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威脅到的,不僅是人類的生命安全,還有心理健康。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過程中,患者、隔離觀察者、醫務人員乃至社會大眾都面臨著不同程度的心理壓力。國際權威期刊《柳葉刀·精神病學》最近刊文指出,面對當前新冠肺炎疫情,開展全面的心理援助非常重要。據了解,疫情過後,一線醫務人員出現創傷後應激障礙、情緒障礙等一系列心理問題的風險較大。隨著國內疫情防控形勢趨好,復工復產的全面展開,不同人群的心理狀況也隨之發生變化。
後疫情時期,如何建立心理危機幹預預警機制、提高心理免疫力,防範和降低社會風險?本報記者採訪了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部發展心理研究院院長江學者方曉義教授,他主編的《家安心安: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家庭心理自助手冊》(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從心理學和家庭治療的視角,能夠幫助每一個家庭,系統理解和識別疫情下個體的心理應激反應,掌握應對應激的各種自助方法,是首次關注疫情期間家庭心理自助的圖書。
疫情期間心理問題集中在焦慮恐慌和擔心
中華讀書報: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全國高校開通心理支持熱線,反映最多、最集中的問題是什麼?
方曉義:面對疫情,在教育部的號召下,各高校紛紛開通了心理支持熱線,除了面向本校大學生提供線上心理諮詢服務外,同時也對社會提供線上心理諮詢服務,對穩定大學生和民眾的心理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到目前,還沒有一個比較全面的數據統計,北師大心理學部的藺秀雲教授就北師大心理支持熱線的情況做過一個大概的統計,發現疫情暴發期間來電求詢的問題主要包括:(1)焦慮與恐慌;(2)懷疑、擔心自己感染新冠肺炎;(3)軀體症狀;(4)情緒低落;(5)憤怒;(6)遭遇歧視;(7)心理危機,如產生自殺想法;(8)親子關係和夫妻關係惡化等等。隨著時間發展,心理應激導致的問題在逐漸減少,而嚴重性問題,還有親子衝突和夫妻衝突問題在增加。就親子和夫妻衝突諮詢的甚至佔到了有些心理支持熱線的50%左右。
中華讀書報:2月5日,您的團隊以教育部高校學生心理健康專家指導委員會的名義,組織策劃「疫情高校心理援助熱線」和「大學生心理應激與應對」兩個系列的網絡培訓直播課程上線,累積觀看超過1400萬人次。這樣大的工作量和直播觀看人數,反映了什麼?
方曉義:簡單地講,一方面反映了社會對心理援助服務的巨大需求,另外一方面反映了在災難面前,我們都願意團結一致為共同抗擊疫情貢獻自己一份力量的強烈願望。由於新冠肺炎疫情暴發突然,傳染性和危害性極強,全國人民是第一次面對如此嚴重的、未來不確定感相當大的一場災難,不得已居家生活,原有的正常生活模式遭到破壞,生活、心理等很多方面面臨巨大的挑戰,大眾心態急需安穩。
面對這種情況,很多高校在教育部的號召下紛紛開設心理支持熱線提供心理援助服務。當時「普通高校學生心理健康專家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林崇德先生和秘書處,包括我、天津師大白學軍副校長、清華大學諮詢中心主任李焰教授等在內的幾位老師就商量要做些事情,一方面更好地提高心理援助的服務質量,另一方面也提供大學生應對心理應激的一些知識和方法。經過討論,由我具體策劃了兩個系列的培訓內容,並廣邀該領域國內的頂級專家參與。經過短短兩天時間的籌備,在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的領導下,在北師大宣傳部、網絡信息中心、京師在線,以及各高校心理諮詢中心主任的支持下,於2月5日正式開始網絡直播課程。兩個系列的直播課程引起了社會巨大的反響,先後有雨課堂、人民網、大學生在線、新浪、快手、抖音等加入直播,觀看累計超過1400萬人次。
中華讀書報:您參與完成的《成都中小學生2020年疫情期間居家心理小調查》,涉及逾9萬名中小學生,這是疫情發生後的第一個民眾心理大樣本數據。調查結果是怎樣的?
方曉義:我是成都心理健康A證培訓方案的制訂者,也親自給A證老師們上了3天「家庭治療」課,做了半天「心理健康教育新趨勢——從解決問題到促進發展」的報告。當時的情況是這樣的,教育部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專家指導委員會擬出臺針對疫情期間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指導的意見。我覺得這些意見需要建立在調查當下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基礎之上,於是就跟成都A證的老師們說了我的想法,沒想到這些老師自發地組織起來設計問卷,在短短的一周左右的時間裡就收集了十幾萬份中小學生數據(小學生53936人,初中生44470人,高中生22311人)。這可以講是當時國內收集到的第一份有關疫情狀態下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大型調研數據,初步分析得到的結果有:(1)疫情初期,大多數學生多存在某種程度的擔心,包括:對疫情發展的擔心;外出不便,無法走親訪友;買不到口罩及消毒用品;擔心買不到肉類及蔬菜或其漲價;無法參加體育運動;擔心疫情影響父母工作,影響家庭收入;父母或自己耍手機等;(2)有三分之一多的學生存在如焦慮、害怕、煩躁等負面情緒,中學生的負面情緒多於小學生;(3)大多數學生都能按時完成假期作業;小學生對開學的期待明顯高於中學生;大多數學生都能接受延遲開學或是網上學習;(4)學生與家長的關係整體良好。這是2月初做的一個調查。
中華讀書報:由於疫情對社會的巨大衝擊力,家庭心理自助手冊也應運而生。《家安心安》的出版,有什麼價值?和其他同類圖書相比有何特點?
方曉義:我組織編寫《家安心安》既偶然,又必然。當時,我在忙碌組織網絡培訓直播的同時,也在不斷地關注心理學界投身這場疫情的情況,我發現,無論是培訓,還是出版、發表的心理抗疫類的書籍和文章,絕大多數都是從個人角度出發來做的培訓,或者編寫的。很多人都知道,我是做婚姻家庭治療的。婚姻家庭治療理論講,一個人的問題只是通過TA把家庭的問題表現出來而已,而且,當時也了解到一些心理支持熱線中因親子關係和夫妻關係來電的比例已經達到50%左右。此外,也因為居家生活的原因,家人成為了最早而且最容易覺察某個家庭成員是否有心理應激反應的人,家人如何應對這些家庭成員的心理應激反應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這個家庭成員心理應激反應的走向。在這些情況下,我利用組織網絡直播培訓期間的空隙時間,與學生周含芳同學寫了《家庭是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心理應激反應的第一戰場》的文章,發表於光明日報主管的《教育家》雜誌,引起了社會很好的反響。於是,就想是否可以在這篇文章的基礎上,編寫一本家庭如何應對疫情心理應激的手冊。一邊組織網絡培訓直播,一邊查閱這方面的研究文獻等等,在短時間內擬就了撰寫提綱,經過與編寫團隊3輪討論確定了最後的目錄,然後分工,前後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交由北師大出版集團出版發行。
這本書的最大特點,除了也講個體應對的技巧外,更多的是家庭如何一起共度抗疫難關,包括如何識別和安撫家人的情緒,在家人有了心理應激反應時做些什麼事情才能更好地幫到他們等等。除了這些,我們認為好的家庭關係是我們每個人心理健康的基石,因此還在這本書中撰寫了如何增進親子關係和夫妻關係的內容。此外,我們強調既然是手冊,就一定要實用、可操作性強。不要只講「Whattodo」一類的話,而要講「Howtodo」。這本書的電子版是3月5日上線的,到現在點擊閱讀量已超過了22萬人次。
在疫情期間,我還與機構合作開發了一款「家姻心理應激自助平臺」小程序,裡面包括心理評估、心理推文、心理微課等自助類資源,供大家免費使用。也順便提一下,我們在北師大心理學部公益項目的支持下開展了一次性「線上親子關係團體輔導」和「線上夫妻關係團體輔導」,其中的「線上親子關係團體輔導」也同時在教育部華中師範大學心理援助平臺進行。
中華讀書報:通過編寫《家安心安》,回顧疫情,那麼在災難或疫情發生時期,我們應在哪些方面引起重視,您有何建議?
方曉義:分幾個方面來講,一是國家層面,需要建立災難發生時的心理援助機制,將其納入到災難援助機制的整體規劃中,實行國家統一領導下有序、科學地開展心理援助工作;二是要建立針對不同災難的心理援助計劃和方案。在災難發生時,使心理援助工作有章可循;三是要系統開展災難心理和心理援助的科研工作,為制定心理援助機制和制定心理援助計劃提供依據;四是需要加大對心理學應用類人才的培養,改變培養體系中重基礎研究、輕應用的傾向,要給心理學應用生存和發展的空間,解決心理學應用人才嚴重不足的問題。只有這樣,才能在國家需要的時候,才會有更多符合專業要求的人才提供心理援助服務。
過度依賴網絡會造成新問題
中華讀書報:疫情期間多數人困在家裡,網絡更成為我們與外界溝通的重要渠道。您對青少年網癮問題一向關注,我們應如何營造健康的網絡環境,有效控制網癮問題?您能否簡要概括幾點?
方曉義:首先,我們需要認識到網絡使用的兩個方面,網絡使用既有有利的一面,同時也有不利的一面。疫情使我們不得已居家生活,破壞了習以為常的生活模式,會給我們的心理造成很多不良的影響。要減少不良影響,其中之一就是要恢復和保持正常的社會聯結,通過與親戚、戀人、朋友、同學、同事等的網絡聊天,我們這種聯結得以保持,獲得了來自於他們的平安信息和社會支持,通過網絡看到黨和政府強有力的抗疫措施,使我們紛擾的心態得到安撫,收穫信心和力量;通過網絡,也使我們的工作和學習得以部分恢復,不僅有助於維持社會發展的正常功能,還能轉移我們關注的焦點——使我們的關注焦點從疫情轉移到學習或者工作,減緩我們因疫情而產生的焦慮。
但過度使用網絡也會帶來問題,首先就是成癮,其次就會導致親子衝突,還會對身體產生危害。如何有效控制呢?首先,我們要建立疫情期間居家隔離情況下新的生活模式。原有的生活模式被打破,一家幾口生活在那樣大的一個空間裡,如何去建立新的生活模式這個問題需要家人一起來協商;其次,不想青少年沉迷於網絡,那需要思考我們可以提供一些什麼新的可以替代使用網絡的活動;再次,我們要了解這個時期,青少年有什麼樣的心理需求,可以通過什麼方式來滿足他們的心理需求;最後,要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不能光靠管、卡、壓來阻止青少年使用網絡。這種方式只能解決一時的問題,但不能徹底地解決問題。家庭治療理論講,家庭成員的心理行為問題是家庭關係的外在表現,因此,需要我們好好地去分析一下父母與孩子之間原有的互動模式是什麼,看看用什麼樣的新的互動模式去替代原有的模式。只有建立新的功能正常的互動模式,這些問題才可能得到更好的解決。送大家一句話,那就是「做網絡的主人,不做網絡的奴隸」。
中華讀書報:早在2012年,您負責統稿審校的《i成癮》就關注了i時代的心理問題。八年之後,書中所涉及的狀況有何變化?
方曉義:其實,我從事青少年網絡成癮的研究,最早是從青少年物質成癮(包括抽菸、飲酒和吸毒)轉過來的。我做了很長時間與青少年吸菸、飲酒有關的項目,就像前面我講的,我們也做了一些預防幹預方案,但當我們去中學推廣方案的時候,經常聽到的一句話是「方教授,如果你是來做與學習有關的課題,我們特別歡迎,但要拿出時間來做青少年吸菸的課題,好像跟學習沒有多大關係吧。」正在迷茫自己的研究得不到實踐認可的時候,青少年網絡成癮成為了當時社會、家庭、學校等關注的一大熱點問題,我們就自然地從吸菸、飲酒等轉到了網絡成癮。總體上來講,那個時候的社會關注程度要比現在大很多,也許是剛出現的一個新問題,對青少年身心發展的危害又特別大的原因,上至黨和政府,下到學校和家庭都非常關注,有的家庭為了戒除孩子的網癮,花上幾萬、十幾萬去接受治療都願意。相對說來,現在社會的關注度降低了很多,但並不代表問題就減少了,依然相當嚴重,甚至比過去更嚴重。我們研究團隊針對這種情況開發了「青少年網絡成癮生態幹預系統」,既有針對個體,也有針對團體和家庭的幹預,既有線下的幹預,也有線上的幹預,既有針對認知行為的,也有針對親子關係——比如渴求和衝動控制的等。
中華讀書報:目前中國的心理研究存在哪些問題?和國外心理學研究相比,我們有差距嗎?
方曉義:心理學研究與過去相比,有了長足和飛速的發展,在國內民生中的作用越來越大,在國際心理學界的彰顯度越來越高。但任何一門學科,不管其發展到何種程度,都會存在進一步提升的空間。存在的問題很多,主要存在以下四個方面的問題:
(1)重科研,輕應用。由於學科評比體系均以科研為重,導致我們更多地看重科研在一個機構和一個人員發展中的作用,而對心理學應用方面的重視不夠,使得在國家發展過程中,需要心理學應用類專業人才參與的時候,才發現缺少足夠的人才。這也反映在心理學領域存在鄙視鏈,像認知神經科學研究就會鄙視傳統心理學研究,基礎研究就會鄙視應用研究等等;
(2)重複多,原創少。儘管對科研非常重視,但更多研究是在複製或者跟隨國外的研究內容,研究課題的原創性不足,因此,會造成在國際上刊發的文章很多,但引用率較低的現象;
(3)重國際,輕本土。這個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研究內容都緊跟國際選題,國際上做啥就做啥,而對本土與心理學有關的課題的研究較少;二是有好成果都會儘量投給國際期刊,國內期刊的文章質量受到很大衝擊;
(4)重數量,輕質量。由於評價標準問題,使得從事心理學工作的人大都難以潛心科研(可能很多學科都存在這種現象),都力爭成為「多產作家」,在研究的質量和水平方面就會受到某種忽視。此外,雖然每年在國內外都會發表很多文章,但在理論建設和標準制定方面缺少建樹。我們缺少有影響的理論,很多心理學的準入標準也尚未制定,還缺少像國外那種在普遍推廣和應用的心理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