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公民素養和國民心態是「硬核」力量

2020-12-05 中國經濟網

公共性的社會大事件,是檢驗和透視公民素養和國民心態的一個重要窗口。在突襲而至的新冠肺炎疫情面前,一方面,抗擊疫情的過程就是淬鍊公民素養和國民心態的熔爐;另一方面,良好的公民素養和國民心態也是疫情防控的「硬核」力量,更是推動戰「疫」積極向好態勢不斷拓展的精神之盾。

疫情防控,既是大戰,也是大考。涵養良好的公民素養和國民心態,是疫情期間擺在我們面前的考題,同時也是提升國家治理能力過程中需要面對的課題。

著眼三個方面 提升科學素養

疫情面前,每個人都是防控鏈條中的重要一環。做好自我保護,既是對自己、家人負責,也是對社會負責。有效做好科學防控,每個人都應具備必要的科學素養。

在知的層面,要認識規律,掌握常識。對於疫情的認識,醫學科學領域也是從陌生到逐漸深入,普通大眾更是經歷了從一無所知到勤洗手、多通風、不聚餐、少串門、出門戴口罩、主動報告旅行史接觸史等成為共識的過程。要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每個人掌握和遵守必要的科學常識、防控措施,做好衛生健康方面的自我約束,是必不可少的大前提。而不濫食野味,更應成為疫情過後牢牢記取的深刻教訓。

在信的層面,要相信科學,建立敬畏。疫情面前,最重要的是建立對科學的敬畏,要相信科學和依靠科學。一方面是不盲從盲信。越是在大事件發生時,社會上各種信息越可能眾說紛紜、良莠混雜。我們要做到理性思考,科學判斷,不信謠、不傳謠。另一方面是不我行我素。既不過度恐慌,也不盲目樂觀,尤其不能自以為是,滿不在乎,要去除僥倖心理、逞強作派,科學地做好個人衛生防護。

在行的層面,要科學防控,積行成習。疫情也是對民眾科學素養與公民精神的「拉練」。這裡面,有個人權利的讓渡,比如婚禮延期、聚會取消、外出放棄、門市停業等。這種個人利益的「犧牲」,是對自己和他人生命安全的保護,同時也是特殊時期最理性的個體選擇。另外,還有個人良好衛生習慣的養成,像戴口罩、少串門、垃圾分類等。個人的行為習慣已非一己之事,而是整個防疫系統的一部分。培育良好的公民素養,就是要讓這些認識、習慣成為每個個體的「價值自覺」,匯聚戰「疫」合力。

把握三組辯證關係 涵養國民心態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在這場疫情防控的嚴峻鬥爭中,「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也是抗擊病毒強有力的心理武器。為此,需要重點把握三個方面的辯證關係。

把握自由與約束的關係。疫情不可避免會給我們的正常生活帶來衝擊,需要個體犧牲一些原本享有的權利,比如自由出入小區受限、出現疑似病徵就要接受隔離,等等。對此,人們只有正確認識和接受,明白暫時的約束是為了疫情早日退去、自由早日到來,才能保持心態平和。

把握個體與全局的關係。在疫情面前,大家都是利益相關者,沒有旁觀者,個體防控到不到位直接關乎戰「疫」全局,對己負責就是對人負責。當我們把配合管控視為應盡的責任義務,而非牴觸、逃避,內心也會擺脫促狹偏執,迎來海闊天空。

把握人與自然的關係。中國傳統文化崇尚「天人合一」,人與人、人與動物、人與山川草木皆能和諧共生,才是天道。當前這場疫情以及17年前的非典,都是因少數人濫食野味而起。「和氣致祥,乖氣致戾」,疫情因人心之「乖」而致,同樣也需靠人心之「和」來化解。這「和」就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去除人慾之私,代以仁愛友善,既是載物之德,也是遠禍之道。

強化三個保障 厚植社會基礎

良好國民心態的培育,既需要個人文明素養的提升,同時也需要一定的社會基礎來保障。

要有供應有力的物質保障。抗擊疫情過程中,從中央到地方,加強統籌調控,重點是對糧油肉蛋菜等百姓生活必需品保供穩價;對口罩、防護服等防疫物資多方調配,重點保障疫情重點地區使用。「手中有糧,心中不慌」,有力的物質保障是人們保持理性平和心態的必要前提。

要有公開透明的信息保障。人們面對災難時的信心、理性,一部分也來源於公開透明的信息發布。信息不透明,人們心中的焦慮、猜疑、恐慌就會加劇,謠言也會乘虛而起,惑亂人心。本次疫情發生以來,全國及各地疫情數據每日更新,確診者行經路線、接觸範圍都詳細公開,各級政府的防控措施也及時公告。公開透明的疫情動態信息,不僅有助於公眾調整情緒,淡定以待,而且還可以讓人們根據疫情形勢的變化更科學、更從容地進行防控,減少不必要的盲目、慌亂。

要有公正規範的法治保障。人心的理性平和,也源於公平、規範、法治的社會治理環境。只有依法施政,公正平等,讓每一個個體從社會治理中感受到公平正義,人們才會心平氣順,保持良好心態。同樣,健康心態也會反作用於社會治理,凝聚「最大公約數」,降低治理成本。疫情防控越是到最吃勁的時候,越要堅持依法防控,越要在法治軌道上推進各項防控工作。法治,既是社會治理能力建設的必選項,也是培育文明社會心態不可或缺的土壤。(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專欄作者 毛同輝)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開放投稿,原創評論、理論文章可發至cepl#ce.cn(#改為@)。詳見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徵稿啟事。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相關焦點

  • 人民日報:當代中國需要什麼樣的國民心態?
    簡單地說,國民心態就是國民在日常生活中特別是面對重大事件或者突發事件時所普遍呈現的認識傾向、心理傾向、情感傾向。國民心態直接影響國民的言語和行動、影響社會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進而影響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影響國際社會對該國國家形象、國民形象的認知和判斷。健康的國民心態,是促進個人、社會、國家發展進步的重要心理基礎,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 關於提升公民科學素養,看看這些院士專家和諾獎得主怎麼說
    論壇上,結合新冠疫情,國內外多位院士專家及諾貝爾獎得主就提升公民科學素質的重要性和方法談到了各自看法。公眾科學素養是戰勝疫情的重要力量世界工程組織聯合會主席龔克表示,新冠疫情期間,實施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隔離等科學的社會性措施需要廣泛社會支持,而這有賴於公眾對科學的理解,即公眾科學素養。
  • 訪談| 公民之路:從臣民、國民、群眾、人民到公民
    但在梁啓超等知識分子創造的「國民」概念中,並沒有把公民和國家當作一種契約關係,而是通過培養國民觀念來創造新國家,所以國民與國家基本上是一體的。       澎湃新聞:但是到了您說的第二階段,即民國初期,產生了「個人」和「個人主義」這些概念,它是如何演進的?與前一階段的「國民」關係如何?
  • 邵建:國民與公民有什麼不同
    邵建高校教師  奧運結束後,「公民意識」廣受關注。有學者稱,「公民意識不是一個抽象概念,而是由一連串實際行動串聯起來的。表現在北京奧運會上的公民意識,概括地說包括主人翁意識、責任意識、國家榮譽意識、自由表達意識、尊重差異學會包容意識、無所不在的綠色環境意識,等等。」
  • 香港反對派欲將「國民教育」改為「公民教育」 遭教育界駁斥
    香港反對派組織29日公布所謂「國教版圖2013」,稱逾45%的小學在不同學科和活動,把「國民身份認同」、「培養愛國情懷」等列為教學目標,要求課程發展議會修訂有關學習宗旨。香港教育界人士批評,該組織是在幹預學校教學,否定教育專業。
  • 2021甘肅事業單位綜合應用能力備考指導:提升公民科學素養
    2021甘肅事業單位綜合應用能力備考指導:提升公民科學素養 為了幫助各位考生備戰甘肅事業單位招聘考試綜合應用能力,甘肅中公教育為大家準備了事業單綜合應用能力備考指導:提升公民科學素養。希望各位考生能及時查看,助您一臂之力。
  • 中國國民文化特質分析
    群眾文化是靜態、消極和單向度的文化,膺服權威、易受操控,缺乏主體精神。  作為國民文化重要構成的人民文化提升了人民的主體地位,但在對國民性格的形塑上,則貶抑了包括國家責任意識在內的公民主體性。公民文化強調主體性的國家責任意識,人民文化和群眾文化則依賴於國家權威的外部輸入。
  • 具備怎樣的科學素養才算合格?
    (圖片來源:baidu.com)科學技術不僅是推動世界發展的力量,也是時代航船的發動機;科學技術不但是第一生產力,而且是啟迪民智、激發道德、培育精神的智慧來源;科學技術既是創新和文明進步的根基也就是說,這個時代具有雄厚的物質基礎、知識儲備和教育條件。對於中國來說,我們的國民與解放前、解放初期、改革開放前甚至整個上世紀有著巨大的差別。僅網際網路的發展、電腦技術的發展,為人們提供的學習和獲取信息、知識的便利,就是之前所有人類歷史的總和都無法比擬的。當然,這種情況是全球性的,但中國尤甚。2018年的統計數據顯示,全球手機智慧型手機用戶達到33億人。
  • 上海公民科學素養知識競賽開賽
    日前,旨在推進全民科學素質工作,激發公眾科技興趣和創新熱情,服務上海科創中心建設的2016上海公民科學素養知識競賽正式開賽。  該項競賽由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和上海市科協主辦。6月23日《解放日報》和6月24日《上海科技報》將率先開啟報紙答題環節,隨後還將有網絡答題、電臺答題、科普日挑戰賽等環節。報紙答題環節將從6月24日持續到7月25日。
  • 2018陝西高考語文試題分析:緊貼時代和生活 考察綜合素養
    陝西省招辦邀請陝西師範大學文學院有關教授和部分中學高級語文教師對語文科目試題進行了簡要分析。今年高考語文陝西省繼續採全國卷二,與去年相比,語文試題題型無較大變化,全面考查了考生的語文素養,重點檢測了考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
  • 提升公眾科學素養,是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另一場「大考」
    事實證明,科普工作與公民科學素養在抗疫中發揮了應有的作用,包括鍾南山院士、李蘭娟院士等一批知名學者身體力行,及時地科學發聲,引導公眾理性看待疫情,消除了不必要的恐慌,為公眾提供了大量權威的科學知識和實用的防控指南。2 提升科學素養應培養好學生這支「主力軍」百年前,梁啓超曾說少年強則國強。
  • 平時總提到科學素養,它到底指什麼
    在這種情況下,以科學素養為核心的人的綜合素質的高低就決定一個國家、民族的發展後勁和前途,於是許多國家把提高國民科學素養作為提高國民素質的重要途徑,並對國民的科學素養進行調查、跟蹤,以便對症施治。進入90年代,美國的公眾科學素養調查和研究轉向公眾理解科學方面。1989年開始,歐共體國家在英國學者杜蘭特博士的帶領下,開展了歐洲15個國家的公眾科學素養調查,取得了重要的數據和研究結果。
  • 藍鯨理財課打造合身「理財盔甲」,提高國民金融素養
    理財的風險和陷阱像病毒一樣不斷的傳播並發生著變異,很多理財小白在騙子眼裡就是一大片綠油油的「韭菜」。對於現在理財的風險和陷阱,那簡直是層出不窮。我們只能儘可能多的去列舉,沒有辦法窮盡。更多的時候需要我們不斷地學習通過這些理財風險的邏輯分析來窺視市場上不斷產生的新興的理財產品背後的風險,從而學會去識別理財風險和陷阱。
  • 京法論壇「大咖說」|明確粉絲言論邊界 提升青少年網絡素養
    與會人員圍繞「青少年網絡素養培育中的司法能動性」「新媒體語境下青少年網絡素養問題及應對」「網際網路時代的青少年發展:社會、教育、文化的多維視角」三個議題進行了深入分析研討,提出了諸多具有可行性、前瞻性的建議對策,共同引導粉絲文化駛入正確的價值軌道,為青少年營造良好網絡環境。
  • 閻慶民談「投資者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工作」:利用人工智慧等,使...
    同時還要廣泛動員各類經營機構發揮主力軍作用,加強與各地學校的合作,牢牢把握公益和普惠的本質要求,積極履行社會責任,不斷加大投入,持續推出更加豐富的證券期貨學習資源。他提出,要善於利用大數據、人工智慧等科技手段,製作「看得懂」「記得住」「有文化」的投教產品,使理財知識入腦入心,真正轉化成理性投資理念和能力,提高投教納入國民教育的覆蓋面和影響力。
  • 官員迷信並不代表缺少科學素養
    據《京華時報》近日報導,中國科協在成立50周年新聞發布會上,發布了《2007年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報告》,該報告顯示,有2%的領導幹部心存迷信,相信求籤、祈求神靈保佑等。    雖然身邊有大把的迷信官員「現身說法」,雖然我對迷信的官員只佔2%心存疑慮,但大體上講,我是相信權威的,姑且就採信中國科協發布的這個數據吧。不過,我對中國科協將官員心存迷信與其科學素養掛鈎則持保留態度。
  • 張天潘:民族主義是陷阱,應培養更多世界公民
    國民心態與見識在進步說了可笑,居然有中國媒體討論林書豪加入中國男籃的可能性,表示「更需要林書豪下定決心,抓住機遇」。而林書豪在接受中央電視臺採訪時表示,無論來C BA打球也好,還是加盟中國國家男籃,他都會認真考慮。
  • 2020年順義區公民科學素質大賽成功舉辦
    11月28日下午,2020年順義區公民科學素質大賽在順義區數字科普展示館成功舉辦。2020年順義區公民科學素質大賽成功舉辦  為助力北京市公民科學素質整體水平不斷提升,順義區科協以信息化手段創新科普形式和載體,開展順義公民科學素質大賽,推動科普信息化與公民科學素質建設有機融合,「2020年順義區公民科學素質大賽」是一項貫穿全年的重點科普活動,各鎮、街科協利用自身融媒體平臺和線下活動契機進行廣泛動員,截止到11月中旬,吸引了近7000名順義區公眾
  • 會上網就是具備科學素養?我們該如何測度科學素養?
    科學素養的概念及其測度引入中國已近30年,期間,中國公民成人(19--69歲)的科學素養進行過9次測評,結果是從1992年的0.2%增長到2015年的6.2%,增速很快,增長的幅度很大。有關資料表明,米勒測度科學素養的目的是衡量美國公民行使民主權力、參與科學決策的能力,以此為目的的科學素養測量,顯然知識、方法、態度維度都是必要的。在邏輯上也能解釋,對於科學事務的討論和參與決策,首先得對科技事務知情。知情本身就包括對科技事件有關知識的了解和認識,也包括科技事件的益處和潛在的危險、可能的負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