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當代中國人為何「崇狼」 要反省文化性格

2021-01-09 搜狐網

浙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博導,浙江省文學學會會長廖可斌

  廖可斌談民族文化性格塑造——

  德性·理性·血性

  我想從《狼圖騰》這本書說起。

  自從這本書出版以後,社會興起一股「崇狼熱」。之所以有這股熱潮,我想有三個原因:首先是近代以來中國落後挨打的慘痛記憶;其次是因趕超式發展和全球化而激化的當代國家之間、地區之間、單位企業之間以至個人之間的劇烈競爭;第三是現代環保觀念普及,人們意識到狼是生物鏈中的重要一環,從而徹底改變了對它的態度。

  出現「崇狼熱」的原因

  這三個方面,特別是前兩個方面,可能是當代中國人「崇狼」的主要原因。

人們認為,中華民族長時期以農耕文化為主,又受到與農耕文化相適應的儒家文化深刻影響,過於溫良恭儉讓,缺乏野性;古代漢民族被少數民族打敗的頻率太高了,近代以來以漢民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又被西方列強欺壓,越來越多的人認為中國人太軟弱,懷疑中華民族缺乏競爭力。因此,人們開始呼喚野性,呼喚原始生命力,主張學狼,要狠一點。

  我認為,現代中國文化總體上比較單薄,成分比較單調。為改變這種狀況,就像要重新重視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大力引進西方先進文化一樣,喚起原始遊牧民族的文化性格,使之滲入當代中國文化性格中,激活它的活力,並無不可。但有些人對這種文化性格寄予過高的期望,甚至想讓它成為當代中國文化性格的主導,則是不妥當的,而且是非常危險的。

  何謂民族文化性格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特性。但到底什麼才是民族的特性呢?亞洲國家裡,韓國人、越南人、泰國人跟我們中國人的長相差別不大,民族特性卻迥然有別。所以,民族的差異不在於衣服、外貌,主要在於語言、文化等,文化特性是民族特性的主要內容。

  現在我們提起不同的民族,腦子裡就會映現不同的文化性格和形象:英國人的深沉、優雅;法國人的浪漫、敏感;德國人的嚴謹、強悍;俄羅斯人的憂鬱、霸道;日本人的精緻、野蠻;美國人的坦率、傲慢……

  那麼,我們中國人的民族文化性格是什麼?我們給其他民族的印象又是怎樣的呢?我們誠實,但在人際交往時又顯得很虛偽;我們熱情,但有時見危不救,又冷漠得令人吃驚;我們勇敢,但遇到侵犯時又會很軟弱;我們節儉,但世界上鮮有別的地方的人像中國人這麼浪費;我們謙虛,但一旦有點成就,又那麼容易自大。

  為什麼要重塑

  民族文化性格的重塑必須跟上經濟發展步伐

  從縱向上,也就是從中華民族自身的發展歷程來看,中國過去曾長期停滯不前,而現在正處於快速發展過程中,整個社會正在進行重大轉型:從貧窮到小康、富裕;從農民、小市民到公民;從農業、手工業到現代工商業(工業化、信息化);從農村到城鎮(城鎮化);從封閉到開放(全球化);從專政到民主(民主化)。

  這是一場前所未有的深刻的社會變革和文化變革。每個國民以至整個民族和國家,從外在面貌到文化基因,從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到行為習慣,都必須發生重大變革,實現脫胎換骨的根本轉變。我們每個人必須對這場巨大變革有清醒的認識,不然就不能適應新的社會。中國的現代化,不僅是物質、環境的現代化,更應該是人的現代化,文化的現代化,社會的現代化。我們必須在改造物質世界的同時,改造我們自己。

  世界平了,中國需要反省文化性格

  另一方面,從橫向角度看,整個世界現在已進入全球化時代,不同國家民族之間的交往日益頻繁,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都不可能孤立於世界之外、不與其他國家和民族打交道而獨立存在和發展。中國自然也不能例外。

  西方世界普遍信奉「人生而有罪」。他們不像中華民族相信「人性善」,相信「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嚮往「天下大同」,而是相信人性惡,對一切都抱懷疑態度,對所有人都保持一種根深蒂固的警惕、戒備心理。

  他們不會輕易相信你的主張,只相信「永遠的利益」,因此有很重的危機意識甚至敵對意識,習慣於弄清楚「誰是敵人,誰是朋友」這個「首要問題」。

  現在西方對待中國是一種什麼心態?我感覺是這樣:過去中國實在太落後,西方世界根本沒有必要將中國放在眼裡。

  而現在,中國已有了較大的發展,西方已經能聽到中國追趕的腳步聲,中國因素已經開始影響他們的生活。但中國又還沒有真正強大,並還存在很多問題。這個階段,西方對中國的心態可能是最壞的。他們不再能忽視、輕視、蔑視中國,也不肯再同情中國,又還不可能平視或仰視中國,同時又感覺到了中國給他們造成的壓力,他們此時對中國的心態,很可能是在重視中國的同時防備中國。

  在這個特定的歷史階段,中國人的任何舉動,都會特別引人注目,招致品頭論足。中華民族文化性格的某些弊端,也將特別能刺激西方人的神經。

  去年,一項名為「國際社會民意調查」顯示,世界上,特別是西方國家對中國的看法並不令人樂觀,對此我們要有清醒認識。

  首先,我們的文化和文化性格存在許多缺陷,不適應當代國際環境。過去關起門來自己習以為常,現在將在全世界注視的目光下暴露無遺。其次,外國人對中國人的文化性格還不了解,並存在很多誤解。再次,中國重新打開國門才幾十年、剛開始與世界全方位接觸,中國人還不太會與外國人打交道,還不熟悉遊戲規則。有時過於天真,會上當受騙;有時又過於敏感,會作出過激反應。

  因此,我們一方面必須大力加強與外國的交流,增強彼此之間的了解。另一方面,必須儘快熟悉遊戲規則,學會與其他國家共處。更重要的是,我們必須深刻反思,反省自身文化性格上的種種缺陷,自我完善,由中國的中國人轉變為世界的中國人。我們要完善自己,其實是為了我們的發展,我們自身需要改變。

  中華民族文化性格的得與失

  中國漫長的小農經濟和長達兩千多年的君權專制政治,是制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性格的主要因素。

  小農生產者腳踏實地,非常務實,但只渴望穩定太平,不注意追求新知,缺乏創新意識。

  因為很少與外人交往,對人性缺乏深入觀察體認,容易對人性抱過高的期望甚至不切實際的幻想。

  因為很少與人合作、協商,沒有養成傾聽別人意見和妥協、讓步的習慣,意見往往過於獨斷、絕對化。

  自給自足,「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看不到別人存在對自己有什麼好處,很容易產生有你沒我、勢不兩立、不共戴天的觀念,缺乏共存共處、互利共贏意識。

  很容易有弱者意識、自卑心態,總覺得別人欠了自己什麼,因此別人給自己一些施捨是理所當然的。

  長期僻處一隅,孤陋寡聞,一旦有點本錢,就自尊心膨脹,產生狂妄自大心態。

  因為很少交換,對數字、利潤、虧損之類不夠敏感,決策往往憑經驗,缺乏決策理性。

  因為很少交換、交往,缺乏契約意識、規則意識、法律意識。

  很少參加公共活動,沒有意識到公共空間對自己有多大意義,因此缺乏公共空間、公共活動、公共道德意識。自己家裡收拾得整整齊齊,公共場合不管不顧。

  如馬克思所說,小農生產者儘管人數眾多,但像麻布袋中的土豆,彼此沒有聯繫,沒有力量,不敢追求自己的權益,寄希望於救世主,崇拜權威,缺乏民主觀念。

  中國人絕大多數人都是小農生產者,中國人的文化性格基本上還是一種小農生產者文化性格。最近十幾年的城市化是前所未有的。很多人的身份、地位、外表、打扮變成了市民,實際上骨子裡還是小農生產者。文化性格(包括思維方式、行為習慣、為人處事風格等)根深蒂固,不是那麼容易改變的。

  同時,中國過去留下來的主要是小農生產者文化和專制文化,它對現在還有深刻影響,還在繼續無處不在看不見摸不著地起作用。

  塑造當代民族文化性格的策略

  漢民族是典型的農耕民族,在農耕文明和專制政治傳統下形成的民族性格,其特點是比較重德行,講堅守,但有較重的奴性,不僅缺乏血性,還缺乏理性,我們應該對此有清醒準確的認識。

  在現代社會,無論是軍事、外交還是商戰,血性仍然需要,但野性於事無補,反而會越弄越糟。因此我們不能對狼性、血性抱太高期望,更不能倡導野性,否則就會走上另一條歧路。

  中華民族要建立一種新的民族文化性格,恐怕不能號召全國人民都去學做狼。那樣我們就更加衝動,不理智。近代以來,無論是在政治、軍事方面,還是是經濟、文化方面,我們吃衝動、不理性的虧已經夠多夠重了。現在再一味倡導狼性,會誤導整個民族,帶來嚴重的後果。

  偏狹的愛國主義,就是缺乏理性的表現之一。廉價的愛國主義最容易,實際上於事無補,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建設新型中華文化和民族性格,理想的策略是:

  努力保持重德性的傳統,高度注意去掉奴性;

  大力加強理性,而儘可能避免物性。每個國民要達到主體理性精神的獨立自覺,具備獨立的觀察、分析、判斷、選擇、表達、堅持的能力;

  有意識地保留血性。現在很多年輕人往往缺乏血性,愛也不敢說愛,恨也不敢說恨,首先考慮的是利益。一個民族要真正成為世界上最偉大民族,還是要有意識地保留陽剛的血性,當然同時應對野性保持高度警覺;

  改變小農意識,增強公民意識(民主意識、法規意識、公德意識等)。

  構建樂觀、進取、健康、開放的新時代的中華文明和民族文化性格,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重要條件,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世界上不同民族文化性格類型

  不同民族的文化性格,主要是由不同民族的生產生活方式和所處的政治體制決定的。世界上的源頭文化大致分三種類型:遊牧文化、農耕文化、商業文化。

  當然,任何一種文化的構成因素都可能是單一的,往往是一個複合體,這裡只是就其基本特徵而言。

  遊牧文化的特點是重血性,弊端是有可能趨於野性;

  農耕文化的特點是重德性,弊端是有可能趨於奴性;

  商業文化的特點是重理性,弊端是有可能趨於物性。

  本報通訊員 章咪佳 本報記者 袁春宇 整理 尹炳炎 攝影

  

相關焦點

  • 《中國人的宗教信仰》《當代中國宗教學研究》英文版海外傳播座談...
    魏長寶在致辭中講到,「理解中國」是新時代中國的宏大敘事,要理解中國文化,就必須理解中國人的宗教信仰,理解中國宗教。《中國人的宗教信仰》和《當代中國宗教學研究》是幫助中國讀者乃至世界讀者理解中國人的宗教信仰、全面了解當代中國宗教學研究成果的一扇窗口、一把鑰匙,有助於消除國際社會對中國宗教的偏見及對中國宗教政策的誤解,對加強當代中外文化交流、學術溝通、精神理解等都有著非常獨特的意義。
  • 儒家學說對於中國人性格的影響
    儒家學說由於與中國古代封閉的封建社會制度相適應,因而得到封建統治者的青睞而得到大力推崇,成為中國古代思想和文化的主流,它也曾為社會的進步起到過重要推動作用。更重要的是,儒家思想文化在中國人的性格形成過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 諾貝爾獎得主中國人莫言,為何許多讀者和學者卻對他進行諷刺?
    讀者也好,學者也罷,為什麼不尊重莫言,好多人還對其諷刺挖苦呢?你得看看莫寫的是什麼東西?在大多數人看來,他的文字都不代表當代中國的文學藝術水準。魯迅的文學作品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前進的方向,魯迅先生的文學作品都是衝破黎明前的黑暗的驚濤駭浪。
  • 臺灣著名學者曾仕強逝世,享年84歲!生前多次聲明自己是中國人!
    臺灣著名學者曾仕強逝世,享年84歲!生前多次聲明自己是中國人!2018年11月11日19:54分,國學大師、中國式管理之父曾仕強先生在臺灣安詳辭世,享年84歲!曾仕強先生是當代久負盛名的中國式管理大師,一生為發揚道統文化而奔走呼號,著有《易經的奧秘》《中國式管理》《胡雪巖的啟示》等著作。曾教授為中國的文化做出很多貢獻,在生前奔波於全國各地演講,多次為廈門大學EMBA鼓浪嶼名家論壇演講,感染了大量的人學到中國文化與管理的智慧。前段時間,曾老先生患癌,但是他以積極樂觀的態度與癌症鬥爭,讓人心生崇敬之情。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 為何說世界分中國和外國?西方學者:中國人的信仰我們永遠做不到
    而我們中國人不同,我們敬天地、敬鬼神,但遇到困難時,我們卻從不將希望寄託於那虛無縹緲的上帝,而是解決困難,因為我們相信人定勝天!就拿愚公移山來說,很多外國人都嘲笑著愚公的「愚」,為何要與大山鬥?搬個家不就可以解決問題嗎。但仔細想來,愚公又真的「愚」嗎?壞境容易改變,但下一個來到此地的人還是會面對相同的境況,到時又該如何?從這點來看,愚公選擇移山這個決定才是真正解決問題的方法。
  • 當代中國與傳統文化:多元共生是顯著特點
    小平說你要多少,一個億夠嗎?卡特不說話了。如果真有一個億到美國去,他受得了嗎?故事是真的,版本可能不同,我不過取其意而已。   但在問題叢生的同時,當代中國也給人們提供了無窮無盡的機會。這是一個前所未有的大舞臺。
  • 華師大跨學科工作坊:文化創傷、公共記憶與中國人的精神生活
    當代中國社會處在急劇變化和變革的歷史關頭,如何通過建構社會記憶提升中國人精神生活的質量,是中國面向未來、進一步走向世界亟需解決的問題。7月11日,華東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華東師範大學學報編輯部,邀請哲學、社會學、民俗學、歷史學、宗教學、文學、語言學等學科的十多位專家學者舉辦了題為「文化創傷、公共記憶與中國人的精神生活」的跨學科工作坊。
  • 語言的文化性格
    在他們的文化傳統中,大副和機械師絕對不會對他們的上級——機長使用直接生硬的語氣說話。那被認為是失禮。合乎禮節的說話方式是不那麼直接,講究委婉。這很符合韓國的文化性格。在正常的環境下,機長不難聽出下級的話外音,但在當時,機長非常疲倦,情況又很緊急,他沒能聽出下級委婉語氣中的真實信息,沒能及時修正錯誤,於是鑄成大錯。
  • 傳統生態思想文化的局限及其當代轉型
    注重主體生態德性修養,忽視對現實生態環境問題的關注;傳統生態政治法律制度、生態民俗是適應傳統農林牧漁業生產生活及環境保護要求,建立在傳統生產經驗基礎上,在面對當代工業生產導致的生態環境問題上存在自身的時代局限;在現代化過程中,傳統生態民俗被視作迷信被摒棄,客觀上也限制了其在當代社會積極作用的發揮;要實現傳統生態思想文化的當代轉型,發揮其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積極作用,一是要結合古典文獻、民間專家訪談、實地調查等多種方式搜集整理傳統生態思想文化資源
  • 日學者著書揭日本人「邊民性格」 天生有危機感
    與「要麼鼓吹日本可以說不,要麼自貶島國根性」兩個極端解讀日本的角度不同,《日本邊境論》在發現日本國民的性格上獨闢蹊徑  進入三月,當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日本一年前的災難與今日的重生時,北京北二環鐵葫蘆咖啡BAR正在進行著一場開放的文化沙龍活動。
  • 解放思想與文化深層意識的覺醒
    【摘要】「五四運動」標誌著近代中國人思想解放高潮的到來。這種深層次文化反思上的變革思潮,在中華大地上蓬勃展開,從文化深層意識上,把中國人從農業文明中喚醒。
  • 【校報特稿】大學文化:專家學者談全球視野下大學文化
    專家學者談全球視野下大學文化編者按   10月24日,紀念天津大學(北洋大學)建校125周年系列校慶活動之一——全球化視野下大學文化研究第二屆天大論壇在我校科學圖書館舉行。與會專家形成了以新時代的中國大學要成為文化創新的中心、大學文化要在社會發展中起到「燈塔性」的引領作用等「天大共識」。本報特開闢「大學文化」專版,刊登論壇上部分專家觀點摘要,以饗讀者。
  • 誰是當代最偉大的物理學家?非這位中國人莫屬!
    霍金作為劍橋大學數學及理論物理學系教授,當代最重要的廣義相對論和宇宙論家,霍金生前榮獲英國劍橋大學盧卡斯數學教席,這是自然科學史上繼牛頓和狄拉克之後榮譽最高的教席。很遺憾,這位物理學大師2018年溘然長逝,不僅是當代物理學界的損失,也可以說是整個人類文明的損失。那霍金之後誰是當代最偉大的物理學家呢?一位中國人——楊振寧為什麼是他?其實很久以前,美國曾有一個調查,在美國人眼中最偉大的科學家第一位是愛因斯坦、第二是費米、第三便是楊振寧,而目前在世的只有楊振寧一位。
  • 家族血緣、祖先崇拜為什麼成為解密中國人文化個性的關鍵
    有蘇聯學者在《中國文明的起源問題》中提到,有一個中東或中亞的部落向東遷移,直至到黃河沿岸,並以此為中心,衍生出了當時高度發達的商朝文明。那麼,真實情況是否這樣呢?因為在此之前,中國本土文明的特點與性格已經完全形成了,並有自己的獨立性。什麼是中國文化獨有的個性呢?家族血緣與祖先崇拜,血緣是維繫家族的紐帶,祖先是引導家族成員的信仰。
  • 中國人智商全球最高?(組圖)
    :中國人的智商全世界最高》。  報導中提到的「英國學者」是英國阿爾斯特大學名譽教授理察·林恩(RichardLynn),他最近出版了一本新書《種族智力的差異:一種進化分析》。不過,他並沒有單獨宣稱「中國人的智商全球最高」,而是試圖用調查數據證明東亞人(包括中國人、日本人和朝鮮人)最聰明,並力圖說明種族的智商水平與其富裕程度和經濟增長率呈正相關的關係。
  • 專家學者熱議老莊思想的當代價值-光明日報-光明網
    本屆論壇以「老莊思想與協調發展」為主題,近百位專家學者共同研討了老莊思想對當代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並為創新社會治理方式、推動社會有序健康發展積極建言獻策。     中共安徽省委宣傳部副部長、安徽省社會科學院院長劉飛躍在致辭中說,老莊思想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新時代下,我們應該秉持科學的態度,將老莊思想進行創新性轉化與發展。
  • 家樂福事件與當代中國的民族主義
    ◎徐友漁 著名學者,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曾在英國牛津大學、布里斯托大學、雷丁大學,美國哈佛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等做訪問學者,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和法國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任客座教授。長期研究語言哲學,從上世紀末開始研究當代西方政治哲學和當代中國社會思想。
  • 科學家是怎樣看待中國傳統文化的?楊振寧曾這樣談《易經》
    孔孟之道、老莊之學全都遭到摒棄,但傳統文化畢竟是中國人的血液基因,不是某種運動的改造就能改造成功的,近十年來傳統文化中的智慧有再次復興的勢頭,新舊思想激烈碰撞出許多新奇的火花。 那麼在唯物的科學家群體中,他們是怎樣看待中國傳統文化的呢?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為何要痛批傳世經典《易經》呢?
  • 學識淵博·意蘊悠遠—走進文化學者、著名書法家:陳一源
    書法是中華文化之根,濃縮為中國文化之靈魂核心,散發著玄妙的魅力。書法藝術通過筆墨、筆法、布局、章法等技巧,憑藉著質感的線條,深邃幽雅的意蘊,具有獨特的藝術價值。在當今書壇,陳一源先生是一位全面修養的藝術家,長於書法、詩詞、文化評論,是德藝雙馨的文化學者、社會活動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