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被宣布「終結在南印度洋」,但馬航MH370仍然牽動著國人的心。無論是繼續尋找殘骸,還是還原事情真相,各國都在通力合作,「不拋棄、不放棄」,希望能給機上乘客家屬、給所有關注此事的人們一個明白的結局。
239條生命,154位同胞……對於莫名消失的飛機,感覺心意難平,很正常。表達哀傷、進行分析甚至有所猜測、提出質疑,都體現了對同胞的關切、對生命的尊重,很可貴。不過,輿論熱潮中,也有一些聲音,讓人覺得不那麼和諧:一些不負責任的推測四處擴散,更有所謂「大V」言辭激烈地號召「抵制馬來西亞」,把馬來西亞人也視為攻擊對象,連來自馬來西亞的歌手、演員都不幸「躺槍」。
經過起落如過山車一樣的心情波動,一個「終結」的推論,的確很難令人平靜。哀痛的感情需要尊重,悲憤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情緒填滿頭腦時,理智也不能被拋置一邊。一時的情緒發洩固然痛快,卻難說是負責任的態度。而如果利用這樣的情緒來吸引眼球、擴大影響、激化公眾心態,更有悖基本的公共倫理。
現在,仍有很多艱巨的工作要做。馬方宣布航班「終結」後,正在歐洲出訪的習近平總書記立即做出批示,特別要求「做好各方面安排」。這包括仍以「最強搜救力量」繼續進行搜尋工作,也包括對家屬的法律援助、醫療保障和心理安撫、情緒疏導。接下去,不管是打撈即將耗盡電池的黑匣子,還是進行可能持續漫長的國際訴訟,都是浩大而艱難的工作。這個時候,謾罵、憤恨,或者把怒火投射到某國、某人的身上,既不利於找到事件真相,也無助於家屬維護權益。客觀的評論、理性的謀劃、可行的建議、冷靜的安排,才是此時的真正所需。
更何況,也如媒體所言,馬航事件呼喚著「世界的聯結」。中國需要「要求馬方處理好相關事宜」,也需要與包括馬來西亞在內的各國同舟共濟,在殘骸的打撈、真相的發現和善後的處置上,繼續全力以赴、默契配合。更重要的是,未來的日子,面對安全的風險、技術的局限,人類除了共同攜手,別無選擇。恰如習近平在德國科爾伯基金會演講時所引用的萊布尼茨的名言:唯有相互交流我們各自的才能,才能共同點燃我們的智慧之燈。
搜尋仍在繼續,我們應該理解其難度,將關注的目光持續投向工作進展,少些洩憤謾罵與無謂攻擊;我們可以敦促馬方政府公開信息,提出合理要求,但別用簡單粗暴的方式去攻擊某個群體某個人;我們應該聲援赴馬的乘客家屬,以期得到合理的賠償,但不能倡議各種賭氣、報復甚至抵制行為。密切關注、理性表達、共同守望,這是我們能做的,也是我們該做的。
《 人民日報 》( 2014年04月03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