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博導,浙江省文學學會會長廖可斌
廖可斌談民族文化性格塑造——
德性·理性·血性
我想從《狼圖騰》這本書說起。
自從這本書出版以後,社會興起一股「崇狼熱」。之所以有這股熱潮,我想有三個原因:首先是近代以來中國落後挨打的慘痛記憶;其次是因趕超式發展和全球化而激化的當代國家之間、地區之間、單位企業之間以至個人之間的劇烈競爭;第三是現代環保觀念普及,人們意識到狼是生物鏈中的重要一環,從而徹底改變了對它的態度。
出現「崇狼熱」的原因
這三個方面,特別是前兩個方面,可能是當代中國人「崇狼」的主要原因。
人們認為,中華民族長時期以農耕文化為主,又受到與農耕文化相適應的儒家文化深刻影響,過於溫良恭儉讓,缺乏野性;古代漢民族被少數民族打敗的頻率太高了,近代以來以漢民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又被西方列強欺壓,越來越多的人認為中國人太軟弱,懷疑中華民族缺乏競爭力。因此,人們開始呼喚野性,呼喚原始生命力,主張學狼,要狠一點。
我認為,現代中國文化總體上比較單薄,成分比較單調。為改變這種狀況,就像要重新重視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大力引進西方先進文化一樣,喚起原始遊牧民族的文化性格,使之滲入當代中國文化性格中,激活它的活力,並無不可。但有些人對這種文化性格寄予過高的期望,甚至想讓它成為當代中國文化性格的主導,則是不妥當的,而且是非常危險的。
何謂民族文化性格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特性。但到底什麼才是民族的特性呢?亞洲國家裡,韓國人、越南人、泰國人跟我們中國人的長相差別不大,民族特性卻迥然有別。所以,民族的差異不在於衣服、外貌,主要在於語言、文化等,文化特性是民族特性的主要內容。
現在我們提起不同的民族,腦子裡就會映現不同的文化性格和形象:英國人的深沉、優雅;法國人的浪漫、敏感;德國人的嚴謹、強悍;俄羅斯人的憂鬱、霸道;日本人的精緻、野蠻;美國人的坦率、傲慢……
那麼,我們中國人的民族文化性格是什麼?我們給其他民族的印象又是怎樣的呢?我們誠實,但在人際交往時又顯得很虛偽;我們熱情,但有時見危不救,又冷漠得令人吃驚;我們勇敢,但遇到侵犯時又會很軟弱;我們節儉,但世界上鮮有別的地方的人像中國人這麼浪費;我們謙虛,但一旦有點成就,又那麼容易自大。
為什麼要重塑
民族文化性格的重塑必須跟上經濟發展步伐
從縱向上,也就是從中華民族自身的發展歷程來看,中國過去曾長期停滯不前,而現在正處於快速發展過程中,整個社會正在進行重大轉型:從貧窮到小康、富裕;從農民、小市民到公民;從農業、手工業到現代工商業(工業化、信息化);從農村到城鎮(城鎮化);從封閉到開放(全球化);從專政到民主(民主化)。
這是一場前所未有的深刻的社會變革和文化變革。每個國民以至整個民族和國家,從外在面貌到文化基因,從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到行為習慣,都必須發生重大變革,實現脫胎換骨的根本轉變。我們每個人必須對這場巨大變革有清醒的認識,不然就不能適應新的社會。中國的現代化,不僅是物質、環境的現代化,更應該是人的現代化,文化的現代化,社會的現代化。我們必須在改造物質世界的同時,改造我們自己。
世界平了,中國需要反省文化性格
另一方面,從橫向角度看,整個世界現在已進入全球化時代,不同國家民族之間的交往日益頻繁,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都不可能孤立於世界之外、不與其他國家和民族打交道而獨立存在和發展。中國自然也不能例外。
西方世界普遍信奉「人生而有罪」。他們不像中華民族相信「人性善」,相信「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嚮往「天下大同」,而是相信人性惡,對一切都抱懷疑態度,對所有人都保持一種根深蒂固的警惕、戒備心理。
他們不會輕易相信你的主張,只相信「永遠的利益」,因此有很重的危機意識甚至敵對意識,習慣於弄清楚「誰是敵人,誰是朋友」這個「首要問題」。
現在西方對待中國是一種什麼心態?我感覺是這樣:過去中國實在太落後,西方世界根本沒有必要將中國放在眼裡。
而現在,中國已有了較大的發展,西方已經能聽到中國追趕的腳步聲,中國因素已經開始影響他們的生活。但中國又還沒有真正強大,並還存在很多問題。這個階段,西方對中國的心態可能是最壞的。他們不再能忽視、輕視、蔑視中國,也不肯再同情中國,又還不可能平視或仰視中國,同時又感覺到了中國給他們造成的壓力,他們此時對中國的心態,很可能是在重視中國的同時防備中國。
在這個特定的歷史階段,中國人的任何舉動,都會特別引人注目,招致品頭論足。中華民族文化性格的某些弊端,也將特別能刺激西方人的神經。
去年,一項名為「國際社會民意調查」顯示,世界上,特別是西方國家對中國的看法並不令人樂觀,對此我們要有清醒認識。
首先,我們的文化和文化性格存在許多缺陷,不適應當代國際環境。過去關起門來自己習以為常,現在將在全世界注視的目光下暴露無遺。其次,外國人對中國人的文化性格還不了解,並存在很多誤解。再次,中國重新打開國門才幾十年、剛開始與世界全方位接觸,中國人還不太會與外國人打交道,還不熟悉遊戲規則。有時過於天真,會上當受騙;有時又過於敏感,會作出過激反應。
因此,我們一方面必須大力加強與外國的交流,增強彼此之間的了解。另一方面,必須儘快熟悉遊戲規則,學會與其他國家共處。更重要的是,我們必須深刻反思,反省自身文化性格上的種種缺陷,自我完善,由中國的中國人轉變為世界的中國人。我們要完善自己,其實是為了我們的發展,我們自身需要改變。
中華民族文化性格的得與失
中國漫長的小農經濟和長達兩千多年的君權專制政治,是制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性格的主要因素。
小農生產者腳踏實地,非常務實,但只渴望穩定太平,不注意追求新知,缺乏創新意識。
因為很少與外人交往,對人性缺乏深入觀察體認,容易對人性抱過高的期望甚至不切實際的幻想。
因為很少與人合作、協商,沒有養成傾聽別人意見和妥協、讓步的習慣,意見往往過於獨斷、絕對化。
自給自足,「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看不到別人存在對自己有什麼好處,很容易產生有你沒我、勢不兩立、不共戴天的觀念,缺乏共存共處、互利共贏意識。
很容易有弱者意識、自卑心態,總覺得別人欠了自己什麼,因此別人給自己一些施捨是理所當然的。
長期僻處一隅,孤陋寡聞,一旦有點本錢,就自尊心膨脹,產生狂妄自大心態。
因為很少交換,對數字、利潤、虧損之類不夠敏感,決策往往憑經驗,缺乏決策理性。
因為很少交換、交往,缺乏契約意識、規則意識、法律意識。
很少參加公共活動,沒有意識到公共空間對自己有多大意義,因此缺乏公共空間、公共活動、公共道德意識。自己家裡收拾得整整齊齊,公共場合不管不顧。
如馬克思所說,小農生產者儘管人數眾多,但像麻布袋中的土豆,彼此沒有聯繫,沒有力量,不敢追求自己的權益,寄希望於救世主,崇拜權威,缺乏民主觀念。
中國人絕大多數人都是小農生產者,中國人的文化性格基本上還是一種小農生產者文化性格。最近十幾年的城市化是前所未有的。很多人的身份、地位、外表、打扮變成了市民,實際上骨子裡還是小農生產者。文化性格(包括思維方式、行為習慣、為人處事風格等)根深蒂固,不是那麼容易改變的。
同時,中國過去留下來的主要是小農生產者文化和專制文化,它對現在還有深刻影響,還在繼續無處不在看不見摸不著地起作用。
塑造當代民族文化性格的策略
漢民族是典型的農耕民族,在農耕文明和專制政治傳統下形成的民族性格,其特點是比較重德行,講堅守,但有較重的奴性,不僅缺乏血性,還缺乏理性,我們應該對此有清醒準確的認識。
在現代社會,無論是軍事、外交還是商戰,血性仍然需要,但野性於事無補,反而會越弄越糟。因此我們不能對狼性、血性抱太高期望,更不能倡導野性,否則就會走上另一條歧路。
中華民族要建立一種新的民族文化性格,恐怕不能號召全國人民都去學做狼。那樣我們就更加衝動,不理智。近代以來,無論是在政治、軍事方面,還是是經濟、文化方面,我們吃衝動、不理性的虧已經夠多夠重了。現在再一味倡導狼性,會誤導整個民族,帶來嚴重的後果。
偏狹的愛國主義,就是缺乏理性的表現之一。廉價的愛國主義最容易,實際上於事無補,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建設新型中華文化和民族性格,理想的策略是:
努力保持重德性的傳統,高度注意去掉奴性;
大力加強理性,而儘可能避免物性。每個國民要達到主體理性精神的獨立自覺,具備獨立的觀察、分析、判斷、選擇、表達、堅持的能力;
有意識地保留血性。現在很多年輕人往往缺乏血性,愛也不敢說愛,恨也不敢說恨,首先考慮的是利益。一個民族要真正成為世界上最偉大民族,還是要有意識地保留陽剛的血性,當然同時應對野性保持高度警覺;
改變小農意識,增強公民意識(民主意識、法規意識、公德意識等)。
構建樂觀、進取、健康、開放的新時代的中華文明和民族文化性格,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重要條件,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世界上不同民族文化性格類型
不同民族的文化性格,主要是由不同民族的生產生活方式和所處的政治體制決定的。世界上的源頭文化大致分三種類型:遊牧文化、農耕文化、商業文化。
當然,任何一種文化的構成因素都可能是單一的,往往是一個複合體,這裡只是就其基本特徵而言。
遊牧文化的特點是重血性,弊端是有可能趨於野性;
農耕文化的特點是重德性,弊端是有可能趨於奴性;
商業文化的特點是重理性,弊端是有可能趨於物性。
本報通訊員 章咪佳 本報記者 袁春宇 整理 尹炳炎 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