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當代中國需要什麼樣的國民心態?

2020-12-05 中國新聞網

  內容提要

  ●國民心態就是國民在日常生活中特別是面對重大事件或者突發事件時所普遍呈現的認識傾向、心理傾向、情感傾向。健康的國民心態,是促進個人、社會、國家發展進步的重要心理基礎,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當代中國需要什麼樣的國民心態?綜合來看,自尊自信、理性科學、務實進取、開放寬容等是不可或缺的幾個方面。

  ●培育健康國民心態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既需要以強大的「硬實力」為基礎,又需要營造良好的「軟環境」;既需要增強緊迫感、積極行動起來,又需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循序漸進;既需要黨委、政府充分發揮作用,又需要社會各方面共同努力。

  當代中國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轉型的歷史進程中。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以年均9%以上的速度持續增長,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面推進,總體小康成為現實,經濟總量進入世界前列,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大大提升,「中國奇蹟」、「中國速度」、「中國道路」等引起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同時,伴隨著經濟高速增長、改革不斷深化、社會深刻轉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系列深層次矛盾日益凸顯,協調各方面利益關係的難度明顯加大。於是,各種揣測和議論也時有出現。

  全新的形勢向每一位國民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如何看待自己、看待世界?如何看待國家的發展成就、看待面臨的困難和問題?如何看待現實的國情、看待民族的未來?也就是說,如何培育認識和處理當今國際國內各種問題的健康心態?

  這是一個重大的理論和現實課題。

  解決好這個課題,我們才能在複雜多變的形勢面前始終保持清醒頭腦、採取正確行動,我們的國家和民族才能實現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和平發展。健康的國民心態什麼時候都需要,在社會深刻轉型、蓬勃發展的今天顯得尤為重要。

  為什麼要培育健康國民心態

  何謂國民心態?簡單地說,國民心態就是國民在日常生活中特別是面對重大事件或者突發事件時所普遍呈現的認識傾向、心理傾向、情感傾向。國民心態直接影響國民的言語和行動、影響社會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進而影響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影響國際社會對該國國家形象、國民形象的認知和判斷。健康的國民心態,是促進個人、社會、國家發展進步的重要心理基礎,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培育健康國民心態,有利於促進個人幸福和全面發展。從一定意義上說,一個人的心態決定其精神狀態和為人處世的態度。心態健康,就能正確認識自我,妥善處理人際關係,辯證看待成敗得失,勇敢面對困難挫折,始終保持積極向上、敬業樂群的精神狀態。這樣,個人的幸福指數就高,就更容易幹出成績、實現發展。反之,就很容易迷失自我、誤解他人,就可能在成敗得失之間陷入苦惱,在困難挫折面前灰心喪氣。這樣,個人的幸福指數就低,就容易喪失發展進步的信心和動力。在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的情況下,保持健康心態對於個人幸福和全面發展有著更加重要的意義。

  培育健康國民心態,有利於推動經濟社會和諧發展。國民心態屬於社會意識範疇,對社會存在包括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強大的反作用。人作為社會生產力中的決定性因素,其心態如何直接關係經濟社會發展的狀態和水平。健康的國民心態使人們能夠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自覺投身到事業和生活中,從而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強大的、源源不斷的動力;不健康的國民心態則使人意志消沉、精力分散、行為偏激,無法積極主動地幹事創業,從而對經濟社會發展起到阻滯作用。而且,國民心態在一定程度上體現著國民的素質和文明程度。培育健康國民心態,可以有效提高國民心理素質,促進形成良好的社會關係和社會風氣,增進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從而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利條件。

  培育健康國民心態,有利於為我國發展營造良好外部環境。當今時代,世界的發展離不開中國,中國的發展也離不開世界,中國的前途命運日益緊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運聯繫在一起。在我國與其他國家和民族日趨增多的交往、交流、合作中,每一位國民都自覺不自覺地充當著國家形象大使的角色,甚至在某種意義上代表著整體國民的形象;國民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常常會被放大和上升到國家層面,在經意不經意間影響國家形象。國民的言行是否得當,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其心態是否健康。培育健康國民心態,有利於樹立良好的國民形象和國家形象,使我國贏得國際社會的尊重,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當代中國需要什麼樣的國民心態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十分重視提高國民素質、培育健康國民心態,並根據形勢的發展變化不斷豐富其內涵。1986年,黨的十二屆六中全會深刻分析人們的思想意識、精神狀態所發生的深刻變化,作出《關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強調要樹立與改革、開放相適應的新觀念;1996年,黨的十四屆六中全會緊密聯繫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實際,作出《關於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干重要問題的決議》,指出要著力消除市場自身的弱點和消極方面對人們精神生活的消極影響;2006年,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根據經濟社會的新發展新變化,作出《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要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這三個「六中全會」是三個重要的裡程碑,表明我們黨對提高國民素質、培育健康國民心態的認識在不斷深化,為培育健康國民心態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近年來,中央又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大戰略任務。中央還先後頒布了《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等一系列重要文件,推動新時期精神文明建設不斷向縱深發展。這為培育健康國民心態奠定了堅實的實踐基礎。

  當代中國需要什麼樣的國民心態?綜合來看,自尊自信、理性科學、務實進取、開放寬容等是不可或缺的幾個方面。 

  第一,自尊自信。

  自尊自信首先表現為一種自我認同、民族認同、國家認同,即以自己的民族和國家為自豪和驕傲,對同胞和自己的能力抱有信心,對國家、民族及自身的前途充滿希望。有了自尊,我們才能做到自強,我們的國家和民族才能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有了自信,我們才能具備「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的堅韌和從容,不管形勢如何複雜多變,不管在前進道路上遇到多少艱難險阻,都始終抱定必勝的信心,堅定不移地走自己的發展道路,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努力,決不停止奮進的腳步。

  自近代以來,中國人從來沒有像今天這麼自尊與自信過。同時,我們也不可忽視兩種與此相對立的國民心態:自卑與自大。自卑一般表現為經常自我懷疑、自我否定,極端表現則是對本民族歷史和文化妄自菲薄,甚至鼓吹歷史虛無主義、貶損民族傳統文化。自大一般表現為以自我為中心,盲目抬高本民族文化,片面誇大自己的成績與優勢,極端表現則是極端民族主義。堅持自尊自信,必須克服自卑與自大。

  第二,理性科學。  

  一個有前途的國家或民族,必定是崇尚理性和科學的。所謂理性和科學,就是強調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通過獨立思考和科學實踐來探求事物的本質和發展規律,而不盲從外在權威和各種教條;強調尊重科學,自覺維護法律和制度的尊嚴,而不為迷信和習慣勢力所左右。理性科學的國民心態,表現為強烈的主體意識和獨立的判斷能力,不唯上、不唯書、不人云亦云;按科學規律辦事,按規章制度辦事;以客觀、冷靜、嚴謹的態度面對自我和外部世界,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以及國與國之間的關係。

  與理性科學的心態相對立的是非理性、非科學的心態,即盲目、輕信、主觀臆斷、意氣用事。其主要表現有兩種:一是跟風從眾,即習慣於跟著別人走、隨著流俗走,不用自己的頭腦來思考問題,很少有自己的獨立判斷。現實生活中,一些人在是非判斷和行為選擇上的「一窩蜂」、「隨大溜」現象,都與這種心態有關。二是感情衝動,即分析和處理問題時,不是站在客觀冷靜的立場上,而是讓情緒佔據了主導地位,感情用事,言語衝動,行為過激。近年來,有的人在反映利益訴求、面對矛盾糾紛時,在處理有關涉外問題時,都曾經出現過以情感代替理智、因小事影響大局的情況,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社會的和諧穩定,影響了我國的國家形象。培育健康國民心態,迫切需要弘揚理性科學精神,倡導深入思考和獨立判斷,強化規則意識、程序意識。

  第三,務實進取。  

  一個國家或民族要自強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就要既仰望星空,保持高遠的理想;又腳踏實地,弘揚實幹的作風。這反映在國民心態上,就是要務實進取。所謂務實,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理解:一是實事求是,堅持從實際出發來分析和解決問題,努力使主觀符合客觀;二是注重實踐,堅持理論聯繫實際,真抓實幹、不尚空談;三是保持低調,堅持「敏於事而訥於言」,不圖虛名、不事張揚。所謂進取,就是不滿足於已經取得的成績,不在困難和挫折面前灰心喪氣、止步不前,而是始終保持憂患意識,保持積極上進、頑強拼搏的姿態,奮發有為、自強不息。

  培育務實進取的國民心態,需要著力克服急功近利、貪大求全、炫富鬥富、小富即安等不健康心態。急功近利,就是目光短淺、心浮氣躁,片面追求速度和眼前效益,不肯沉下心去打基礎、謀長遠,甚至企求少勞多獲、不勞而獲。貪大求全,就是脫離實際、不顧需要,一味追求規模和檔次,不計成本和耗費。急功近利、貪大求全的心態,會導致大量的短視、短期行為,對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造成極大損害。炫富鬥富,就是缺乏正確的財富觀和消費觀,講排場、比闊氣,一擲千金、鋪張浪費,甚至暴殄天物、為富不仁。炫富鬥富的心態,既不符合我國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和中華民族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也有悖於人類文明發展的趨勢和潮流。小富即安,就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實現了初步富裕,就沾沾自喜、不思進取,看不到形勢的發展變化,不願意為更高的目標而奮鬥。小富即安的心態,影響人的潛能發揮,銷蝕事業發展的動力,是與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相背離的。  

  第四,開放寬容。

  開放寬容,就是打破封閉、走出自我,眼界寬廣、胸懷博大,積極學習借鑑別人的優點和長處,平和看待成敗得失,冷靜對待他人的正面與負面評價。開放寬容蘊含著愛心與友善,即以真誠友愛為紐帶,建立人與人、人與社會的良好關係。在改革開放的條件下,開放寬容還意味著能夠正確對待世界各國各民族的思想和文化,善於從中汲取有益的營養。當今時代,國民只有保持開放寬容的心態,敞開胸懷擁抱世界,認真傾聽世界的聲音,才能更好地認識和發展自己,贏得世界的認同,進而提高我國在世界上的影響力。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快速發展舉世矚目,隨之而來的是各種各樣的聲音,其中有叫好、驚嘆,也有質疑、詰難。如何對待這些聲音,直接考驗國民心態。在這個問題上,正確的心態就是開放寬容——保持靜心、虛心和耐心,廣泛聽取不同方面的聲音,去偽存真、求同存異。開放寬容不是喪失原則和立場,不是一味妥協和退讓,而是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冷靜對待褒獎和讚美,堅決回擊詆毀和攻擊,充分吸納善意批評和合理建議,耐心糾正片面認識和模糊印象。在這個基礎上,堅持取長補短,促進互利共贏,與世界各國一起共享發展機遇,共同應對各種挑戰,推進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開放寬容的心態,同樣適用於我們處理國內的各種關係。在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利益關係和分配關係以及社會意識等日益多樣化的情況下,保持開放寬容的心態,尊重差異、包容多樣,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  

相關焦點

  • 良好的公民素養和國民心態是「硬核」力量
    公共性的社會大事件,是檢驗和透視公民素養和國民心態的一個重要窗口。在突襲而至的新冠肺炎疫情面前,一方面,抗擊疫情的過程就是淬鍊公民素養和國民心態的熔爐;另一方面,良好的公民素養和國民心態也是疫情防控的「硬核」力量,更是推動戰「疫」積極向好態勢不斷拓展的精神之盾。疫情防控,既是大戰,也是大考。
  • 學者:當代中國人為何「崇狼」 要反省文化性格
    我認為,現代中國文化總體上比較單薄,成分比較單調。為改變這種狀況,就像要重新重視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大力引進西方先進文化一樣,喚起原始遊牧民族的文化性格,使之滲入當代中國文化性格中,激活它的活力,並無不可。但有些人對這種文化性格寄予過高的期望,甚至想讓它成為當代中國文化性格的主導,則是不妥當的,而且是非常危險的。
  • 人民日報:情緒釋放需要理性表達
    哀痛的感情需要尊重,悲憤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情緒填滿頭腦時,理智也不能被拋置一邊。一時的情緒發洩固然痛快,卻難說是負責任的態度。而如果利用這樣的情緒來吸引眼球、擴大影響、激化公眾心態,更有悖基本的公共倫理。   現在,仍有很多艱巨的工作要做。馬方宣布航班「終結」後,正在歐洲出訪的習近平總書記立即做出批示,特別要求「做好各方面安排」。
  • 人民日報:中國的跨國公司什麼樣?
    據《人民日報》5月8日報導,進入新世紀之後,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一帶一路」建設的帶動下,我們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強企業國際化經營能力,中國的跨國公司從小到大、從少到多、從弱到強,逐步成長為全球跨國公司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員。 中國的跨國公司與早年的「走出去」有哪些不同?跨國經營給企業帶來哪些變化?對標國際一流,咱們的跨國公司還要在哪些方向努力?
  • 歷史唯物主義與當代中國
    習近平總書記也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出發,強調「歷史是一面鏡子,鑑古知今,學史明智」。重視歷史、研究歷史、借鑑歷史是中華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延續下來的一個優良傳統。當代中國是歷史中國的延續和發展。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加需要系統研究中國歷史和文化,更加需要深刻把握人類發展歷史規律,在對歷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來。
  • 百度知道年度流行詞窺視國民心態,00後男性最不想做「單身狗」
    百度知道近日發布「知識問答背後的國民心願大數據」顯示,80後已開始感受到「中年危機」,90後面對奔三「十分迷茫」,00後則表示「充滿挑戰」。此外,在百度知道「請回答2019」活動中,超過千萬人次參與互動,大數據總結出了人們的年度關鍵詞,「我太難了」「謝謝你」「都挺好」位列前三。
  • 當代中國國家形象定位的核心要素
    特別是冷戰結束以來,國際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而中國也正在重新「崛起」為一個世界性大國,這樣的基本歷史背景更使世界各國對於當代中國投以了或熱切、或審視、或疑惑、或挑剔的目光,一系列問題有待我們予以回答。例如:面對西方主流社會對中國認知上的疑惑與價值判斷上的衝突,中國應做出什麼樣的回應?對於當今世界的歷史潮流、時代特徵以及我國所處的國際環境,中國應做出什麼樣的判斷?
  • 人民日報新知新覺:中國國際傳播的新方向新空間
    當前,隨著中國逐步走近世界舞臺的中心,國際社會對中國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如何講好中國故事成為我們在國際傳播中需要解決的重大課題。習近平同志指出:「我們有本事做好中國的事情,還沒有本事講好中國的故事?我們應該有這個信心!」
  •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偶像文化
    原標題: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偶像文化   通過選秀的方式,將普通人變成明星,這是最常見的造星綜藝形式。過去十多年,中國的造星綜藝經歷了技術層面上的不斷革新,粉絲投票的方式從發簡訊變為微信投票,舞美也融合了人工智慧等高科技。
  • 「了解與講述當代中國故事很有意義」(海客談神州)
    影像中國見到阿爾巴尼亞著名漢學家伊利亞茲·斯巴修是在地拉那的阿爾巴尼亞—中國文化協會,老先生謙和善談、儒雅大方。早在上世紀70年代,斯巴修先生就與中國結緣。近50年來,他始終與中國保持著密切聯繫,是中國時代發展和改革開放的親歷者和見證者。
  • 中國國民文化特質分析
    中國國民文化是個龐大存在,人民文化、臣民文化、刁民文化、公民文化等特質的相互交錯、滲透雜糅,使它成為一個複雜而有趣的文化難題。中國社會正經歷深刻的變遷,國民文化的轉型與變革才是其底蘊。「文化自信」的前提,是深刻把握中國國民文化的特質、稟性和構成,它是培育體現時代精神的新型國民文化的基礎性工程,對於揚長避短、道器相濟,為國家治理提供文化支撐有重要價值。  一、中國國民文化光譜一:「人民文化」  中國國民文化體系中,有一種特質或形態是「人民文化」。
  • 馬克思主義在當代中國的創造性升華
    馬克思主義是中國共產黨人理想信念的靈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這使馬克思主義不僅得到了繼承和發展,而且得到了創造性升華,在馬克思主義發展上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 人民日報人民論壇:築牢愛國的「雙螺旋結構」
    她說,今天的中國賦予所有與之相關的人一張「中國牌」,「那個產品叫中國,我們都是代言人」。   如果說「歸航」象徵了一個國家對國民的義務,那麼,「代言」則喻示了當今時代公民責任的無處不在。國慶之際,重溫這兩個片段,正是為了思考「國家」與「個人」的關係,讓二者相得益彰、彼此成就,築牢愛國的「雙螺旋結構」。   有人曾說,「不要問祖國為你做了什麼,而要問你為祖國做了什麼」。
  • 國民與國文 | 楊國華
    自此,我倍力搜求老課本,但緣淺福薄,後只收入民國五年初版的《中華商業白話尺牘》,及光緒二十九年七月首版的《中國歷史教科書(下)》。再後來,不知怎樣得知讀庫出了那套民國課本,遂購入,偶讀之。整套書是按七年學制設計,愈往後愈難,決非張口即食的快餐讀物,需要年復一年浸潤。其實在是書面前,家長和孩子處在同一水平線上。稍有區別的是,家長認字而孩子尚不認字。這話也不全對,有家長反映他認字也困難,原因無它,是書全部繁體字。而大陸自1952年後,徹底改造漢字,推廣所謂簡化字,如果不識繁體字,你休想再回到中國傳統文化。
  • 「長明帶你剖析人民日報文章」第2篇:築牢愛國的「雙螺旋結構」
    之所有在剖析人民日報文章之前先說這些,是因為剖析之後很可能會顛覆你之前學習的錯誤知識。人們日報文體也有很多,申論考的是議論文,這裡我們只剖析議論文。長明老師會從人民日報文章的整體段落布局和段內布局,甚至細微到段內句與句之間的邏輯關係,詳細剖析。讓大家也能寫出人民日報式的文章。
  • 人民日報域外聽風:展示一個「全貌」的中國
    全片三集,分別介紹中國段、中亞段和伊朗至威尼斯段。片中,英國年輕的歷史學家客串主持人,從絲綢之路的起點古都西安開始,沿著中國古代探險家張騫的足跡,重走這條連接中西方文明的古代商道。   不禁聯想起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日本放送協會(NHK)拍攝的同名紀錄片。當時正值中日文化交流的高峰期,該片中國境內部分為中日合拍,整整12集,中國境外部分共18集。
  • 康德對二十世紀中國當代美學的主要影響 張政文
    有中國特色的當代美學是在中國古代美學思想與西方美學理論雙向參照中根據20世紀中國文化、理論、文藝的實際需要建構、發展的。西方美學特別是德國古典美學對20世紀中國美學意義巨大,對此的研究始終是中國美學界的重要話題。不過,在研究中人們似乎更重視黑格爾,而康德的影響未能充分確認。
  • 《人民日報》:謊言無法掩蓋歷史真實
    《人民日報在清除所謂「民族自虐」資料的藉口下,它完全不記載日本軍國主義在中國、朝鮮和東南亞各地的侵略罪行,而且也根本不記載日本軍國主義在中國抓勞工和強制勞動的歷史事實。不僅如此,這本教科書還在九一八事變和盧溝橋事變的責任問題上混淆是非,甚至美化日本軍國主義製造的傀儡政權偽「滿洲國」是「中國大陸上第一個近代法治國家」。
  • 《人民日報》刊文介紹山東衛視《美麗中國》經驗
    12月13日,《人民日報》第24版刊發山東衛視《美麗中國》總製片人胡韶紅的創作經驗談,對《美麗中國》作為「全國首個生態節目」的節目創新、宣傳推廣經驗等做了詳細介紹。以下為《人民日報》全文:生態節目《美麗中國》告訴你「你的選擇,就是地球的模樣」(創意空間)胡韶紅《 人民日報 》(2018年12月13日24 版)最近,有關陝西榆林毛烏素沙漠「變綠洲」等消息成為社會熱點。這件被網友稱為「最該上熱搜的事」也終於登上熱搜和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