播方式趨於多樣化,國內多地零星散發病例持續不斷出現。在春節即將來臨之際,大家要緊繃疫情防控這根弦,及時關注疫情動態,儘量減少不必要的聚會、聚餐,減少到人員密集的公共場所活動,尤其是空氣流動性差的地方。
  • 國際博協最新報告:疫情下的全球博物館現狀
    雖然一些博物館已經重新開放,但仍有一些機構閉門應對疫情的後果。我們的第一份報告發表於2020年5月,報告顯示了世界各地博物館和博物館專業人士面臨的嚴峻形勢,約95%的機構被迫關閉,以保障工作人員和遊客的安全,從而導致了嚴重的經濟、社會、文化影響。為收集進一步的信息和額外的數據,說明目前的新冠肺炎是如何爆發的,2020年9月7日我們推出了第二次全球調查。
  • 人大代表參與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調研報告
    為打贏疫情防控人民戰爭貢獻人大力量——人大代表參與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調研報告  習近平總書記調研指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時強調:「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堅決打贏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人大代表來自人民、植根人民,與人民群眾保持密切聯繫是天然職責和法定義務,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力量。近期,省人大選任聯委會同《人大論壇》雜誌社,通過電話調研、現場訪談、信息收集等方式,對貴州省各級人大代表參與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情況進行了調研。
  • 邊燕傑教授提出「防疫社會資本」概念
    據《西交社會學》公眾號消息,自疫情爆發以來,西安交通大學人文學院社會學系、實證所邊燕傑教授、郭小弦副教授和博士生們組成研究小組,針對新冠肺炎疫情,梳理相關資料,搭建理論分析框架,同時展開了基於微信的線上調查和網絡大數據的數據抓取兩個渠道獲取實證分析數據。
  • 朱嘉明:新冠肺炎疫情如何改變社會成本觀念和結構
    新冠肺炎疫情不僅帶來了對人類健康與生命的傷害,而且打破世界經濟和國際關係體系的平衡,從而改變人們工作、就業、生活,甚至思想模式。本文所探討的是新冠肺炎疫情如何改變社會成本觀念和結構,進而提出具有長程意義的若干思考。
  • 來華留學生新冠肺炎疫情知信行實證調查
    疫情期間除了必要的生活和醫療援助之外,更應該重視及時向留學生傳遞正確的抗「疫」知識、講述中國抗「疫」故事,做好留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關鍵詞:來華留學生;新冠肺炎疫情;思想教育;實證調查本研究聚焦我國高校中的外國留學生這一群體,通過實證調查探討留學生應對疫情的知識、信念和行為現狀。
  • 黑龍江省無新冠肺炎疫情報告
    黑龍江省無新冠肺炎疫情報告 2020-11-24 15: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疫情對農業生產影響的快速調查報告
    按照國家和省統計局《關於開展新冠肺炎疫情對當前春耕備耕生產影響情況快速調查的通知》要求,我市於2月28日至29日在全市範圍內以微信形式開展了疫情對農業生產影響的快速問卷調查。現就調查情況報告如下:一、基本情況這次調查共收到縣市區有效調查問卷105份。
  • 【英國最新疫情播報】英國報告新增新冠肺炎病例22915例。新增新冠...
    【英國最新疫情播報】英國報告新增新冠肺炎病例22915例。新增新冠肺炎死亡病例501例,7天均值為416例。2020-11-20 00:17:17來源:FX168 亞洲交易博覽:每日抽獎,註冊有禮> 【英國最新疫情播報
  • 億滋國際發布2020年《零食現狀報告》 疫情下全球零食消費凸顯新...
    該報告佐證並豐富了億滋國際對全球零食行業的獨到見解,闡釋了億滋國際進軍總值1.2萬億美元的零食行業的戰略,公司將繼續堅持以合理的方式生產,在每個恰當的時刻向消費者提供真正好零食,以引領零食行業的未來。2020年《零食現狀報告》強調了全球範圍零食行業的增長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如何重塑了人們享用食物的行為、情感以及日常的飲食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