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情緒釋放需要理性表達

2020-11-29 人民網

  即便被宣布「終結在南印度洋」,但馬航MH370仍然牽動著國人的心。無論是繼續尋找殘骸,還是還原事情真相,各國都在通力合作,「不拋棄、不放棄」,希望能給機上乘客家屬、給所有關注此事的人們一個明白的結局。

  239條生命,154位同胞……對於莫名消失的飛機,感覺心意難平,很正常。表達哀傷、進行分析甚至有所猜測、提出質疑,都體現了對同胞的關切、對生命的尊重,很可貴。不過,輿論熱潮中,也有一些聲音,讓人覺得不那麼和諧:一些不負責任的推測四處擴散,更有所謂「大V」言辭激烈地號召「抵制馬來西亞」,把馬來西亞人也視為攻擊對象,連來自馬來西亞的歌手、演員都不幸「躺槍」。

  經過起落如過山車一樣的心情波動,一個「終結」的推論,的確很難令人平靜。哀痛的感情需要尊重,悲憤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情緒填滿頭腦時,理智也不能被拋置一邊。一時的情緒發洩固然痛快,卻難說是負責任的態度。而如果利用這樣的情緒來吸引眼球、擴大影響、激化公眾心態,更有悖基本的公共倫理。

  現在,仍有很多艱巨的工作要做。馬方宣布航班「終結」後,正在歐洲出訪的習近平總書記立即做出批示,特別要求「做好各方面安排」。這包括仍以「最強搜救力量」繼續進行搜尋工作,也包括對家屬的法律援助、醫療保障和心理安撫、情緒疏導。接下去,不管是打撈即將耗盡電池的黑匣子,還是進行可能持續漫長的國際訴訟,都是浩大而艱難的工作。這個時候,謾罵、憤恨,或者把怒火投射到某國、某人的身上,既不利於找到事件真相,也無助於家屬維護權益。客觀的評論、理性的謀劃、可行的建議、冷靜的安排,才是此時的真正所需。

  更何況,也如媒體所言,馬航事件呼喚著「世界的聯結」。中國需要「要求馬方處理好相關事宜」,也需要與包括馬來西亞在內的各國同舟共濟,在殘骸的打撈、真相的發現和善後的處置上,繼續全力以赴、默契配合。更重要的是,未來的日子,面對安全的風險、技術的局限,人類除了共同攜手,別無選擇。恰如習近平在德國科爾伯基金會演講時所引用的萊布尼茨的名言:唯有相互交流我們各自的才能,才能共同點燃我們的智慧之燈。

  搜尋仍在繼續,我們應該理解其難度,將關注的目光持續投向工作進展,少些洩憤謾罵與無謂攻擊;我們可以敦促馬方政府公開信息,提出合理要求,但別用簡單粗暴的方式去攻擊某個群體某個人;我們應該聲援赴馬的乘客家屬,以期得到合理的賠償,但不能倡議各種賭氣、報復甚至抵制行為。密切關注、理性表達、共同守望,這是我們能做的,也是我們該做的。

  《 人民日報 》( 2014年04月03日 05 版)

相關焦點

  • 探索情緒的秘密 中國人不善表達喜悅
    事實上,它可以釋放出很多荷爾蒙,比如說腎上腺素,讓人做好進攻的準備。此外,它也表明我們已經到了忍無可忍的地步,從而嚇退對手,不用訴諸暴力。憂傷,讓剛剛經歷分離痛苦的人回歸自我,用一點時間與過去告別。「眼淚中的緊張激素是血液的十倍」,神經學研究員思沃說。也就是說,哭泣是一種最為自然的發洩痛苦的方式。
  • 情緒表達的幾種方式
    現在的人有心理衛生問題的人非常多,尤其是有情緒障礙的人非常多。在以前,我們尚未解決溫飽問題時,我們每天考慮的是如何找到飯吃,如何有房子住。但是現在,生活慢慢富裕了,我們就開始要關注自己的情緒。情緒其實是指我們對客觀事物態度的一種體驗。你感受到這個客觀事物對你有利,你就高興;你感覺到這個事物對你有害,你就痛苦。我們要調整自己的情緒,就需要了解自己情緒的特點。
  • 兩種方案,讓孩子輕鬆控制情緒大腦和理性大腦
    而腦緣系統主要是負責行動、情緒、記憶處理等功能,因此我們經常稱之為「情緒大腦」。大腦皮質則負責人腦較高級的認知和情緒功能,分左大腦和右大腦,均包含四個部分----額葉腦、頂葉腦、枕葉腦、顳葉腦,我們常稱之為「理性大腦」。日常生活中,對我們思想、行為、決策和判斷影響最大的就是「情緒大腦」和「理性大腦」了。
  • 新冠肺炎下的網際網路輿論:警惕反智主義與情緒傳播病撕裂人群
    我們知道,情緒化「吐槽」,往往會無限放大事件本體,弱化事件背後的理性。審慎理性分析,顯露出你的媒介素質。     公共輿論傳播過程中出現了混亂化、混沌化,一個好好的網際網路不能被彼此充滿敵意的主觀立場性的判斷,所主導,被他們搞得烏煙瘴氣,戾氣橫生。需要大家壓制情緒冷靜下來,不要再繼續相互言辭攻伐,這樣只能加深撕裂與對峙。
  • 昆蟲是否能表達各種情緒?
    查爾斯·達爾文曾經在他的書《人類與動物的表情》(The Expression of Emotions in Man and Animals)中寫道:昆蟲能夠「表達憤怒、恐懼根據這周發表在《科學》(Science)雜誌上的研究報導,大黃蜂似乎具有「類似積極情緒的狀態」。換句話說,它們也許能體驗到某些類似高興的感覺。然而,這個觀點仍受到某些人的質疑。對於蜜蜂,你不能像對人那樣簡單地詢問它們的情緒並讓它們做出描述。研究人員不得不尋找證據來證明:蜜蜂具有認知、行為和生理學方面的特性,當這些特徵結合起來的時候,能夠產生諸如情緒之類的複雜現象。
  • 如何合理得釋放自己的憤怒
    在為人處世的時候總會遇到不稱心如意的事情,面對這些不滿,我們都是忍一忍就過去了,儘管經歷不同,但是每個人的情緒都會有憤怒,這種情緒在不滿的時候會爆發,也許有很多賢人長輩教導我們需要控制,就算生活再不盡人意,也不能因為自己的情緒去破壞他人的美好,很多人的心中一定還會有許多不滿,既不能表現出來
  • 人民日報:「微時代」的偏激與極化
    另一方面,「微時代」的匿名表達和碎片化書寫,也成為情緒極化的助推器。   「微時代」的成熟期還遠沒有到來。隨著技術平臺的不斷革新,越來越多的人加入進來,利用全新的媒介形態表達立場,甚至進行觀點的對抗和博弈。但如何在滿足個體自由表達的同時,引導「微而不惡」,仍是「微時代」的重大課題。   日漸嚴重的偏激與極化現象,就是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
  • 閱文需要感性,網絡作家需要理性
    希望這些建議能夠讓一些網絡作家理性一些。同樣也希望,閱文方面看了這些建議,能「感性」一些。舊合同緣何引發新問題脫胎於騰訊文學、又被騰訊控股的閱文,在商業上有很深的騰訊印記,就是以數據為運營準繩、以產品為價值載體,並重視規則的建立與維護。
  • 英語沙塔·經濟學人精讀·用英語表達情緒
    觸怒某人的表達還有step on one's toes字面意思上是踩在了某人的腳趾上,比較容易理解記憶【寫作推薦】詞彙積累regulate their emotions:regulate one’s emotion調節某人的情緒,同義的表達還有【寫作推薦】同義互換
  • 《高績效教練》:善用「GROW模型」,練就「蘇明玉式」的情緒穩定
    01職場女性的情緒來源:缺乏理性訓練、情緒容易被傳染、自我效能感低巴瑞特教授在《情緒》提到:在每個清醒時刻,你的大腦都會根據過往的體驗形成概念,從而指導你的行動,賦予你的感覺以意義。當涉及的概念是情緒概念時,你的大腦就會構建情緒的實例。從心理學角度說,情緒是指個人因自身需要是否得到滿足而產生的心理體驗。
  • 孩子的叛逆與衝突,源於兒時自由情緒表達受阻
    當我們表達出:「這麼點小事就把你愁成這樣了,想想辦法啊!」孩子就會感受到我怎麼這麼糟糕,我不應該有這樣的情緒啊,然後更加糾結。 如果當孩子表達出苦惱時,看到別人的反應是煩躁、不知所措、無奈或不屑,他們就會就質疑自己,更加害怕面對這件事,同時他們學到面對這件事的態度也是煩躁和不屑。
  • 讓孩子做情緒的主人
    0-6歲的孩子還不能對自己的情緒負責,即便他們已經能聽懂並接受某些道理,但也不要要求6歲之前的孩子能理性地對待情緒問題。良好的情緒管理能力對孩子一生影響深遠,這是一個漫長且反覆的成長過程。如果要想讓孩子擁有正面情緒,家長的有意識培養十分重要。
  • 科學網—辯題 人是否有表達偏見的自由
    也因此,人們會因為觀點中偏見的成分而遭到他人道德的批判,被認為觀點不全然客觀,需要為自己的言論負責、道歉,甚至人格會遭受攻擊。但事實上,人有沒有表達偏見的自由,無法論證,因為面對道德批判時,有人選擇堅持表達偏見,有人選擇沉默、不再說話,因人而異。
  • 情緒傳播:概念、原理及在新聞傳播學研究中的地位思考
    在媒介技術日益發達,表現手段愈發豐富、精確的情境下,情緒傳播日益在大眾傳播中凸顯,對社會的影響也越來越大。文章試圖梳理情緒傳播的相關概念,釐清情緒性語言表達、情緒社會分享和情緒感染三大情緒傳播理論。筆者還回顧了情緒傳播在新聞傳播研究中從被有意遮蔽再到獲得釋放的認知歷程,在此基礎上認為情緒傳播理論應當成為新聞傳播學研究中新的發力點。
  • 本日星象:水星拱海王,理性與感性的碰撞
    感情中我們會傾向於更加自律,對自己嚴格要求,適度的超脫和待人待事保持理性,能夠幫助我們解決很多生活中的小麻煩~在過去的經驗中我們能夠通過自己的縝密研究和學習,能夠有更高的認知,通過自己的經歷總結出很多對未來有益的信息~本階段家庭也是我們所看重的領域,父母雙方或是其中一方將會是我們保持密切聯絡的對象,感情中伴侶與你的家人時常有矛盾和誤會發生
  • 你是什麼情緒表達類型?第一種皆大歡喜,第三種簡直是災難
    百度詞條:情緒,是對一系列主觀認知經驗的通稱,是人對客觀事物的態度體驗以及相應的行為反應,一般認為,情緒是以個體願望和需要為中介的一種心理活動。是不是不太明白?這些基於一塊「蛋糕」產生的紛繁複雜的情緒感受,往往會讓你理不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麼。而釐清這些情緒和感受,會有助於我們更好的做出選擇,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因此,我們需要覺察我們的情緒。
  • 正向溝通力|從情緒中解離,從認知中突圍
    一定是背後有一些需要。那麼怎麼樣把這種需要明確的去表達出來呢,這就是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但事實上,我們真的要把這四個要素去用好的話,絕對不是那麼容易的事。這也就是為什麼我之前很多直播平臺或自媒體平臺上去分享(非暴力溝通)之後,很多同學就跟我說,「哎呀,這非暴力溝通確實挺簡單的,確實也挺好用的,但是就是做不到啊。你不知道,一面對這種情況的時候,你根本就控制不住,你哪兒來的及說。
  • 什麼是感知他人的情緒?
    感知他人情緒的能力是指主體基於對他人基本情況,比如年齡、文化程度、家庭狀況等等的了解,在活動中對他人的情感世界與活動相關的外部表現,以及意義的客觀反應的能力,它是一種理性的認識能力,屬於非智力的因素,是情緒智力的基本內涵之一,人際關係的實質是人與人的情感關係
  • MBA職場:5個情緒管理方法
    我們很容易捲入到情緒中,有強烈的情緒反應,這些反應其實主要和以下四方面有關係:   1.人的本能的反應    在職場中釋放出的消極情緒和行為,無論是主動還是被動的,對接受的人來說,都是一種攻擊。
  • 什麼是對他人情緒的感知?
    感知他人情緒的能力是指主體基於對他人年齡、文化程度、家庭狀況等基本信息的理解,對他人的情感世界和活動相關的外部表現和意義作出客觀反應的能力,是一種理性的認知能力,屬於非智力因素,是情緒智力的基本內涵之一,人際關係的本質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關係。